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重新发现儿童

37.40
运费: ¥ 7.00-20.00
库存: 525 件
重新发现儿童 商品图0
重新发现儿童 商品图1
重新发现儿童 商品缩略图0 重新发现儿童 商品缩略图1

商品详情

书名:重新发现儿童

作者:高峰  著

ISBN:978-7-300-28143-8

定价:49.80元

开本:16                                     

页数:184                                

出版时间:20206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为儿童的“重要他人”——教师、家长,我们真正了解儿童吗?

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但成人往往习惯于以自己的经验替代孩子的成长。作为专业人士的教师、天天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父母,我们需要跳出这一“惯性思维”,重新发现儿童,以儿童的眼光审视日常教育教学,就会发现完全不同的风景。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适合儿童生长的教育生活。

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儿童文学作家、幸福教育实践研究创建者、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高峰的又一力作。

《重新发现儿童》适合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培训与阅读,适合儿童研究者和家长阅读。


编辑推荐:

本书是高峰校长幸福教育系列作品之一,书中既有作者对儿童的重新认识,也有作者为发展儿童所做的种种努力。作者对儿童的认识、了解、尊重与保护,以及为发展儿童所做的行动对教师、家长和教育管理人员都有一定的启发。


高峰,山东高密人。高级教师,高级校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天津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副会长,新学校研究会副会长。曾在山东东营和潍坊两地担任中小学校长。现为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海淀区政府督学、海淀区人大代表。荣获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劳动模范等称号。著有《寻找教育原生态》《幸福在心》《重新发现学校》《重新发现教育》等教育专著以及儿童教育小说《小蚂蚁学校》。主研的“幸福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构建幸福教育育人模型,探索立德树人办学路径”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自序  让儿童站在正中央

 

看见儿童

 

城市为谁而准备

让孩子站在校园的正中央

我们为什么而工作

孩子们,对不起

学校为孩子而存在

国家的未来决胜于教室之内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走过毕业季

孩子是国家的明天

让孩子们优雅地用餐

童心未泯

孩子,你好

人是靠两个轮子驱动的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没有改变不了的孩子

静听花开的声音

入校课程

善待每一个孩子

少年的那个午间时光

牵挂和被牵挂都是一种幸福

为什么是一年级和五年级

为什么要开设“男孩女孩课”

请原谅这样的“私心”

向校长泼水的泉水节

玉泉“幸福甜饼”

做一个“萌”校长

我们敢于为了孩子舍弃名利吗

 

II  认识儿童

 

你不跟他玩,他就不跟你玩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越来越没有教养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能生龙活虎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大喊大叫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没有养成好习惯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破坏公共财物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坐不住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难管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缺乏创造力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每一个鲜活的个体

我们为什么必须小心翼翼地进入孩子的生活

把我们自己变成儿童

不可缺少的感知学习

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帮孩子慢慢长大

行走在孩子的世界里

好玩是学习发生的前提

梦想的种子

那些被我们宠坏的孩子

种下情感的种子

要善于制造关键事件

请向孩子的道德高度看齐

我心目中的好孩子

让孩子怀揣梦想上路

一次“炸掉学校”的失败试验

 

III  保卫儿童

 

捍卫儿童成长的权利

保卫儿童的本真

保卫教育的功能

捍卫教育的本真

捍卫教育的边界

捍卫教育的良心

捍卫教育的梦想

捍卫教育的生命

谁撞了孩子们的“腰”

拒绝无谓的牺牲

是要面子,还是要里子

学校不能是个筐

我们的学期问题

需要安安静静地办学

无声的课程

让学校适应孩子

校园必须是个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地方

学校里的重女轻男问题

将考试变成课程

为孩子们吃好饭而斗争

为孩子培育一棵教育的大树

 

IV  尊重儿童

 

我们让孩子走向哪里

学校里处处都是教育

必须敢于让孩子犯错误

不宜在公共场合批评孩子

我们的眼睛里究竟有没有孩子

我们能不能不把孩子当“敌人”

我们如何减负

关于“公”与“私”的教育

家规

是教育大,还是教学大

与孩子们一起长大

把兴趣放在首位

请注意,这里是校园

天才人物的诞生

从金钱到爱心的距离

我们一起打雪仗

尊重的细节

学生节上的观众

 

V  发展儿童

 

办一所“中国梦学园”

