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一城书集店铺主页二维码
新华一城书集 微信认证
上海新华书店官方微信书店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发现语文之美(第二版) 大夏书系(杨斌)

46.50
运费: ¥ 5.00-20.00
库存: 5 件
发现语文之美(第二版) 大夏书系(杨斌) 商品图0
发现语文之美(第二版) 大夏书系(杨斌) 商品图1
发现语文之美(第二版) 大夏书系(杨斌) 商品图2
发现语文之美(第二版) 大夏书系(杨斌) 商品图3
发现语文之美(第二版) 大夏书系(杨斌) 商品图4
发现语文之美(第二版) 大夏书系(杨斌) 商品缩略图0 发现语文之美(第二版) 大夏书系(杨斌) 商品缩略图1 发现语文之美(第二版) 大夏书系(杨斌) 商品缩略图2 发现语文之美(第二版) 大夏书系(杨斌) 商品缩略图3 发现语文之美(第二版) 大夏书系(杨斌) 商品缩略图4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png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去发现和感受美

☆这是一本探索语文教育规律,探索语文美育的通俗读本。☆这是一本帮助教师省视自己的语文教学,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导之书。☆书中既有对语文教学的睿智思考,又有教学示范与指导,适合中小学一线语文老师研读。☆本次修订删除十余篇旧文,增加了作者近年来的一些心得,如听课手记、阅读札记等,力求贴近当下语文教学实际。

编辑推荐篇章:;美的发现和;发现的美 007追寻语文的诗意 107激发与唤醒作文教学之思 145想象的翅膀是这样展开的作文教学课例之一 183

内容简介.png

语文美育,简言之,是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美的精神和原则,给学生带来发现的愉悦,创造的快乐,成功的体验。语文美育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去发现和感受。首先,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力求挖掘语文中的情感因素,滋养学生心灵;其次,美育必须和语文因素水乳交融,而不是抛开语文。概言之,就是;美的发现(发现语文之美)和;发现的美(在发现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的喜悦和激动)。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心得之作,修订时增加了大量新的内容,力求贴近当下语文教学实际,引发更多中学语文教师的思考和共鸣。

作者简介.png

杨斌,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获教学成果奖、教育科研成果奖多次,发表论文多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作品:《语文美育叙论》《发现语文之美》《教育美学十讲》;《教师职业幸福的秘密》《写在讲台边上》;《如果我当教师》《新编叶圣陶论语文教育》《近现代中国八大教育家名篇精选》《什么是我们的母语民国三大家论语文教育》;《思路:李泽厚学术年谱》《李泽厚论教育》《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献给中小学教师》等。

【媒体评论】

语文教材中所选诗文,一般来说,均文质兼美,寓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资源。打开课本,语言美、自然美、人性美、逻辑美、风格美等有时会扑面而来。如何运用这些优质资源,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审美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有一双慧眼,对诗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表象有穿透力,识得作者的匠心别具,从而精准地把握住诗文的真谛。讲求语文之美,绝不是贴标签外加,更不是故作姿态拔高,而是把文字表述与情意内涵融为一体,春风化雨,滋润学生心灵,力求做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教学高境界。于漪(人民教育家)

我主张语文教学应该轻装上阵:以审美为中心,不戏说,不媚俗,也不自戴高帽。在我看来,中学生之阅读作品,可以有质疑,有批判,但更应注重;了解之同情,以及鉴赏中的追摹。现实人生中,确有许多假丑恶,但语文教学更倾向于表彰真善美。与此相联系,在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发现的眼光为主要目标知识可以积累,眼光及趣味却不见得。而所谓;发现的眼光,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去发现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好的诗文,兼具;四美,只是含而不露,需要认真体味,方能有所领悟。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目录简介.png

