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西方正典》
—
[ 美 ] 哈罗德·布鲁姆 著
江宁康 译
出版: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ISBN:9787544755450
开本:32开
装帧:平装
定价:78元
定义何为文学经典的里程碑作品!
在西方文学领域,有个人不可不知,他的书也不可不读——他就是“百科全书式”的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和他的《西方正典》。
◎ 谁是哈罗德·布鲁姆?
布鲁姆被公认为美国最受欢迎的文学评论家。他不仅全方位地占领了全世界作家、评论家的书架,而且吸粉无数文学爱好者。
他的文学批评观点鲜明、分析细腻;他的文学造诣更是博大精深,他自诩为阅读的“怪物”,精通八门外语,记忆力超群,对西方各国文学经典之间的相互传承和影响关系有不凡的见识。1973年,他写作的《影响的焦虑》,“用一本小书敲了一下所有人的神经”。
《纽约时报》曾这样评价:“无论如何看待,他(布鲁姆)都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文学界最为多才多艺,也是最刺激的存在之一”,“他是兼具学者、教师、评论家、散文家、檄文执笔者等身份的奇异品种。”
◎ 《西方正典》是什么?
《西方正典》是定义“何为文学经典”的里程碑作品。包含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华兹华斯、狄更斯、托尔斯泰,普鲁斯特、伍尔夫、卡夫卡、博尔赫斯、聂鲁达等等26位伟大作家的不朽之作。
如果你没时间读完一部部经典大部头,又不甘愿错过,空留遗憾,没关系,只拿这本《西方正典》就可,布鲁姆会将伟大作品中最精华的部分向你娓娓道来;
如果你读经典不得要领,不知道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也没关系,布鲁姆会带你一起探索作家的精神世界和文本,“引导读者深入艺术本身,穿越无尽关联构成的迷宫,乃至最终触及支撑艺术内部关联的法则。”
对莎翁粉来说,本书也被视作“一部莎士比亚狂热追随者的精神独白”!
布鲁姆不仅以莎士比亚开篇,并将其置于经典的中心位置,毫不掩饰地夸赞莎氏“在认识的敏锐、语言的活力、创作的才情上超过所有其他西方作者。”莎翁篇幅更占据了整本书三分之一之多,深度为你解读莎翁作品的无穷魅力。
布鲁姆也反对用“政治”的目光、带着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去阅读文学作品,“作家和作品都成为某种畸形的产物”,为“暴力话语”所控制,不再具有文学的生命与活力,他只关心那些不朽作品中对于恒久不变事物的深刻体悟。
在这个消费主义和机械复制盛行、意义深度消解、文学秩序紊乱的时代,本书助我们重建了关于文学的标准、信念和方向感,它助我在优劣中甄别、在混乱中澄清,在一地鸡毛的无序中寻找当下作品与过去、未来的普遍连接点。
◎ 深入研读经典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心灵的自我对话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现实。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个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
◎ 审美只是个人的而不是社会的关注。文学批评作为一门艺术,总是并仍将是一种精英现象。 只有审美的力量才能渗入经典,而这力量又是由娴熟的文学语言、原创性、认知能力、知识以及丰富的词汇所组成。
◎ 成功的文学作品是产生焦虑而不是舒缓焦虑。经典也是一种习得的焦虑,东西方经典都不是道德的统一道具。如果我们能设想出一种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的普遍性经典,那它的基本典籍不会是种圣典,如《圣经》、《古兰经》或东方经典,而是在世界各种环境中以各种语言被阅读和表演的莎士比亚戏剧。
◎以崇高的勇气和惊人的学识,《西方正典》充满激情地向我们表明,某些作家为何能够逃脱那足以湮没人类一切成果的时间而幸存。它激起我们的希望:那些一直为人性所珍视的东西,仍将为我们的后代子孙所珍视。
——《纽约时报书评》
◎丰富浩瀚,咄咄逼人,博学多识,有如醍醐灌顶。本书实乃一座里程碑,可以预期的是,它将一直挺立下去。大胆飚烈有余,湿润和悦亦足。……在阅读文化几近消失之际,这本书会是读书人的珍宝。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
◎这是一位孤独却有着巨大创造力与敏锐识别力的学者。他的性格中有着不合流俗的品质,我将他视为远在天涯的思想知己。可想而知,我在相遇《西方正典》时,心情是如何的激动。
——曹文轩,作家
哈罗德·布鲁姆:当代美国极富影响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曾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和哈佛大学等知名高校。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诗歌批评、理论批评和宗教批评,代表作有《影响的焦虑》(1973)、《误读之图》(1975)、《西方正典》(1994)、《莎士比亚:人的发明》(1998)等,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有天赋、最有原创性和最有煸动性的一位文学批评家”。
