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农村金融学(第二版)
定价:52.0
ISBN:9787030528858
作者:董晓林,张龙耀
版次:1
出版时间:2017-06
在线试读:
第1章总论
学习目标:
1.了解农村金融的含义、特点、地位、作用与目标。
2.简要了解农村金融发展的目标。
3.了解农村金融学的研究对象。
4.简要了解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实践。
资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以及技术进步等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为投资动员足够的资金是任何地区经济起飞的必要条件。跨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现代农业高投入、高产出需要更大强度的资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要素的依赖程度日趋增强,农村金融如何进一步加强对“三农”的支持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农村金融理论背景、农村金融政策和改革实践,本章首先介绍农村金融的含义与特点、农村金融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农村金融学的研究对象等概念和基本内容,其次重点讲述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目标,*后介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史沿革,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与农村金融之间的关系。
1.1农村金融概述
1.1.1农村金融的含义与特点
1.农村金融的含义
金融(finance)的传统定义是资金融通,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革新,《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对金融给出新的定义,即金融基本的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运营、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从广义来说,金融包含证券、投机、投资、外汇、信托、货币、信用或经纪等货币信用和银行业务;从狭义来看,是指现在的货币和将来的货币进行交易,也就是借贷的交易,是以出售存货、发行股票、债券或本票等方式来借贷资金,以从事各种经营活动。
农村金融(rural finance)即为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和农村金融产品的供给,是指在农村地区以及与农业有密切关系的各个领域中,以信用手段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而筹集、分配和管理农村货币资金的活动。农村金融的含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资金活动的领域是农村。农村金融活动是在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发放的贷款主要是针对农业生产以及农村工业和服务业等其他经济活动。
(2)资金活动采用信用手段。货币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让渡是以偿还并增值为条件的,表现为调剂资金余缺的借贷活动。
(3)资金的表现形态是货币。农村金融活动是围绕着资金这个实体而进行的,既包括在循环周转中处于职能形态的资金,也包括闲置待用中处于潜在形态的资金,而资金是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金,而不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资金,不包括生产所用的实物资本。
(4)农村金融具有的功能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与减少农村贫困。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是农村金融功能发挥的载体与形式。农村金融供给应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相适应,是否及多大程度上为农村、农业、农民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是评价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标准,农村经济的发展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另外,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比较严重,农村金融尤其是农业政策性金融,其职能功效的发挥带有减贫性质。
2.农村金融体系
从农村金融体系的职能分工、经营目标、法律地位以及生成机制等方面,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不同类型。
1)农业政策性金融、农村商业性金融和农村合作性金融
农村金融根据职能分工及经营目标的不同,可分为农业政策性金融、农村商业性金融和农村合作性金融。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一国政府为了满足农业生产、流通与服务的融资需要,通过设立农业政策性银行进行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一种金融形式。农业政策性银行有三种基本形式,即高政策性的单业务模式、政策主导的有限业务模式、低政策性的多业务模式。传统市场经济国家在建立农业政策性银行时,往往更多考虑市场机制的作用,倾向于选择低政策性的多业务模式,或政策主导的有限业务模式。比较典型的是美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系,是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农村建设资金不足,为弥补农民家计,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建立的。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大部分用于粮食和棉花等农产品的收购,以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其他农产品供应安全,长期以来,在体现国家农业扶持意向和扶持力度方面发挥了其他金融形式不可替代的政策性功能。农村商业性金融是一国商业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货币信用欠发达和农民收入水平低下而形成的与农村特点相适应,而与城市及发达地区商业性金融相对应的一种区域性金融制度。中国农村商业金融组织体系是以农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为主、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如邮政储蓄银行、农业保险公司等为辅,相互协调、配合而组成的。合作金融是以合作经济原则为准则,以金融资产的形式参与合作,专门从事金融活动的一种合作经济形式。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世界各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商业性金融的有益补充,甚至在德国、法国、丹麦、意大利、荷兰、日本等国,合作金融还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德国是世界合作金融组织的发源地。1849年雷发巽创立了世界上第*家农村信用合作社,1895年组建了德国中央合作银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德国形成了逐级入股、自上而下服务的三个层次合作金融体系。顶层是全国性的中央机构,即德国中央合作银行,中间层是三家地区性合作银行,底层是大量的地方合作银行,也叫地方性信用合作社。中国合作金融组织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实践表明,合作性金融不仅是适应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金融制度安排,也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基础性金融。