序 言 001导 言 003

辑一 方法:发现和创造的双重变奏发现和创造的双重变奏 003;美的发现和;发现的美 007于细微处见精神 013走进人物的心灵小说教学片论 018品味和体悟散文教学片论 025让年轻的心弦震颤诗歌教学片论 034析理激趣悟情议论文教学片论 045感受文化的魅力文言文教学片论 054形式也是内容 064课堂教学范式及其他 071文言,还可以这样教听课手记之一 074;眼力就是能力听课手记之二 078清水芙蓉,返璞归真听课手记之三 083从声调里读出生命听课手记之四 089腹有诗书气自华听课手记之五 092也说内容为;王听课手记之六 096

辑二 主张:让思想冲破牢笼由字以通其辞 103追寻语文的诗意 107站在历史的枝头答一青年教师问 110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对语文教学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 115整体把握和微观分析 118文体使语文成为语文 121人文和语言血脉相连 125比理念更重要的是什么 128语文教育的;技和;道 131创造型教师有哪些特征 134伟大事物的魅力 137学科之美在哪儿迷失 141激发与唤醒作文教学之思 145

辑三 课例:追寻文字背后的意蕴给《守财奴》当编导 151;闲话不闲的夫妻夜话 155《边城》余韵 158《黄鹂》教学实录 161《胡同文化》教学实录 166《想北平》教学设计 171《品质》教学设计 176想象的翅膀是这样展开的作文教学课例之一 183寻找;熟得恰好的桃子作文教学课例之二 186

辑四 札记:那些滋养那些人蔡元培: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 195宗白华:潇洒的散步人生 201此情可待成追忆纪念李泽厚先生 207在叶圣陶语文旗帜下重新集结 220民国语文三大家教育思想管窥 225读书好似播种 234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241

初版后记 249再版后记 251

【前言】

序 言杨斌老师新著《发现语文之美》即将出版,寄来书稿,嘱我写序,我深感荣幸。杨斌老师探索语文教育规律,坚持不懈地执着追求,在课堂教学实践与文字诉求两方面同时着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结出累累硕果,令人尊敬。母语教学是世界难题,如何有效地提高母语教学质量,往往众说纷纭。西方文字有其传授的特点,汉语言文字更是有自身独特的优势、特色及难度,非西方文字所能比拟。当今,有些人的脑子里认为什么都是外国人的好,从理念到操作,模仿、移植乃至抄袭,对语文教学而言,大概无济于真正提高质量,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确实有诸多途径、诸多方法,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必须遵循,即必须遵循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如果只见技,不见义,或人为地把技、义剥离,总非教学的上策。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丢失了教育性的教学,轻则苍白无力,落入重技轻人的窠臼,重则失魂落魄,难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语文教学中教育元素极其丰富,美之发现与鉴赏当然也是其中应有之义。汉语之美,美不胜收。鲁迅先生说:;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义美以感心。语文教学每节课都在与音美、形美、义美的汉语言文字结伴,教师只要目光敏锐,就会自觉地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徜徉,在咀嚼、品味过程中发现美,领悟美,赏析美。曾记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他又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显然,崇尚美、欣赏美会使人变得高尚、优美起来。教学中带领学生学会找到美、评判美,给学生以熏陶感染,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材中所选诗文,一般来说,均文质兼美,寓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资源。打开课本,语言美、自然美、人性美、逻辑美、风格美等有时会扑面而来。如何运用这些优质资源,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审美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有一双慧眼,对诗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表象有穿透力,识得作者的匠心别具,从而精准地把握住诗文的真谛。讲求语文之美,绝不是贴标签外加,更不是故作姿态拔高,而是把文字表述与情意内涵融为一体,春风化雨,滋润学生心灵,力求做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教学高境界。杨斌老师为此高境界而艰苦跋涉,从理念提升到躬行实践,从阅读到写作,不断探索,尽心尽力。今日将长期探索的做法、经验结集出版,必能对语文同行有所启迪,对语文教学改革起助推作用,意义非凡。2012年10月

