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译林出版社旗舰店
本店铺为译林出版社自营店铺,正品保障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有声双语经典:格列佛游记

16.00
运费: ¥ 0.00-20.00
库存: 44 件
有声双语经典:格列佛游记 商品图0
有声双语经典:格列佛游记 商品图1
有声双语经典:格列佛游记 商品图2
有声双语经典:格列佛游记 商品图3
有声双语经典:格列佛游记 商品图4
有声双语经典:格列佛游记 商品图5
有声双语经典:格列佛游记 商品图6
有声双语经典:格列佛游记 商品图7
有声双语经典:格列佛游记 商品缩略图0 有声双语经典:格列佛游记 商品缩略图1 有声双语经典:格列佛游记 商品缩略图2 有声双语经典:格列佛游记 商品缩略图3 有声双语经典:格列佛游记 商品缩略图4 有声双语经典:格列佛游记 商品缩略图5 有声双语经典:格列佛游记 商品缩略图6 有声双语经典:格列佛游记 商品缩略图7

商品详情

书名:格列佛游记

广告语:英国教育专家精心编写,儿童文学家黄蓓佳作序推荐,硬壳精装,随书附赠英文有声书

外文书名:Gullivers Travels

丛书名:有声双语经典

ISBN: 9787544787895

作者:(英国)乔纳森·斯威夫特

译者:费洪

定价:32.00元

出版年月:2021.10

装帧:精装

开本:32

页码:196

内文用纸:70克双胶纸

主题词:长篇小说—英国—近代

中图法分类号:I561.44

上架建议:少儿文学

印张:6.125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版次、印次:11

字数:107

 

【编辑推荐】

译林“有声双语经典”原版引进英语教育专家特为学生编写的英语名著,精选贴近中国学生英语习得水平的经典作品。丛书甄选优质中文译本,配以导读、作家作品简介和插图,并聘请资深高考听力卷主播朗读英语有声书。有声书播放平台操作便捷,只需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收听。丛书选目涵盖各国经典文学作品,让孩子在阅读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英语听读能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黄蓓佳长文导读推荐。

《格列佛游记》是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作品以探险家格列佛的口吻叙述周游四国的经历,通过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的奇遇,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深刻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名人评价及推荐】

斯威夫特以幽默丰富了作品的道德含义,以讽刺揭露荒诞,并通过人物性格和叙述框架将使人难以置信的事件成为现实,即使《鲁滨逊漂流记》也难以在叙述的刻薄性和多样性方面与其媲美。

                      ——英国小说家 瓦尔特·司各特

 

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

                        ——英国作家 乔治·奥威尔

 

【作者简介】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1682年入都柏林三一学院求学,并获得学士学位;1692年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1701年在三一学院获神学博士学位。离开三一学院后,斯威夫特曾给贵族当私人秘书,后来回到故乡做牧师,介入政治,为托利党的《考察报》撰稿,写下了大量的政治论文。斯威夫特的文笔以讽刺见长,是讽刺文学的一代宗师。

 

【内容简介】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十八世纪的游记体讽刺小说。整部小说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主人公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的冒险经历。故事情节有趣、奇幻、惊险。彼时大英帝国沐浴在日不落的荣光中,倡导个人冒险、鼓励追逐财富成为时代风气和社会导向。《格列佛游记》即深刻反映了这样的时代特点。格列佛宽容谦和、隐忍顽强、英勇无畏,既关注上层阶级和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也反思科学、哲学、文学、政治和民众生活的实质关系。在叙述格列佛所见所闻的同时,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也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中贪婪剥削者和狡诈弄权者的丑陋本性。

 

【目录】

第一部分格列佛在小人国 

第二部分 格列佛在大人国 

第三部分 飞岛国 

第四部分国之旅

PART I  Gulliver in Lilliput

PART II A Voyage to Brobdingnag

PART III A Voyage to the Flying Island

PART IV A Voyage to the Country of the Houyhnhnms

 

 

【序言】

每一个灯光漫溢的夜晚

黄蓓佳

 