2)农村正规金融和农村非正规金融
农村金融体系按照其法律地位分为正规金融(formal finance)体系和非正规金融(informal finance)体系。农村正规金融主体是指受到国家信用体系,一般是中央银行控制的和金融法规约束的金融机构。在中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前者如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村镇银行等。农村非正规金融主体是指在中央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管理监督之外或金融法规约束之外发生的金融交易的金融服务供给方。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主要是指个人之间的借贷行为、个人和企业团体间的直接借款行为、高利贷、各种合会、私人钱庄等民间金融活动。其*重要的特征在于它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正式制度的承认和保障,甚至被排除在正式制度安排之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只是情形有些差异,特别是在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如泰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由于政府的金融管制而导致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现象,农村非正规金融得到了更大规模的发展并对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3)农村内生金融和农村外生金融
按照农村金融生成机制,还可以分为农村内生金融和农村外生金融。农村内生金融是指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自发产生的农村金融活动以及组织机构。农村外生金融则是指由政府自上而下设立、安排并由正规金融机构主导的农村金融活动及组织机构。例如,中国*初的农村信用社、农民资金互助社、私人借贷、私人钱庄等,都属于农村内生性金融,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现在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则属于农村外生性金融。
农村金融还可根据投资主体多少分为私人独资、国有独资、外商独资以及各种混合的股份制。根据经营主体可以分为民营金融、国有或国家委托经营的金融、外商经营金融等不同形式。这些形式相互交叉,构成了中国农村金融系统的复杂结构。
3.农村金融的特点
农村金融具有一般金融活动的共同规律,同时由于其主要活动于农村经济领域,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从而决定了它还具有自身的特点(表1-1)。
表1-1农村金融的特点
1)涉及面广
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生活中处于中枢地位,农村货币资金运动和信用关系必然涉及农村各个领域。农村金融不仅涉及农业,同时也涉及农村经济生活中的涉农工商业,不仅涉及农村,也涉及城市。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村融资往往与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农村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农村资金供求规模,开阔了资金活动的领域,强化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力。
2)管理较难
农村地域辽阔,地理、气候差别很大,各地区、各生产经营单位之间物质生产条件不一,劳动生产率有较大差异,农村经济发展层次相差较大,农村金融需求具有差异性,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高度分散、分割的市场,在同一个市场,金融机构所使用的金融工具会在利率、贷款所要求的抵押物数量和类型、花费在监督和执行合同上的资源以及信贷是否与其他市场的交易相连接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农村金融的基础设施很差,且往往享受的是与城市不同的政策待遇,如支付结算不同于城市的上网结算而需手工结算等,这些都给农村金融管理带来困难。
3)政策性强
一方面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国家为了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都会在政策以及资金扶持上向农业倾斜。另一方面,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的贫困程度更加显著一些,而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广泛的信贷配给,贫困借贷者往往被排除在正规信贷交易之外,对于这类客户需要农村金融发挥其政策性功能,如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对小农、无地农民、边际农民(1公顷以下)和农村手工业者等贫困人口的扶持贷款;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GB)的小额信用贷款;美国农民家计局的农民住房贷款;日本振兴改善边远地区农业贷款,过疏地区对策资金贷款在性质上也属于扶持贷款,主要是支持特定目标人群发展生产、缩小贫富差距、减少贫困、改善生活和实现社会公平,加快不发达地区的发展。
4)风险较高
农村金融风险较高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农业生产易受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出现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农业生产的这个特点,必然影响农村金融的稳定性,使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风险加大。第二,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村生产经营管理的水平较低,加之农村经济活动多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作物生产周期长,都给资金的周转带来一定的影响。与工商业相比,农产品供给弹性小,农业生产在价格变动时的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导致农业借贷的市场风险大。第三,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户均贷款和储蓄规模均很小,导致金融交易成本较高,并且农村地区严重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抵押品,使得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办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农村还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农村金融机构不仅缺乏关于贷款如何被使用的信息,还缺乏关于还贷决策的信息,具有较高的信用风险。此外,农村金融还具有较强的关联风险,即农村金融活动更容易受到某些共同因素的影响而相互关联,呈现出共同的变化特征。
