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南京大学出版社 微信认证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中国非遗知识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汉英对照 共10册 四色彩印 知识图谱

41.40 - 414.00 限时折扣 原价:¥69.00 - 690.00
运费: 免运费
库存: 2283 件
中国非遗知识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汉英对照 共10册 四色彩印 知识图谱 商品图0
中国非遗知识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汉英对照 共10册 四色彩印 知识图谱 商品图1
中国非遗知识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汉英对照 共10册 四色彩印 知识图谱 商品图2
中国非遗知识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汉英对照 共10册 四色彩印 知识图谱 商品图3
中国非遗知识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汉英对照 共10册 四色彩印 知识图谱 商品图4
中国非遗知识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汉英对照 共10册 四色彩印 知识图谱 商品图5
中国非遗知识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汉英对照 共10册 四色彩印 知识图谱 商品图6
中国非遗知识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汉英对照 共10册 四色彩印 知识图谱 商品图7
中国非遗知识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汉英对照 共10册 四色彩印 知识图谱 商品图8
中国非遗知识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汉英对照 共10册 四色彩印 知识图谱 商品图9
中国非遗知识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汉英对照 共10册 四色彩印 知识图谱 商品图10
中国非遗知识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汉英对照 共10册 四色彩印 知识图谱 商品图11
中国非遗知识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汉英对照 共10册 四色彩印 知识图谱 商品缩略图0 中国非遗知识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汉英对照 共10册 四色彩印 知识图谱 商品缩略图1 中国非遗知识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汉英对照 共10册 四色彩印 知识图谱 商品缩略图2 中国非遗知识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汉英对照 共10册 四色彩印 知识图谱 商品缩略图3 中国非遗知识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汉英对照 共10册 四色彩印 知识图谱 商品缩略图4 中国非遗知识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汉英对照 共10册 四色彩印 知识图谱 商品缩略图5 中国非遗知识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汉英对照 共10册 四色彩印 知识图谱 商品缩略图6 中国非遗知识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汉英对照 共10册 四色彩印 知识图谱 商品缩略图7 中国非遗知识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汉英对照 共10册 四色彩印 知识图谱 商品缩略图8 中国非遗知识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汉英对照 共10册 四色彩印 知识图谱 商品缩略图9 中国非遗知识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汉英对照 共10册 四色彩印 知识图谱 商品缩略图10 中国非遗知识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汉英对照 共10册 四色彩印 知识图谱 商品缩略图11

商品详情

丛书简介

“中国世界级非遗文化悦读系列”是江苏省“十四五”时期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共10册。丛书项目以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魏向清教授的术语与翻译跨学科研究团队为主创人员,由非遗专家提供专业咨询保障,以中国青年小龙与外国来华留学生大卫深度学习和体验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过程为线索,采用原创汉英对照的对话脚本形式,形象生动地讲述中国非遗故事,深入浅出地对外传播中国非遗文化知识。

丛书重点译介江苏领衔申报成功的10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传统技艺、音乐、戏剧以及传统节日等多个非遗类型。每册读本包括非遗术语知识图谱、百字说明、故事提要等设计特色,并配以原创手绘,同时借助二维码加入音频短视频等融媒体元素,增加文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深入浅出地对外阐释非遗核心术语所承载的重要知识及文化观念,帮助读者深度理解中国非遗文化,学习相关知识。

本书适合作为来华留学生、孔子学院等及海外其他汉语培训机构的中国文化教材,也可供国内外非遗爱好者以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机构使用。

 

前言摘录

《中国世界级非遗文化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编者前言(摘录)

 

2019年秋天开启的这次“寻语识遗”之旅,我们师生同行,一路接力,终于抵达了第一个目的地。古人云,“唯其艰难,方显勇毅;唯其磨砺,始得玉成”。5年间,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性文化传承的种种磨砺,创作与编译团队的坚韧与执着非同寻常。现在即将呈现给读者的是汉英双语对照版《中国世界级非遗文化悦读系列·寻语识遗》丛书(共10册)和中文版《中国世界级非遗文化悦读》(1册)。书中汇聚了江苏牵头申报的10项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以非遗术语为线索讲述中国非遗故事。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32届会议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20多年来,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截至2023年12月,中国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名录》的项目数量位居世界之首(共43项),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非遗大国。正如《公约》的主旨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中国非遗文化的世界分享与国际传播将为人类文化多样性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丰富的实践内容。事实上,我国自古就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现今留存下来的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便是记录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以“昆曲”申遗为开端,拉开了非遗文化国际传播的大幕,中国非遗保护与传承进入国际化发展新阶段。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目前中国世界级非遗的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实践非常活跃,但在译介理据与传播模式方面的创新意识仍有待加强,中国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力”需进一步提升。

