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中国式装备制造业空心化形成机理与突破路径
定价:88.0
ISBN:9787030560735
作者:王英等
版次:1
出版时间:2018-07
内容提要:
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由全球价值链低端嵌入粗放发展模式所造成的空心化,却日益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和产业升级的瓶颈制约。本书首先以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为基础,结合对于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分析,指出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中国式装备制造业空心化内涵、空心化形成机理、空心化程度判定、空心化演化轨迹、空心化突破路径等角度,对全球价值链中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后以中国航空装备制造业为典型案例,对本书所揭示的机理、构建的模型及提出的突破路径进行检验与应用。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概念界定 1
1.2 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 3
1.3 本书章节结构 10
第2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12
2.1 中国装备制造业基本概况 12
2.2 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分析 18
2.3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析 39
2.4 本章小结 50
第3章 中国式装备制造业空心化的形成机理 52
3.1 形成机理的定性分析 52
3.2 形成机理的博弈分析 64
3.3 本章小结 78
第4章 中国式装备制造业空心化程度判定 79
4.1 判定方法 79
4.2 指标测算 83
4.3 判定结果 88
4.4 本章小结 91
第5章 中国式装备制造业空心化演化分析 93
5.1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93
5.2 演化模型构建 102
5.3 中国式装备制造业空心化演化轨迹 109
5.4 本章小结 117
第6章 中国航空装备制造业案例分析 118
6.1 中国航空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情况 118
6.2 中国航空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分析 123
6.3 中国航空装备制造业空心化程度测算 134
6.4 本章小结 139
第7章 中国式装备制造业空心化的突破路径 141
7.1 基于GMCR的冲突分析与突破路径 141
7.2 基于灰色博弈模型的空心化突破路径选择 152
7.3 本章小结 161
第8章 对策建议 163
8.1 合理引进装备制造业外资项目 163
8.2 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研发能力 164
8.3 加强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 167
8.4 扩大中国装备制造业市场需求 168
8.5 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169
参考文献 172
后记 180
在线试读:
第1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1.1 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主要是指在制造业中专门提供生产设备的产业,是国民经济与国家基础建设和国防事业中的关键产业。世界其他国家包括国际组织并没有提出“装备制造业”这个概念。“装备制造业”的正式出现,见之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因此,“装备制造业”可以说是中国特有的概念,与国外相关行业分类中的“设备制造”“机械制造”“资本货物制造”等概念较为相近,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
关于装备制造业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两种层面上的定义:一是从国民经济三大类产业划分角度出发,装备制造业主要是指国民经济第二产业中的资本品制造业以及为其提供基础部件和零部件的相关行业;二是从产业的重要性角度出发,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装备制造业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度、强大的就业吸纳能力、密集的技术资金储备,是各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
从内涵来看,装备制造业是覆盖金属制品业、机械电子制造业的融合电子、材料、冶金等相关产业的全部企业,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产生巨大影响的提供技术装备产业的总称。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基础机械制造业;二是机械电子基础件制造业;三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带动能力强,涉及行业广,其发展水平决定了其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以及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也是保障国家国防安全的基础产业。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将装备制造业划分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11 个细分行业。但在研究中,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等因素,目前应用*为广泛的分类方法将装备制造业划分为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7 大类185 小类,这也被称为装备制造业的“七分法”(崔万田,2004)。本书所采用的装备制造业范围和分类亦参照这一方法。
1.1.2 产业空心化
