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国之交如何民相亲

49.80
运费: ¥ 7.00-20.00
国之交如何民相亲 商品图0
国之交如何民相亲 商品缩略图0

商品详情

书名:国之交如何民相亲  
定价:69.0  
ISBN:9787300276465  
作者:王义桅  
版次:1  
出版时间:2019-12  


内容提要: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粹主义、**端主义、反全球化势力兴起,世界是进步的还是可逆的?未来的世界会更好吗?本书提出,化解世界之痛,在于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指出,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挑战在于如何应因世界对中国存在的“恐惧与希望之间"的心理认知。化解恐惧,回应希望,核心在于民心相通,超越美式公共外交基于基督教情结的所谓"赢得民心",使命在于让世界认识、认可、认同中国,形成中国与世界的共识、共鸣、共振。为此应该追求政策目标、价值理念、外交行为的三位一体、知行合一。  
《国之交如何民相亲》是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积极探索,对于理解"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理解中国公共外交智慧很有启发,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外交学及公共外交教材,还可供关心中国形象、致力于民心相通的各界人士参考。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研究员、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级研究员。  
兼任教育部**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察哈尔学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土耳其TRT世界论坛顾问等职。  
先后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工学学士,法学硕士、博士学位,曾担任天津联合化学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美国耶鲁大学福克斯学者(Fox Fellow),韩国延世大学访问教授,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兼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执行院长。  
出版专著24部,其中《“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连获2015年、2016年“中国好书”,被译成20多种文字出版,后者还荣获2019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秀成果奖二等奖,入选“新中国70年百种译介图书推荐目录”。在20个*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0篇。曾参加2016年5月**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联合国大会边会发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主旨演讲。  


媒体评论:  
推荐序一  
公共外交的本质在于民心相通  

2003年春,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现政策司)与新闻司组织“公众外交系列讲座”,义桅担任主讲人。这是他作为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开拓者的一个写照。如今,他将20年公共外交研究积累的成果出版,取名《国之交如何民相亲》,提出“公共外交的本质在于民心相通”的命题,可谓恰逢其时。  
新时代,强调民心相通乃公共外交的本质。现在我们的公共外交的概念早已不是美国人提出的概念,也不是原来我们的民间外交所能涵盖的。新时代公共外交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五通”之一。《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对民心相通做了这样的阐释: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这就不难明白,义桅作为公共外交研究的开拓者,也成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开拓者。  
我很欣赏义桅这本书的观点,公共外交的概念由美国人提出,其目的是要单向度地影响对方,甚到将对方视为“他者”;美式公共外交着眼于赢得民心,但中国对“公共外交”赋予了新的内涵并有中国自己公共外交鲜明的特色。中国公共外交强调民心相通,与美式公共外交强调赢得民心*大的不同是平等、包容、互动,关键在“通”字。本书也呼应了作者2016年“中国好书”《世界是通的》的思想。  
推进民心相通工作,要有一颗伟大的心灵,要有真爱、大爱。阅读义桅作品常常为此感染,在我作为中国外交学会会长和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率团出访时也能时常领略义桅的风采。义桅被誉为“一带一路*前沿的研究者和呐喊者”。他把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很好地融合进“一带一路”故事当中。许多人都被他的激情与理念所感化,为他详实的数据、鲜活的案例与生动的语言所感染。义桅的这本书既是他对公共外交的深入思考,同时也是他对这些年深入参与公共外交诸多事件的全面总结。我相信这本书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 吴海龙  


