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演化(决定国家兴衰、企业成败的黑科技是如何诞生演化的? 中国的大国崛起需要如何引导高科技创新?)
运费: | ¥ 0.00-20.00 |
商品详情
著 者:[美]史蒂文·克莱珀
译 者:林冬阳、骆名暄
字 数:252千
书 号:978-7-210-10436-0
页 数:408
出 版:江西人民出版社
后浪出版公司
印 张:12.75
尺 寸:143毫米×210毫米
开 本:1/32
版 次:2018年7月第1版
装 帧:平装
印 次:2018年7月第1次印刷
定 价:49.80元
编辑推荐
即使技术鬼才、科技狂人也要屈服于创新演进的原则,适应他所在的时代。本书就是一本深究创新演化原则,历数高科技创新前世今生的惊叹之作。
基于半个多世纪的巨量材料,100多位当事人和企业家的访谈,运用独创性的分析方法,给企业家、管理人员、学者、政策制定者带来极具开创性、综合性以及普及性的结论与启示。
科技创新不仅成就了硅谷和非凡的企业,也挑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风云变幻。我们将在本书看到美国如何伴随着科技进步,走向大国崛起之路。
当经济放缓的中国遭遇逆全球化,如何突破科技创新的短板?实验室中的科技如何转变成最普遍的产品?当企业混战,内部纷争不断,管理者如何掌控局面,持续创新?当科技进步的节奏陡然加快,企业如何后发制人?本书的结论都将有所交代。
著者简介
史蒂文·克莱珀(Steven Klepper)(1949—2013)
卡内基梅隆大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教授,耶拿大学荣誉博士。他致力于传统经济模型与进化理论的融合,研究企业家精神与主流经济学的联系。他发表过100多篇论文,引用次数超过10,000,被IDEAS/ RePEc评价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还曾获得过熊彼特奖(Schumpeter Prize )以及IBM全球杰出学者奖(IBM Faculty Partnership Awards)。
译者简介
林冬阳,男,工学硕士。曾先后受教于南京外国语学校和浙江大学,现供职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江苏省电力作家协会会员。
骆名暄,男,现就读于南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曾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
内容简介
硅谷、底特律、阿克伦,这些地区为什么能够集聚了大量企业?
仙童半导体、英特尔、得州仪器、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福特、通用汽车、风驰通,这些纵横20世纪的美国高科技企业,为什么能够创出大量“黑科技”?
无线电、半导体、激光和青霉素这些高科技产业是如何完成了军转民的过程?
创新产业是否必然要经历初期的混战,最终走向垄断?垄断又会如何影响进一步创新?
从高科技领导企业中,创业者能否得到启示和机会?高科技企业又是如何孵化出他们自己的劲敌?
卡内基梅隆大学经济学教授的毕生研究,收集整理了巨量数据,访谈了百位仍然在世的当事人,从生命周期和进化论的角度研究汽车、充气轮胎、电视机、半导体、激光和青霉素这六大高科技产业,挖掘最接近真相的历史事实,再现高科技创新秘密,为我们探寻创新的起源、产业的兴衰、区域集群的裂变,以及美国企业在军用和民用科技间的切换和生存之道。
目 录
编者前言001
第 1 章 创新与市场 001
第 2 章 往 昔 023
福特汽车公司和大规模生产040
故步自封的年月:美国无线电公司和彩色大战052
英特尔和微处理器:前所未有的发明068
第 3 章 出类拔萃之辈 095
威廉·杜兰特:完美的商人113
兰索姆·奥兹、弯挡板小型敞篷车和奥兹汽车的资源流失117
道奇兄弟121
仙童半导体公司的衍生公司及集成电路技术135
衍生公司、创新者的报酬和高级经理139
新的领导阶层和衍生公司143
第 4 章 肖克利缔造的硅谷和汽车王国的鼻祖 169
第 5 章 为最多数人谋求最大利益 227
第 6 章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271
美国的汽车产业278
美国的轮胎产业287
美国的电视机产业298
第 7 章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315
结论357
第 7 章附录358
尾 注365
后 记377
参考文献378
公司名称中英文对照表 394
正文赏读
1941 年 7 月 2 日,霍华德·弗洛里(Howard Florey)抵达纽约,同行的还有研究团队成员诺曼·希特利(Norman Heatley)。霍华德·弗洛里是英国牛津大学病理学系主任,他与希特利,以及来自德国的犹太流亡者恩斯特·钱恩(Ernst Chain)一起已经研究了好几年青霉素。
