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 侯杨方讲清史三部曲 征战+治世+名臣 套装3册 侯杨方 著 大清帝国的崛起兴亡启示群臣博弈 征战史兴亡史沉浮史
¥123.00
运费: | 免运费 |
商品详情
书名: 侯杨方讲清史三部曲 征战+治世+名臣套装3册
定价: 164.0
ISBN: 9787545569452T
作者: 侯杨方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征战:大清帝国的崛起》
1.一部奠定清朝三百年辽阔基业的征战史。
本书完整呈现了清王朝开疆拓土的全部战争,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清朝疆域的打造过程,知晓其历史渊源。在讲述这些战争经过时,思考其中的人性、谋略和智慧。
2.一本集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的优秀历史读物。
本书立足丰富的史料,分析清史谜团,讲述事件原委,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解读,独具慧眼;作者还结合现实,现身说法,传授清史研究经验。
《治世 : 大清帝国的兴亡启示》
一部清王朝的兴衰史。
本书将三百年清史分为白手起家、康乾盛世、晚清败局三部分,细数了清朝十二帝治国理政的得失,把一幅鲜活生动的王朝兴衰史呈现了出来。读此书,可快速完整地把握清史脉络。
一部国家治理的治世史。
本书下篇专门探讨清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各种制度和运行机制,从清初收拾人心到“首崇满洲”的基本国策,从八旗改革到御门听政,从军机处到皇位继承制的确立,从更名田到奏销案,从“人口爆炸”到“番薯盛世”,全方位考察清王朝制度运行的内在逻辑。
解疑释惑。
本书除了对广大读者关注的清史疑问(比如雍正是否继位合法)进行探讨外,更大的贡献是对清朝具体制度作了详细介绍,对每个帝王的执政特点及原因作了分析。清朝为什么要坚持乾纲独断体制和御门听政?为什么要创立奏折制度?为什么要设立军机处?为什么没有严格实行嫡长继承制?康熙为何酷爱巡狩打猎?雍正为何又宅又话痨?乾隆为何十三年性情大变?道光为何补丁打补丁死于草席?读完这本书,一切都豁然开朗。"
《名臣:大清帝国的君臣博弈》
一部清精彩纷呈的君臣故事。
本书详细讲述了清朝几十位股肱之臣的历史故事,揭示他们鲜为人知的特殊面,凸显了他们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刻画了君臣博弈的历史细节,可谓精彩纷呈,令人印象深刻。
一部极为苛刻的宦海生存沉浮史。
这本书从清代帝王与大臣相处之道的角度,揭示了清朝极权统治下,满汉关系、帝王与臣子关系的独有特征。在皇权无以复加的清朝,皇权独大,以往的那种君臣之礼显得非常微妙,清朝臣子的生存环境极为苛刻,在这种既是臣子又是棋子的关系中,索额图、年羹尧、和珅、岳钟琪等清朝文武大臣的命运各不相同,折射出清代加强皇权的基本特征,宋明时代那种群臣共治的局面在清朝难以再现。
《征战:大清帝国的崛起》
为什么萨尔浒大战是决定明清命运的关键之战?崇祯皇帝与袁崇焕的一年之痒如何改变战争态势?弘光政权如何在悲壮与绝望中灭亡?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清朝巩固疆土的战争给后世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
从萨尔浒之战到大凌河之战,从己巳之变到甲申国变,从平定准噶尔到金川之战,本书详细讲述明清嬗代的完整过程和清朝开疆拓土的历次战争,真实再现了清王朝从一个小部落成长为大帝国的发展历程,揭开大清帝国崛起的众多谜团,是一部征战史、拓疆史。
《治世 : 大清帝国的兴亡启示》
"上承绪业、下启宏图的皇太极究竟有哪些用人之术?一生英武的康熙大帝为何晚年悲催?雍正和乾隆究竟谁是更残酷的君王?从康乾盛世到晚清败局的转折有哪些发人深省的启示?木兰秋狝和帝王南巡为巩固王朝统治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一错再错的咸丰皇帝如何影响了近代中国走向?
本书讲述了明朝灭亡后,清朝重建统治秩序,开创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的历史。作品从笼络人心、皇权巩固、内政民生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清王朝统治的权术策略,分析了封建时代帝国统治的特点,展现了王朝盛世与没落的演化过程,给人以警醒和启示,是一部治世史、兴亡史。"
《名臣:大清帝国的君臣博弈》
康熙独宠曹寅家族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原因?