推荐序二  
中国公共外交任重道远  

我与义桅教授因公共外交而结缘。  
2009年夏,我发起创立了察哈尔学会,义桅教授成为我会的创会*级研究员。在学会承办的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创刊杂志《公共外交通讯》(次年更名为《公共外交季刊》)上,他每期连续发文,大力支持新兴的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因此,提到早期的中国公共外交研究,一个避不开的人物就是义桅教授。  
其后,在察哈尔学会,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多了。他与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外交学家梅里森发起中欧美公共外交对话,推动公共外交比较研究。2014年11月19日,他和察哈尔学会的另两位国际咨询委员赵启正和黄友义都参加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云*在京主持召开的“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软实力”座谈会并作主题为“中国故事的传播之道”发言,系仅有受邀并发言的两名学者之一。  
得知他要出版二十年从事公共外交研究的结晶,我十分高兴。通览全书,深感此书具有鲜明的三大特色:  
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很好结合。义桅对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他的批判性研究尤其难能可贵。与别的学者相比,义桅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08—2011年在中国驻欧盟使团担任外交官,分别在政治处、新闻与公共外交处得到一线公共外交实战锻炼,经历中西方心理大碰撞的洗礼。本书是他多年研究与实践的结晶。  
二是全球视野与历史底蕴的有机统一。本书开篇从“高更之问”开始,将中国公共外交的时空背景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凸显其深度和厚度。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其全球视野和历史底蕴不是空洞的,而是在理智与情感之间*美呈现。  
三是中国立场的深刻阐述。我十分欣赏义桅一直倡导公共外交之道,超越了术与势的层面。本书鲜明提出中国公共外交悖论命题,主张超越主体-客体模式,超越自我-他者的二分法,一定程度上还超越国家,超越外交,关注整体、心灵,做到知行合一,和合共生。为此,书中确立了公共外交的“三认原则”:认识、认可、认同,形成中国与世界的共识、共鸣、共振。这“三认原则”和“三共主张”为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是当代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作品,对于理解国家外交战略、中国公共外交智慧,都具有重要启发,还可作为大专院校外交学及公共外交教材,以及关心中国形象、致力于民心相通的各界人士的参考书,特此推荐。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会长 韩方明  


推荐序三  
做好中国公共外交的有益探索  

今年年中,从驻爱尔兰大使卸任回国后参与一些民间国际友好交流活动,一次出席国际研讨会,正好与王义桅教授同行。这次参会发现,义桅对做学术交流与公众沟通工作都很娴熟,富有激情和专业精神。无论是会上发言,还是会下交流,都善于结合自己的学识和经验,与各界人士侃侃而谈,对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也信手拈来,到为钦佩。我们的合作非常愉快。入冬,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做一个学术报告,他也来听了,会后给了我他的新作,就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国之交如何民相亲——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之道》书中有对如何做好公共外交的回顾与思考。  
找个空,一口气读完,感到王教授不仅是公共外交的实践者,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者、思想者。他对中国这样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发展中东方大国,如何实现与世界各国公众的“民相亲、心相交”,作了精深的研究和认真的思考。这包括各国政策沟通与交流的做法,国内外公共外交理论学术研究,国家间因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不同而造成沟通障碍和挑战等,总结出他自己的心得。其中不少在我们今后做好不同国家间的公众交流中,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关于让世界认识、认可、认同中国的“三认”使命,对公共外交中的“悖论”、模式和内涵外延的探讨,都蕴含宝贵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书中对公共外交的政府、民间、媒体等不同“主体”以及做好舆论和认知引导的方式方法等,都大胆地触及并有自己的观察。中国人民大学*近刚刚举行了关于公共外交的大型研讨会,专家云集,共商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公共外交事业之道,在此时义桅给大家奉献这样一本专著,实为中国公共外交工作之幸,也体现出中国公众的确渴望与世界各国一起,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增进相互了解与合作的真诚愿望。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立国立业立身要厚德而载,德昭而门风乡风国风彰,应该说早就看到同心相应、同气相求的重要性,但当代公共外交对中国来说仍是一项比较新的事物。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牵引下我们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之际,在中国和平崛起从而对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更大贡献之际,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越来越需要加强相互了解。随着时代发展,中国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公共外交也面临打造升级版的需要和机遇。如何用好这一机遇,希望能看到更多像义桅教授这样的专著,汇入到大家共同深化和提高中国公共外交的努力中来。  
是为序。  

