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当代青年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青年学生的三观尚未塑造成型,在如今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极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因此,高校有责任引导学生铸就坚定的理想信念、锤炼高尚的品德,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全国教育大会,再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立德树人做了相关论述,强调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正是基于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的前提下,推动合力育人的创新模式。
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构成了课程思政的内在理论根基和根本价值目标。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指出,物质投入是基本前提,而文化和精神等理念性的因素是决定课程发展质量的灵魂。因此,加强课程内涵建设,理应在课程中注入精神文化与思想动能,而课程思政建设为课程文化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求知的欲望应彻底从学生身上激发出来,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也切实影响着有效教学的实现。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提到,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 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 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于2019年落户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组织开展全省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活动。我校认真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自2015年开始实施“德融课堂”工作,成立“德融课堂”工作小组,各单位部门加强对“德融课堂”工作的宣传与策划,把“德融课堂”与“教风、学风、院风”建设结合起来,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责任,推动教师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融入丰富的德育元素,以鲜活的实践案例生动地呈现在课堂中,打造一批精品“德融好课堂”,选树一批“德融教学好教师”,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浸润学生。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结合课程基本情况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重构评价体系,通过教学感悟提升教师自身品德修养。经过专家评审,最终精选出优秀的教学设计,按照理工类和人文社科类编订成两册,每册15篇。每一篇教学设计的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的心血,无不展现了作者投身课程思政建设的专注精神和热情。
参与《课程思政:我们这样设计》编写的老师有:葛秀丽(生态学)、李秀芳(数字逻辑)、孙华(食品化学)、姜洪雷(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张旋(水污染控制工程)、盛莉(电路原理)、王晓芳(高频电子线路)、肖中俊(过程控制)、戴肖南(物理化学)、徐舫舟(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宋明(工程力学I )、王磊(数字图像处理)、周海峰(电化学基础)、刘新利(药事管理学)、王明禄(材料力学)、闫静(经济法)、苗旺(消费者行为学)、王秀丽(管理学原理)、杨旭(文学理论)、马永强(营销策划)、孟光伟(包装设计)、李俞霏(女士形象色彩设计)、李军(效果图技法I)、朱晓红(企业文化与跨文化管理)、刘美芬(统计学)、宋丽(投资学)、张玮玮(大学英语I)、吴雪莲(国际经济法)、隋震(概念设计)、张晖(中级财务会计),排名不分先后。
《课程思政:我们这样设计》能够顺利出版得力于山东省教育厅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力于各位教师的辛勤付出,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 者
2020年2月于齐鲁工业大学
前 言(理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当代青年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青年学生的三观尚未塑造成型,在如今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极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因此,高校有责任引导学生铸就坚定的理想信念、锤炼高尚的品德,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全国教育大会,再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立德树人做了相关论述,强调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正是基于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的前提下,推动合力育人的创新模式。
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构成了课程思政的内在理论根基和根本价值目标。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指出,物质投入是基本前提,而文化和精神等理念性的因素是决定课程发展质量的灵魂。因此,加强课程内涵建设,理应在课程中注入精神文化与思想动能,而课程思政建设为课程文化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求知的欲望应彻底从学生身上激发出来,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也切实影响着有效教学的实现。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提到,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 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 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于2019年落户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组织开展全省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活动。我校认真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自2015年开始实施“德融课堂”工作,成立“德融课堂”工作小组,各单位部门加强对“德融课堂”工作的宣传与策划,把“德融课堂”与“教风、学风、院风”建设结合起来,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责任,推动教师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融入丰富的德育元素,以鲜活的实践案例生动地呈现在课堂中,打造一批精品“德融好课堂”,选树一批“德融教学好教师”,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浸润学生。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结合课程基本情况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重构评价体系,通过教学感悟提升教师自身品德修养。经过专家评审,最终精选出优秀的教学设计,按照理工类和人文社科类编订成两册,每册15篇。每一篇教学设计的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的心血,无不展现了作者投身课程思政建设的专注精神和热情。
参与《课程思政:我们这样设计》编写的老师有:葛秀丽(生态学)、李秀芳(数字逻辑)、孙华(食品化学)、姜洪雷(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张旋(水污染控制工程)、盛莉(电路原理)、王晓芳(高频电子线路)、肖中俊(过程控制)、戴肖南(物理化学)、徐舫舟(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宋明(工程力学I )、王磊(数字图像处理)、周海峰(电化学基础)、刘新利(药事管理学)、王明禄(材料力学)、闫静(经济法)、苗旺(消费者行为学)、王秀丽(管理学原理)、杨旭(文学理论)、马永强(营销策划)、孟光伟(包装设计)、李俞霏(女士形象色彩设计)、李军(效果图技法I)、朱晓红(企业文化与跨文化管理)、刘美芬(统计学)、宋丽(投资学)、张玮玮(大学英语I)、吴雪莲(国际经济法)、隋震(概念设计)、张晖(中级财务会计),排名不分先后。
《课程思政:我们这样设计》能够顺利出版得力于山东省教育厅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力于各位教师的辛勤付出,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 者
2020年2月于齐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