跳出教育做教师

让新的学期从发布好玩的课程开始

中国孩子真的学扎实了吗

让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为什么是数学引桥课程

做些“无用”的教育

学生节的价值

狂欢节留下了什么

电影课程的价值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端午节岂能仅是端午节

去西山“走透透”

我们的“魔鬼节”课程

一元钱的课程

我们的酷男靓女们

从“扒地瓜”课程里“扒”出了什么

新年礼物背后的玄机

幸福就是生活在期待中

 

后记  为儿童而不知疲倦地忙碌


自序  让儿童站在正中央

 

翻开我们的文化经典,如《论语》《道德经》和唐诗宋词等,我们可以发现,自古以来中国的儿童都是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都是被教训、被教导的角色。几千年来,中国的儿童从未“站在正中央”,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人。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告诫世人:小孩子最好有什么吃什么,不要靠近热闹的地方,不要养小鸟、狗、猫之类的小动物,不要打球、踢球、放风筝……清代蒙师崔学古在《幼训》中强调:不许孩子捉虫子、踩蚂蚁、玩游戏……

胡适先生曾说过,你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对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对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时间。

在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我们是怎样对待小孩子的?历史上很多道德家、教育家总是严禁孩子玩耍,因为他们认为孩子不应做“无益之事”,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最好都用到学习、读书、习礼等“有益之事”上。

按照胡适先生的“文明”标准,中国是不是一个文明古国?

清末以来,随着现代学校的兴起,我们逐步把儿童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然而到了今天,虽然儿童已成为“小皇帝”“小公主”了,看似我们把儿童当成人来对待了,但我们又把儿童看成大人的“工具”“手段”“脸面”,将儿童视为简单的“物”或私有财产,并试图把他们“塑造”成一个什么“东西”。

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独立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成人之父。保护儿童的天性,就是保护人类的真诚和善良、公平和正义、美好和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

以儿童为本位是现代教育的逻辑起点。我们在2001年提出“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与实践模型,就是以儿童为本位,不懈追求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和幸福的人生。

我们成人常常自以为是地对待儿童。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儿童是神秘的、诗意的、艺术的,我们成人要重新发现和探索儿童的世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儿童站在正中央,创造出适应儿童成长的教育生活。

 

1.

入校课程

 

每年9月1日,不论艳阳高照还是秋雨绵绵,中国的每所小学都会迎来一年级的新生。

这些六七岁的孩子离开家庭,离开父母,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伙伴、新的生活,既有渴望与向往,同时又有些茫然和不知所措——没有安全感。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认真地观察孩子们的行为。

2014年开学第一天,我们专门为一年级的孩子设计了入校课程。学校为小朋友们铺上红地毯,让他们自己走进校园。笑容可掬的老师站在学校门口,为每一个孩子戴上一朵“幸福花”,说一句欢迎和鼓励的话。然后,进入校园的这些孩子由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牵着走进教室,班主任老师在教室里迎候。到了教室里,孩子们要品尝我们的“幸福甜饼”,感受学校的味道……我们还给每个孩子发一本“成长护照”。开学后第一周先不上课,而是让孩子们熟悉校园环境、老师和同学。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到图书馆、医疗室、保安室、校长室、老师办公室等部门参观,每参观完一个部门,他们的“护照”上就会盖上一枚“海关”印章。

为什么我们要为一年级的孩子设计这样一门入校课程?

首先,是出于心理学方面的考量。六七岁的孩子尚处在对家庭的依恋期,让孩子将对父母的依恋迁移到老师身上是教育生活的开始。如果没有这样的入校课程,就很难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校园的可爱。假如老师一上来就对孩子严厉批评,孩子就会感觉学校是一个恐怖的地方,就会失去安全感,不再喜欢待在学校里。

其次,是出于教育学方面的考量。孩子在家长和社会的暗示下,知道要走进校园过学习生活。孩子满怀期待和向往来到学校,如果我们一开学就上课,写作业,讲纪律,提要求,而没有给他们一个过渡期,他们就很难适应。或者说,如果我们一开学就让孩子品尝到失败的滋味,这样,教育尚未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因为孩子将不喜欢校园,不喜欢老师。在孩子们的学习道路上建设一座长长的引桥,让他们顺利登上学习生活这座桥,这是十分必要的。