产业空心化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为了绕开欧洲市场的关税壁垒,以汽车、电机等产品为主导,向西欧国家直接投资,使西欧国家的这些行业迅速发展,*终导致美国对西欧国家的出口减少,反过来却要进口西欧国家的产品。据此,一些美国学者认为,美国出现了产业的“空心化”。产业空心化一词*早出现于布鲁斯通和哈里逊在1982年合著的《美国的脱工业化》一书,并认为产业空心化是一国在基础生产能力方面出现了广泛的资本撤退。随后,学界关于产业空心化形成了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概念。从狭义上看,由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制造业向外转移,导致本地产业萎缩,形成产业空心化,如日本学者认为海外投资就是产业空心化的根源;从广义上看,产业空心化是指由于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第二产业比重相对降低而导致的非工业化现象,是产业演进的结果。目前已有的产业空心化研究对概念的定义为“制造业为主的众多生产资源和资金从国内流向国外,导致一系列生产行业在国内发展出现滞后,对整体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力降低,从而造成在本土市场中物质生产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产业空心化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经济活动由跨国公司的母公司转移到国外子公司并由此导致母国经济活动减少的过程;二是将其与“逆工业化”等同起来,认为这是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长期发展趋势;三是认为产业空心化是一种外部性现象,跨国企业把生产基地转移到海外后,其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造成国内制造业生产下降、就业减少、产业衰退,进而对本国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Hewings et al.,1998;Hsu and Liu,2004)。上述三种含义尽管存在区别,但都明确指出,产业空心化是与跨国公司及其对外投资行为密切相关的,主要是由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转移本国产业而导致的。
1.1.3 中国式产业空心化
虽然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但仍然处于以引进外资为主的第三阶段,因而并不具备一般意义上产业空心化形成的先决条件,也无法照搬国际上通行的产业空心化理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没有产业空心化问题,近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领域所出现的跨国公司大量撤资、国际竞争力下降、对外技术依存度趋高等现象,正说明中国出现了另类空心化,称为中国式产业空心化。与发达国家由产业对外转移所造成的空心化不同,本书认为,中国式产业空心化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低端所形成的产业链脆弱性,或者说,中国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廉价劳动力的压榨掠夺为代价,主要通过加工贸易与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低端所造成的低下的产业安全性和产业升级能力。
为了进一步明确中国式产业空心化的含义,可以从形成原因、本质、表现、衡量指标四个方面将其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空心化(以下简称传统的产业空心化)进行比较,如表1.1 所示。
表1.1 中国式产业空心化与传统的产业空心化的比较
1.2 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
1.2.1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材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与分销,直至*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其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Porter(1985)的企业价值链理论和Kogut(1985)的价值增值链思想。Porter 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由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等两部分完成。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相互联系构成了公司的价值链条。Kogut 认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终商品,*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
在此基础上,Gereffi(1999a)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转移和分工实践给予了足够关注,提出了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GCC)的概念,并根据领导者的类型,将其划分为“生产者驱动”的全球商品链和“消费者驱动”的全球商品链(Gereffi,1994),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Gereffi主张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全球化过程,将经济网络中的商品和服务看做价值链的治理体系,着重突出价值链的发展和运作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参与全球贸易合作和产业竞争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的重要意义,因为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伴随有企业的不断参与,以获取必要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支持。这一认知为分析国际性生产的地理和组织特征提供了一种基于网络的新方法,以揭示全球产业的动态性特征,考察价值的创造和分配机制。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分工通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形式来控制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在这种类型的价值链分工中,因为规模经济、技术壁垒等因素,生产的进入壁垒很高,所以拥有技术优势的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范围寻找某一价值模块的*佳生产、创造基地,而发展中国家则是跨国公司进行加工制造的*佳投资方向。一般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价值链,如汽车、飞机制造等,大多属于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采购者驱动型价值链是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内销售渠道的经济体通过全球采购和贴牌加工等生产方式组织起来的跨国商品流通网络,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鞋类、农产品等大多属于这种价值链(Henderson,1998)。
Sturgeon和Lee(2001)则从三个维度对全球价值链进行了界定。首先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从全球性的角度来定义,突破以国家为主体的地域限制;其次是从组织规模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包含商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活动的所有主体;*后是从生产性主体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具有一体化的企业、领导厂商以及各部件供应商等。同时Sturgeon 根据上述内容对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区别进行了简单的陈述,认为价值链主要是对商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生产性过程的描述,包括生产、交货、消费和后续服务等;而生产网络主要是对一大批具有相关性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和本质的描述。