1.1.2农村金融的地位与作用
1.农村金融的地位
农村金融是农村金融活动、农村金融部门和农村金融企业三者的有机结合。就农村金融活动而言,其是农村经济运转中的能动触媒;就农村金融部门而言,其是农村产业结构中的导向产业;就农村金融企业而言,其是农村经济网络中的枢纽组织。
1)农村经济运转中的能动触媒
以组织存款放款和货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一方面服务于生产,另一方面服务于消费。如果没有农村金融的能动作用,农村商品生产不但不能扩大,而且还会中断。农村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后,人、财、物、土地等生产要素可以分离,也需要重新组合。通过农村金融活动,能够对资金进行再分配,实现生产要素的重组,从而达到加速经济发展的目的。
2)农村产业结构中的导向产业
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必然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重新配置农村资源。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既与生产要素的供应有关,也与商品的需求有关,而这些都关系到货币资金与信用的问题。农村金融部门在微观上,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贷款、降低或提高利率等行为,体现支持或限制某一行业;在宏观上,则可以按照不同时期政策的要求,抽紧或放松银根,以调节购买能力。这样,农村金融部门既可以影响供求的结构,也可以控制供求的总量,从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3)农村经济网络中的枢纽组织
农村各行各业各个经营单位,在农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形成巨大的经济网络。而农村金融企业由于办理现金收付、转账结算和信贷往来,成为经济网络中的枢纽组织。在现金收付方面,任何流通中的现金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投放进入市场的,农村中的银行和信用社实际上为千千万万个农村经营单位办理着出纳业务;在转账结算方面,各单位的交易收付,除了使用现金外,都是通过金融企业实现账户上资金的转移;在信贷往来方面,农村经营单位的资金垫支,很大一部分是靠金融企业的贷款,而所有的货币资金,除了少量的现金外,也都是以存款的形式,存放在银行或信用社的账户上。农村金融企业在农村经济网络中的枢纽地位,既有利于国家实现对农村经济的宏观控制,也有利于农村企业的微观搞活。
2.农村金融的作用
农村金融的作用是与它的职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职能发挥的效果就是它的作用。农村金融的职能主要包括经济职能、社会职能等。因而,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无论是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还是在科学技术指导下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营效率,抑或是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农村其他产业的经营活动,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运行的中心,通过融通农村货币资金来优化配置农村社会资源。它既关系到农村物质技术基础、生产条件的改善、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及其组合利用程度,又关系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农村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到农村经济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神经中枢,通过稳定农村货币流通来保证农村商品流通的正常进行。稳定农村经济就需要稳定农村货币,这就要求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量相适应,购买力总额与商品供应总额相适应。农村金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而农村经济的增长又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2)支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农村贫困
农村金融除了满足农户、农村企业或经济组织的金融需求外,还要满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资金的需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关系农民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社会事业。农村公共需求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水电、水利、通信、环保和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卫生等)。由于这些公共需求的基本特点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大部分公共需求属于财政范畴,但随着公共需求的市场化运作方式不断推进,其经济效益不断拓展,道路修建、水电通信设施、建校办学、医院建设等领域引入了项目贷款,用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等不同形式满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需求,以维持农村的繁荣与稳定,加快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同时,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依然突出,贫困的减少有利于缩小农村地区甚至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提高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农村金融服务可以消除信贷约束,促使现有生产机会得到充分利用,使农民摆脱贫困;能够帮助农民进行风险管理,从而稳定收入,鼓励生产性投资,使农民减轻贫困;有助于积累物质财富和人力资本,使农民避免落入贫困陷阱。
1.1.3农村金融发展的目标
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减少、消除农村贫困。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中心,中国农业基础之所以薄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地区贫困现象依然严重,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村地区在资金上的严重“贫血”。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农村经济结