再次,是出于社会学方面的考量。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依赖两种深层次的内心感觉:一是安全感,二是归属感。前者与恐惧(死亡、伤害、痛苦)有关,后者与孤独(依恋、隔离、无助)有关。开设入校课程,其实就是想让孩子一进入校园就拥有安全感,如体会校园里融洽的气氛、熟悉和蔼可亲的老师等,还想让他们尽快找到归属感,如接受高年级同学的帮助、整理自己的教室、参观校园、认识老师和同学等。

最后,是出于管理学方面的考量。学校设计这样一门入校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开设这门课程前,开学后老师们一般是按部就班地上课。在开设这门课程后,老师们需要研究儿童的特点,改变自己,主动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这样的改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帮助一年级的孩子尽快融入校园生活,让他们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这就是入校课程的本质。

 

2.

为什么是一年级和五年级

 

许多来我校参访的校长到分校参观时,都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学校如果有分校,都会把高年级或低年级学生集中放到一起。你们为什么把一年级和五年级学生放在分校?”

我刚来玉泉小学的时候,也是五、六年级的学生被安排在分校。为什么改为把一年级和五年级学生放在一起?主要是从教育学的角度考虑的。

一是有利于传承良好的校风。一所学校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是依靠一级一级的学生传承的。这对高年级学生的校园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开学典礼上总是强调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让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做示范。这既能培养高年级学生的自律性,又可以对低年级学生起到指导作用。

二是有利于开发、利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在校园中,有些社会性工作,低年级学生是做不了的,这时候就要让高年级学生帮忙。这既可以促进高年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又可以让低年级学生感受到人情温暖。我们的外出远足、升旗等活动,就是让高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一年级学生的课间操学得特别快,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向身边的哥哥、姐姐学的。这正是利用了小朋友模仿能力特别强而理解能力还比较弱的特点。从开学到现在,分校做操都是一年级与五年级的学生间隔排列,五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三是有利于老师更好地关注一年级学生。一年级的学生才六岁多,还不适应学校生活,在学校里没有安全感,不熟悉学校的规矩,在很多方面需要关照和提醒。因为一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年龄相差比较大,因此对散落在校园里的一年级学生老师更容易分辨,能更好地保护他们。上学、放学、集会、就餐、做操、上下楼梯等的时候,都是五年级的学生让着一年级的学生。

四是能有效防止同伴欺负现象的发生。校园如同小社会,因此免不了同伴欺负现象的发生。这种现象不可能根除,但是可以想办法尽量避免。假如一、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发生这种现象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而一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如果一个五年级的学生去欺负一个一年级的学生,连他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甚至会受到同学们的耻笑。我在分校已经观察到了这一点:五年级的学生都很自觉地像哥哥、姐姐那样对待一年级的小同学。

孩子来学校不仅仅是上课,还要交朋友,交换新闻,交流经验,分享观点,在同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习得社会角色和经验……最终,慢慢长大成人。

 

3.

梦想的种子

 

按照我们学校的传统,每年六一儿童节(我们称之为“学生节”)期间,校长要亲手给每个孩子发放一个一元钱的红包,这一元钱主要来自校长的稿酬。红包承载了教育的内涵和价值,但如果年年发,就需要创造不同的玄机与惊喜,从而实现其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2013年的红包怎么发?正巧《军事文摘·科学少年》杂志的编辑们来到学校,谈到了神舟十号,又谈到了太空种子。我马上联想到了红包:对,发红包的同时给每一个孩子发两粒太空种子,让孩子们回家种植,体验种植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

下面是我写给孩子们的一封信,题目是“梦想的种子”,随同红包一块儿发给了孩子们。

 

孩子们:

我们又迎来了自己的节日——六一儿童节。今年的红包里面除了有一元钱,还有两粒种子。这是我国航天人员将种子送到太空,通过改变其生长条件而培育出来的新种子。它们长出来后,会跟别的种子长出来的不一样。它们会长成什么样子呢?请你用这一元钱,再加上爸爸、妈妈的资助,购买一个花盆和泥土,将种子种进去,给它们阳光和水,通过自己的劳作收获你希望得到的农作物。

我建议大家,在放假之前,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拿到学校来展示一下,分享自己的经验;如果没有种出来,那就看看别人是如何种出来的。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我都希望大家通过记日记的形式把这件事完整地呈现出来,给同学们读一读。这也是一种分享啊!

你们的大朋友高峰校长,于2013年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

 

我在校园里碰到一个男孩,他问我:“高峰校长,您给我们的那些种子,是不是与其他种子不一样?”