去年开始,京东图书商城的运营者们在网上做了一档很不错的栏目,叫作“大咖书单”,我记得是在第四期时,我为这份书单推荐了两本书,《杀死一只知更鸟》和《奇风岁月》,到第七期又推荐了两本,《老师,水缸破了!》和《天虹战队小学》。回过头一想,赫然惊觉,两次推荐的四本书,居然都是出自译林出版社。潜意识里我对这家出版社是有多偏爱啊,我那么自觉自愿地、一往无前地做了译林社的一名“吹鼓手”。

没有办法,喜欢就是喜欢,没有道理可讲。

喜欢译林出版社的书,其实是因为我喜欢外国文学作品。细究起来,我对外国文学的热爱,源自童年那个无书可读的时代。我在扬子江边一个小小的县城长大,我父母工作的学校是当地最好的县中,县中图书馆多少有一些藏书,“文革”开始的那一年,书籍和老师们一同被揪出来示众,之后老师们游街,图书拉到操场一把火烧毁。图书馆主任“火中抢栗”,偷出一纸箱运回家中。主任的儿子跟我小学同班,因此我沾了他的光,把他父亲秘藏的小说书一本一本地搬运出来,在一双双黝黑的小手中辗转一圈之后,再神不知鬼不觉地偷放回去。那位图书馆主任可能比较“崇洋媚外”,弄回家的小说大都是世界名著,我对于外国文学的兴趣,便是从那时开始的。

那时年幼,读书不求甚解,又因为是背着大人们的“偷阅”,读书过程基本是囫囵吞枣。很多书传到我手里的时候缺头少尾,只剩下中间三分之二的篇幅,精彩之处戛然而止,急得我抓耳挠腮。页码齐全的书,抓到手里翻开就读,书名是什么,作者何人,很奇怪地忽略不计,一点儿不想知道。及至十年之后我上了大学,外国文学开禁,我在北大图书馆发疯一样地狂读名著时,时不时会在心里惊叫一声:这本书不是我小时候读过的吗?于是,嗅着书中陈年纸张散发的潮湿气味,心里涌出一种老朋友失而复得的狂喜。也有一些书,童年时候莫名其妙地读过了,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它们就这样永远地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像无数消失在我生命旅途的朋友和家人。

高二那年,妹妹的同学借了我一套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在我的生命中,那是一次飞跃,此后的这么多年我以文学为生,应该与那一次的阅读震撼有关。书中的那个哥萨克人格利高里,很长时间中成为我欣赏男性的标准。书中描写的顿河风光,至今都在我的脑子里鲜活和闪亮。

十九岁,我在农场插队。一个飘雪的冬夜,农场宣传队在场部排练节目时,电突然停了,礼堂里一片漆黑。一个只读了三年小学的农场工人对我们说:“我来讲个故事吧。”他讲的那个故事叫《茶花女》。一直到今天我都觉得那个晚上的情景像梦。在那个不准读书的年代,那个没有文化的乡村,初小没有毕业的农民居然讲出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名著。那个漆黑凄美的冬夜,从此也深深刻印到我的记忆之中。那是我第一次领略悲剧作品的魅力。几年之后,时代剧变,我买到了《茶花女》的小说,听过了《茶花女》的歌剧,看过了同名电影,我从一切形式的《茶花女》中寻找那个雪夜的感觉,然而再不可能,最好的都是唯一的。

一九七八年初春进入北大,那一年外国文学还没有开禁,北大图书馆里辟出很小的一个房间作为“外国文学阅览室”,每星期三的下午,允许中文系文学专业的学生,凭学生证进入阅读。我的印象中,那间阅览室只能容纳十几二十几个学生,每次开放,排在前面的同学才有机会被老师放进门去。于是那一年的“星期三”成了我们的排队日,匆忙吃过午饭,碗都来不及洗,拔脚往图书馆飞奔,一行人安静地在阅览室门外排队,等待两点钟开门放人。除却寒暑假、节日、有课的日子、有重要活动的日子,剩下的“星期三”并不是很多,所以每一次的阅读时间弥足珍贵。一书在手,全身心地扑上去吞食,每每到五点钟闭馆交书,站起身来,头晕目眩,虚脱的感觉。那种阅读,耗出去的不仅仅是脑力,还有巨大的体力。

