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刘刚 李冬君 著 文化中国读本 王朝的中国史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

51.00
运费: ¥ 0.00-15.00
库存: 84 件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刘刚 李冬君 著 文化中国读本 王朝的中国史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 商品图0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刘刚 李冬君 著 文化中国读本 王朝的中国史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 商品图1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刘刚 李冬君 著 文化中国读本 王朝的中国史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 商品图2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刘刚 李冬君 著 文化中国读本 王朝的中国史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 商品缩略图0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刘刚 李冬君 著 文化中国读本 王朝的中国史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 商品缩略图1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刘刚 李冬君 著 文化中国读本 王朝的中国史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 商品缩略图2

商品详情

从《山海经》时代,到20世纪新文化运动,10年打磨,12分册,1000余幅图片,诗性的文笔,思想者的见解,呈现一座文化的江山。


书名:《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作者:刘刚李冬君

定价:68.00元

开本:16开

页数:312页

装帧:平装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isbn:9787521707519

40岁时开始构思“文化中国”的概念,50岁完成初稿,再经10年打磨沉淀,最终扩展成12册体系完整的著作,100多万字,1000余幅图片,中国大陆学者伉俪刘刚、李冬君,重新梳理从《山海经》时代到新文化运动的中国史,发现了一座“文化的江山”,以毕生积累,以一家之言,献给当代中国人的一套充满独到见解和新意的中国史。

1.“文化中国”史观:

“文化中国”史观是一个创新的提法,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带来新鲜的视角。“文化中国”是和“王朝中国”不同甚至对立的方法,历来写史,多以王朝为本位,以宫廷政治和帝王权谋为主线,被王朝史观牵引进王朝中国的历史。王朝中国不过历史表象,文化中国才是历史本体。摆脱二十五史里的王朝中国,深入文化江山的本体,重读中国历史,发现一座丰富的文化的江山。

2.思想者的见解:

作者刘刚和李冬君夫妇都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专攻思想史,思想史家的背景和训练,让他们的表达不拘泥于成见,不局限于考据,重视贯通式的哲学思辨,善于独立思考带来的新鲜见解,《文化的江山》系列不是为了普及一般知识,而是充满真知灼见。

3.诗性的文笔:

作者写作文笔受王国维影响较大,推崇《人间词话》的诗性表达,因此本系列诗性和审美的写作技巧贯穿始终;不用成语,不用晦涩的理论,专注于历史现场和原始文本解读;古典白话,回归本土性的汉语写作。

4.全球史的视野,多学科的融合:

只就中国历史谈中国,已经不适合今天的时代,作者把“文化中国”放在世界历史的框架下考察,结合了地理、考古、艺术、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智识,创造了许多通透的观点。

5.一套建立文化自信的文化中国读本:

“文化自信”不是空喊口号,根本上是建立在对“文化中国”的理解和认同上,还没有一部作品像《文化的江山》这样如此系统和鲜活地挖掘出文化中国的巨大价值的,这是全球化时代,世界在重新定义中国,中国如何面对世界时,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研读的文化中国读本。

6.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的事物到底是什么?

几千年来,我们已经习惯用王朝来定义中国,以为王朝就是中国。久而久之,忘了到底何为“中国”。《文化的江山》追问中国从何而来,又是如何不间断地延续至今的,从文化基因讲中国历史,探寻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基。

7.将东西方放在同一个时间轴上,打通中国与世界的文明图景。

本书不仅站在当下民族国家的立场上,更漂洋过海,以全球化的天下观来读历史,以哲学的思辨、诗性的语言和浪漫的想象来写历史,图文相辅,互为呼应。如作者考察中国的史前文明时,同样关注古希腊、西亚两河流域、古埃及的文明进展,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发现诸多文明形态之间的关联,打通了中国与世界的文明图景。

 


公元前4000—前2500年,彩陶和玉器时代,孕育出文化中国。8000年前的全新世大暖期开启,为整个亚欧大陆带来了一个长达三四千年的温暖时代。8000—6000年前,是中国《山海经》的神话传说时代,当与考古和艺术资料结合考察时,河姆渡的伊甸园、史前闽越人的生活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而6000—4000年前北方的彩陶文化和南方的玉文化,经由良渚人从东南到西北的扩散,构建了一个良渚化世界,这就是一个以玉作为核心的礼制文明和审美国度——文化中国。这是文化中国的源头。

-------------

《文化的江山》系列共3辑12册,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品:

第yi辑:文化中国的起源

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国的来源

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国的确立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文化的江山04:中国轴心期

