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1.通过三十年战争亲历者的日记,呈现历史细节和平民对战争的切身感受。本书使用的主要史料为雇佣兵彼得·哈根多夫和修士毛鲁斯·弗里森艾格的日记,兼顾研究三十年战争的经典著作。上位者的决断带来了无妄之灾;平民内心恐惧与希望交织,被战争伤害,偶尔也以加害者的面目出现。随波逐流与推波助澜,可能同时发生。
2.泱泱历史洪流和具体个人的命运形成并行的故事线,勾勒出丰满的历史图景。两个“小人物”在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中载浮载沉,无意中成了同时代平民的缩影。日记作者对自身的出格做法不加粉饰,映射出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
【内容简介】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公认的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本书通过战争亲历者雇佣兵彼得·哈根多夫(Peter Hagendorf)和修士毛鲁斯·弗里森艾格(Maurus Friesenegger)的日记,描摹出四百年前被权力斗争和宗教冲突撕裂的欧洲,以及战争阴云下普通人的团结、同情与异化。
【作者简介】
作者克里斯蒂安·潘特勒(Christian Pantle)1994 年毕业于慕尼黑大学物理学专业,1997 年获人类生物学博士学位。1998 至 2000 年,就读于布尔达新闻学院(Burda Journalistenschule);后任《焦点》(Focus)周刊编辑、知识和技术部门负责人等。2017 年至今,任《G/ 历史》(G/Geschichte)杂志主编。他也是一名作家, 撰写历史题材书籍, 并以专家身份出现在电视节目中。他根据雇佣兵彼 得·哈根多夫(Peter Hagendorf)日记等材料写成的《三十年战争:战火中的德意志》一书,曾连续数周登上《明镜》(Mirror)周刊畅销书排行榜。译者黄行洲1976 年出生于福建漳州,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先后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德国慕尼黑大学(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和德国慕尼黑语言与翻译学院。拥有中国国家一级翻译资格证书及德国执业翻译资格证书,曾获“字谜”第三届德汉 - 汉德文学翻译比赛一等奖。
【目录】
导言
第1章 冲突升级
1618年之前 坠入深渊
1618—1624 年 叛乱与复仇
1625—1629 年 死亡交易
第2章 转折点
1629 年之前 战士之路
1630—1631 年 午夜雄狮
1631 年 战火中的马格德堡
1631 年 新战术的胜利
1631—1632 年 焦 土
1632 年 华伦斯坦对阵古斯塔夫·阿道夫
第3章 恶性循环 129
1632—1633 年 超越敌友
1634 年 华伦斯坦之死
1634—1635 年 从天堂到地狱
1635—1636 年 兵临巴黎城下
第4章 第二代 195
1637—1639 年 英雄与“毁军能手”
1639—1640 年 冬季临近
1641 年 穿越冰雪
1641—1643 年 告别与重逢
1643—1645 年 莫西的妙计
第5章 进入新世界
1644—1645 年 一次史无前例的会议
1646年 先礼后兵
1647—1648 年 混乱
1648—1650 年 庆祝和平
后记
谢词
时间表
文献和资料来源
【精彩书摘】
第2章 转折点
1629 年之前
战士之路
22 400公里的长途跋涉始于林道。彼得·哈根多夫的日记原本有192页,保留下来的部分中第一句话是“莱茵河在这里流经博登湖”。日记共保留下176页——最初的13页和最后3页不知所踪,几乎所有关于哈根多夫过往经历的文字也都因此不复存在。从教会的登记簿只能看出我们的主人公来自位于今天萨克森?安哈尔特地区的采尔布斯特,生于 1601 年或 1602 年,是新教徒。我们对他的父母和具体受教育情况等一无所知。连他长什么样我们也不得而知。如果没有这本能让我们窥探他个性的日记(尽管作者的言语非常简练,而且几乎没有透露自己的情感生活),哈根多夫根本就是个无名小卒。
日记始于1625年,彼时哈根多夫虽不富裕,但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且兴趣广泛。他兴致勃勃地描写沿途的风光,记录下人们的生产方式,提及漂亮的建筑,为见到的磨坊及其技术而欣喜。或许他是手工业者的儿子,他肯定喜欢冒险、充满好奇:他是个想要认识世界的年轻人。
哈根多夫先从林道行至布雷根茨,然后向南翻过阿尔卑斯山来到莱茵河畔的瑞士小城库尔。
“库尔有个漂亮的温泉,甚至可以治病。”他写道。然后他又继续走到瑞士和意大利边境附近的基亚文纳。哈根多夫在那儿卖掉了他的外套,买了一本德语?意大利语词典,他显然对自己造访的这个国家颇有兴趣。
我们的日记作者从边界地区出发向南部的科莫湖进发,奢侈地租了一天雪橇向布雷西亚行进。布雷西亚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坐落在加尔达湖西部,属于威尼斯共和国。“我在这儿报名参加了威尼斯的军队,为他们服役。”哈根多夫说道。现在他是个刚刚入伍的雇佣兵了,也可以说是在意大利的外来劳工。