定价:52.0
ISBN:9787030528858
作者:董晓林,张龙耀
版次:1
出版时间:2017-06
在线试读:
第1章总论
学习目标:
1.了解农村金融的含义、特点、地位、作用与目标。
2.简要了解农村金融发展的目标。
3.了解农村金融学的研究对象。
4.简要了解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实践。
资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以及技术进步等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为投资动员足够的资金是任何地区经济起飞的必要条件。跨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现代农业高投入、高产出需要更大强度的资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要素的依赖程度日趋增强,农村金融如何进一步加强对“三农”的支持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农村金融理论背景、农村金融政策和改革实践,本章首先介绍农村金融的含义与特点、农村金融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农村金融学的研究对象等概念和基本内容,其次重点讲述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目标,*后介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史沿革,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与农村金融之间的关系。
1.1农村金融概述
1.1.1农村金融的含义与特点
1.农村金融的含义
金融(finance)的传统定义是资金融通,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革新,《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对金融给出新的定义,即金融基本的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运营、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从广义来说,金融包含证券、投机、投资、外汇、信托、货币、信用或经纪等货币信用和银行业务;从狭义来看,是指现在的货币和将来的货币进行交易,也就是借贷的交易,是以出售存货、发行股票、债券或本票等方式来借贷资金,以从事各种经营活动。
农村金融(rural finance)即为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和农村金融产品的供给,是指在农村地区以及与农业有密切关系的各个领域中,以信用手段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而筹集、分配和管理农村货币资金的活动。农村金融的含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资金活动的领域是农村。农村金融活动是在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发放的贷款主要是针对农业生产以及农村工业和服务业等其他经济活动。
(2)资金活动采用信用手段。货币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让渡是以偿还并增值为条件的,表现为调剂资金余缺的借贷活动。
(3)资金的表现形态是货币。农村金融活动是围绕着资金这个实体而进行的,既包括在循环周转中处于职能形态的资金,也包括闲置待用中处于潜在形态的资金,而资金是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金,而不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资金,不包括生产所用的实物资本。
(4)农村金融具有的功能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与减少农村贫困。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是农村金融功能发挥的载体与形式。农村金融供给应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相适应,是否及多大程度上为农村、农业、农民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是评价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标准,农村经济的发展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另外,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比较严重,农村金融尤其是农业政策性金融,其职能功效的发挥带有减贫性质。
2.农村金融体系
从农村金融体系的职能分工、经营目标、法律地位以及生成机制等方面,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不同类型。
1)农业政策性金融、农村商业性金融和农村合作性金融
农村金融根据职能分工及经营目标的不同,可分为农业政策性金融、农村商业性金融和农村合作性金融。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一国政府为了满足农业生产、流通与服务的融资需要,通过设立农业政策性银行进行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一种金融形式。农业政策性银行有三种基本形式,即高政策性的单业务模式、政策主导的有限业务模式、低政策性的多业务模式。传统市场经济国家在建立农业政策性银行时,往往更多考虑市场机制的作用,倾向于选择低政策性的多业务模式,或政策主导的有限业务模式。比较典型的是美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系,是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农村建设资金不足,为弥补农民家计,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建立的。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大部分用于粮食和棉花等农产品的收购,以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其他农产品供应安全,长期以来,在体现国家农业扶持意向和扶持力度方面发挥了其他金融形式不可替代的政策性功能。农村商业性金融是一国商业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货币信用欠发达和农民收入水平低下而形成的与农村特点相适应,而与城市及发达地区商业性金融相对应的一种区域性金融制度。中国农村商业金融组织体系是以农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为主、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如邮政储蓄银行、农业保险公司等为辅,相互协调、配合而组成的。合作金融是以合作经济原则为准则,以金融资产的形式参与合作,专门从事金融活动的一种合作经济形式。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世界各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商业性金融的有益补充,甚至在德国、法国、丹麦、意大利、荷兰、日本等国,合作金融还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德国是世界合作金融组织的发源地。1849年雷发巽创立了世界上第*家农村信用合作社,1895年组建了德国中央合作银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德国形成了逐级入股、自上而下服务的三个层次合作金融体系。顶层是全国性的中央机构,即德国中央合作银行,中间层是三家地区性合作银行,底层是大量的地方合作银行,也叫地方性信用合作社。中国合作金融组织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实践表明,合作性金融不仅是适应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金融制度安排,也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基础性金融。