清朝的汉人大将军岳钟琪如何能得以善终?
乾隆真正欣赏的汉人大学士是谁?
究竟谁是同光中兴的领导?
在清朝三百年历史中,除了掌握皇权的帝王外,还有数十名影响王朝命运的重要文臣武将,比如索额图、年羹尧、陈廷敬、张廷玉、福康安、和珅、朱珪、肃顺、奕、李鸿章、袁世凯等,他们在清王朝不同历史阶段发挥着不同的左右王朝走向的作用,他们既是名臣也是棋子,他们的宦海沉浮之路既是王朝兴衰的清晰折射,也带给我们面对大变局时该有的大智慧。本书讲述清朝数十位重要历史人物,是一部讲述个人在时代变迁中不同际遇的沉浮史。
《征战:大清帝国的崛起》
《治世 : 大清帝国的兴亡启示》
《名臣:大清帝国的君臣博弈》
侯杨方,复旦大学教授。
他建立了世界上中国历史人口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完成《中国历史人口地理》一书。
他策划主持了一个世纪以来世界首次对整体帕米尔高原的系列考察,曾多次翻越海拔近五千米的山口,足迹遍及帕米尔高原的多个重要河谷、山口,在十几次考察帕米尔、南疆、罗布泊,以及中亚、南亚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进行了“精准复原”,并研制了一套“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
他被称为“探险家”式新历史学者。
主要著作有:《中国人口史》(1910—1953年卷)、《盛世启示录》、《盛世·西汉》、《盛世·康乾》、《清朝地图集》(多卷本)、《重返帕米尔: 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等。
《征战:大清帝国的崛起》
四百年来,在世人眼中,袁崇焕的地位曾一落千丈,直堕地狱之下,然后又开始反弹,一度直抵云霄之上,现在又有点儿下跌。我们不禁要问,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到底有没有客观标准?为什么对同一人、同一事的评价会如此大起大落?
金庸评价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显得突出”。这是非常正面的评价,而且影响非常广泛,远远超过历史学界对袁崇焕的评价。当然,同时也有很多反面的评价,像明末的朱舜水(他是一个坚贞不屈的人,因不愿臣服于清朝而逃到日本)就说袁崇焕“前后卖国,继丧辽阳、广宁,滋蔓难图”。二人对袁崇焕的评价显然是截然相反的。
在袁崇焕督师辽东的时候,发生过一个重大的事件。崇祯二年,皇太极在经历过宁锦之役的挫折之后,认识到正面硬攻关宁锦防线不可行,损失太大;而与袁崇焕议和又未果(因为袁崇焕坚持要求后金归还辽东失地,这是他绝不能答应的),于是皇太极改变了战略战术,决定西向绕行蒙古,于崇祯二年十月攻破了长城大安口(今河北省遵化市以北)。
那么,后金军攻破大安口,袁崇焕是否负有责任呢?崇祯皇帝在圣旨中说“关内疏虞,责有分任”,就是说大安口这一段蓟镇的长城防线不属于辽东督师,而属于当时总理蓟辽兵务的刘策。所以在皇太极领兵绕过关宁锦防线攻克大安口这件事上,袁崇焕并不承担责任,大安口并不像有些人所讲的那样是袁崇焕的防区。袁崇焕在宁远得到警报以后,马上命令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率领四千骑兵驰援遵化,自己也亲率锦州总兵祖大寿及麾下九千骑兵随后入关救援。十一月初四,赵率教战死于遵化,全军覆没。同一天,袁崇焕兵至山海关,入蓟镇后得知遵化已经被后金军攻克,巡抚王元雅自尽。袁崇焕在榛子镇接到圣旨,获得了调度指挥全国各地援兵的权力。袁崇焕向崇祯皇帝保证,不会让后金军过蓟州城(今天津市蓟州区)。但由于几万后金军突然潜越蓟州,袁崇焕没有阻挡住。现在很多人说,蓟州就在谷口的西出口处,后金军从谷口出来,在蓟州城上一定会看到,所以袁崇焕是故意放后金军攻打北京,目的是想要逼迫朝廷同后金议和。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知道五年复辽是空话,怕承担责任。事情是不是这样呢?事实上,蓟州城的东南方是一系列的小丘陵,海拔一二百米,相对高度不到一百米,另外还有霍家峪、红花峪等多条山谷可以通行,甚至史各庄一线还有宽达一公里的平原通道,所以蓟州城根本不是什么“必经之地”。后金军连高大险峻的燕山—长城一线都能突破,难道会穿越不了这些低矮的丘陵吗?