之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UNIDO)在2002—2003年度工业发展报告《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中对全球价值链的内涵作了初步的概括,认为全球价值链是一种全球性的跨企业网络组织,通过连接一系列包括生产、销售和后续服务等活动过程来实现商品或服务的价值。整个过程涉及从*初的原材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与分销,直至*终的产品回收处理,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并且通过自动化的业务流程和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客户的链接,以支持机构的能力和效率。
治理、升级、租金来源及分配是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三个核心。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是指价值链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以及价值链中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全球价值链的升级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上如何进行地位的提升,包括升级的机制、类型和路径等;租金是经济学中用以指代用来支付给资源所有者的超出该资源用作其他用途所能获得的收益的那部分利润,其源于资源的稀缺性。在全球价值链理论中的租金概念是指超额利润,用以描述“参加者因为控制了特定的资源从而能够通过利用和创造对竞争者的进入壁垒而免于竞争的现象”(Kaplinsky and Morris,2001)。全球价值链中租金的来源如技术能力、组织能力、技能和营销能力等核心能力等。租金在全球价值链的众多价值环节中分配不均匀,通常情况下,有大量竞争者集中的环节(如生产环节)通常被分配较少的租金,而竞争者数量较少的环节(如设计研发、营销环节)通常被分配较多的租金。
1.2.2 全球价值链分工利益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通过价值链全球性空间布局实现国际分工协作生产日益成为主流生产形式。全球价值链分工主要有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三种形式。产业间分工以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是传统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全球物流网络与技术的成熟促进了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的发展,使其日渐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分工形式。
全球价值链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给人类带来共同的开放红利,总体上实现了各国的互利共赢(UNCTAD,2013)。参与全球价值链能够获得技术知识和鼓励创新(Altenburg,2006),因而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Orhan,2014)。但全球价值链各环节所产生的附加值存在较大差异,会造成企业分工利益的不同(图1.1)。全球价值链中的利益分配具有不平衡性,决定一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交换中所获得的利益的,不是进口和出口什么,而是参与了什么层次的国际分工,以什么样的要素、什么层次的要素参与了国际分工,对整个价值链的控制能力有多少(张二震和马野青,200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技术等因素方面上的差距,造成两者在价值链分工地位中的不同,利益获取也有很大差异,呈现出不公平性分配(Giuliani et al.,2005)。发达国家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掌握高附加值的关键环节,可以通过多元化途径获取更多的收益(UNCTAD,2013),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则被外国跨国公司所掌控,容易形成“低端锁定”效应。从现实情况来看,发达国家利用其资本、技术及营销网络的优势,控制了进入壁垒较高的设计、品牌、营销等高端环节,在价值链中居于主导地位,在分工中获得较高利益;发展中国家则主要以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环境为代价,通过加工、组装、生产等环节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在价值链中处于从属地位,在分工中获得较低收益(江静和刘志彪,2007)。
图1.1 全球价值链分工环节与利益
由此可见,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实际上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自身失去竞争力的价值环节片段化并重组到发展中国家去,其本身专注于高附加值的战略价值环节的过程,进而形成了发达国家集聚高附加值环节和发展中国家集聚低附加值环节的二元结构(张少军和刘志彪,2009)。并且,跨国公司通常通过外包和对外直接投资将自身失去竞争力的价值环节片段化并重组到发展中国家,也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主要通过代工和吸收FDI 两种方式嵌入了全球价值链(刘晓红,2008)。正如卢福财和罗瑞荣(2010)所指出的,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通过引进制造业的跨国转移,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成功地参与了国际分工,逐步成为世界级制造大国。对于中国加工贸易(张松林和武鹏,2012)和FDI(曾蓓和崔焕金,2011)的进一步观察也证实了这一点。
1.2.3 全球价值链分工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
发展中国家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不仅可以进入更大范围的市场参与全球化竞争,而且有可能利用全球价值链获得升级的机会。在全球价值链中,发展中国家的升级可以分成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四种模式,这一升级规律在东亚产业集群升级案例研究中得到了佐证(Humphrey and Schmitz,2002)。尽管许多国家的工业是近些年才发展的,但其增长速度很快,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从一开始的基础型环节便往全球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迈
定价:88.0
ISBN:9787030560735
作者:王英等
版次:1
出版时间:2018-07
内容提要:
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由全球价值链低端嵌入粗放发展模式所造成的空心化,却日益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和产业升级的瓶颈制约。本书首先以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为基础,结合对于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分析,指出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中国式装备制造业空心化内涵、空心化形成机理、空心化程度判定、空心化演化轨迹、空心化突破路径等角度,对全球价值链中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后以中国航空装备制造业为典型案例,对本书所揭示的机理、构建的模型及提出的突破路径进行检验与应用。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概念界定 1
1.2 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 3
1.3 本书章节结构 10
第2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12
2.1 中国装备制造业基本概况 12
2.2 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分析 18
2.3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析 39
2.4 本章小结 50
第3章 中国式装备制造业空心化的形成机理 52
3.1 形成机理的定性分析 52
3.2 形成机理的博弈分析 64
3.3 本章小结 78
第4章 中国式装备制造业空心化程度判定 79
4.1 判定方法 79
4.2 指标测算 83
4.3 判定结果 88
4.4 本章小结 91
第5章 中国式装备制造业空心化演化分析 93
5.1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93
5.2 演化模型构建 102
5.3 中国式装备制造业空心化演化轨迹 109
5.4 本章小结 117
第6章 中国航空装备制造业案例分析 118
6.1 中国航空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情况 118
6.2 中国航空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分析 123
6.3 中国航空装备制造业空心化程度测算 134
6.4 本章小结 139
第7章 中国式装备制造业空心化的突破路径 141
7.1 基于GMCR的冲突分析与突破路径 141
7.2 基于灰色博弈模型的空心化突破路径选择 152
7.3 本章小结 161
第8章 对策建议 163
8.1 合理引进装备制造业外资项目 163
8.2 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研发能力 164
8.3 加强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 167
8.4 扩大中国装备制造业市场需求 168
8.5 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169
参考文献 172
后记 180
在线试读:
第1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1.1 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主要是指在制造业中专门提供生产设备的产业,是国民经济与国家基础建设和国防事业中的关键产业。世界其他国家包括国际组织并没有提出“装备制造业”这个概念。“装备制造业”的正式出现,见之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因此,“装备制造业”可以说是中国特有的概念,与国外相关行业分类中的“设备制造”“机械制造”“资本货物制造”等概念较为相近,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
关于装备制造业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两种层面上的定义:一是从国民经济三大类产业划分角度出发,装备制造业主要是指国民经济第二产业中的资本品制造业以及为其提供基础部件和零部件的相关行业;二是从产业的重要性角度出发,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装备制造业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度、强大的就业吸纳能力、密集的技术资金储备,是各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
从内涵来看,装备制造业是覆盖金属制品业、机械电子制造业的融合电子、材料、冶金等相关产业的全部企业,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产生巨大影响的提供技术装备产业的总称。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基础机械制造业;二是机械电子基础件制造业;三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带动能力强,涉及行业广,其发展水平决定了其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以及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也是保障国家国防安全的基础产业。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将装备制造业划分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11 个细分行业。但在研究中,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等因素,目前应用*为广泛的分类方法将装备制造业划分为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7 大类185 小类,这也被称为装备制造业的“七分法”(崔万田,2004)。本书所采用的装备制造业范围和分类亦参照这一方法。
1.1.2 产业空心化
产业空心化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为了绕开欧洲市场的关税壁垒,以汽车、电机等产品为主导,向西欧国家直接投资,使西欧国家的这些行业迅速发展,*终导致美国对西欧国家的出口减少,反过来却要进口西欧国家的产品。据此,一些美国学者认为,美国出现了产业的“空心化”。产业空心化一词*早出现于布鲁斯通和哈里逊在1982年合著的《美国的脱工业化》一书,并认为产业空心化是一国在基础生产能力方面出现了广泛的资本撤退。随后,学界关于产业空心化形成了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概念。从狭义上看,由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制造业向外转移,导致本地产业萎缩,形成产业空心化,如日本学者认为海外投资就是产业空心化的根源;从广义上看,产业空心化是指由于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第二产业比重相对降低而导致的非工业化现象,是产业演进的结果。目前已有的产业空心化研究对概念的定义为“制造业为主的众多生产资源和资金从国内流向国外,导致一系列生产行业在国内发展出现滞后,对整体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力降低,从而造成在本土市场中物质生产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产业空心化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经济活动由跨国公司的母公司转移到国外子公司并由此导致母国经济活动减少的过程;二是将其与“逆工业化”等同起来,认为这是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长期发展趋势;三是认为产业空心化是一种外部性现象,跨国企业把生产基地转移到海外后,其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造成国内制造业生产下降、就业减少、产业衰退,进而对本国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Hewings et al.,1998;Hsu and Liu,2004)。上述三种含义尽管存在区别,但都明确指出,产业空心化是与跨国公司及其对外投资行为密切相关的,主要是由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转移本国产业而导致的。