中国前驻外大使 岳晓勇  


目录  
自序 公共外交学是人学/  

导言 公共外交:不可能的使命? /  

*一章 公共外交的悖论 /  

*一节 传统公共外交的悖论 /  

*二节 中国公共外交的悖论 /  

第三节 中国公共外交之可为与不可为 /  

*二章 公共外交的艺术性 /  

*一节 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  

*二节 势:形势比人强 /  

第三节 道:我将无我 /  

第三章 公共外交的时代性 /  

*一节 新时代 /  

*二节 万物互联 /  

第三节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第四章 公共外交的国家性 /  

*一节 软实力的认知悖论 /  

*二节 公共外交的美国性 /  

第三节 中国公共外交模式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与公共外交 /  

*一节 中国共产党公共外交历史回顾 /  

*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政党政治的超越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公共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六章 中国公共外交哲学 /  

*一节 境界一:润物细无声 /  

*二节 境界二:大音希声 /  

第三节 境界三:此时无声胜有声 /  

第七章 中国公共外交的国内基础 /  

*一节 中国梦的历史由来 /  

*二节 中国梦的三重内涵 /  

第三节 对中国梦的误解 /  

第八章 中国公共外交的国际表达 /  

*一节 世俗伦理与社会主义精神 /  

*二节 “一带一路” /  

第三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九章 公共外交的超越 /  

*一节 民相亲 /  

*二节 心相通 /  

第三节 情相怡 /  

第十章 中国公共外交的实践 /  

*一节 周边国家公共外交的文明担当 /  

*二节 对西方国家公共外交的存异 /  

第三节 对发展中国家公共外交的求同 /  

结语 超越公共外交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灵感来自五千年文明,激情来自万里河山 /  

后记 /  



在线试读:  
自序  
公共外交学是人学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平  

美国**名公共外交学者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J Cull)在新作《公共外交:数字时代全球参与之基础》Nicholas J Cull Public Diplomacy: Foundations for Global Engagement in the Digital AgePolity Press,2019序言中记录了一个八岁女孩和他小儿子的对话:  

女孩:你老爸的工作是个忽悠,根本没有公共外交那么回事儿。  
儿子:当然很重要,公共外交阻止了一连串的战争。  
女孩:好吧,说说看。  
儿子:这些战争都叫第三次世界大战。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卡尔的论述,赋予公共外交以超越国家层面的普遍意义,即通过思想沟通,维护世界和平。  
然而,和平而不安全,世界稳定而局部动荡,始终拷问着我们。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粹主义、**端主义、恐怖主义此起彼伏,许多国家遭受不可承受之痛。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当今世界之痛,很大程度在于民心之不通。**平主席提出当今世界面临“信任赤字”,就是针对“如何通思想”的挑战,倡导中国式公共外交——民心相通。  

一、公共外交的名与实、术与道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公共外交”概念,与美国基督教式公共外交理念,以及冷战背景的和平演变观,存在根本差异;正如“软实力”“全球化”概念一样,中国官方多用“文化软实力”“经济全球化”提法,不认为政治、文化也是全球化的,不会为全球化即美国化背书。  
传统中国文化认为,有四种力量境界:诸道同源之理,万法归一之道,纲举目张之法,提纲挈领之术。  

公共外交之道,在于共通;  
公共外交之理,在于共鸣;  
公共外交之法,在于共振;  
公共外交之术,在于共情(empathy)。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当今世界之痛,源于“不通”,根子在“分”。传统中国文化儒道释并存,儒家强调“和而不同”,道家强调“阴阳和谐”,释家强调“众缘和合”,一句话“和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和”,“一带一路”实现“合”,因此成为中国的两大核心倡议,成为回答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为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铸魂、固基。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命题,彰显东方智慧。发现、弘扬各国之美,成就世界大美,这就是“一带一路”通过全球互联互通伙伴网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含义;这就是中国的大公共外交理念,超越了美式公共外交尽管有学者也提及“超越美国公共外交”(beyond American public diplomacy)这一问题,但与本书的讨论不在一个层面上,恰恰证明实质性内容欧洲学者也不会触碰的。Jan MelissenThe New Public Diplomacy: Soft Pow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algrave,2007:610就是为了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小我境界,克服了自以为是的狭隘与偏执。  
我将无我,不负人类。公共外交首先要理解对象国,是外交学,是传播学,更是心理学,是人学。  

