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微生物学(第四版)
定价:89.0
ISBN:9787030786500
版次:4
出版时间:2024-06
内容提要:
本书系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在保持体系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对第三版各章节做了较大的调整,补充了很多新内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学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术,较多地介绍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动态。
全书共分12章,分别阐述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营养、代谢、生长、遗传和变异、生态、传染与免疫、分类、鉴定及应用等知识。本书取材广泛、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概念准确、图文并茂,科学性强、系统性好、理论联系实际。
目录:
目录Contents
前言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一、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1
二、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和任务及意义4
第二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5
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5
二、微生物的发现6
三、微生物学的奠基6
四、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7
五、现阶段我国微生物学的简况11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14
第一节 细菌14
一、细菌的形态和大小14
二、细菌的细胞结构16
三、细菌的繁殖方式34
四、细菌的培养特征34
五、重要代表菌35
第二节 放线菌38
一、放线菌的形态结构38
二、放线菌的繁殖方式39
三、放线菌的培养特征40
四、放线菌的代表属40
第三节 古菌41
一、古菌的形态和大小42
二、古菌的细胞结构42
三、古菌的遗传学特征43
四、古菌的主要类群44
第四节 其他原核微生物46
一、蓝细菌46
二、立克次体48
三、支原体49
四、衣原体50
五、螺旋体51
六、蛭弧菌52
七、黏细菌52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54
第一节 酵母菌54
一、酵母菌的形态结构55
二、酵母菌的繁殖方式57
三、酵母菌的培养特征61
四、重要代表菌61
第二节 霉菌62
一、霉菌的形态结构62
二、霉菌的繁殖方式65
三、霉菌的培养特征69
四、重要代表菌70
第三节 担子菌74
一、担子菌的形态结构74
二、担子菌的繁殖方式76
三、担子菌的应用76
第四节 黏菌77
一、黏菌的形态结构77
二、黏菌的生活周期79
三、黏菌的培养特征79
第五节 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比较80
第四章 病毒81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81
一、病毒的大小81
二、病毒的形态81
三、病毒的化学组成82
四、病毒的结构83
五、病毒的对称性84
六、包涵体86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86
一、病毒的增殖过程87
二、一步生长…线91
三、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细菌92
四、理化因素对病毒感染性的影响93
五、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94
六、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95
第三节 病毒的分离和测定95
一、病毒的分离与纯化95
二、病毒的鉴定96
三、病毒效价的测定97
第四节 病毒的种类和分类98
一、脊椎动物病毒98
二、昆虫病毒99
三、植物病毒100
四、微生物病毒100
五、病毒的分类和命名101
第五节 亚病毒102
一、类病毒103
二、拟病毒103
三、…病毒103
四、…核酸104
五、朊病毒104
第六节 病毒的应用及防治105
一、病毒与人类健康106
二、病毒与发酵工业110
三、病毒与农业生产110
四、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110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112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112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112
二、微生物的营养物质113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118
一、光能无机营养型118
二、光能有机营养型119
三、化能无机营养型119
四、化能有机营养型120
第三节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120
一、单纯扩散121
二、促进扩散122
三、主动运输122
四、基团转位123
五、膜泡运输125
第四节 培养基125
一、培养基的配制125
二、培养基的类型128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133
第一节 微生物对有机物质的分解133
一、纤维素的分解133
二、淀粉的分解134
三、果胶质的分解135
四、木质素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分解135
五、几丁质的分解136
六、蛋白质的分解136
七、氨基酸的分解136
八、脂肪的分解138
九、烃类及有机农药的分解138
第二节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139
一、异养型微生物的产能代谢140
二、自养型微生物的产能代谢150
第三节 微生物的固氮作用155
一、固氮微生物155
二、固氮作用机制156
第四节 微生物细胞物质的合成159
一、糖类的生物合成159
二、氨基酸的生物合成164
三、核苷酸的生物合成165
第五节 微生物的次生代谢167
一、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167
二、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168
第六节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169
一、微生物代谢调节的方式169
二、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173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177
第一节 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177
一、纯培养的分离方法177
二、微生物的培养方法178
三、微生物的个体生长181
四、微生物的同步生长185
五、微生物的群体生长186
六、营养物质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91