1.1.3 中国式产业空心化
虽然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但仍然处于以引进外资为主的第三阶段,因而并不具备一般意义上产业空心化形成的先决条件,也无法照搬国际上通行的产业空心化理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没有产业空心化问题,近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领域所出现的跨国公司大量撤资、国际竞争力下降、对外技术依存度趋高等现象,正说明中国出现了另类空心化,称为中国式产业空心化。与发达国家由产业对外转移所造成的空心化不同,本书认为,中国式产业空心化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低端所形成的产业链脆弱性,或者说,中国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廉价劳动力的压榨掠夺为代价,主要通过加工贸易与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低端所造成的低下的产业安全性和产业升级能力。
为了进一步明确中国式产业空心化的含义,可以从形成原因、本质、表现、衡量指标四个方面将其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空心化(以下简称传统的产业空心化)进行比较,如表1.1 所示。
表1.1 中国式产业空心化与传统的产业空心化的比较
1.2 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
1.2.1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材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与分销,直至*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其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Porter(1985)的企业价值链理论和Kogut(1985)的价值增值链思想。Porter 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由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等两部分完成。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相互联系构成了公司的价值链条。Kogut 认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终商品,*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
在此基础上,Gereffi(1999a)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转移和分工实践给予了足够关注,提出了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GCC)的概念,并根据领导者的类型,将其划分为“生产者驱动”的全球商品链和“消费者驱动”的全球商品链(Gereffi,1994),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Gereffi主张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全球化过程,将经济网络中的商品和服务看做价值链的治理体系,着重突出价值链的发展和运作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参与全球贸易合作和产业竞争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的重要意义,因为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伴随有企业的不断参与,以获取必要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支持。这一认知为分析国际性生产的地理和组织特征提供了一种基于网络的新方法,以揭示全球产业的动态性特征,考察价值的创造和分配机制。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分工通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形式来控制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在这种类型的价值链分工中,因为规模经济、技术壁垒等因素,生产的进入壁垒很高,所以拥有技术优势的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范围寻找某一价值模块的*佳生产、创造基地,而发展中国家则是跨国公司进行加工制造的*佳投资方向。一般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价值链,如汽车、飞机制造等,大多属于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采购者驱动型价值链是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内销售渠道的经济体通过全球采购和贴牌加工等生产方式组织起来的跨国商品流通网络,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鞋类、农产品等大多属于这种价值链(Henderson,1998)。
Sturgeon和Lee(2001)则从三个维度对全球价值链进行了界定。首先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从全球性的角度来定义,突破以国家为主体的地域限制;其次是从组织规模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包含商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活动的所有主体;*后是从生产性主体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具有一体化的企业、领导厂商以及各部件供应商等。同时Sturgeon 根据上述内容对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区别进行了简单的陈述,认为价值链主要是对商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生产性过程的描述,包括生产、交货、消费和后续服务等;而生产网络主要是对一大批具有相关性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和本质的描述。