二、公共外交的说文解字  

在中国,公共外交是舶来品,民间外交则是本土货。新时代,将两者合二为一,就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既展示了我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是以人为本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公:公天下  
共:命运与共  
外:天下无外  
交: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中国主张的民心相通对美西方公共外交有三大超越:  
超越异(diversity)与同(unity):尤其是基督教的“皈依—妖魔”“容忍(tolerance)—反对”二分法,而代以“欣赏(appreciation)与包容(inclusiveness)”,倡导美人之美(“一带一路”成人之美,造血——孔子改进,而非吸血——殖民主义,亦非输血——对外援助),使得东道国(host country)不再卖血,而是一同造血、生血、养血!  
超越自我(us)与他者(others):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民心相通倡导对话式文明,主张有教无类、天下无外。民心不只是of the people(源于人民), by the people(通过人民),for the people(为了人民),而更是in the people(心连心)。  
超越智(smart)与术(art):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常胜靠和。公共外交不是为了国家利益而从事的针对外国民众的外交形式,而是利当计天下利,以和合共生理念,实现民相亲、心相通、情相怡。  
唯有超越,才能克服公共外交悖论。  
这就是我们的“四个自信”!新时代,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世界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境界。什么境界?就是讲中国故事之道。道在心中,而非老把“自信”二字挂在嘴边。“站在人类文明新高地”作为中国故事的精神境界,以实现21世纪的“张载命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为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举例来说,世人将互联网当作技术、产业、平台载体抑或生产—生活—思维模式,都是因互联网而思考的,较少考虑非网民的感受。只有将互联网当作基础设施和人类的共同家园,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更好造福各国人民,才能告别互联网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富者更富、穷者更穷,智者更智、愚者更愚”的局面,推动世界非网民搭上信息革命快车,且有望实现弯道超车,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引*21世纪人类新文明。  
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艺术。汉语是世界上唯*的非字母文字,常常使世界看不懂中国但充满好奇。我们面对的不只是西方,而是西化世界,必须懂得西化逻辑,在科学与艺术之间,阐明中国发展之道。为此,我们要阐明中国政府政策主张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以及与世界的相通性,与时代的契合性,才能让中国故事在世界上入脑、入心。比如,中国不干涉内政政策,源于中国文化尊重差异性、主张多样性,无论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佛家的“不作孽”思想中都有所体现。讲清楚中国外交政策的文化内涵,主动性、话语权就有了,人家就不会将“不干涉内政”与“不负责任”划等号。  
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修养。不同于历史上的大国,我们要讲述的是“四特”中国——特长历史、特大规模、特世俗社会、特殊崛起,这招致对中国崛起的谩骂围攻,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修养。讲好中国故事,不能急吼吼,要注意方式方法。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现-在,仍然是完善自己,说服世界。比如,西方人常常将“一带一路”称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甚到一些中国学者也这么说。笔者常常提醒西方人,丝绸之路是德国人李希霍芬对两千年的东西方文化、贸易之路的统称,用“马歇尔计划”做参照系未免太狭隘了。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要唤醒包括欧洲人在内的各种文明的共同记忆,开创共同复兴的前景,致力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样就名正言顺了。向国际社会讲中国梦也是如此,中国梦不只是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也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人类梦想,让我们一起来实现吧。  
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文化自觉。对于我而言,早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要以为中国人就懂中国故事,我们还得在国内外都讲中国故事。古人讲知行合一,讲好中国故事要成为行动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无论身处何地,身在何时,都在不自觉地讲中国故事,以言行或信念。  
讲好中国故事,是为了讲好世界故事。“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给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空间和施展才华的机会。以精彩的方式讲好精彩的故事,以感人的方式讲好感人的故事,以人性的方式讲好人性的故事,乃21世纪人生之大幸。  

