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基本信息
书名: 单读20:新新新青年
著者: 吴琦 主编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书号: 9787559439161
出版时间:2019.8
定价: 49.00元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字数: 200千字
页数: 384页
册/箱:40册/箱
编辑推荐
1.《单读》历史上最年轻的作者群,将“何为青年”的解答权,交还给年轻人——本辑《单读》纠集了它历史上最年轻、尚不为人知晓的作者,他们同时是还未毕业的大学生、海外求学的写作者、无名摇滚乐队的歌手,在家庭生活、桌边闲谈、学术会议之中,他们观察、思考、记录,将其化为故事、随感和书信。面对这个被贴上太多标签而没有一个标签真正适合的群体,《单读》决定将解答权交还给他们。这是一场冒险,更是一种探索新方向的尝试。
2.全新设置“新青年”和“公开信”栏目,多样的文体形式、丰富的作品来源,呈现我们时代的“新青年”——《单读》在互联网上持续了一年多的“新青年”和“公开信”计划,为本辑杂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是更年轻、更广泛、更多样的作者,也是与我们长期保持对话与沟通的读者,这一次,《单读》继续它追踪一代年轻人精神轨迹的使命,尽可能以充满新意的方式呈现这些尚未被确认的声音,它们正有力地表述着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症候。
3.许知远寻找谭嗣同,一百二十年前的中国青年拥有怎样的别样人生?——许知远追溯谭嗣同的生死足迹,寻访浏阳、长沙、上海、北京各地的教授、学者、研究者,尝试探知谭嗣同是怎样的一个人,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隔着一百二十年的时光,从谭嗣同的命运当中,我们重新思考有关青年与时代的问题。
4.作家、译者陈以侃对大行其道的“写作课”的调侃鞭辟入里,英国观察者王梆将笔头转向更为人忽视的老年群体——本辑《单读》收入了常年从事文字创作的作家陈以侃对“写作课”的评论,“还有哪个能赚得到钱的产业在营销上比‘写作课’更自甘堕落的吗?”这篇俏皮戏谑的文章意在讨论一个严肃的话题:写作是否可以被学习和被教授。《单读》作者王梆的英国观察愈发深刻、充满警示,从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老人的生存现状中,我们窥得见自己的未来。
5.单向空间和理想国继续联手,打造智识青年们的挚爱书、全球青年思想策源地;2019,在宽阔的世界,做一个不狭隘的年轻人——乡村建设实践者欧宁的田野书写,诗人朱朱的诗歌,青年非虚构写作者刘博智的“下乡”艺术家故事,《单读》主编吴琦对姜文电影的评论,这一辑《单读》继续发表可读性与思想性兼具的小说、随笔与评论,分享他们的全球观察和个体经验。
作者简介
涂俊南,丢莱卡乐队主唱,暂停酒馆掌门。
赵蕴娴,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失眠俱乐部成员。面部常年处于失调状态, 难以体现内心的波澜。
戴琳,1994 年出生于呼伦贝尔,鄂温克族。 路丁,一个宽松世代。
晓宇,牛津大学政治学博士在读,共识学社创办人和撰稿人,想把深刻的观 点写成好读的故事。
任宁,风投基金 ONES Ventures 管理合伙人,ONES Idea 媒体实验室主理。
张晓,2005年毕业于烟台大学建筑设计系,现居成都。在2009年成为摄影艺术家之前,曾于《重庆晨报》担任新闻摄影师。2018年,张晓获得哈佛大学罗伯特·加纳德摄影基金。张晓的“海岸线”系列曾获得法国汇丰银行摄影奖(2011)、法国才华摄影基金中国区冠军(2010)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2009),“他们”系列则在2010年获得三影堂摄影奖大奖。张晓曾参与尤 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的展览“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及包括瑞士摄影基金会的“Unfamiliar Familiarities”和法国巴黎布朗利码头博物馆的“Photoquai 2015”在内的多个国内外展览。