导 言大约是三年前的一天,我在网上检索资料。无意间,在一个语文课题的网站上发现一篇文章《用心发现语文之美读杨斌〈语文美育叙论〉》,作者是徐州一位素不相识的语文老师。文章写道:;从自己当初毫不犹豫地选择学习语文专业至今,我心中对语文的喜爱从没有改变,也一直在心中认定语文对一个人的一生应该不可或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不可或缺呢?我始终把模模糊糊的想法掩藏于心,不是不想表达,是没有思考透彻,没有寻找到能够表达出来的言语。而当在现实生活和教学实践中,又屡屡地发现语文受到冲击,本该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最有影响力的语文似乎远远不是本来所想的那样;想张口辩驳,却又发现是那么的苍白无力。我愈加想寻找到自己心里想表达的话语,也相信语文对人生一定有着绝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只是我暂时还没有找到。今天,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一些自己想说想表达的意思,让我高兴并且感谢。读毕,我喟然一叹,如逢知己。确实,真正一语中的点破我语文教学思想内核的,就是这一句话:发现语文之美!也就是为了这一句话,我在语文教学之路上一蓑烟雨无悔无怨,不计收获只问耕耘,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了回辛苦而执着的;农人。

一最初走上语文讲台,是在家乡濒临黄海的一所乡镇中学堆沟中学。师范毕业伊始,即碰上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初中恢复三年制的首届初三,而且一教就是六年(后三年在张湾中学执教)。可能是进入师范之前曾经当过几年民办教师的缘故,也许是因为年轻人特有的那份激情吧,那时的初三语文课教得一点也不累;非但不累,而且非常享受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读读讲讲其乐融融的感觉。但是,说实话,那时候对语文教学还谈不上有什么认识,语文课怎么上,主要还是;跟着感觉走。1985年,我调入省重点中学灌南县中学。幸运的是,我遇上了对我的教学观念产生很大影响的李坦然老师。李老师是我们的教研组长,我又恰好和他同教一个年级,因此听李老师的课便是家常便饭。几节课听下来,我便发现李老师的课与一般的课不同:没有流行的从时代背景到段落大意的固定模式,印象中似乎也没有刻意追求什么教学的重点、高潮,更没有盛行于当时观摩课上演讲一般的慷慨激昂之态。一切,都来得十分自然,也十分流畅,像乡间的小河款款流淌,浸润其间的是对语言、对文字的品味和赏析。记得有一次,听李老师讲《为了忘却的记念》。稍作介绍之后,李老师即让同学们读书。这在讲风颇盛的当时,可是不够时髦的事。读了一阵子书之后,开讲第一段。李老师挑出了两个词语让大家比较。为什么;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而要摆脱的却只是;悲哀?一个小小的问题,却一下子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内容,激起了课堂上的一潭活水。同学们的讨论非常热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语文,原汁原味的语文,脱离了种种概念、程式和现实利害的语文。当时,正是语文教改风起云涌、流派迭出的时代,各家观点层出不穷,种种旗号此起彼伏。有时,我会;鼓动李老师也去;杀上一枪。要知道,老先生可是20世纪50年代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读大三时已在《文史哲》上发表了9000多字的学术论文,还曾参加过《现代汉语词典》《中国文学史》的编纂;他的同班同学谢冕、张炯、孙玉石、孙绍振一个个都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文论界的;大腕人物,而他,却因1957年的一场风暴,一直在中学语文教学园地默默耕耘。这样一位出身名门、根底深厚的老教师,对语文教学是有资格经常说点什么的。然而,李老师没有讲,不是没机会,而是不愿意。有时闲聊到语文教学的某个问题,他会不经意间冒出一句:;不能这样吧。而我,则幸运地;听到了李老师的许多声音。从课内到课外,从观念到实践。从李老师的;声音里,我悟出了语文教学的不少门道,也让我在起步之时少走了许多弯路。受李老师的影响,我也努力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教学境界,教学中总是力求在课文中找出一个个语言的精彩亮点,让同学们去讨论,去发现,去揣摩作者的用意,去领悟语言的魅力。当时还无力对它进行理论概括,但我已经朦胧地感觉到,理想中的语文教学似乎就应该像李老师这样,沿着;语言(或说;言语)的路径,走向更深更远的地方。李老师,是我语文教学的引路人;李老师的教学实践,也是我语文教学思想萌生的最初;温床!二真正理性地省视自己的语文教学,是在读了李泽厚的《走我自己的路》之后。关于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和帮助,我曾在多个地方说起。而要说清我研究语文之美的因缘,这本《走我自己的路》,确实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这是李泽厚的一本杂感集,有序跋、散文、杂文、治学谈、答记者问等各类文章百余篇。作者自谦说,是;不伦不类,不知是什么味道,而在我读来,却是在品尝一道道色香味兼具的美味佳肴。给我启迪最大的是作者的;治学经验谈。李先生多次在讲演和文章中反复强调;读书要博、广、多,写文章要专、细、深,要;以小见大;由小而大,;题目越小越好,;可以有一个大计划,但先搞一个点或者从一个点开始比较好。在谈到研究题目的选择时,李先生强调,;应该在自己的广泛阅读中,发现问题,找到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或空白点,自己又有某些知识和看法;要兼顾主客观条件,选择;在主观上适合自己的基础、能力、气质、志趣的方向、方法和课题,而不是盲目地随大流或与各种主客观条件lsquo;对着干rsquo;。这些话也许不算什么特别新颖的见解,但由李先生这样的知名学者结合自己的学术经历说出,却使我有如久旱逢甘霖。李先生的话给我以极大的启发。