之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UNIDO)在2002—2003年度工业发展报告《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中对全球价值链的内涵作了初步的概括,认为全球价值链是一种全球性的跨企业网络组织,通过连接一系列包括生产、销售和后续服务等活动过程来实现商品或服务的价值。整个过程涉及从*初的原材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与分销,直至*终的产品回收处理,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并且通过自动化的业务流程和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客户的链接,以支持机构的能力和效率。
治理、升级、租金来源及分配是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三个核心。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是指价值链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以及价值链中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全球价值链的升级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上如何进行地位的提升,包括升级的机制、类型和路径等;租金是经济学中用以指代用来支付给资源所有者的超出该资源用作其他用途所能获得的收益的那部分利润,其源于资源的稀缺性。在全球价值链理论中的租金概念是指超额利润,用以描述“参加者因为控制了特定的资源从而能够通过利用和创造对竞争者的进入壁垒而免于竞争的现象”(Kaplinsky and Morris,2001)。全球价值链中租金的来源如技术能力、组织能力、技能和营销能力等核心能力等。租金在全球价值链的众多价值环节中分配不均匀,通常情况下,有大量竞争者集中的环节(如生产环节)通常被分配较少的租金,而竞争者数量较少的环节(如设计研发、营销环节)通常被分配较多的租金。
1.2.2 全球价值链分工利益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通过价值链全球性空间布局实现国际分工协作生产日益成为主流生产形式。全球价值链分工主要有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三种形式。产业间分工以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是传统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全球物流网络与技术的成熟促进了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的发展,使其日渐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分工形式。
全球价值链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给人类带来共同的开放红利,总体上实现了各国的互利共赢(UNCTAD,2013)。参与全球价值链能够获得技术知识和鼓励创新(Altenburg,2006),因而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Orhan,2014)。但全球价值链各环节所产生的附加值存在较大差异,会造成企业分工利益的不同(图1.1)。全球价值链中的利益分配具有不平衡性,决定一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交换中所获得的利益的,不是进口和出口什么,而是参与了什么层次的国际分工,以什么样的要素、什么层次的要素参与了国际分工,对整个价值链的控制能力有多少(张二震和马野青,200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技术等因素方面上的差距,造成两者在价值链分工地位中的不同,利益获取也有很大差异,呈现出不公平性分配(Giuliani et al.,2005)。发达国家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掌握高附加值的关键环节,可以通过多元化途径获取更多的收益(UNCTAD,2013),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则被外国跨国公司所掌控,容易形成“低端锁定”效应。从现实情况来看,发达国家利用其资本、技术及营销网络的优势,控制了进入壁垒较高的设计、品牌、营销等高端环节,在价值链中居于主导地位,在分工中获得较高利益;发展中国家则主要以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环境为代价,通过加工、组装、生产等环节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在价值链中处于从属地位,在分工中获得较低收益(江静和刘志彪,2007)。
图1.1 全球价值链分工环节与利益
由此可见,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实际上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自身失去竞争力的价值环节片段化并重组到发展中国家去,其本身专注于高附加值的战略价值环节的过程,进而形成了发达国家集聚高附加值环节和发展中国家集聚低附加值环节的二元结构(张少军和刘志彪,2009)。并且,跨国公司通常通过外包和对外直接投资将自身失去竞争力的价值环节片段化并重组到发展中国家,也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主要通过代工和吸收FDI 两种方式嵌入了全球价值链(刘晓红,2008)。正如卢福财和罗瑞荣(2010)所指出的,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通过引进制造业的跨国转移,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成功地参与了国际分工,逐步成为世界级制造大国。对于中国加工贸易(张松林和武鹏,2012)和FDI(曾蓓和崔焕金,2011)的进一步观察也证实了这一点。
1.2.3 全球价值链分工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
发展中国家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不仅可以进入更大范围的市场参与全球化竞争,而且有可能利用全球价值链获得升级的机会。在全球价值链中,发展中国家的升级可以分成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四种模式,这一升级规律在东亚产业集群升级案例研究中得到了佐证(Humphrey and Schmitz,2002)。尽管许多国家的工业是近些年才发展的,但其增长速度很快,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从一开始的基础型环节便往全球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迈
-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科学出版社秉承多年来形成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始终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为科学家和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