刘宽,波士顿大学新闻硕士,《单读》副主编,导演,特稿作者。长期为《人物》《南方周末》《端传媒》、T Magazine、ELLE 等撰稿;纪录片作品曾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机构展映。目前的个人创作集中在探索影像和诗歌的边界。
王梆,出版有电影文集《映城志》、数本短篇小说绘本集以及漫画故事《伢三》等。电影剧作《梦笼》获2011年纽约独立电影节最佳剧情片奖,纪录片《刁民》亦在数个国际电影节参展。小说作品散见于《天南》、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大学《中国当代文学选集》、美国“文字无边界”文学网站、2016 年秋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故事新编”中国当代艺术展等。作为自由记者,为海 内外媒体撰写欧洲时政评论。译有英国当代诗人理查德·贝伦加滕诗选《改变》、英国当代诗人彼得·休斯诗选《贝多芬附魔曲》等。
欧宁,艺术家,策展人,编辑。2003 年在广州拍摄的纪录片《三元里》参加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2005年受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资助拍摄的纪录片《煤市街》在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首映。2005年至2010年创办和策划三届大声展,2009 年出任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2011年出任成都双年展国际设计展策展人。2011年至2013年创办和主编共16期《天南》文学双月刊,2009 年主编的《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和2013年主编的《刘小东在和田与新疆新观察》在莱比锡获两届“世界最美的书”奖。2010年在安徽黟县发起乡村建设项目“碧山计划”,2016年在山东烟台发 起历史街区活化项目“广仁计划”。 2016年至201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生学院任教。曾任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 Benesse大奖评委(2009),日本横滨国际影像节评委(2009),古根海姆美术馆亚洲艺术委员会成员(2011),第22届米兰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电影节评委(2012)和里斯本建筑三年展Debut大奖评委(2013)。
朱朱,中国当代诗人。著有诗集《驶向另一颗星球》(1994年)、《枯草上的盐》(2000年)、《皮箱》(2005年)、《故事》(2011年),艺术评论集《个案——艺术批评中的艺术家》(2008年)等,并曾与人策划多场中国新艺术展览。其诗作被译为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语种在国外发表,获安高诗歌奖(Anne Kao)、中国当代艺术奖评论奖、亨利·露斯亚洲诗歌写作与翻译奖(Henry Luce Foundation)等荣誉。
刘博智,媒体人,非虚构写作者,话剧制作人,关注戏剧,当代艺术,教育领域,也写小说,曾出版小说《双橙记》。
陈以侃,青年翻译家,书评人,译有《人性的因素》《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寻找邓巴》等著作。
陈儒鹏,爱丁堡大学文学与现代性专业研究生,对伍尔夫和她的一切满心欢喜。前《单读》实习生,如今是个小评论员。
内容简介
这一辑的《单读》首先来自我们在互联网上持续了一年多的“新青年”和“公开信”计划,我们向更年轻、更广泛的写作者群体征稿,与他们通信,希望以此来追踪一代年轻人的精神轨迹。也都是有点浪漫气质的共同体行为。对一个希望借助文学向前看的思想阵地而言,这个题目的意义不言自明,我们几乎想都没想就决定了它。