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客观条件的限制使我的理论素养必然只能;蜻蜓点水,但我也有我的优势,那就是在语文教学实践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体会,我何不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呢?于是,反观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从审美视角去透视教育教学问题便成了我的选择。我选了语文教学领域的一个个很小的点:教学情境、教学情绪、教学风格、教师素质、教学创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审美的角度作些探讨。很快,第一篇论文便在《教育研究》上发表。这给了我以极大的鼓舞。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我就这样开弓没有回头箭地走上了漫漫语文教研之路。就在整理这篇教学思想录的时候,我编选的《李泽厚论教育bull;人生bull;美献给中小学教师》也正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紧张编排。在编者介绍中,我写下这样一段话:;和李泽厚的书一见钟情,30年长相厮守,沾溉良多。编选本书,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答谢;同时,也希望能为转型期的中国教育加添一点思想养分。这的确是我的肺腑之言!没有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我就没有机缘走上语文教研之路;而没有后来30年李泽厚思想的持续浸润,也就不会有我语文教学思想的形成和深化。这么说,绝不是要标榜我的思考和实践达到怎样的境界,漫漫语文之旅,我仍然只是在海滩拾贝;而是这些年来的语文乃至整个教育田园,喧嚣浮华的东西实在太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是哲人的思想和智慧让我保持一份清醒和冷静、淡定和执着。三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语文之美?究竟从怎样的路径走向语文之美?我想,它不应该是教学内容。讲述什么是美、有哪些美、怎样才美等,那是大学美学课的任务,显然不是也不可能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它也不应该是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环节、步骤、操作流程等,那是师范院校语文教学法的任务,不是也不可能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发现语文之美,应该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育观念,它会影响你、指导你在教学中选择什么,欣赏什么,也会启发你、指引你在教学中如何去选择,怎样去实践。我所理解的语文之美,简而言之,就是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美的精神和原则,给学生带来发现的愉悦,创造的快乐,成功的体验。换言之,语文之美不是要教师在课堂上大谈哪里是自然美,哪里是心灵美,哪里是人格美。那种;贴标签式的美与语文无关。语文之美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去发现和感受。首先,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应把鲜活的语文挤压成干巴巴的咸鱼干似的几道习题,而是发掘语文自身魅力,包括内容之美和形式之美,用这些;美滋养学生心灵。其次,语文之美的发掘又必须和语文因素水乳交融,而不是抛开;语文,空谈美。最后,语文学习的过程也应符合美的精神和原则,那就是让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自由,而不是只把学生当作容器。应该充分创造条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发现和创造的自由,为学生提供知识生成、能力形成和精神养成的广阔空间。总之,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发现的过程:;美的发现(发现语文之美)和;发现的美(在发现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的喜悦和激动)。发现知识之美,也接受知识之美熏陶,同时,发现的过程中也会感受;发现之美。发现语文之美要求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比较高的要求,譬如选择教学方法、创造教学艺术、营造和谐氛围等。正是在这一点上,语文之美和现代教育的观念高度一致地吻合起来。这样的理解对吗?首先,它是对前辈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借鉴。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先生都用他们的思想和实践对此作了生动诠释。叶圣陶一贯主张教育重在育人,重在为人生奠基,在语文能力培养上,注重;涵泳;体味;揣摩,把语言学习和语感培养、情感修炼结合起来。夏丏尊注重语感培养,在语文的形式上多有阐述。朱自清强调语文学习就是学习文化,学习文言文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这种古典的训练,才成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他们不仅在理论上作了深刻阐述,而且留下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教学实例。其次,也是对现代教育理论的运用和发挥。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教育过程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创造和生成新内容的过程。在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即是教师;创作课程事件或;创生课程的过程。在课堂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创造并解释课程事件,这个过程也是美的创造和体验的过程,而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生成也应该水到渠成,相得益彰。