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脉络1
1.1困境,1949年之前3
1.2显性破坏和隐性问题,1949年至1999年5
1.3相对完整的街区,20世纪的末端9
1.4实践的探索,21世纪12
1.5十字路口18
第二章杂院:自建房、邻里和诉求25
2.1一个家庭的内部差异28
2.2一处大院的过滤和重构33
2.3两个社区的住房、邻里和诉求45
2.4缘何杂院60
第三章隐蔽的院落分化65
3.1什刹海69
3.2白塔寺和西四北78
3.3院落分化的形成91
第四章马赛克街区101
4.1南锣鼓巷的三十年拼贴103
4.2南池子的争议121
4.3不同人的大栅栏132
4.4鲜鱼口的三条道路145
4.5“试点”和“重点”156
第五章院落社会,多样性还是碎片化159
5.1街区的碎片化163
5.2片区的碎片化169
5.3院落的碎片化172
5.4碎片化的嵌套和传导177
5.5碎片化的产生和螺旋持续180
第六章院落社会的六个讨论185
6.1住房应急供给和退出187
6.2住房管理和人户分离189
6.3居住困难和居住保障193
6.4人口外迁和空间利用195
6.5重点投入和均衡改善200
6.6日常治理205
第七章关于界线的思考209
7.1共识准则界线的模糊214
7.2住房政策界线的收缩218
7.3空间行动界线的切割222
7.4管控参与界线的脱节224
第八章复兴历史文化街区229
8.1价值共识的基石231
8.2系统的住房政策235
8.3空间行动的均衡243
8.4管控参与的融合246
第九章评述和设想,什刹海251
9.1什刹海的价值253
9.2渐进的烟袋斜街259
9.3提供多样选择的大小石碑胡同262
9.4寻求均衡的空间行动264
9.5居住改善的政策设想269
9.6居住院落的保护更新271
结语275
参考文献277
后记283
内容介绍
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居住问题由来已久,极其复杂。在保护传统风貌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作为十余年实地调查研究的沉淀,本书从家庭—院落—片区等不同层面的鲜活实例入手,以平实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图照细致呈现了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生活空间的现状、衍化及不同群体的日常生活,深入剖析亟待解决的问题及背后原因、相关政策和实践,从整体性的视角,对人口、住房、公共资金投入、改造措施、业态、治理等方面展开综合分析,对六个关键问题和四类界线展开论述,提出复兴历史文化街区及生活空间再生的建议,呼吁均衡保护,底线保障,改善居住困难群体的生活条件。最后,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社会学系在长期跟踪研究中的探索和设想加以介绍,涉及什刹海地区、烟袋斜街、大小石碑胡同等典型实例。本书为破解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老旧小区等面临的基础性难题提供了宝贵思路,极具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