事实证明这几乎是《单读》最为艰难和曲折的一期。稿件来源变得更广,作者更新,如何取舍,怎样编排,与主题之间的关系,都需要逐一讨论,编辑之间出现了空前的分歧。有人说,年轻人自有其独特的生活,不要用太老的眼光去附会,但落在纸面上,那些标新立异的腔调都奇异地消失了,他们好像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特别。也有人说,文学的标准应该是统一的,不需要为任何人降低,但一个固化的标准和系统不正是我们一直反对的吗?我们甚至宁愿我们的选择盲目、随意一点,不在于高低,而在于如此才能捕捉青春中最动人的部分,那种迷茫、流动,但又迫切,在密林中不知所踪的眩晕的感觉。
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讨论,最终混在一起,成为我们眼中的“青年”。我们尽量避免教条地去认识他们,而是更信任直觉。这本身就是人生中一段初体验、未完成、不稳定的时期,没有必要过早地限定。要到很久以后,在等待出版的过程中,我们才意识到这个题目远比我们想的困难。因为它没有固定的谜面,也就等于没有谜底,只有无尽的变化和滑动的空间。它甚至狡猾,像跷跷板,有人一屁股坐在这边,另外一边会不服气地高高翘起。这几乎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可能完成的一辑。
名人推荐
许知远,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我参与编辑过很多夭折的杂志,单读的生命力经常令我自己惊叹。因为不断有年轻而杰出灵魂的加入,我认定它还会长久、富有韧性地存在下去。”
阿乙,作家
“《单读》提供了一种智性、理性而又并不因此而冷漠的审美。它是一本对青年有号召力的杂志。它使它的读者变得年轻而上进。”
郭玉洁,正午主编,《单向街》第一任主编
“过去的十多年,是人心随技术迅疾更新的年代,也是一切在不知不觉间速朽的年代。生活在其间,要敏捷于变化,又能保有持久的决心,这是一种必要的法则。回想《单向街》(《单读》前身)的创办,正是这份敏捷,更多的是持久,让它免于转瞬即逝的激情,从而在时间里拥有自己的轨迹,和可供回顾的纵深。”
覃里雯,资深媒体人
“为《单读》写稿一直是最美好的事,就像和一位无所不知的知音漫谈,站在世界漫长的共同传统之上关照人类的今日和明日。因为它优雅的包容和丰盛,促成了我写作的新风格。依然秉承启蒙以来知识传统的杂志越来越少,就像星星逐渐在夜空里淡去一样。对我来说,在稀疏闪耀的人类群星中,《单读》已经是中文世界里最耀眼的一颗。”
于威,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如果说《单读》这本小小的杂志,也有一点雄心,那就是希望它能够像《纽约书评》一样,吸引这个国家最杰出的头脑,鼓励独立思考和理性的批判,永不放弃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责任,同时追求一流的文本表达。这个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也许永远都无法实现,所以只能继续做下去。”
苏静,《知日》主编,《单向街》第一任出版人
“转眼之间,名为《单向街》的杂志书,也改名《单读》,还有自己的同名 App,单向历更是卖成了近年来少有的文创产品的成功案例。单向街书店也从一个完全理想主义的形象,现在也跻身很主流的商业公司,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理想主义的一面,这一点无论如何是令人欣慰的。时至今日,我也为我当年能参与当年《单向街》杂志书的创刊和发行,感到由衷的开心。”
目录
【新青年】
坐床/涂俊南
小城食客/赵蕴娴
天鹅之死/戴琳
密林/路丁
【公开信】
我们时代的陷阱/晓宇、任宁、吴琦
【访谈】
寻找谭嗣同/许知远
【影像】
海岸线/张晓、刘宽
【随笔】
年老的隐喻/王梆
乌托邦田野:达廷顿实验/欧宁
【诗歌】
从不真要一片土地/朱朱
【报道】
焦兴涛在羊磴/刘博智
【评论】
On 写作课/陈以侃
沉没的姜文/吴琦
全球书情/陈儒鹏
精彩书摘
我每早总在改善世界与享受世界两种欲望的拉扯中醒来。——E.B·怀特
