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本套 清华计算法学译丛 场景中的隐私:技术、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和谐+隐私即信任: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隐私
运费: | ¥ 0.00-50.00 |
商品详情
书名:2本套 场景中的隐私:技术、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和谐+隐私即信任: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隐私
定价:176.00
ISBN:9787519770747
版次:1
内容提要:
场景中的隐私:技术、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和谐
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当前的理论和现实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第二部分对当前理论学说和关于隐私的争议进行了讨论,并举例进行论证。第三部分针对作者的观点,即对隐私场景理论进行了深入说明和分析。隐私场景理论认为,隐私的实质是在特定场景下合理的信息流动。作者认为人们传输信息需要符合不同场景下相应的社会规范。作者针对公共私人领域二分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基础的隐私理论,并提供了解决隐私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隐私即信任: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隐私
在信息共享的背景下,隐私不是与社会分离,而是基于信任的互动。当我们信任彼此的时候,我们会共享信息;当我们的信任遭到破坏时,例如当我们被诱使分享或我们的信息从一个地方获取并提供给我们一无所知的人或公司时,我们感到我们的隐私受到侵犯。我们使用信任来根据情境来管理我们的角色和信息流,以便参与社交生活。因此,信息隐私实际上是社会共享者之间、个人与网络中介之间、在线和离线交互的人*之间的基于信任的社交结构。因此,隐私法应集中于保护和修复披露所必需的信任关系,隐私和信任是法律和社会的双支柱。尽管“隐私即信任”并非没有争议,但它反映了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和日常社会实践。
作者简介:
场景中的隐私:技术、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和谐
海伦·尼森鲍姆(Helen Nissenbaum)
康奈尔大学理工学院信息科学教授,曾先后任职于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技术中的隐私、偏见、信任、伦理以及计算和算法系统中的问责等问题。尼森鲍姆教授的重要论著《场景中的隐私:技术、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已被翻译成七种语言,包括波兰语、中文、法语和葡萄牙语等。并因其重大理论贡献获得2014年美国哲学协会Barwise奖和IACAP Covey计算、伦理和哲学奖。
译者简介
王苑,清华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个人信息保护法、人格权法、网络法。在《法学家》《环球法律评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光明日报》等核心期刊、报纸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青年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1批面上课题。本书的翻译和出版得到国家司法部青年课题“解释论视角下的个人信息权益研究”(21SFB3019)、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个人数据保护与数据权利体系研究”(18ZDA146)的资助。
隐私即信任: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隐私
Ari Ezra Waldman
美国东北大学法学院,法学和计算机科学教授,法律、信息和创新中心主任。研究领域:宪法、法律与科技、法律和社会、数据安全、隐私法和政策等。
张 璐
中国政法大学教师,清华大学法学博士,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民商法、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数据治理等。
媒体评论:
场景中的隐私:技术、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和谐
在美国,人们对隐私的重视以及隐私理论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摄影、录音等科技产物对人们私生活的侵扰。一个多世纪过去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人们私生活秘密与安宁的侵扰与危害已今非昔比。身处信息社会、数字经济的当下,如何认识当代社会的隐私问题以及重构有效的隐私法律规则,迫在眉睫!尼森鲍姆教授在本书中对主流隐私理论进行了批判,从个人信息流动是否合理的角度来剖析隐私是否被侵犯,其提出的隐私场景理论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毫无疑问,本书值得每一位想学习研究隐私权理论的人认真反复研读!
——程啸,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尼森鲍姆教授提出的隐私场景理论,打破了隐私控制理论的长期主导地位。她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告知–同意”框架提出了质疑,认为信息的流通只要在特定场景中是合理的,就不需要经过同意。该理论在学界的影响持续至今,不仅成为GDPR“合法性基础+基于风险合规要求”的规范模式思想之源,而且为个人数据流通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值得人们深度学习和持续研究!
——高富平,华东政法大学智能法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这本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研究的经典著作中,尼森鲍姆提出了基于具体场景的隐私规则:隐私应保护合理的信息流通关系,而非个人信息本身。大道至简,尼森鲍姆的“场景一致”理论再次提醒我们,法律的生命在于具体生活,而非脱离现实场景的形式与教条。
——丁晓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未来法治研究院副院长
隐私即信任: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隐私
当今社会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引发了一系列新兴法律问题,面对传统法秩序的重大挑战,隐私的基本范畴和理论建构应锐意进取,以利于数字时代法律的妥当适用。在《隐私即信任》这本书中,作者从交叉学科的视角,建构从信任关系出发理解隐私利益和规范隐私保护的模型,为全球数字时代数据治理提供了重要思路。译者独具慧眼,原著中深刻的见解、精辟的语言、生动的例子被忠实而富有创造性地再现,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享受阅读的快乐,并收获思想的启迪。
——申卫星,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如何看待隐私的前途?是否真如许多专家所言“隐私已死”?这是今天我们时常要面对的“灵魂拷问”。本书作者指出在数字时代,隐私不是要与社会分离,而是要基于信任的条款与之发生密切互动。“隐私即信任”的合理性在于,信息共享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隐私并非隔离个人和社会的盾牌,而是一种社会结构的要素,它通过限制信息持有者的力量来促进共享和社会互动。显然,本书所主张的“隐私即信任”理论较之于传统的隐私理论走得更远,涉及个人信息保护基本范式的转型问题,值得关注如何重塑隐私理论与实践的所有人士去阅读和思考。
——石佳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在本书中,Ari为我们绘制了*重要的现代隐私理论之一。 这本见解深刻、论证全面且文笔优美的书奠定了一个基于信任他人的更美好数字世界的基础。它是任何关心隐私问题和制定隐私规则人士的必读书目。
——Woodrow Hartzog,美国东北大学法学院教授、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
目录:
场景中的隐私:技术、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和谐
目 录
引 言
第一部分 信息技术的力量与威胁
第一章 持续性地追踪与监视
第二章 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大型深度数据库
第三章 无处不在的传播能力与无所遁形的发现能力
第二部分 对主流隐私进路的检视
第四章 隐私中的价值
第五章 私领域中的隐私
第六章 公共领域中的困境、悖论和隐私
第三部分 场景一致性理论框架
第七章 场景、信息规范、行为主体、属性和传输原则
第八章 以善之名,打破规则
第九章 场景中的隐私权利:理论框架的适用
结 语
译者后记
中英文对照表
隐私即信任: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隐私
目 录
引言:什么是*重要的?
第一部分:“隐私”意味着什么?
第1章 隐私即自由源于何处?
第2章 隐私即自由目的为何?
第3章 隐私的社会理论
第二部分:隐私、共享和信任
第4章 信任与分享
第5章 信任对隐私意味着什么?
第三部分:一种基于信任的隐私和信息法上的方法
第6章 数据收集者的责任
第7章 先前公开的信息
第8章 信任与网络骚扰
第9章 知识产权中的信息流
第10章 信任与机器人
结论:隐私与信任的未来
译后记
- 法律出版社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阅读自由与正义的另一种可能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