2)农村正规金融和农村非正规金融
农村金融体系按照其法律地位分为正规金融(formal finance)体系和非正规金融(informal finance)体系。农村正规金融主体是指受到国家信用体系,一般是中央银行控制的和金融法规约束的金融机构。在中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前者如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村镇银行等。农村非正规金融主体是指在中央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管理监督之外或金融法规约束之外发生的金融交易的金融服务供给方。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主要是指个人之间的借贷行为、个人和企业团体间的直接借款行为、高利贷、各种合会、私人钱庄等民间金融活动。其*重要的特征在于它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正式制度的承认和保障,甚至被排除在正式制度安排之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只是情形有些差异,特别是在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如泰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由于政府的金融管制而导致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现象,农村非正规金融得到了更大规模的发展并对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3)农村内生金融和农村外生金融
按照农村金融生成机制,还可以分为农村内生金融和农村外生金融。农村内生金融是指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自发产生的农村金融活动以及组织机构。农村外生金融则是指由政府自上而下设立、安排并由正规金融机构主导的农村金融活动及组织机构。例如,中国*初的农村信用社、农民资金互助社、私人借贷、私人钱庄等,都属于农村内生性金融,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现在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则属于农村外生性金融。
农村金融还可根据投资主体多少分为私人独资、国有独资、外商独资以及各种混合的股份制。根据经营主体可以分为民营金融、国有或国家委托经营的金融、外商经营金融等不同形式。这些形式相互交叉,构成了中国农村金融系统的复杂结构。
3.农村金融的特点
农村金融具有一般金融活动的共同规律,同时由于其主要活动于农村经济领域,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从而决定了它还具有自身的特点(表1-1)。
表1-1农村金融的特点
1)涉及面广
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生活中处于中枢地位,农村货币资金运动和信用关系必然涉及农村各个领域。农村金融不仅涉及农业,同时也涉及农村经济生活中的涉农工商业,不仅涉及农村,也涉及城市。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村融资往往与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农村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农村资金供求规模,开阔了资金活动的领域,强化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力。
2)管理较难
农村地域辽阔,地理、气候差别很大,各地区、各生产经营单位之间物质生产条件不一,劳动生产率有较大差异,农村经济发展层次相差较大,农村金融需求具有差异性,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高度分散、分割的市场,在同一个市场,金融机构所使用的金融工具会在利率、贷款所要求的抵押物数量和类型、花费在监督和执行合同上的资源以及信贷是否与其他市场的交易相连接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农村金融的基础设施很差,且往往享受的是与城市不同的政策待遇,如支付结算不同于城市的上网结算而需手工结算等,这些都给农村金融管理带来困难。
3)政策性强
一方面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国家为了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都会在政策以及资金扶持上向农业倾斜。另一方面,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的贫困程度更加显著一些,而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广泛的信贷配给,贫困借贷者往往被排除在正规信贷交易之外,对于这类客户需要农村金融发挥其政策性功能,如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对小农、无地农民、边际农民(1公顷以下)和农村手工业者等贫困人口的扶持贷款;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GB)的小额信用贷款;美国农民家计局的农民住房贷款;日本振兴改善边远地区农业贷款,过疏地区对策资金贷款在性质上也属于扶持贷款,主要是支持特定目标人群发展生产、缩小贫富差距、减少贫困、改善生活和实现社会公平,加快不发达地区的发展。
4)风险较高
农村金融风险较高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农业生产易受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出现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农业生产的这个特点,必然影响农村金融的稳定性,使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风险加大。第二,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村生产经营管理的水平较低,加之农村经济活动多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作物生产周期长,都给资金的周转带来一定的影响。与工商业相比,农产品供给弹性小,农业生产在价格变动时的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导致农业借贷的市场风险大。第三,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户均贷款和储蓄规模均很小,导致金融交易成本较高,并且农村地区严重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抵押品,使得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办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农村还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农村金融机构不仅缺乏关于贷款如何被使用的信息,还缺乏关于还贷决策的信息,具有较高的信用风险。此外,农村金融还具有较强的关联风险,即农村金融活动更容易受到某些共同因素的影响而相互关联,呈现出共同的变化特征。