后金军直奔北京而去,袁崇焕率领九千关宁骑兵抢先到达了北京城下。但是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袁崇焕要求遵循大同总兵满桂的成例,让军队进北京城休息,但是被崇祯皇帝拒绝。这件事非常微妙,说明崇祯皇帝信任大同总兵满桂率领的军队,却不信任袁崇焕率领的关宁军。因为那时候崇祯皇帝受到关宁军引后金军入塞流言的影响,已经对袁崇焕心生怀疑了。关宁军驻守北京广渠门外,背城野战,战斗特别激烈,虽然击退了后金军,但袁崇焕本人却中箭。当时身在关宁军中的朝鲜使臣李忔在《雪汀先生朝天日记》中记录“袁崇焕甲衣上中二箭,祖大寿中左手”,可见战况确实很激烈,而且双方基本打成了平手,死伤相当。后金军暂时被关宁军击退后,十二月初一,崇祯皇帝召见袁崇焕以及祖大寿、满桂、黑云龙等总兵。一见到袁崇焕,崇祯皇帝就质问他当年为什么要杀毛文龙,为什么在北京城下逗留不战,致使北京城外的老百姓遭受了这么多的罪。据说袁崇焕回答不出来,崇祯皇帝立即下令锦衣卫将袁崇焕逮捕。祖大寿这个“第一战将”吓得面无人色,出城后立即率领手下关宁军东奔,出山海关回锦州去了。崇祯皇帝让大学士孙承宗发了几道命令,甚至下了圣旨,要求祖大寿回援北京,但祖大寿坚决不听,打出了山海关。皇太极闻讯大喜,派出使者招降祖大寿,但被祖大寿斩杀。关宁军走后,后金军趁机包围北京城,总兵满桂率领四万大军被逼出战,在永定门外全军覆没,满桂、孙祖寿两个总兵战死,麻登云、黑云龙两个总兵被俘,“马步数万,一掷而空”,再一次证明明军在野战中远不是后金军的对手。能与后金军野战的只有关宁铁骑,就是祖大寿率领的这支部队。崇祯皇帝情急之下,命令大臣去劝说狱中的袁崇焕写信给祖大寿;袁崇焕写了信,要求祖大寿回援北京,这样祖大寿才回来,并且收复了关内被后金军占领的四座城池。
《治世 : 大清帝国的兴亡启示》
在众多的影视剧、小说,甚至一些历史专业学者的论著中,经常提到唐、宋、明等朝代的人物写“奏折”给皇帝,但其实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奏折产生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清朝特有文书。奏折的出现反映的是整个中国帝制时代统治方式的一个巨大转变。
由于呈送皇帝题本的过程复杂,手续很多,且在到达皇帝案头前已经有多人预先知道其内容,很容易泄密,因此臣下有时候不敢大胆直书,不敢讲真话,特别是涉及一些敏感的案件或者权贵的时候,忌讳尤多,造成皇帝有时候就难以了解事情的真相。这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
有鉴于此,康熙帝特地指定一些亲信大臣可以直接给他本人送汇报,内容只有他本人与汇报者知道;因为报告写在给皇帝的请安折内,所以又称为“奏折”。现存最早的奏折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二月二十七日大学士伊桑阿的《奏谢温谕赐问平安折》。奏折由臣下直接递送皇帝本人,康熙帝承诺保密,并将原奏折发还本人保管,其他人都不知道他们两人之间究竟谈了什么,因此大臣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实质就是点对点的秘密报告。
打个比方,题本的程序就像是将文档先上传至服务器(内阁),然后皇帝下载处理后再上传至服务器,最后相关官员再下载执行;而奏折则是点到点的短信,除发送者(官员)与接收者(皇帝)外,无人知悉其中内容,保密性更强。如康熙帝所言:“凡奏事者,皆有朕手书证据在彼处,不在朕所也。”他还声称:“尔等果能凡事据实密陈,则大贪大奸之辈,不知谁人所奏,自知畏惧;或有宵小诳主,窃卖恩威者,亦自此顾忌收敛矣。” 点对点单线联系的秘密报告可以互相牵制、揭发,臣下难以隐瞒真相,这是题本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被雍正皇帝继承和发扬光大。
