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第8版《医学免疫学》将主要讲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固有免疫应答的原理、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原理、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原理、免疫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全书分五篇二十章,分别归在不同的篇里。全书将以免疫应答为主线阐述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删除与免疫学基本原理不直接相关的部分内容。适当增加最新的免疫学进展,包括新冠病毒以及疫苗相关研究的内容。新版教材将更加注重以下几方面:1.结论性基本知识的描述做到更加地深入浅出,让初学者能够循序渐进地系统接受医学免疫学知识。2.适当将近年的进展有机融入新的教材。3.适当增加图解内容。4. 数字内容和纸质内容的有机融合。5. 基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调研,对于基础免疫学理论的框架进行调整。
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概论/ 1第一节 免疫的内涵/ 2一、 免疫的基本概念/ 2二、 免疫应答/ 2第二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 3一、 免疫器官和组织/ 4二、 免疫细胞/ 8三、 免疫分子/ 9第三节 免疫系统的功能/ 12一、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12二、 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12三、 免疫应答的特点/ 13第四节 免疫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14第五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现状与未来/ 15一、 免疫学发展简史/ 15二、 免疫学发展现状/ 18三、 免疫学发展启示与展望/ 19第一篇 基础免疫篇/2 0第二章 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 20第一节 组织屏障/ 20一、 皮肤和黏膜屏障/ 20二、 体内屏障/ 20第二节 固有免疫细胞/ 21一、 髓系免疫细胞/ 21二、 固有淋巴样细胞/ 23三、 固有样淋巴细胞/ 25第三节 固有免疫分子/ 26一、 补体系统/ 26二、 受体分子/ 30三、 细胞因子/ 30四、 其他固有免疫分子/ 32第三章 固有免疫应答/ 33第一节 固有免疫细胞识别相关受体及其配体/ 33一、 髓系固有免疫细胞的模式识别受体激活及其功能/ 33二、 固有淋巴样细胞的活化相关受体激活及其功能/ 39三、 固有样淋巴细胞的有限多样性抗原识别受体激活及其功能/ 39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作用时相及其生物学功能/ 40第三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41第四节 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42第四章 抗原/ 44第一节 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 44一、 抗原的概念与基本特性/ 44二、 抗原的特异性/ 44三、 半抗原 _ 载体效应/ 46四、 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46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46一、 抗原分子的理化与结构性质/ 47二、 宿主的特性/ 48三、 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48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48一、 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 细胞参与分类/ 48二、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49三、 根据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分类/ 50四、 根据抗原的化学性质分类/ 50第四节 抗原在疾病诊治和疫苗研发中的价值/ 51第五章 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53第一节 抗原提呈细胞/ 53一、 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和分类/ 53二、 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 53第二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55一、 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复合体/ 55二、 HLA 分子/ 58三、 HLA 与临床医学/ 61第三节 抗原的加工和提呈机制/ 61一、 APC 提呈抗原的分类/ 62二、 APC 加工和提呈抗原的途径/ 62第六章 T 淋巴细胞/ 66第一节 T 细胞的发育与分化/ 66一、 T 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 66二、 T 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中的增殖和分化/ 68第二节 T 细胞表面的重要膜分子及其作用/ 69一、 TCR_CD3 复合物/ 69二、 CD4 和CD8/ 70三、 共刺激分子/ 70四、 共抑制分子/ 71五、 黏附分子、丝裂原受体及其他表面分子/ 71第三节 T 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72一、 根据所处的活化阶段分类/ 72二、 根据TCR 类型分类/ 72三、 根据CD 分子的表达分亚群/ 72四、 根据功能特征分亚群/ 73第七章 T 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75第一节 T 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75第二节 T 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77一、 T 细胞的活化信号/ 77二、 T 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 78三、 CD4 T 细胞和CD8 T 细胞活化的异同/ 78四、 抗原特异性T 细胞的分化/ 79第三节 T 细胞的免疫效应和转归/ 81一、 重要T 细胞亚群的免疫效应/ 81二、 活化T 细胞的转归/ 86第八章 B 淋巴细胞/ 87第一节 B 细胞的功能分子/ 87一、 抗体/ 87二、 B 细胞受体复合物/ 91三、 B 细胞共受体复合体/ 91四、 共刺激分子/ 92五、 其他表面分子/ 92第二节 B 细胞的发育和分化/ 92一、 骨髓微环境与B 细胞的发育和分化/ 