一九七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重印外国文学名著。刚开始的时候人多书少,全班同学轮流着到海淀新华书店通宵排队购书。那时年轻,通宵不眠为了买一本书,丝毫不觉辛苦。慢慢地书越出越多,时常到书店转悠,冷不丁地就碰上新书上架。排长队是不必了,痛切的感觉是口袋里钱太少。那时发下的心愿是哪一天发了财,可以把书店里的新书都掳回来。转眼三十年过去,谈不上发大财,买书是可以不计价钱了,可是看着书店里铺天盖地的图书,想到书架上还有很多书不及阅读,解囊的兴致少了

许多,挑挑拣拣,带个一两本回家,心中并没有太多欣喜。人生的悲哀真正是无处不在。

还是回到一九七九年。印象之中,《世界文学》《外国文艺》《译林》这些杂志都是在那时候陆续复刊和创刊的。这些刊物着重介绍外国现当代文学,并且以中短篇幅的为主,对于习惯了阅读古典长篇的我们,眼前似乎又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同班同学陈建功有一次读到格雷厄姆· 格林的短篇《永远占有》,佩服得五体投地,双眼发光地跑来跟我们说:“我真想跪在格林面前向他致敬!”

童年的阅读实在重要,它奠定了一个人终生的阅读口味。检点我书架上的书籍,百分之八十是外国文学作品。我曾经订阅过的刊物,有《世界文学》《外国文艺》《译林》《译文》《世界电影》……统统跟外国文学有关。几十年中,每一个灯光漫溢的夜晚,阅读这些缤纷华彩的文字,感觉世界离我很近。文字中写到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我心灵去过的地方。我占有了这些作品,我就占有了这个世界。

在我的印象中,译林社出的每一本书,无论是社科类的,还是人文类的,都值得读者收藏。而在译林社所出的文学类图书中,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又属精品中的精品,比之国内大多数专业少儿社所出的图书,译林社的视野更宽,选择标准更高,口味也更纯粹。很敬佩译林社的众多编辑们,他们敬业而又专业,总是能从全世界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中挑选出最值得国人阅读的那一部分,延请最好的翻译家、最好的画家和设计师,做出一本又一本端庄而精致的图书,送到读者的面前。每次徜徉在灯光明亮的书店,或者打开手机上网搜索,译林社的新书总是我最中意的目标,我信赖译林社的出品,而且基本上不会失望。

翻开这套“有声双语经典”的书目,里面的作家和作品都是我熟悉的名字。有些书是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各种侥幸落入我的手中的,有些是读大学时列入必读书单需要细读的,还有一些,比如《小王子》,比如《绿山墙的安妮》,少年和青年时代居然都错失了它们,是我在人到中年之后才补读完成。更有一部分,年轻时读过,花甲之年又重新捧起,是为了重温之后可以为我的小外孙女们详细讲解。在此我愿意把这些书目推荐给小读者们,是因为这样的一套书当之无愧地应该成为你们最好的朋友,会帮助你们更加优雅地长大。

 

【书摘】

第一部分

格列佛在小人国

第一章

作者介绍了自己和家人他的首次出海遇上了海难,泅水生还平安到达小人国的海滩沦为俘虏,并被送往该国内地

 