最后,从学术界研究成果中得到的启发,譬如申小龙的文化语言学理论,王尚文的语感论,于漪、钱梦龙的语文教育实践,都给了我很多学理上的启迪和帮助,不断丰富自己对汉语言规律和语文教学的认识。而当我接触到让bull;皮亚杰(Jean Piaget)的发现式学习理论之后,恍然明白:原来自己多年懵懵懂懂、磕磕碰碰的努力,竟然也和这位教育学大师的思想方向大致吻合。四为什么要在语文教学中发现语文之美?暂且不论语文课应该承载的精神滋养和情感熏陶功能,仅就语文教学本身而言,这也是一个十分重大而严肃的课题。汉语言突出地具有人文性,而且这种人文性应该和语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文就在语言中!紧紧地抓住;语言这个抓手,深入体会语言的精神内涵,就是抓住了汉语言的人文性特征。同时,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就在发现语文之美的过程中逐步达成。因此,一方面,我不赞成置语文素养、语文能力于不顾,空谈和;语文不沾边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我也不赞成让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习得语言规律,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层面,那样势必还是回到问题的起点,重新落入单纯;工具性的窠臼。发现语文之美追求的理想是在;语文学习中濡养精神,在;人文滋养中学习语文。总之,从;语言入手,却又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再向前走一步,就会触摸到更为具体、更为鲜活、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人文。窃认为,我的这一语文观在洞悉学科本质属性、把握语文教育规律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比较辩证的回答和富有积极意义的探索。其实,如果从教育学的视角进行考察,发现学科之美也是一个颇具普遍意义的课题。近几年,我正是在总结提炼语文教学思想的基础上,由此及彼,从语文学科走向整体教育,欣喜地感悟到了发现学科魅力或者说学科之美的重要意义。英国教育家赫伯特bull;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有一段著名的话:;你会设想一滴水,在俗人眼中看来只是一滴水,而一个物理学家懂得了它的元素是由一个力量集结在一起,而那力量突然释放时可以引起闪电,在他的眼中那滴水会是什么?你会设想在普通人不经意地看来只是雪花的东西,对于一个曾在显微镜中见过雪的结晶的奇妙多样形式的人不会引起一些较高的联想吗?你会设想一块画了些平行线痕迹的圆岩石,对一个无知的人和一个知道一百万年前冰河曾在这岩石上滑过的地质学家,能激起同样多的诗意吗?斯宾塞用;诗意一词来解释知识的魅力。对于语文来说,语文之美,就是作者凭借文字营造出来的氛围、意境、思想情感,是作者流淌在文字中的生命,是源自作者心灵的歌哭,或者说,就是作者的心灵。同时,语文之美,也是作者凭借文字呈现出来的母语自身的魅力,或者说是语文形式的魅力。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魅力,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魅力,不同的表达方式也有不同的魅力,甚至不同的教学个性、不同的教学语境都会碰撞、生发、创造出不同的语文魅力。知识为什么会美?因为美和真是相通的。自然界本身的规律叫;真,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这种统一,就是美的本质和根源。教学内容反映的是各个科学门类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和劳动成果的结晶,这里也同样有着如李泽厚所说的;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从而可以;以美启真。;以美启真何以可能,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有许多相同的结构,它们相互对应,同形同构,有些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只能用理知直观,即通过科学美而感受和发现它。所以沃纳bull;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说,美是真理的光辉、自由的万能形式。这种科学发现或创造直观与艺术家对艺术美的发现创造一样,两者具有许多相通或相似之处。依此类推,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受知识的魅力去感知学科内容。是否发现学科知识之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钻研教材的深浅。真正钻研透了,发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知识之美就自然而生。知识和美如水乳交融,无法截然分开,合则双赢,分则俱伤。深刻地把握了;真,也就自然领悟了其中的;美;寻找到恰当的;美的路径,也就容易逼近事物的本质;真。我们很多老师之所以忽略了学科之美,往往不是缺少发现的眼光和能力,而是被庸俗的教学观遮住了双眼。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是否成为斯宾塞笔下的那位物理学家、地质学家或者手拿显微镜观察雪花的人!因此,在我编著的《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一书中,我即从教育学整体构架出发,把;知识的魅力作为全书的一个重要章节。我认为,学科之美应该成为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极具创新意义的突破口。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你看到教育学园地里有一株破土而出的新芽,上面怯生生地写着;教育之美的字样,亲爱的读者朋友,请不要感到惊讶。因为,这株新芽孕育和植根的土壤,正是本书呈现给您的思想:发现语文之美!