英国医生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在 1928 年发现了青霉素。他在一次外出前,习惯性地将一批接种了细菌的培养皿留在实验室内。然而这次,一种霉菌沾染了其中一个培养皿,抑制了培养皿中细菌的生长。这种霉菌之后被证明属于青霉属。弗莱明将这种霉菌分泌的活性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是他无法将它从霉菌生长的培养基中分离提取出来,因此无法评估其医疗潜力。大约十年后,弗洛里的实验室从弗莱明手中接手了相关研究。他们成功地从弗雷明的霉菌样本中提取了有微量杂质的青霉素,并在小白鼠上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十分成功,这也激励他们在一些病危病人身上进行进一步的测试。
与现在不同,当时在人体身上进行药物测试更加容易。弗洛里的团队找到了一名垂危的牛津警察 ——他被玫瑰花刺扎伤之后,由于感染导致一只眼睛失明,并且全身脓肿。注射青霉素后,他的病情大有好转,眼看奇迹就要发生。然而,却没有足够的青霉素来继续治疗。情急之下,弗洛里团队收集了病人的尿液,用自行车送到实验室,希望用一种叫作 P-Patrol 的方法从中提取未代谢的青霉素。遗憾的是,最终病人还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青霉素不治身亡,不过青霉素的药用潜力得到了证明,并且在之后的医疗中得到进一步明确。
实验证明青霉素是治疗感染的有力武器,但是要想使青霉素真正发挥其效用,大规模生产必不可少。弗洛里试图说服一些英国工厂一同投入这项工作,但是这些工厂正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暇顾及青霉素生产。于是弗洛里把目标转向了曾支持过他的研究工作的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他获得了 6,000 美元的补助金,用于前往美国游说美国工厂与美国政府大批量生产青霉素(Neushul, 1993 :167)。可见, 1941 年弗洛里前往美国前夕,青霉素就已经让人们看到了与感染抗争的希望,但只能小规模生产。
接下来的三年,情势变化令人目不暇接。青霉素临床应用的重大发展证明了它是可以有效对抗很多疾病的“奇迹之药”,包括“儿童杀手”急性关节风湿病,以及肺炎、梅毒、淋病等疾病,以及烧伤病人或受伤军人遭受的致命感染。 1944 年 6 月诺曼底登陆之前,青霉素的产量已经能够满足军用需求。一年后,青霉素开始广泛造福平民百姓。这一系列的发展将药学引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也就此开创了一个新的产业。然而这一切在 1941 年 7 月弗洛里踏上美国之前都是难以想象的。
弗洛里和希特利一抵达美国就被带到了位于伊利诺伊州皮奥瑞亚市的一间政府实验室。这间实验室正在研究深入发酵技术,为过剩农产品寻找新的用途。实验室通常用玉米浆进行发酵,玉米浆是生产玉米淀粉的一种副产品。研究表明,玉米浆是培植青霉属霉菌的理想介质,能将青霉素产量提升 12 倍(Sheehan, 1982 : 67),并且能够使用液体深层发酵,而不局限在烧杯、烧瓶或者培养皿等浅层容器中。研究人员预计用液体深层发酵法生产的青霉素可以被运往东至纽约、西至旧金山的范围,满足美国军队的战时需求(Brockman and Elder, 1970 : v)。
关于玉米浆的新发现在 1941 年 12 月的一场会议上公之于世,默克、施贵宝、辉瑞、立达等制药公司的研究人员和公司高层都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由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局(the Office of Scientif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 OSRD)指定的委员会组织筹办。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职能是协调军事目的的科研工作。在会议召开之前,默克、施贵宝和辉瑞已经断断续续尝试了用浅层培育法生产青霉素(Sheehan, 1982 : 69)。罗伯特·科格希尔(Robert Coghill)从发酵部门的主管那里听说了实验室提取青霉素的进展之后,备感震撼。科格希尔后来称,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新的制药产业的诞生
- 后浪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微店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