他一生都是西方正典的捍卫者,因其对诗歌创造性的诠释而获得广泛的学术认可。他被称为“文学界的孤胆战士”,因直言不讳,引得一个“臭名昭著”的标签,但他是一个多产的文学界巨人,许多极具影响力的著作,如《西方正典》、《如何读,为什么读》、《影响的焦虑》等,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人留下宝贵的思考。
序言与开篇
论经典
经典悲歌
贵族时代
经典的中心:莎士比亚
但丁的陌生性:尤利西斯和贝亚特丽丝
乔叟:巴思妇人、赎罪券商和莎剧人物
塞万提斯:人世如戏
蒙田和莫里哀:真理的不可捉摸性
弥尔顿的撒旦与莎士比亚
萨缪尔·约翰逊博士:经典批评家
歌德《浮士德·第二部》:反经典的诗篇
民主时代
经典记忆:早期的华兹华斯与简·奥斯汀的《劝导》
沃尔特·惠特曼:美国经典的核心
艾米莉·狄金森:空白、欣喜、暗者
经典小说:狄更斯的《荒凉山庄》和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奇》
托尔斯泰和英雄主义
易卜生:山妖和《彼尔·京特》
混乱时代
弗洛伊德:莎士比亚式解读
普鲁斯特:性嫉妒的真正劝导
乔伊斯与莎士比亚的竞争
伍尔夫的《奥兰多》:女性主义作为对阅读的爱
卡夫卡:经典性忍耐和“不可摧毁性”
博尔赫斯、聂鲁达和佩索阿:西萄语系和惠特曼
贝克特、乔伊斯、普鲁斯特和莎士比亚
排列经典
哀伤的结语
附录:经典书目
【 莎士比亚全集(8卷)】
一个有书架的人可能都想要有一套莎翁巨著
一位长者曾说:“如果一个人对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无所知,他就是精神贫儿。”
这个结论,可以有一堆“名人现身说法”:1786年,美国开国元勋亚当斯、杰弗逊访问英国,参观破陋的莎士比亚故居,一个在房前跪下,亲吻土地以表敬意;一个用小刀在莎士比亚用过的椅子上切了一块木片当做纪念品带回家。
1864年,美国总统林肯在别人给他画肖像时觉得无聊,于是他——瓜烂熟,饱含深情地,背诵了《理查三世》和《哈姆雷特》的大段内容,他不止一次这么干。
1977年,曼德拉在监狱中读莎士比亚,并在《尤利乌斯·恺撒》的经典台词,“懦夫在未死之前,就已经死过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旁签下了名。
甚至,大独cai者希特勒,他认为莎翁完爆所有德国文学巨匠,并用自己的方法表达了热爱,1933年,在一本纳粹刊物上,莎士比亚成为了德国人!
……
如果列一个莎翁忠实读者清单,你会得出一个结论,小心身边读莎士比亚的人,他们很可怕——优秀得可怕。清单上面会写满如雷贯耳的名字:歌德、狄更斯、雨果、博尔赫斯、丘吉尔、霍金、鲁迅、金庸……
歌德说: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他了。
丘吉尔说:宁可失去一百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金庸说: 如果有一天能上太空,又只能带一套书,那必须是莎士比亚全集。
……
今天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也让莎翁一代接一代地转世重生。举几个你非常熟悉的例子:
美剧《纸牌屋》借鉴了莎翁的历史剧《理查三世》;
动画片《狮子王》的灵感来自于悲剧《哈姆雷特》;
《罗密欧与朱丽叶》被翻拍了一次又一次;
就连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概念设计,
也借鉴了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
……
莎士比亚为什么既叫座又叫好,而且经久不衰?
至少有三点,永远吸引人:
1.莎翁对人性的洞察以及救赎。
2.莎翁的文字太精彩好看了,要是他被纳入类似论文统计的数据库,很可能是史上引用次数最高的作者。
3.在莎翁的剧中,会看到西方文化精神的底色,即基督教信仰和自由自治精神。
看看莎翁对人性的洞察: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过度的情感,是智慧的欠缺。”
“我们常装出信仰的表情和虔诚的举动,却用糖衣来包裹恶魔的本性。”
《哈姆雷特》有句台词:
“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中,
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
霍金以它作为终身信念,
在它启发下,
写出物理科普名著《果壳里的宇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直接将莎翁的忌日(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
一个有书架的人,可能都想要有一套莎翁的巨著。先知书店为您推荐,莎翁中译第一人,朱生豪译本《莎士比亚全集》。这个译本的最大优点是文采极好。西方文学翻译家苏福忠说:“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任何一种译本超过朱生豪的译本。”
- 先知书店
- 读好书的人,先知道未来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