杨 斌2012年初稿2013年2月二稿

【免费在线读】

追寻语文的诗意times;times;老师:你好!看到你的电子邮件,第一感觉是网络时代真好。你我同处一座城市,时不时地碰头在一起,可真的面对面,家长里短的话说不完,难得也懒得去探讨语文诗意这一大而玄的话题。感谢你提供这一机会,让我也来对这个话题重新思考审视一番。看得出,对语文诗意的许多话,你是久萦于心,不吐不快。读来的感觉是文如其人,快人快语,很多观点颇有见地。关于语文诗意,这一说法近年的确颇为流行,但究其源起何处和确切内涵,恕我孤陋寡闻,还没有见到过。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汉译诗中,有;人诗意地栖居的名句,但那说的是人生,和语文毕竟不是一回事。老兄今天依据诗歌的理论与特征,归纳出语文诗意的几个特点,的确令我耳目一新。关于;真情美的分析,简要却不失精辟,也让我受益匪浅。但对于仁兄把语文的;诗意和;功利对立起来的观点,我却不敢苟同,说出来和你商榷,就正于你。首先,讲语文的;诗意是否就排斥语文的;功利性?我的看法是未必。且不说诗歌和诗人是不是就;食人间烟火而不讲功利,单就语文而言,功利是显然的。如你所说,没有了语文的功利,学科存在的独立地位和价值的基础都要动摇。问题是,何以讲语文的诗意就不能讲功利?依我之见,语文诗意的倡导者,无非借了一个比喻,希望语文教学能够像诗歌那样给人以一些美的享受,给人以一些情感的慰藉,给人以一些人生的关怀,而少一些;填鸭式的灌输,少一些机械的纯技术操练,少一些A卷、B卷、C卷的题海战术,仅此而已。哪里能因为提倡诗意而丢掉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呢?如果这样的理解不错的话,那么语文的诗意何错之有?岂但无错,而且简直就是必需。其次,讲;功利是不是就不讲;诗意?我的看法也是未必。所谓;功利,无非就是注重学生的语文能力,或者如你所说,是考试的分数。应该承认,这两者是有矛盾的,尤其是到毕业年级,我们常常不得不别无选择地和学生一起,成天在练习题上做文章。但是,我觉得,毕业年级毕竟还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就语文教学的整体而言,还不宜用毕业年级这一;特例来代替;常态。此其一。其二,就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得到这些功利。我觉得,对于现在的语文高考,如果不是在长期的多读多写上下功夫,仅仅靠急功近利式的追求,仍然无法真正得到大家都想得到的功利。譬如,一个中学生,如果只是在练习册中摸爬滚打了六年,而对文学作品敬而远之(或者只是做文学作品的练习册),那高考中的功利性收获也是可想而知的。而倡导多读多写,就已经包含着让学生多从语文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慰藉和人生的关怀,即我所理解的诗意。可不可以这样说,语文的功利应该也可以在诗意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单纯的功利式教学反而不大容易获得功利。短期的功利或许有一些,最终的功利还是不行。有些不喜欢阅读、不喜欢写作的同学,尽管平时题目没有少做,功利意识很强,但高考成绩还是常常不尽如人意。这样的例子难道还少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其实,我明白你的忧虑和担心。问题可能不在诗意,而在于诗意的泛化和圣化。