三、公共外交学是人学  

国际关系从西方中心论为核心的线性进化论,转变为多元、非均衡发展的非线性阶段,于是,国家、国际、关系、理论……这些国际关系理论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正在丧失其西方性,而更多展示出其多元性文化内涵。这就是所谓的“超越国际关系”,即不仅超越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而且超越国际关系本身。  
公共外交也面临着被时代所超越的尴尬。西方公共外交研究从过去关注“我的世界”转向“世界的我”。  
超越西式公共外交,不仅超越公共外交概念,而且超越公共外交思维。然而,具体超越公共外交的哪些方面,超越什么呢?  
其一是超越西方性——西方中心论。  
西方殖民者曾将自己(西方人)作为目的,而把异己(被征服者)作为手段,既反映出西方启蒙运动的不彻底,又展示其自欺欺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所指出的:“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0西方殖民体系造成了全球分裂和全球问题,而“全球问题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和处理”。  
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4超越西方公共外交范式因此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超越公共外交,就是要恢复人作为目的而非手段的本质,重新思考公共外交的本质。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西方中心论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国家中心论。在非西方世界,比如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西方式的民族国家认同,甚到缺乏现代国家概念:天子秉承的是“天下”观,士大夫笃信的是朝廷、王朝观,市井百姓认同的是宗族、血缘等,文人墨客是以他们内心的天下为己任……所谓“民族”“国家”概念是近代西方入侵以后才进入中国的话语体系的。正如有识之士指出的:“‘国家’概念是西方对世界其他地区*成功的一种输出。”  
原话是 The state became,“the most successful western export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James MayallNa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11转引自Geoffrey McNicollPopulation Weights in the International Order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999,25(3):420相应的,国际关系理论也是西方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成功输出。因此,超越国际关系,就要超越西方与超越国家,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公共外交理论莫不如此。  
其二是超越公共外交本身。  
公共外交被认为是一种外交手段,天然与国家利益、国家形象联系在一起,有明显的主体-客体之分。公共外交思维的实质是国内与国际的二分法(dichotomy):二分法源于基督教文化的“二元主义”(dualism),即将任何事物都看成是由两个性质相对的实体组成,如善与恶。公共外交着眼于本国对外国民众,把本国与外国分开,有自我中心的倾向,缺乏命运与共的辩证认识。  
如何超越?  
具体而言,针对公共外交的基本元素,存在四大超越:  
——以人性超越国家性  
对公共外交批判的批判,就是为了还原公共外交学存在主体性问题,即公共外交并非只是外交(一国对他国之民)关系,更是人的关系。社会科学的主体是人!为此,是要将公共外交学从西方视其为外交理论的国际延伸或外交学说的国际抽象中解放出来,还原其本质——人学;公共外交学是人学在国际层面的体现。对外交的抽象不应以丧失人的主体性为代价。人是目的而非手段,这一点并不因为上升到国际层面而有所改变。  
公共外交学为何仍然是社会科学,就在于公共外交学中的人性。外交学的人性,之所以没有彰显,在于国家性对人性的扼杀。人学本性,这是超越外交、恢复外交本质的必然要求。  
公共外交理论的上述本质是其社会科学属性的折射。西方社会科学家对社会科学进行了历史梳理,其*主要的发现之一就是: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来自基督教。被我们认定是“科学”的东西,在时下不少西方科学家看来,是西方传统文化的一种近代延伸。社会科学中的“科学”二字,不是真理,而是文化。这便是西方社会科学观念的新发现。  
来自人类学的声音光明日报,20070215因此,公共外交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也不是科学(真理),而是文化(人学);而文化是多元的,人是多元的,是反对单向度进化论的。相应的,中国人有“人物”这个词,翻译为西文只剩“人”字。这个难译之处,恰巧表露出“人物”概念的文化特殊性。中西方文化之不同,为中国公共外交理论超越西方提供了基础与可能性。  
——以全球性、地方性超越国际性  
跨国关系、全球政治的飞速发展正在超越传统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只是观察世界的一种视角,因此不可能存在终结一切理论的宏理论或普世性的理论。公共外交理论更是如此。更关键的问题是,以前说,“一个世界,许多理论”  
Stephen M Walt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ne World,Many TheoriesForeign Policy,Spring 1998:30;如今,不再是一个世界,而是许多世界,多种“全球化”(globalisations)。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非西方世界的崛起也在证明西方的不再是普世性的(universal)而是地方性的(local);地区一体化的蓬勃发展,又在证明“所有的国际政治都是地区性的”(All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s regional)。  
这里借用了美国政治学界的一句流行语“所有的政治都是地方性的”(All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s local)。看来,公共外交理论的地方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局。  
——以联系性超越关系性  
即以立体的、多纬度的、相互的联系超越传统的、线性的、单向度的关系。关系仍然是线性的概念,直接导致外交思维、国际关系思维的线性进化论逻辑。其实,国与国的联系并非国际的线性联系,可能是相互渗透、互动的多维、曲折联系,并非平面几何那般单纯、干脆。  
比如西方(国际)政治学中“权力”的定义典型反映了这种线性逻辑缺陷:主要是从权力施予方(权力主体)给出,没有考虑权力接受方(权力受体)的感受。实际上,权力的*终效果不仅要考虑权力主体的能力,而且要考量权力受体对此权力的接受程度。这是古代东方国际体系与近代欧洲国际体系权力法则的重大区别。公共外交被认为是“软实力”艺术,*终也未脱此“权力”观窠臼。  