当时的征兵工作通常在声势浩大的募兵鼓乐中开始:征兵人员和敲着鼓、吹着笛子的乐手一道巡回走动,通常走到 100 至 150 公里开外。此外他们还在征兵点周围挂上条幅。然后征兵者在人多的地方支起桌子。有意参军者在这里登记,他将获得一笔“新兵津贴”作为鼓励。步兵获得的津贴通常相当于一个普通劳动者月薪的两到三倍。当然,这笔钱被刚刚应征入伍者卷走的风险也很大。因此,他们被分成小组,在监视下被带到一个统一的集合场所,新兵蛋子在那里常常斗殴、酗酒以各种方式纵情享乐以消磨时间—集中地点因为纪律涣散而臭名昭著。
等到招募的新兵全都到齐原则上需要几天时间。然后指挥官现身了,他逐个对候选人进行体检,被认为适合当兵的就和他的新战友一起入列。艰苦的军旅生活从此开始。有人向他们宣读所谓《权利义务汇编》,其中详细列举了他们的权利,更列举了他们的义务:士兵要敬畏上帝(这一点尤其重要),服从长官,不得与其他士兵斗殴,还规定了他们应当如何执勤,如何保养武器,不得强奸、不得纵火、不得掠夺平民。最后,士兵宣读誓词,誓词的内容各地不尽相同,但大致如此:“我许愿并发誓,遵守《权利义务汇编》之规定,做一名忠诚的战士所应该做的,愿上帝和他的圣言保佑我。”至于理论和实践之间经常存在的巨大差距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遗憾的是,哈根多夫并未透露他隶属于哪个兵种。步兵分两类:长矛手和火枪手。前者配备一种最长可达5.5米、由一根木杆和前端的铁质矛头组成的长矛。长矛手的典型防御装备是一顶头盔和一副围护上身及下体的铁质胸甲。不过胸甲通常都太薄,无法有效阻挡子弹。长矛是尚未配备火枪或马匹的新兵的典型装备—因此德语中有句谚语叫“从长矛学起”(von der Pike auf lernen)。“调转矛头”(den Spie? umdrehen)的说法也来自这一兵种:有时候士兵能够在混战中夺下敌方的长矛,将矛头对准敌方。
杆式武器相对容易制造,为不得不抵御入侵者、保卫家园的市民所使用,因此也有“长矛市民”(Spie?bürger)或“长矛手”(Spie?er)的说法。这一概念最初是褒义的。但一般来说舞刀弄枪的差事都由穷人来做,于是这个词后来退化成为咒骂斤斤计较的升斗小民的用语。
步兵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是火枪手。他们装备简陋,甚至根本没有装备—有些人戴顶头盔,很多人甚至根本没有防护。他们战斗时使用的火枪是当时的枪械形式。三十年战争初期这种武器还很沉重,质量超过 7.5 千克。射手在没有依托的情况下使用这种大块头武器很难命中目标,因此他们总是随身携带一根齐胸高的棍子,棍子上有个带两个齿的支撑叉,这样他们就能够把火枪的枪管架在上面。两军对阵时使用这种支架当然颇为不便,因此武器技术人员努力使这种枪械变得更轻。三十年战争期间,他们把火枪的质量减小到了大约 5 千克,这样就用不着累赘的支撑叉了。
但不论射击时有没有支架,比起现代步枪,火枪的操作都复杂得多。火枪是一种长约 1.5 米的前膛枪,射手要先把黑火药一点点塞进枪管。射手把黑火药装在小木罐里随身携带:通常带12个小木罐,每个罐子里的火药量刚好够开一枪,所以开 12 枪之后“火药就射光了”。
火药之后人们用铅弹装填枪支。铅弹直径将近 2 厘米,外面缠着纸或布,火枪手用一个推弹杆将其固定在枪管里,然后用一些粉末特别细的黑火药(起爆粉末)一点点撒在所谓“点火盘”上。这个微型的盘子大约指甲盖大小,安装在枪支外侧、枪管末端。
点火盘上贴着一股大约手指粗细、由麻线或亚麻线制成的导火能够闻到他们悄然行进的气息。德语中有句俗语叫作“得到风声”,意思是“产生怀疑”,其来源正在于此。射击之前的准备工作到此结束:射手扣动扳机,阴燃着的导火线会落到点火盘上。点火盘里的点火药开始燃烧,火苗通过一个小孔从点火盘进入枪管内部后与子弹后面的黑火药接触。火药爆炸,子弹以大约1000公里/时的速度射出。射程约400米,但只要射程超过75米,每发射两颗子弹就只有一颗能命中目标。
一个熟练的火枪手需要一到三分钟时间再次装填弹药。因此,当时的枪械就其火力而言远不如中世纪的长弓:一个训练有素的英格兰射手能在 200 米开外较为准确地命中目标,每分钟可以射出十箭—即十倍于火枪手,而且命中率明显高于火枪手。尽管如此,火器还是取代了弓箭。这是因为熟练使用长弓需要巨大的气力,并且要训练大约十年。训练火枪手则相反,新兵在懂行的教官指导下只需要几天时间就能熟练操作火枪。
弊端在于,火枪手仅靠他们的热兵器几乎无法单独防御猛扑上来的敌军:再次装填弹药需要一分钟时间,这实在是太长了,对抗飞驰而来的骑兵时尤其如此。因此,火枪手还随身佩带一柄构造简单的剑。更重要的是,他们站在长矛手附近,而长矛手用长矛使敌人不能近身。
因此,三十年战争初期的经典战斗队形是大方阵,也称“方阵”。这种阵型由数百人至 3000 人组成,其中长矛兵和火枪兵大约各占一半。士兵排列成一个巨大的矩形——准确地说,是排成两个嵌套在一起的矩形:里面的矩形由按照纵横排列的长矛手组成。长矛手被一个由很多排火枪手组成的所谓“树篱”包围,这些火枪手组成外部的矩形。这样一来,长矛手就能用致命的长矛阵抵御接近的敌人,而火枪手就在大量长矛的保护下向这些敌人开火。
多个这样的“大方阵”前后左右排列就形成了战役阵型。各个矩阵像棋盘一样分布在战场上,彼此之间保持距离。这样它们就可以相互独立地展开行动,既有战斗力又很灵活。
- 联合天畅 (微信公众号认证)
- 为了每一本书的抵达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