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用诗意的旗号、人文的幌子来贬低甚至否定语文能力培养的现象,你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君之忧在此矣!对此,我也颇有同感。凡事皆有度。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是谬误。提倡语文的诗意并不等于忽视语文的基本能力培养。我非常赞同你;语文并不等于文学的观点,也很欣赏你;诗意应该多样化的精彩论述。我还有一点补充,就是即使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恐怕也不能沿用大学中文系文学课的教法,着重点似不应在文学特征、文学风格、文学流派,也不能笼而统之地一读了之,大而化之地分析似也于事无补,而应从字词句这些基本的语言元素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品味咀嚼,走进人物的内心或者诗歌的意境,去体会那些属于文学的意味,或者说那些语文的诗意。我还有一点看法,就是非文学作品的教学问题。这类作品相对而言,要抽象些、枯燥些。是否也有诗意的追求呢?如果不把;诗意过窄地理解为激情洋溢,回肠荡气,热血沸腾,而把诗意更多地看作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语言意味的种种发现和创造,那么,这种诗意也是应该有的。譬如,即便是准确体味一个词语甚至一个标点的精妙之处,是不是也能在学生的心中激荡起感情的涟漪?记得多年前,曾听过钱梦龙先生的《死海不死》,那别具匠心的发问,那四两拨千斤式的点拨,作为听课者,我是感到了融融的诗意。一旦抓住语言这个因素去追求语文的诗意,我想,其功利的目标也就差不了。相反,脱离语言这个因素去寻找诗意,不仅语文能力自然落空,就是语文的诗意也成了悬在半空中的无根飘蓬,岌岌乎危哉!这种现象的确存在,君之忧绝非杞人忧天!近几年,语文教学的口号太多,旗号变得也太快。翻来覆去,常常是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乱花渐欲迷人眼,斑斓未必皆春色。能有机会和你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想法,仿佛也有一吐为快之感,只是说了半天,也不知说清楚了没有?我们曾在一起说过,教学应该是一门艺术(可惜提起这话的人也少了),教学过程应该充满师生的创造和发现。当然,教学也是一种艰苦的劳动。诗意作为一种追求的境界,并不大可能时时获得。一方面,取决于主观的努力程度;另一方面,过分讲究功利的环境也会让这种创造的欲望和空间受到挤压。因此,更多情况下,还是平平淡淡的日子居多。但不该否认,这片领地里是可以且应该创造出或者正在创造着诗意的,哪怕不是葱绿,只是点点。眼下正值高考之际,烽火连天硝烟弥漫,我俩在这大侃语文的诗意和功利,是正逢其时、有的放矢,还是带了三分奢侈、二分浪漫、一分讽刺?谨祝,教祺!杨 斌2003年6月10日

新华一城书集店铺主页二维码
新华一城书集 微信公众号认证
上海新华书店官方微信书店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发现语文之美(第二版) 大夏书系(杨斌)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xhbookmall
新华一城书集微书店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