七、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191
八、微生物的非可培养状态192
第二节 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92
一、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92
二、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97
第三节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199
一、控制微生物生长的物理方法199
二、控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方法204
第四节 微生物细胞的分化209
一、细菌细胞的分化210
二、真菌细胞的分化210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212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212
一、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212
二、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存在方式214
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组216
一、大肠杆菌的基因组217
二、酿酒酵母的基因组218
三、詹氏甲烷球菌的基因组218
第三节 微生物的染色体外遗传因子219
一、质粒219
二、可移动遗传因子222
第四节 微生物的突变223
一、微生物突变体的主要类型223
二、基因突变的特点224
三、基因突变的机制226
四、诱变剂与致癌物质230
五、DNA损伤的修复230
第五节 细菌的基因重组232
一、转化232
二、转导233
三、接合235
第六节 真菌的基因重组238
一、有性生殖238
二、准性生殖238
第七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知识的应用239
一、诱变育种239
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241
三、杂交育种242
四、代谢工程育种243
五、基因工程243
第八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246
一、菌种的衰退与复壮246
二、菌种的保藏247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250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250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250
二、水体中的微生物252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253
四、工农业产品中的微生物254
五、生物体内外的正常菌群256
六、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258
七、菌种资源的开发利用259
八、原位研究法260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60
一、微生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261
二、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作用261
三、微生物在磷循环中的作用262
四、微生物在硫循环中的作用263
五、微生物在铁循环中的作用263
六、微生物在其他元素循环中的作用264
七、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264
八、环境污染对微生物的影响267
第三节 微生物的生物环境268
一、互生关系268
二、共生关系270
三、竞争关系271
四、拮抗关系271
五、寄生关系272
六、猎食关系273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274
第一节 传染274
一、病原菌的致病作用275
二、环境条件对病原菌传染的影响278
三、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278
四、生物武器279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279
一、生理屏障280
二、吞噬细胞280
三、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因素282
四、炎症反应285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285
一、抗原285
二、免疫系统288
三、特异性免疫的应答过程293
四、抗体与体液免疫293
五、特异性细胞免疫300
六、免疫应答的病理反应301
七、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304
第四节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304
一、血清学反应的一般规律305
二、血清学反应的主要类型306
三、免疫标记技术309
四、免疫预防311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分类313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与命名313
一、微生物的分类单元313
二、微生物分类单元的命名314
第二节 微生物的分类方法315
一、经典分类法315
二、化学分类法317
三、遗传分类法318
四、数值分类法320
第三节 微生物的分类系统322
一、生物的分类系统322
二、细菌的分类系统323
三、真菌的分类系统326
第四节 微生物的鉴定328
一、常规鉴定328
二、快速鉴定329
第十二章 微生物的应用332
第一节 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332
一、微生物与土壤肥力332
二、微生物与肥料333
三、微生物饲料336
四、微生物农药337
五、沼气发酵341
六、食用菌栽培343
第二节 微生物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47
一、微生物与食品加工347
二、微生物与饮料生产351
三、微生物与有机酸生产352
四、微生物与氨基酸生产353
五、微生物与酶制剂生产354
六、微生物与湿法冶金356
七、微生物与石油工业357
八、微生物与能源生产358
九、微生物与新材料359
十、微生物与传感器和DNA芯片360
第三节 微生物在医药卫生中的应用361
一、生物制品361
二、抗生素364
三、维生素367
四、微生物多糖368
五、干扰素368
六、核苷酸368
七、其他药物369
八、疾病诊断369
第四节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370
一、微生物与污水处理370
二、微生物对固体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379
三、微生物与废气处理383
四、微生物与废物资源化384
五、微生物与生物修复385
六、微生物与环境监测386
第五节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389
一、微生物与基因工程的关系389
二、基因工程的应用389
主要参考文献393
附录 常用微生物的名称394
定价:89.0
ISBN:9787030786500
版次:4
出版时间:2024-06
内容提要:
本书系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在保持体系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对第三版各章节做了较大的调整,补充了很多新内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学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术,较多地介绍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动态。
全书共分12章,分别阐述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营养、代谢、生长、遗传和变异、生态、传染与免疫、分类、鉴定及应用等知识。本书取材广泛、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概念准确、图文并茂,科学性强、系统性好、理论联系实际。
目录:
目录Contents
前言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一、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1
二、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和任务及意义4
第二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5
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5
二、微生物的发现6
三、微生物学的奠基6
四、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7
五、现阶段我国微生物学的简况11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14
第一节 细菌14
一、细菌的形态和大小14
二、细菌的细胞结构16
三、细菌的繁殖方式34
四、细菌的培养特征34
五、重要代表菌35
第二节 放线菌38
一、放线菌的形态结构38
二、放线菌的繁殖方式39
三、放线菌的培养特征40
四、放线菌的代表属40
第三节 古菌41
一、古菌的形态和大小42
二、古菌的细胞结构42
三、古菌的遗传学特征43
四、古菌的主要类群44
第四节 其他原核微生物46
一、蓝细菌46
二、立克次体48
三、支原体49
四、衣原体50
五、螺旋体51
六、蛭弧菌52
七、黏细菌52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54
第一节 酵母菌54
一、酵母菌的形态结构55
二、酵母菌的繁殖方式57
三、酵母菌的培养特征61
四、重要代表菌61
第二节 霉菌62
一、霉菌的形态结构62
二、霉菌的繁殖方式65
三、霉菌的培养特征69
四、重要代表菌70
第三节 担子菌74
一、担子菌的形态结构74
二、担子菌的繁殖方式76
三、担子菌的应用76
第四节 黏菌77
一、黏菌的形态结构77
二、黏菌的生活周期79
三、黏菌的培养特征79
第五节 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比较80
第四章 病毒81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81
一、病毒的大小81
二、病毒的形态81
三、病毒的化学组成82
四、病毒的结构83
五、病毒的对称性84
六、包涵体86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86
一、病毒的增殖过程87
二、一步生长…线91
三、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细菌92
四、理化因素对病毒感染性的影响93
五、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94
六、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95
第三节 病毒的分离和测定95
一、病毒的分离与纯化95
二、病毒的鉴定96
三、病毒效价的测定97
第四节 病毒的种类和分类98
一、脊椎动物病毒98
二、昆虫病毒99
三、植物病毒100
四、微生物病毒100
五、病毒的分类和命名101
第五节 亚病毒102
一、类病毒103
二、拟病毒103
三、…病毒103
四、…核酸104
五、朊病毒104
第六节 病毒的应用及防治105
一、病毒与人类健康106
二、病毒与发酵工业110
三、病毒与农业生产110
四、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110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112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112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112
二、微生物的营养物质113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118
一、光能无机营养型118
二、光能有机营养型119
三、化能无机营养型119
四、化能有机营养型120
第三节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120
一、单纯扩散121
二、促进扩散122
三、主动运输122
四、基团转位123
五、膜泡运输125
第四节 培养基125
一、培养基的配制125
二、培养基的类型128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133
第一节 微生物对有机物质的分解133
一、纤维素的分解133
二、淀粉的分解134
三、果胶质的分解135
四、木质素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分解135
五、几丁质的分解136
六、蛋白质的分解136
七、氨基酸的分解136
八、脂肪的分解138
九、烃类及有机农药的分解138
第二节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139
一、异养型微生物的产能代谢140
二、自养型微生物的产能代谢150
第三节 微生物的固氮作用155
一、固氮微生物155
二、固氮作用机制156
第四节 微生物细胞物质的合成159
一、糖类的生物合成159
二、氨基酸的生物合成164
三、核苷酸的生物合成165
第五节 微生物的次生代谢167
一、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167
二、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168
第六节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169
一、微生物代谢调节的方式169
二、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173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177
第一节 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177
一、纯培养的分离方法177
二、微生物的培养方法178
三、微生物的个体生长181
四、微生物的同步生长185
五、微生物的群体生长186
六、营养物质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91
七、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191
八、微生物的非可培养状态192
第二节 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92