第二辑:走出王朝的中国史

文化的江山05:走向世界历史的国度

文化的江山06:通往文艺复兴的岁月

文化的江山07:追求思想共和的时代

文化的江山08:近代化与中国大航海

第三辑:告别晚清的近代史

文化的江山09:世界近代史的中国影响

文化的江山10:被西洋与东洋夹击的天下

文化的江山11:告别晚清的中国近代史

文化的江山12:文化中国里的新文化运动

 

重读中国历史,就是以文化个体性对中国历史进行价值重估和本体重建。

——刘泽华(1935-2018),历史学家

 

历史是民族和国家的支柱与灵魂,不能有丝毫失忆。祈望国人重读中国历史。

——来新夏(1923-2014),历史学家

 

王朝总是短暂和灰色的,而文化则永恒而常青。超越王朝视角,把中国历史放到江山中,以诗性之眼,去品读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文化的江山》这套书的立意与全球文明史视野都值得点赞。而其大胆阐释,让人吃了一惊又一惊,却又不乏令人眼前一亮之处。捧读此书,不能不感叹作者的独到思维与优美文字相碰撞而产生的魔力。

——许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考古队队长

 

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开辟出五千年中华文化与历史研究的独特视野!着眼于文化的江山,就能够超越朝代更替,发现中华文明的另一番天地!概览先民衣食住行之需的诸项发明,纵论革故鼎新的深邃哲理,透视生产与生活要素的进化态势,才可以产生有分量的历史把握。

——王振耀,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中国有两部历史,一部以二十四史为代表,那是政治史、王朝史。一部是存在方式丰富的文化史。长期以来,文化总被忽略,一直在边缘状态存活。这不公平!试问,对于今日中国人而言,唐朝重要还是唐诗重要?于是,作者发愤要为中国文化鸣不平,一部散文诗般的大作就这样诞生了。全书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浪漫、诗性、审美的一面,结构富有思辨特色,行文大开大阖,文字灵动飞扬,感人肺腑。以诗话体写史,在学界是难得一见的创新突破,会获得热烈响应。

——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刚和李冬君的这套《文化的江山》是一部史诗,既是史又是诗。他俩诗意地栖居于历史,却让我强烈地感到现实,让我透过王朝的中国看到我们的文化中国,看到中国的文化的江山。文化的“江山”不是“化石”,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江”是流动的,“山”也是运动的,它们是那样的源远流长,让我们遥想各种未来。

——周实,《书屋》杂志原主编

 

《文化的江山》是一部关于文化中国的史诗。作者的个性、才思和当下少有的健全自信的史观在书中有酣畅的表达,不少史论可圈可点,关于历史和人格、人生气象的吟诵,融激情、清明的理性于一体,举重若轻。这是在我国家文明再造之严重时刻的历史启示录,既是向文明中国致敬,又是教化当代中国,对当代社会生活和知识生产机制的教训。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珍藏的书。

——余世存,学者、自由作家,《非常道》作者

 

半世纪来个人著史之壮举。史学功力深厚而不显山露水,史识冷峻超迈而多有精彩议论,行文似轻松随意而言必有据。亦诗亦论亦散文,有思有情有文采。不拉主义张大旗而自成一家,不引重言做帮衬而自有境界。

——单正平,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南开大学兼职教授、文学评论家

 

作者的思维是富于张力的,突破了一般史家拘谨内敛的心态,力求以自由的心态写自由的时代,许多解读令人耳目一新。

《文化的江山》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浪漫、诗性、审美的一面,结构富于特色,行文大开大合,特别是文字灵动飞扬,感人肺腑,因此是一部对国人,特别是对青少年传播祖国传统文化的力作。

——胡长明,《书屋》杂志执行主编

 

面向文化江山,王朝徒成阴影;求索个体意志,民族无复幻影。这是一部风格突出的历史长卷,诗史互证,思辩勃发。

——周泽雄,独立学者,自由作家,主要著作《知识分子的笔墨事功》

 

这部“文化的江山”系列,不是帝王的江山,而是我们每个普通中国人心中的江山,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江山,信仰的江山,文化的江山,牵动每个人乡愁的江山。

这套书不是对帝王的意义,而是普通人的意义。

我只希望学生读中国史,不论走到哪里,拥有中国心,做中国人。

——王洋,上海曹洋二中 校长

作者跟着中国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走,跟着江山美人走,行进于美烟丽云、智山仁水、礼门义路之间,为美丽文化而代言,浓笔书写了一个个思想者的名字,一座座文化的山,一片片诗的土地,一条条歌的河流,写出了一个文化的中国、思想的中国,一个具有书卷气的中国,一个具有丝玉气质、青铜体魄、虎虎生气的文化的中国。