92二、 Ig 基因重排/ 93三、 B 细胞在骨髓发育过程中的阴性选择/ 94四、 B 细胞的发育阶段/ 94五、 BCR 及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95第三节 B 细胞的分类与功能/ 96一、 根据活化阶段分类/ 96二、 根据发育途径分类/ 96第九章 B 淋巴细胞和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97第一节 B 细胞对TD 抗原的免疫应答/ 97一、 B 细胞对TD 抗原的识别/ 97二、 B 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 97三、 B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99四、 抗体的产生/ 101第二节 B 细胞对TI 抗原的免疫应答/ 103第三节 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 104第四节 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 105一、 抗体的生理病理作用/ 105二、 各类抗体的特性与功能/ 107三、 抗体的人工制备及应用/ 109第十章 免疫耐受/ 111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 111一、 免疫耐受的概念/ 111二、 免疫耐受的类型/ 111三、 免疫耐受形成的影响因素/ 111第二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114一、 中枢免疫耐受/ 114二、 外周免疫耐受/ 116第三节 免疫耐受的人工干预/ 118一、 诱导免疫耐受/ 118二、 打破免疫耐受/ 118第十一章 黏膜免疫/ 120第一节 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 120一、 黏膜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 120二、 黏膜组织屏障/ 121三、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121第二节 黏膜免疫系统的细胞及其功能/ 123一、 黏膜上皮组织及其固有免疫应答功能/ 123二、 黏膜免疫细胞及功能/ 123第三节 黏膜免疫耐受及稳态的形成/ 127第四节 黏膜相关疾病/ 127一、 黏膜感染性疾病/ 127二、 炎性肠病/ 128第二篇 临床免疫篇1 2 9第十二章 感染免疫/ 129第一节 针对病原体免疫应答的共同特征/ 129第二节 抗胞外病原体免疫/ 129一、 抗胞外菌免疫/ 129二、 抗胞外寄生虫免疫/ 130第三节 抗胞内病原体免疫/ 131一、 抗胞内菌免疫/ 131二、 抗病毒免疫/ 133三、 抗胞内寄生虫免疫/ 135第四节 病原体的免疫逃逸机制/ 135一、 胞外菌的免疫逃逸机制/ 135二、 蠕虫的免疫逃逸机制/ 136三、 胞内菌的免疫逃逸机制/ 136四、 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 137五、 原生动物的免疫逃逸机制/ 138第十三章 超敏反应/ 139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139一、 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139二、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40三、 影响Ⅰ型超敏反应易感性的因素/ 142四、 Ⅰ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143五、 Ⅰ型超敏反应疾病的防治原则/ 144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145一、 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45二、 Ⅱ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145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147一、 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47二、 Ⅲ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148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149一、 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49二、 Ⅳ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149三、 Ⅳ型超敏反应的皮试检测/ 150第十四章 自身免疫病/ 151第一节 自身免疫病的诱发因素/ 151一、 自身抗原因素/ 151二、 遗传因素/ 153三、 环境因素/ 154四、 性别和年龄因素/ 155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155一、 自身抗体介导的组织细胞损伤或功能紊乱/ 155二、 自身反应性T 细胞介导的组织细胞损伤(Ⅳ型超敏 反应)// 157第三节 自身免疫病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157一、 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157二、 常见的人类自身免疫病及其主要临床症状/ 157三、 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 157第四节 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 158一、 去除引起免疫耐受异常的因素/ 159二、 免疫抑制疗法/ 159三、 重建免疫耐受/ 159四、 其他/ 159第十五章 肿瘤免疫/ 160第一节 肿瘤的免疫原性/ 160一、 肿瘤抗原/ 160二、 肿瘤来源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162第二节 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163一、 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的特点/ 163二、 机体抗肿瘤的主要免疫效应机制/ 163第三节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166一、 肿瘤细胞所具有的逃避免疫监视的能力/ 167二、 肿瘤微环境的作用/ 168三、 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 168第四节 肿瘤免疫诊断和免疫防治/ 168一、 肿瘤的免疫诊断/ 168二、 肿瘤的免疫治疗/ 169三、 对病原体所致肿瘤的预防/ 171第十六章 移植免疫/ 172第一节 同种异型移植物诱导免疫应答的机制/ 172一、 同种异型抗原的类型和特点/ 173二、 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机制/ 173第二节 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类型/ 177一、 