1.1.2农村金融的地位与作用
1.农村金融的地位
农村金融是农村金融活动、农村金融部门和农村金融企业三者的有机结合。就农村金融活动而言,其是农村经济运转中的能动触媒;就农村金融部门而言,其是农村产业结构中的导向产业;就农村金融企业而言,其是农村经济网络中的枢纽组织。
1)农村经济运转中的能动触媒
以组织存款放款和货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一方面服务于生产,另一方面服务于消费。如果没有农村金融的能动作用,农村商品生产不但不能扩大,而且还会中断。农村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后,人、财、物、土地等生产要素可以分离,也需要重新组合。通过农村金融活动,能够对资金进行再分配,实现生产要素的重组,从而达到加速经济发展的目的。
2)农村产业结构中的导向产业
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必然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重新配置农村资源。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既与生产要素的供应有关,也与商品的需求有关,而这些都关系到货币资金与信用的问题。农村金融部门在微观上,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贷款、降低或提高利率等行为,体现支持或限制某一行业;在宏观上,则可以按照不同时期政策的要求,抽紧或放松银根,以调节购买能力。这样,农村金融部门既可以影响供求的结构,也可以控制供求的总量,从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3)农村经济网络中的枢纽组织
农村各行各业各个经营单位,在农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形成巨大的经济网络。而农村金融企业由于办理现金收付、转账结算和信贷往来,成为经济网络中的枢纽组织。在现金收付方面,任何流通中的现金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投放进入市场的,农村中的银行和信用社实际上为千千万万个农村经营单位办理着出纳业务;在转账结算方面,各单位的交易收付,除了使用现金外,都是通过金融企业实现账户上资金的转移;在信贷往来方面,农村经营单位的资金垫支,很大一部分是靠金融企业的贷款,而所有的货币资金,除了少量的现金外,也都是以存款的形式,存放在银行或信用社的账户上。农村金融企业在农村经济网络中的枢纽地位,既有利于国家实现对农村经济的宏观控制,也有利于农村企业的微观搞活。
2.农村金融的作用
农村金融的作用是与它的职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职能发挥的效果就是它的作用。农村金融的职能主要包括经济职能、社会职能等。因而,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无论是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还是在科学技术指导下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营效率,抑或是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农村其他产业的经营活动,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运行的中心,通过融通农村货币资金来优化配置农村社会资源。它既关系到农村物质技术基础、生产条件的改善、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及其组合利用程度,又关系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农村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到农村经济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神经中枢,通过稳定农村货币流通来保证农村商品流通的正常进行。稳定农村经济就需要稳定农村货币,这就要求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量相适应,购买力总额与商品供应总额相适应。农村金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而农村经济的增长又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2)支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农村贫困
农村金融除了满足农户、农村企业或经济组织的金融需求外,还要满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资金的需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关系农民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社会事业。农村公共需求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水电、水利、通信、环保和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卫生等)。由于这些公共需求的基本特点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大部分公共需求属于财政范畴,但随着公共需求的市场化运作方式不断推进,其经济效益不断拓展,道路修建、水电通信设施、建校办学、医院建设等领域引入了项目贷款,用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等不同形式满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需求,以维持农村的繁荣与稳定,加快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同时,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依然突出,贫困的减少有利于缩小农村地区甚至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提高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农村金融服务可以消除信贷约束,促使现有生产机会得到充分利用,使农民摆脱贫困;能够帮助农民进行风险管理,从而稳定收入,鼓励生产性投资,使农民减轻贫困;有助于积累物质财富和人力资本,使农民避免落入贫困陷阱。
1.1.3农村金融发展的目标
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减少、消除农村贫困。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中心,中国农业基础之所以薄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地区贫困现象依然严重,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村地区在资金上的严重“贫血”。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农村经济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