——胡松涛,军旅作家

 

很羡慕这样琴瑟相合的作者伉俪,能够合作出如此佳作,读史角度颇为娴雅,是另一种重要的史学注脚。

——豆瓣读者

 

看到谈墨家思想,谈韩非和嬴政的思想、关系,真是通透精约。

——豆瓣读者

 

作者本来想到域外求存在,“乘槎浮于海”,但当他们从历史中选择了文化的江山后便放弃了原来的想法。感谢这对学术夫妇给善良的人们带来一种享受,一种期待。所以,这书很治愈啊。

——豆瓣读者

 

历史也可以如此诗意。

——豆瓣读者

 

 

 

第yi章 “中国”名与实

01·青春“中国”

02·“中国”的来历—古史探源

03·“中国”的来历—国号反思

04·文化的边疆—孔子视野

05·文化的边疆—太史公方舆

 

第二章 诗经时代的天命与革命

01·江南那只虎

02·革命者来了

03·金陵王气随想

04·人在江南敢称王

05·天命在哪里—殷周往事

06·革命:从理想国到家天下

07·革命与继续革命的战车

08·诗的中国及其风雅—“南化”

09·诗的中国及其风雅—“忧雅”

10·春秋从美开始

11·天命无常之礼与诗

12·锦绣江山与美的儿女

13·吴以运河攻天下

 

 

自由写作者,独立学术人,以市场经济安身,在文化江山立命。主要著作:《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自由的款式》《中国近代的财与兵》《中国政治思想通史(近代卷)》《回到古典世界》(以上均与李冬君合著),《中国史诗》。;.;历史学博士,独立学者,主要著作:《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中国私学百年祭:严修新私学与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系年》《孔子圣化与儒者革命》《乡愁的天际线》《思想者的产业》(合著)《载舟覆舟:中国古代治乱的经济史考察》(合著),译著:《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叶隐闻书》。《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国家人文历史》《新京报》等媒体专栏作家。


 

“中国”的来历——古史探源

寻常称谓,往往有深意,我们太熟悉了,反而忽视。

例如“中国”,谁人不知?可猛然一问,就发现自己无知。

还是请教专家吧。于省吾老先生,早就写了《释中国》一文,他告诉我们,“中国”一词,至迟西周初年就已出现,他提到了一件物证,就是1963 年陕西宝鸡贾村出土的那件“何尊”。“尊”为酒器,“何尊”用青铜制成,铸有铭文12 行122 个字,有三字残毁。铭文记载了成王五年(公元前1038 年)在成周(今河南洛阳)建都一事,是成王对宗族小子“何”的训诰。其中提道,武王克商以后,曾告于上天:“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已经据有中国,统治这些百姓了。”“或”,指地域,用城墙围起来—“口”,就成了“國”。所以,《说文解字》就说,“國”字,“从口,从或”,意思和“邦”字一样。后来,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也说“口”是疆界,“或”为域,清人段玉裁作《说文解字注》说:“古或國同用。”

这样,于省吾就从周人的金文之中,找到“中国”的来历了。

同时,于省吾还指出,在《尚书》里有一篇《梓材》,也提到了先王和“中国民”的关系,说皇天已将“中国民”和疆土都托付给先王——武王了。

按照王国维提出的“两重证据法”的标准,“何尊”与《尚书》俱在,便是最有力的器物认证和文献证明。它们都证明了在周武王时已经有了“中国”名称。

胡厚宣先生在《论五方观念及“中国”称谓之起源》一文中,则以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据,考释出商自称“中商国”,因而断言,商朝为“中国称谓的起源”。

商朝有中心意识,但其“中国”观念的形成,要在殷墟以后。因为“中国”原型,与都城有关,商早期老是迁都,故其中心意识很难上升为“中国”观念。殷墟以后,商朝不再迁徙,都城乃定,作为政治中心的“中国”观念,亦随之而形成。西周初年,行分封、授民授疆土,要有一个中央国的存在为前提,而王权所在地,通常就是这样的中央国—“中国”。《诗经》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曰:“中国,京师也。”

周以封建制,使天下“中国”化,将“中国”逐步做大。成周之世,“中国”地狭,被蛮戎夷狄包围。那时,吴、越、闽、楚为蛮,秦为戎,齐、鲁虽为封建之地,但周边都是夷,用夷礼。到了东周时期,吴、越、楚、秦、燕等国,都“中国”化了,加上西周封建的鲁、齐、晋、宋、蔡、陈、卫诸国,一个封建制的“中国”化的天下观版图,就已初具规模。