我说:“是啊,那是太空种子。你种下了吗?”

他说:“我妈妈帮我买了一个花盆,放在了阳台上,种子我种下了,已经长得这么高了。”他用两个指头表示高度,“但是,我想知道它们会长成什么样子。”

我笑了,用两只手比画了一下:“是一种豆角,它们会长这么长!”

他眯上眼睛神往了一会儿,说:“哦,那我就等着它们慢慢长大……”我想,他是在做一个有关种子的梦。

现在的学校教育最可怕的地方就是让孩子们不再有梦想。其实,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制造机会,帮助孩子们做很多很多的梦,不论哪一个梦成真了,孩子都是成功的。有梦想,才有预期;有预期,才会产生动机;有动机,才有人生的方向感和源源不断的动力,人生才会圆满、幸福。

我们的一粒种子,或许能让孩子们生出梦想的翅膀!

 

4.

为什么是数学引桥课程

 

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学所有的基础学科中,数学是孩子们感觉最难、最乏味的课程之一。更可怕的是,许多孩子由此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导致学习兴趣逐步降低;还有许多孩子到高年级时对数学学习完全失去兴趣,甚至放弃学习数学。到了初中,不愿学数学、数学考试不及格的孩子,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一旦小学阶段打不好基础,到了中学就很难持续进行学习。

为什么一年级的孩子对数学学习过早地产生畏难情绪,并失去兴趣?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六岁多孩子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皮亚杰曾做过一个有名的守恒实验,证明此时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虽然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依然不能进行抽象思维。随着分类和排序知识的获得,儿童学会了思维的可逆性,同时思维逐渐去集中化。而去集中化是该阶段儿童成熟的最大特征。我曾经在山东的幼儿园4个大班120个小朋友身上重复过皮亚杰的守恒实验。实验表明,98%的小朋友符合皮亚杰的结论。同时,我们在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对120个小学生进行测试,结果高达80%的小朋友依然符合皮亚杰的结论。

二是数学的学科特点,进一步增加了一年级孩子学习的难度。数学不像语文,它具有抽象的特点,加之我们的数学教材偏难,孩子们学习起来自然就感到困难。

我们认为,要解决孩子们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和难度过大的问题,就必须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结构特点,在他们正式学习数学之前搭建长长的引桥课程,让他们带着兴趣顺利地走上“桥梁”,渡过数学这条“长河”。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材中出现的诸多生字(据统计大约有80个),在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并没有出现,即使出现了,也是在文学情境中,到了数学课上,孩子们理解和运用起来依然十分困难。孩子们不认识字,不理解其数学意义,这显然增加了阅读和理解的难度。因此,我们开发了数学引桥课程之一——数学识字,把生字放到数学情境中,并配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游戏,让孩子们先识字再学习数学,试图解决他们学习数学的困难,并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从而产生和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随着语文识字量的增加,我们在数学识字的基础上开发了数学引桥课程之二——数学阅读。我们提供大量与数字、数学相关的故事、儿歌、童谣等,让孩子们阅读。这么做的目的,一是与语文教学相匹配,增加孩子们的阅读量;二是让孩子们加深对数学教材中字、词、句的理解;三是让孩子们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朋友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是感觉好玩。任何课程,如果孩子们感觉不好玩,甚至感觉它是一种负担和压力,其学习行为就难以发生。开发数学引桥课程之三——数学游戏,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感到数学是一门好玩的课程,而不是让人讨厌的课程。在孩子们完成数学识字、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游戏和动手活动,让他们学习排列、组合、找规律等。这么做的目的,一是可以保持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发展孩子们的逻辑思维,为他们下一步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以往我们实行语文、数学分科教学,这就像让孩子们一边吃菜一边吃馒头,需要他们自己在胃里进行混合。这增加了学习的不确定性,甚至降低了学习效率。现在,我们一年级的老师实行包班制,他们具备对语文、数学课程进行统合的条件和能力。这样,就像把蔬菜和面粉先做成饺子,再让孩子们吃下去,两门课程相辅相成,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从改造课程出发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减负增效,是我们的尝试。在试行过程中,还需要包班老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饺子”包得越来越丰满、越来越有营养,这样才会培养出“德如玉,智如泉”的玉泉学子。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重新发现儿童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crup-teacher
人大社教师服务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