我父亲在诺丁汉郡有一小块地产;他有五个儿子,我排第三。

我在伦敦著名的外科医生詹姆斯·贝茨先生手下做了四年学徒。

认识到医学在远洋航行中将有用武之地,我后来便在国外学习了两年又七个月的医学。回国之后,我租下了伦敦老犹太街上一栋小房子中的几间,并且结了婚。

但我的良师贝茨先生去世后,我的生意逐渐萧条。在和妻子商量一番后,我决定出海。

羚羊号的船长威廉·普理查德正准备开船前往南太平洋,他给我开出了不错的条件,我便接下了这份工作。于是,169954日,我们从布里斯托起航。

在前往东印度群岛的途中,我们被一场猛烈的风暴吹到了范迪门地西北方的海域。

115日,当地正是初夏时节,天气阴沉沉的,船员突然发现离船不到缆绳长度一半的地方有块礁石。但风太大,我们被刮得直接撞上了礁石,船撞得四分五裂。

我的同伴们遭遇如何,我无从知晓,不过想必他们都送了命。

至于我自己,则听天由命地游,风和潮水把我往前推。在我几乎快要淹死,再也无力挣扎的时候,我发现海水深度已经不及我的身高了。此时风暴强度也大为减弱。

走了快一英里之后,我到了海滩,然后又往前走了将近半英里,但没能发现任何房舍或居民的影子。

疲惫至极,我躺在草地上,睡得比我记忆中任何一次都要沉。据我估计,我睡了大约九个小时,因为当我醒来时,刚好是白天。

我试着起身,但没法动弹。碰巧我是仰面躺着,我发觉自己两边的胳膊和腿都被牢牢绑在地上,我又长又密的头发,也同样被牢牢拴在地上。

我听到有人用我听不懂的语言对我议论纷纷。但是以我躺着的姿势,我除了天空什么也看不到。

一小会儿之后,我感到有什么活的东西在我左腿上移动,小心翼翼地往前挪动,经过我的胸膛,几乎到了下巴;我竭尽所能地让眼睛朝下瞥时,发现这是一个身高不到六英寸的小人,手中拿着弓箭,身背箭袋。与此同时,我觉察到至少有四十多个和他一样的小人跟在第一个的身后。

我感到震惊至极,一声大吼,吓得他们全都往回跑。后来我才知道,其中一些人从我身体两侧跳向地面时跌落并受伤。

我试图挣脱时,侥幸扯断了绳子,并拽出了把我的左臂固定在地上的桩子。与此同时,随着一下猛拉,我感到一阵剧痛,这也让拴着我左边头发的绳子稍微松了点,这样我勉强能把脑袋转动大约两英寸。

 

PART I

Gulliver in Lilliput

The author gives some account of himself and familyHis first voyageHe is shipwrecked, and swims for his lifeGets safe on shore in the country of LilliputIs made a prisoner, and carried up the country.

 

My father had a small estate in Nottinghamshire; I was the third of five sons.

I was bound apprentice to Mr. James Bates, an eminent surgeon in London, with whom I continued four years. Later I studied physic abroad for two years and seven months, knowing it would be useful in long voyages.

Later I studied physic abroad for two years and seven months, knowing it would be useful in long voyages.

When I came back I took part of a small house in When I came back I took part of a small house in the Old Jewry, and married a wife.

But my good master, Bates, dying, my business began to fail. Having therefore consulted with my wife, I determined to go to sea.

I accepted an advantageous offer from Captain William Prichard, master of the Antelope, who was making a voyage to the South Seas, and we set sail from Bristol, May 4, 1699.

In our passage to the East Indies we were driven by a violent storm to the north-west of Van Diemen’s Land.

On the fifth of November, which was the beginning of summer in those parts, the weather being very hazy, the seamen spied a rock within half a cable’s length of the ship; but the wind was so strong that we were driven directly upon it, and split.

What became of my companions I cannot tell; but conclude they were all lost. For my own part, I swam as fortune directed me, and was pushed forward by the wind and tide. When I was almost gone, and able to struggle no longer, I found myself within my depth; and by this time the storm was much abated.

I walked near a mile before I got to the shore, and then advanced forward near half a mile, but could not discover any sign of houses or inhabitants.

Being extremely tired, I lay down on the grass, where I slept sounder than ever I remembered to have done in my life, and, as I reckoned, about nine hours; for when I awaked it was just daylight.

I attempted to rise, but was not able to stir; for as I happened to lie on my back, I found my arms and legs were strongly fastened on each side to the ground, and my hair, which was long and thick, tied down in the same manner.

I heard a confused noise about me; but, in the posture I lay, could see nothing except the sky.

In a little time I felt something alive moving on my left leg, which, advancing gently forward over my breast, came almost up to my chin; when, bending my eyes downward as much as I could, I perceived it to be a human creature not six inches high, with a bow and arrow in his hands and a quiver at his back. In the meantime I felt at least forty more of the same kind following the first.

I was in the utmost astonishment, and roared so loud that they all ran back in a fright; and some of them, as I was afterwards told, were hurt by the falls they got by leaping from my sides upon the ground.

Struggling to get loose, I had the fortune to break the strings and wrench out the pegs that fastened my left arm to the ground; at the same time, with a violent pull, which gave me excessive pain, I a little loosened the strings that tied down my hair on the left side, so that I was just able to turn my head about two inches.

 


译林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译林出版社旗舰店
本店铺为译林出版社自营店铺,正品保障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有声双语经典:格列佛游记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