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177二、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179第三节 移植排斥反应防治原则/ 179一、 供者的选择/ 179二、 移植物和受者的预处理/ 180三、 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监测/ 180四、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180五、 免疫耐受的诱导/ 181第十七章 免疫缺陷病/ 182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182一、 固有免疫应答缺陷/ 182二、 适应性免疫应答缺陷/ 185三、 单基因或多基因突变导致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 联合缺陷/ 188第二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189一、 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189二、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 189第三节 免疫缺陷病诊断与防治/ 191一、 免疫缺陷病诊断/ 191二、 免疫缺陷病治疗/ 192第三篇 免疫学应用篇1 9 5第十八章 免疫学检测和诊断技术/ 195第一节 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免疫学检测技术/ 195一、 经典的抗原抗体检测技术/ 195二、 免疫标记技术/ 196第二节 现代生物学技术在免疫学检测及诊断中的应用/ 198一、 免疫细胞增殖的检测/ 199二、 免疫细胞死亡检测/ 199三、 免疫组库分析/ 200四、 单细胞测序/ 200五、 时空组学技术/ 200第三节 免疫功能评价方法/ 201一、 固有免疫细胞功能检测/ 201二、 适应性免疫水平检测与评估/ 202第四节 免疫相关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204一、 免疫缺陷疾病动物模型/ 204二、 肿瘤的动物模型/ 204三、 常见自身免疫病动物模型/ 205第十九章 疫苗与免疫预防/ 206第一节 疫苗/ 206一、 疫苗的种类/ 206二、 疫苗的新发展/ 210三、 增强疫苗免疫效应的方法/ 210四、 疫苗研制与应用的基本要求/ 212五、 疫苗的应用/ 212第二节 免疫预防/ 213第二十章 免疫治疗/ 216第一节 分子免疫治疗/ 216一、 抗原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216二、 抗体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216三、 细胞因子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220第二节 细胞免疫治疗/ 222一、 治疗性细胞疫苗/ 222二、 过继免疫细胞治疗/ 222三、 干细胞治疗/ 224第三节 免疫调节剂治疗/ 224一、 免疫增强剂/ 224二、 免疫抑制剂/ 225第四节 中医药免疫治疗/ 225推荐阅读/ 2 2 7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2 2 8
【前言】手捧并凝望着新一版《医学免疫学》书稿,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对于这一倾注了中国免疫学工作者和编委们大量心血的结晶,将会给中国免疫学的本科教学乃至发展带来什么程度的推动效应,内心充满期待!回想一年前接到人民卫生出版社交给的新一轮教材编写任务时,中国免疫学界的同仁们感到这是一项非常光荣也很有意义的工作。我的内心却很忐忑不安,深感任务艰巨而又责任重大!自1989 年郑武飞教授主编的第一版《医学免疫学》面世以来,人民卫生出版社已经更新出版到第七版,我和免疫学界同仁们提出和思考了一个重要问题:前七版《医学免疫学》使用效果如何?是否跟上了现代免疫学发展趋势?是否体现了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需求?据此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研讨,一致认为,前七版《医学免疫学》的总体使用效果是好的,对我国医学免疫学本科教学工作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其一直沿用的;免疫系统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应答临床免疫免疫学应用这一知识框架,存在一定的弊端,在讲解免疫分子、免疫细胞部分时,学生尚未形成对于免疫学的整体理解和相关兴趣,大量的难以把握重点的知识点的堆砌给初学者带来了困扰,也影响了后续学习效果和学生们对于免疫学的学习兴趣。因此,优化新一版《医学免疫学》的知识框架体系十分必要!此外,对于五年制本科生而言,其教学理念与长学制学生和研究生相比应有一定程度的区别和侧重点:在有限的学时里,五年制本科生应该重点掌握最基本的免疫学理论概念、关键性的免疫学知识点、疾病免疫防治的实用性结合点,以期形成对医学免疫学在整个医学体系中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并由此产生对免疫学的浓厚兴趣。基于此,本版《医学免疫学》根据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对于整体知识框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形成了;免疫系统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临床免疫免疫学应用这一新的框架体系,将免疫分子、免疫细胞的内容依据其与免疫的关系及重要性分解到相关章节。此外,鉴于疫苗和免疫预防的重要性,新增了;疫苗与免疫预防一章;对于;免疫学检测和诊断技术一章的外延也作了扩展,新增了;现代生物学技术在免疫学检测及诊断中的应用;免疫功能评价方法;免疫相关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等节,以适应临床医学教学的需求。本书的每一章均凝聚了编委们大量的心血,数十次专题讨论会就每一章的内容逐字逐句打磨,历经多次会审,几易其稿,现在可以拿出来请读者检验了。当然,我仍然很忐忑,但愿这次的努力能达到我们编委会所追求的目标。真诚希望本书的出版能推动我国医学免疫学本科教学工作以及免疫学拔尖人才培养,让学生通过本科阶段学习形成对免疫学的兴趣,并为将来从事基础与临床工作奠定理论与知识基础,也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医学生从事免疫学教学和科研工作。本书的出版,是全体编委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的结果,在此向所有的编委(包括纸质版编委和数字版编委)以及编辑们表示衷心感谢!特别感谢杨安钢教授和王月丹教授对本书内容的审读!医学免疫学学科进展迅速,本书难免存在诸多不足,包括疏漏之处乃至争议。恳请广大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本版教材提出宝贵意见,以利于今后不断完善与提高。曹雪涛2024年8 月于北京
【书摘与插画】- 新华一城书集 (微信公众号认证)
- 上海新华书店官方微信书店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