《名臣:大清帝国的君臣博弈》
傅恒是乾隆最宠幸、最刻意提拔的一个人,他并不是电视剧上痴情的公子哥,而是乾隆皇帝一手打造的肥胖版的“卫青”。
乾隆事事都学汉武帝。举个例子,北京颐和园有个昆明湖,以前叫瓮山泊,因为湖边有座山叫瓮山。乾隆为什么要改叫昆明湖呢?汉武帝曾经在长安西南郊的上林苑中凿了一个巨大的昆明池练水军,乾隆也利用瓮山泊练八旗水军,把它改名叫昆明湖,很明显就是模仿汉武帝。其实历朝历代想立大功大德的皇帝,特别想开疆拓土的皇帝都以汉武帝为榜样,包括唐玄宗也是如此。汉武帝有一个特别有名的大将军卫青,既是皇后的弟弟,又是立了大军功的一个人。乾隆也想培养一个这样的人,这个角色当然就落到傅恒身上了。他是皇后的弟弟,而且是乾隆最宠爱感情最深的孝贤纯皇后的弟弟。
与卫青出身低贱不同,傅恒,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父亲李荣保、祖父米思翰、伯父马齐都是康熙、雍正时期的重臣。米思翰是在康熙朝坚决主张撤藩的,马齐是康熙的顾命大臣。傅恒走的是满洲权贵最容易的道路,先当侍卫,然后当了户部侍郎。但是卫青之所以能位极人臣成为大将军,是因为他的军功,并不仅仅因为他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因此乾隆也模仿汉武帝,让傅恒不断统率大军出征,以期成功。
机会终于来了。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金川战事进展不顺,清军死伤惨重。乾隆命押解讷亲回京,在途中又命其以祖父遏必隆遗刀自尽。乾隆下手特别狠,可以说是清朝皇帝里面下手最果断的,比他父亲狠多了。讷亲死后,乾隆就命令傅恒代为经略,授予他保和殿大学士,此时傅恒才二十多岁。金川被平定之后,傅恒、岳钟琪凯旋,乾隆到北京郊外的黄新庄迎接,行抱见礼。大家还记得吧,皇太极笼络人心的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抱见礼,对孔有德、祖大寿都是这样。这是满洲人最隆重的礼节,不是当作君臣来看待,而是当作兄弟。论功行赏,封傅恒为忠勇公,赐双眼花翎、四团龙褂、宝石顶、紫缰辔。
讷亲死后,领班军机大臣的位置就空了出来。他觉得自己的小舅子为人也比较踏实,又是至亲,就下令傅恒为领班军机大臣。但是乾隆是个人事大权独揽的人,傅恒就很小心谨慎,什么事都听乾隆的,他自己没什么主张。有一天到达御门的时候,傅恒走得比较慢,没来得及跟上,就一路小跑踉跄而入。一个侍卫看到了就说,宰相你太胖了,跑不动,喘成这样。乾隆冷冷地说了一声“岂惟身肥,心亦肥也”。明显是警告傅恒,上班时间我都已经到了,你居然比我晚到。傅恒吓得立即免冠叩首,不停地谢罪。就在傅恒当了军机处首辅以后,军机处的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前讷亲在的时候,都是领班军机大臣一个人和皇帝见面,皇帝口授,领班拟旨。讷亲这个人记忆力很好,但文墨不通,每传一旨,都让汪由敦代拟,而且一看写得不对,又要重新修改,反复这样,弄得效率很低。傅恒当了领班军机大臣以后,他就说,我这个人知识水平很有限,其实就是文笔很差,如果皇帝召见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担心传达旨意会不完整,不如我们所有军机大臣一起接受皇帝召见。于是,此后清朝皇帝见军机大臣都是一起见,并成为惯例。以前草拟谕旨都是军机大臣本人写,后来招了一批军机章京,让他们这些人负责草拟,军机大臣就从这种工作中解脱出来了。
- 中信书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美好的思想和生活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