中国社会浪费自己的年轻人是常态。——许知远
一切值得学习的东西都是不能教的。——奥斯卡·王尔德
弥漫在我们周围的那些解构、焦虑、讽刺和虚无,背后到底是什么东西?恐怕只是些高级的沉默和精致的回避,是他们无力解释现实、无法触及未来的借口。——吴琦
还有哪个能赚得到钱的产业在营销上比“写作课”更自甘堕落的吗?——陈以侃
新书摘选
On 写作课(节选)
撰文 陈以侃
还有哪个能赚得到钱的产业在营销上比“写作课”更自甘堕落的吗?最近又有两本教程翻到中文里,一本是科伦·麦凯恩(Colum McCann)的《给青年作家的信》(Letters to a Young Writer),另一本是约翰·麦克菲(John McPhee)的Draft No.4,“第四稿”,译本的书名改了改叫《写作这门手艺:普林斯顿大学写作课》。我是此类产品的重度用户,但每次学完都会发现那个悬而未决的核心问题还是安然无恙悬在那里:写作到底能不能教?听老师们自己的说法你只恍惚是他还是你正在做公益。麦凯恩在纽约市立大学教了二十年创意写作,每次开学上来就要告诉学生:我什么都教不了你们。麦克菲老先生在普林斯顿教了四十年“创意非虚构”,学生里有过《纽约客》现任主编大卫·雷姆尼克(David Remnick)和我们都熟悉的何伟(Peter Hessler),但他接受采访时极度真诚地告诉你,他教的那种写作其实是没法教的;雷姆尼克要是没有听说过麦克菲,从来不知道普林斯顿有这么一门课,他还是会成为《纽约客》的主编。当然了,他们谦虚、不居功,而且本来就是功成名就之后回馈人民,把这些和其他因素都考虑在内,你终究还是很难想出有另外哪个行当的从业人员这么喜欢宣传自己的“没用”。
另外,我们铭记于心的还有王尔德(Oscar Wilde)那句“一切值得学习的东西都是不能教的”,既然众所周知王尔德说话从来不错,那对于我们这些执着于把时间和金钱交给写作老师的人,留下的空间就很小了,或许只能努力寻找一些狡猾的表述方式,探讨写作课里“学习”和“教授”的到底是什么?
麦克菲是美国“长报道”界的一代宗师,用雷姆尼克的话来说,他已经优秀到高出了所有人的妒忌。这本书里最迷人的段落可能是他描述如何把考察、采访、阅读、思考得来的遮天蔽日的笔记都用打字机誊抄出来,然后把每条笔记用剪刀裁剪成纸条。他的文章动辄好几万字,如果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结构可以分成三十个部分,他就把那些笔记纸条分成三十堆,装进三十个文件夹里。每天要坐下来产字的时候,只倒出一个文件夹的内容,把纸条像阶梯一样排序,所以他在动笔时永远只需要面对很小一部分的材料。他2010年的《巴黎评论》访谈就是何伟做的,麦克菲讲了自己的这套操作,学生很得体地向老师请教:“这样会不会带来某种危险,就是让写作变得‘机械’(mechanical)?”这本书里麦克菲就自问自答了:“这个过程听起来或许有些机械,但是它的效果却是相反的。”他说,正因为你只打开了一个文件夹,就把其余那二十九个文件夹置之脑后,你不再担心结构的问题,你被解放了,可以自在地创造那些发生在你和键盘之间的东西,那种“即兴感”来自于写作本身,来自于遣词造句,来自于你试图“讲故事”。所以,王尔德又在乱说了吧,很难想象哪届普林斯顿写作课上的学生不会从这样的教学中获益。
这让我想起近几年最让我获益的写作建议(从结果看,至少是最让我自己满心鼓舞的建议),来自另一个以写作范围宽广、材料吞吐海量著称的《纽约客》作家,叫亚当·戈普尼克(Adam Gopnik),他说你觉得自己写不出来,要把它变成体力活:换算成坐多少个钟头、看多少材料、写多少个字,努力完成它,你会发现脑子比你聪明,到时就写出来了。
科伦·麦凯恩有一封“给青年作家的信”讲的是差不多的意思,只是东海岸犹太学人的勤奋好学换成了爱尔兰人漫不经心的英雄气概:
“不要让恐怖的白纸像收缩塑料膜一样裹住你的头脑。说自己遇到‘writer’s block’(写作障碍)这种借口太容易了。你必须坐到椅子里,和那种空白搏斗。不要离开你的书桌。不要抛弃你的房间。不要出门去付水费电费。不要洗碗。不要去看一眼报纸的体育版面。不要拆信。在你确认自己战斗过、努力过之前,不要以任何方式让自己分心。”
“作家是那个最不想把屁股放进椅子里的时候还把屁股放进椅子里的人。”
- 理想国imaginist (微信公众号认证)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