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重要文献,唯心主义体系的里程碑开端
黑格尔哲学的独立宣言,辩证法和绝对精神初现端倪
超越近代哲学的主客二分,推动欧洲精神的关键转向
发表于1801年的《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历来被视为黑格尔的重要作品。表面上看,这部作品梳理了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两位重要人物——费希特和谢林的哲学体系,并试图澄清两者的根本区别。但实际上,黑格尔通过比较这两位哲学家的思想,发展出自己的哲学观点,尤其是对绝对精神的理解。
在黑格尔看来,费希特的哲学过于侧重于主观性,而谢林的哲学虽然更注重自然与精神的统一,但他的尝试没有成功克服对立。因此黑格尔认为,真正的哲学应该超越这种主客观的对立,通过辩证法揭示出绝对精神在自然和人类历史中的自我展现和自我认识过程。也正是这一洞见,让本书成为黑格尔后来哲学体系的重要基石。
作者
黑格尔(G. F. W. Hegel,1770—1831),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特别是通过他的辩证法、绝对精神的概念以及对历史的哲学解读。黑格尔的主要作品包括《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科学百科全书》《法哲学原理》等,这些作品展现了他对理性、自由、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深入探讨。他的哲学试图揭示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内在逻辑和统一性,对后来的历史主义、存在主义及马克思主义等哲学流派均产生深远影响。
译者
王志宏,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译有《历史哲学演讲录》《伦理体系》《黑格尔》《20世纪的教训》等。
前言
当前哲学思考呈现出的一些形式
诸哲学体系的历史观
哲学的需求
反思作为哲学思考的工具
思辨和健全的人类知性之间的关系
以绝对的基本原理的形式出现的哲学原理
先验直观
理性的假设
哲学思考和哲学体系的关系
对费希特体系的阐述
谢林和费希特的哲学原理之比较
[论莱茵霍尔德的观点和哲学]
德汉术语对照
德汉著作名对照
译后记
在为数不多的公开声明中,人们承认感觉到了费希特和谢林的体系存在差异,但人们不是力求获得一种对此差异的清晰意识,而是力求规避或遮蔽它。无论是这两个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体系直接表达的观点,还是其中谢林就埃申迈尔(Eschenmayer)对自然哲学所持的唯心主义异议的回应,都无一语提及这种差别。与此相反,例如,莱茵霍尔德对此几乎没有任何细微的感觉,以至于他一度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两个体系如出一辙、别无二致,而这种看法在此又使得他关于谢林体系的观点荒诞不经。莱茵霍尔德的这种混乱(而不仅仅是由于要把哲学追溯到逻辑而导致的即将面临的康德哲学所需要的,就是把它的精神与文辞相分离,并且把纯粹思辨的原理从它所附属的或可能用于推论性反思的其他部分中提炼出来。在范畴演绎的原理中,这种哲学是真正的唯心主义,而这种原理就是费希特以纯粹和严格的形式提炼出来并且把它称为康德哲学之精神的东西。物自身(这个词所客观地表达出来的东西无非就是对立的空洞形式)重新被实体化了,被设定为和独断论者的物那样的绝对的客观性,——一方面,他把诸范畴本身弄成了静止的、僵死的理智用以分类的框架,另一方面,范畴成了最高原则,由此,对绝对本身的表达,比如斯宾诺莎的实体,被消灭了;因此,否定性的推论能够一如既往地取代哲学思考的位置,只不过比以往更多地假借了批判哲学的名头。——这种状况最多存在于康德的范畴演绎的形式中,而绝不会存在于康德哲学的原理或精神中。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扫一扫”立即购买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