近人柳诒徵指出,“中国”之名,始见于《禹贡》,为后世沿用。

《禹贡》,也是《尚书》里的一篇,但成于何时,则说法不一。可柳诒徵确信《禹贡》篇成于“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之时,他认为《禹贡》地理观反映了文化中国的观念。此一说法,规模宏大,就大体而言,当然也说得过去,可当今学者却以为可疑。因为,文化认同也要拿出证据,这已成为学人共识。所以,当青铜器“何尊”出土时,“中国”之名,就从“茫茫禹迹”后退到了周武王时,最多,也就追溯到殷墟,再往前就没有了证据。

而《禹贡》里的“九州岛”“五服”天下观,似乎也应该退到周初封建时才比较合理。

《禹贡》带有空想政治色彩,是周初新王权对华夏的规划。以流域规划国土,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以封建确立“五服”: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以文化差异建构“中国”化的地缘政治蓝图。

《禹贡》以“九州”划定华夏,以“五服”经营天下。“五服”是个以“帝都”为“中国”—“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以“中国”为中心,以“服”为文明尺度—每五百里为一“服”,向四方发展,这样一看,《禹贡》的地盘有多大呢?向东到了海边,往西靠近沙漠,从南到北都贯通了,这样一个规模,大概就是西周初期的天下了。

这篇文献,虽然不到1200 个字,但很重要。文明初期,先民就有如此宏伟的国土意识和制度观念,实在令人惊叹。《周礼》将“五服”发展为“九服”,虽然复杂了一些,但大的格局未变,后来,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按照这一设想,对“中国”进行“封疆建设”。

周礼,是一种制度性文化,是以宗法为内核、分封为外壳的封建制政治文化,而《禹贡》里的天下,就是这种封建制文化在地理空间上的表达。当封建制用“五服”来表达时,“绥服”是关键。甸服、侯服都是“中国”化了的,而绥服是华夷之辨的前线,所以说,绥者,使之绥安边境而守卫中国也。绥服五百里,分为两部分,其内三百里,因为接近侯服,而行文教,使之“中国”化;其外二百里,则近于要服、荒服,故行武卫,奋武以卫天子也。

周初分封,要求鲁、卫两国,用周法而行文教,而齐、晋两国,因为迫近夷、狄,所以要用戎法,奋武卫以攘夷、狄。“五服”之中,除绥服以外,都是夷、狄之地,因其偏远地僻,文教未施,风化难及,故以武力征伐之。绥服以外,尚有要服、荒服,虽在文化的边疆以外,但还属于“中国”化的地缘政治的边缘地带,还得维系起来,厉行羁縻。

孔子说“吾从周”,他周游列国,就走了一条“吾从周”的路线。

首先,他去投奔的国家,都是早已“中国”化了的宗周懿亲之国,如鲁、卫、齐、晋、宋、蔡、陈诸国,而非秦、楚、吴、越等蛮戎之邦;其次,在周初分封的各国中,他待的时间最长的是“用周法”而衰的鲁、卫两国,而非“用戎法”而强的齐国和晋国。

不过,他对齐国和晋国的霸业,还是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尊敬,他曾这样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管仲是他前辈,助齐桓公尊王攘夷,成就霸业,一度成为他的榜样。所以,他说,如果没有管仲,我大概就要光着一只膀子穿衣,披头散发做人了。这样做人,当然不是做中国人,而是做夷、狄之人了。这便是孔子对管仲“奋武卫”的赞扬。在孔子看来,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做什么人。为此,他建立了一套关于人的观念体系,其中有等级和名分,有仁义和亲情,但不管有什么,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做什么人,是做中国人,还是做夷、狄之人?这就是华夷之辨,是根本,如果连中国人都做不成了,还谈什么礼仁!

齐国很重要,孔子生平第yi次政治活动就在齐国。本来,齐景公要重用他,可他却有一套改革齐国政治的想法。当时,齐、鲁两国毗邻,若按照“五服”来分,都属于绥服,鲁行周法“揆文教”,齐行戎法“奋武卫”,孔子想把两者结合起来,结果,齐国政要晏婴等人嫌文教烦琐,与齐的立国精神不符而拒绝了。后来,孔子周游列国时,还想到晋国去试一下,可他北上,刚到黄河边,就听到了不幸的消息,赵简子在晋国执政,杀了他仰慕的两位贤人,他就停下脚步,不想去了。他认为,这两个国家都不行了,就要乱了。


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文化的江山03:中国风雅颂 刘刚 李冬君 著 文化中国读本 王朝的中国史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