一、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92
二、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97
第三节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199
一、控制微生物生长的物理方法199
二、控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方法204
第四节 微生物细胞的分化209
一、细菌细胞的分化210
二、真菌细胞的分化210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212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212
一、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212
二、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存在方式214
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组216
一、大肠杆菌的基因组217
二、酿酒酵母的基因组218
三、詹氏甲烷球菌的基因组218
第三节 微生物的染色体外遗传因子219
一、质粒219
二、可移动遗传因子222
第四节 微生物的突变223
一、微生物突变体的主要类型223
二、基因突变的特点224
三、基因突变的机制226
四、诱变剂与致癌物质230
五、DNA损伤的修复230
第五节 细菌的基因重组232
一、转化232
二、转导233
三、接合235
第六节 真菌的基因重组238
一、有性生殖238
二、准性生殖238
第七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知识的应用239
一、诱变育种239
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241
三、杂交育种242
四、代谢工程育种243
五、基因工程243
第八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246
一、菌种的衰退与复壮246
二、菌种的保藏247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250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250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250
二、水体中的微生物252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253
四、工农业产品中的微生物254
五、生物体内外的正常菌群256
六、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258
七、菌种资源的开发利用259
八、原位研究法260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60
一、微生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261
二、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作用261
三、微生物在磷循环中的作用262
四、微生物在硫循环中的作用263
五、微生物在铁循环中的作用263
六、微生物在其他元素循环中的作用264
七、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264
八、环境污染对微生物的影响267
第三节 微生物的生物环境268
一、互生关系268
二、共生关系270
三、竞争关系271
四、拮抗关系271
五、寄生关系272
六、猎食关系273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274
第一节 传染274
一、病原菌的致病作用275
二、环境条件对病原菌传染的影响278
三、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278
四、生物武器279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279
一、生理屏障280
二、吞噬细胞280
三、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因素282
四、炎症反应285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285
一、抗原285
二、免疫系统288
三、特异性免疫的应答过程293
四、抗体与体液免疫293
五、特异性细胞免疫300
六、免疫应答的病理反应301
七、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304
第四节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304
一、血清学反应的一般规律305
二、血清学反应的主要类型306
三、免疫标记技术309
四、免疫预防311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分类313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与命名313
一、微生物的分类单元313
二、微生物分类单元的命名314
第二节 微生物的分类方法315
一、经典分类法315
二、化学分类法317
三、遗传分类法318
四、数值分类法320
第三节 微生物的分类系统322
一、生物的分类系统322
二、细菌的分类系统323
三、真菌的分类系统326
第四节 微生物的鉴定328
一、常规鉴定328
二、快速鉴定329
第十二章 微生物的应用332
第一节 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332
一、微生物与土壤肥力332
二、微生物与肥料333
三、微生物饲料336
四、微生物农药337
五、沼气发酵341
六、食用菌栽培343
第二节 微生物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47
一、微生物与食品加工347
二、微生物与饮料生产351
三、微生物与有机酸生产352
四、微生物与氨基酸生产353
五、微生物与酶制剂生产354
六、微生物与湿法冶金356
七、微生物与石油工业357
八、微生物与能源生产358
九、微生物与新材料359
十、微生物与传感器和DNA芯片360
第三节 微生物在医药卫生中的应用361
一、生物制品361
二、抗生素364
三、维生素367
四、微生物多糖368
五、干扰素368
六、核苷酸368
七、其他药物369
八、疾病诊断369
第四节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370
一、微生物与污水处理370
二、微生物对固体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379
三、微生物与废气处理383
四、微生物与废物资源化384
五、微生物与生物修复385
六、微生物与环境监测386
第五节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389
一、微生物与基因工程的关系389
二、基因工程的应用389
主要参考文献393
附录 常用微生物的名称394
-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科学出版社秉承多年来形成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始终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为科学家和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