——以思想性超越理论性  
面对西方话语霸权,中国公共外交理论的产生一直处于思想与理论之间的阵痛之中。笔者此前提出,“所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的近代国际关系体系只不过是西方殖民体系的延续。当今的国际政治观念仍然建立在西方话语霸权基础上。相应的,所谓国际关系理论是从思想观念上强化西方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合理地位与霸权的合法性。指望建立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幼稚而有害的,因为这是削足适履,中了西方的圈套。因为真正的理论无所谓特色而言。企图保留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合理内核’又要彰显中国的价值关怀,并不能创造出‘中国特色’,而只是在包装和传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相应的,中国学派的提法试图从国际关系学界分一杯羹,以自立于民族之林的面貌来实施自我奴役,甘愿被西方所俘获。”  
王义桅国际关系的理论性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4)公共外交理论何尝不是如此?!  
新时代,呼唤公共外交理论创新。传统中国多是文化中国的概念;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重要一员——现代中国,现代性一定会表现出理论性;全球中国崛起,呼唤全球思维。传统中国学术思想性强于理论性;现代学术正好反过来;全球性皆超越。真正的中国公共外交理论应超越两者的偏废,实现思想性与理论性的*美统一。  

恢复人作为目的而非手段的本质,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公共外交范式。反思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存在范式的羁绊、中国特色的蛊惑人心。因此,建构中国的公共外交学,首先要超越范式、超越中国特色,进而超越外交本身。  
展望未来,只有自主创新,打破美国和西方标准,才能建立发展中国家的信心。以中印共同崛起为代表的非西方世界的崛起效应,也就在于彻底埋葬殖民体系以来的西方神话,包括公共外交理论神话,开启真正的多元化时代。  
王义桅中印共同崛起的国际政治意义国际观察,2007(4)  
超越的结果是什么?  
从字面意思理解,“超越”的含义有超出、越过等,包括有形和无形两方面。本文指的当然是无形意义上的超越,即层次和逻辑上的革新。具体来说,超越公共外交有三方面含义:行为上超越、规则上超越,观念上超越。  
超越不是否定,而是扬弃,甚到可能是继承,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与时俱进,还原西方的地方性。尽管其存在的前提和作用条件发生了变化,西方理论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合目的性,这就是作为多元世界里的地方性理论,西方公共外交理论仍然将会是理论百花园中*艳丽的一朵。  
西方人思维的特质,受制于其个人主义传统、逻格斯与空间的关联,过分追求理性与差异性,这与东方人思维求整体、感性与一致性的特点有本质差异。这是以西方概念、理论与思维范式建构中国的公共外交和国际关系理论难以逾越不同通约性障碍的根本原因。  
作为启蒙运动的后期成果之一,西方公共外交学视国家为目的而非手段,这是建立在西方物质与话语霸权基础上的;尽管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的本质,但是所谓的目的仍局限于西方内部,西方的公共外交实践,让非西方国家成为手段,更不用说非西方人了。许多非西方国家直到二战结束后才确立、恢复其主权,形成民族国家,捍卫自己的人权。因此,西方公共外交理论的不彻底性,正是亟待超越的前提;超越的结果,是恢复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的普遍性,一定程度上还原国家作为手段而非目的的本质。  
一句话,公共外交学是人学;公共外交的本质在于民心相通。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国之交如何民相亲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crup-teacher
人大社教师服务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