《中国世界级非遗文化悦读系列·寻语识遗》这套汉英双语丛书的编译就是我们为中国非遗文化走向世界所做的一次创新译介努力。该丛书被列入江苏省“十四五”时期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这是对我们编译工作的莫大鼓励和鞭策。与此同时,我们受到来自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多位专家顾问的启发与鼓励,又将丛书10册书的中文内容合并编成了一个合集,旨在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广大师生。2023年夏,这套丛书经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教研项目课堂试用,得到了非常积极的反馈。这使我们对将《中国世界级非遗文化悦读系列》用作非遗文化教材增添了信心。当然,这套丛书也同样适用于国内青少年的非遗文化普及,能让他们在“悦读”过程中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早在10多年前,全国高校就响应北京大学发起的“非遗进校园”倡议,成立了各类非遗文化社团,并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活动,初步提升了高校学生非遗文化学习的自觉意识。然而,我们发现,高校学生群体的非遗文化普及活动往往缺乏应有的知识深度,多限于一些浅层的体验性认知,远未达到文化自知的更高要求。我们所做的一项有关端午非遗文化的高校学生群体调研发现,大部分高校学生对于端午民俗的了解较为粗浅,相关非遗知识很是缺乏。试问,如果中国非遗文化不能“传下去”,又怎能“走出去”?而且,从根本上来说,没有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知,是谈不上文化自信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世界级非遗文化的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培养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非遗文化自知,形成真正意义上基于文化自知的文化自信,然后才有条件由内而外,加强非遗文化的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

《中国世界级非遗文化悦读系列·寻语识遗》丛书的编译理念是通过“术语”这一独特认知路径,以对话体形式编写术语故事脚本,带领读者去开启一个个“寻语识遗”的旅程。在每一段旅程中,读者可跟随故事里的主人公,循着非遗知识体系中核心术语的认知线索,去发现、去感受、去学习非遗的基本知识。其中,我们为核心术语绘制了原创插图,这些非常独特的用心制作融入了当代中国青年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这样的方式,既保留了非遗的本“真”知识,也彰显了非遗的至“善”取向,更能体现非遗的大“美”有形,是有助于深度理解中国非遗文化的一条新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领会非遗知识之“真善美”,我们将通过二维码链接到“术语与翻译跨学科研究”公众号,计划陆续提供朗读音频与解说视频。这些多模态的内容呈现与活泼的文字将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把术语承载的厚重知识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以更加“可爱”的方式讲好中国非遗故事。

非遗文化悦读系列是一个开放的非遗译介实践成果系列,愿我们所开辟的这条“以译促知、以译传通”的中国非遗知识世界分享的实践之路上有越来越多的同路人,大家携手,一起为“全球文明倡议”的具体实施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中国世界级非遗文化悦读

定价168元,裸脊锁线半精装,单本 全中文版


分册简介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 汉英对照

南京云锦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其织品色彩绚丽、美若云霞,故而得名。云锦采用独特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用料考究,工艺复杂,费时费力,素有“寸锦寸金”之说。云锦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2009年,南京云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内容提要

小龙和大卫一起去南京云锦博物馆参观著名的云锦织造工艺。在博物馆里,随着讲解员的介绍,他们弄清了云锦的历史渊源,参观了云锦的大花楼木织机,了解了云锦织造的基本工序,领会了云锦纹样和色彩所代表的丰富文化内涵,感受了云锦文化的独特魅力。

结束语

通过参观云锦博物馆,小龙和大卫对云锦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云锦是目前中国织锦中唯一仍采用传统手工提花木织机织造的丝织品,其特有的过管挖花、逐花异色工艺代表了中国古代丝织技艺的最高水平。云锦中的妆花工艺独特,色彩绚丽,灿若云霞,享誉世界。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缂丝 : 汉英对照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制丝的国家,养蚕制丝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包括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等工艺流程,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与技术发展的重要体现。丝织品的流通开启了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往来通道,即“丝绸之路”。2009年,包括杭罗、宋锦和缂丝等在内的中国桑蚕丝织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内容提要

小龙的父亲龙教授是丝织研究专家。阳春三月,小龙邀请大卫随父亲一起去湖州游玩,并了解桑蚕文化习俗。接连成片的池塘和桑林引起了小龙和大卫的兴趣,他们与龙教授就此展开了有关桑蚕文化及技艺的讨论。接着,小龙和大卫参观了桑蚕养殖基地,实地了解采桑技术、养蚕流程以及缫丝过程。之后,小龙和大卫随龙教授到中国丝绸博物馆观看了缂丝展览。

 

结束语

中国是农业大国,创造出灿烂的农耕文明。桑蚕丝织技艺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很早就形成了从种桑养蚕到丝织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丝绸织造是古代中国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成果,其工艺渗透着中国人的聪明智慧,产品及其应用表达了中国人的生活理念和审美情趣。丝绸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的一项伟大贡献。

 

京剧 : 汉英对照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代表,迄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在海内外影响广泛,知名度高。京剧表演体现在唱、念、做、打四方面,演员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2010年,京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内容提要

小龙邀请大卫一起陪爷爷去听戏。京剧神秘的脸谱、精美的服装和优美的唱腔深深吸引了大卫,使他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帮助大卫和小龙深入了解京剧,龙爷爷请一位京剧老师给他们讲解京剧。经过几天的学习,大卫和小龙对京剧的角色、服装、道具以及表演流派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结束语

在300多个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中,京剧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京剧艺术被誉为中国的“国粹”,积淀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与文化传统。京剧的魅力体现在一系列程式设计和创意中,包括脸谱、服饰、音乐、唱腔、道具和舞台表演。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宋锦 : 汉英对照

宋锦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其织造技艺是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的重要代表。宋锦主要产自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宋锦纹样古朴雅致,活色技术独特,具有典型的宋代织锦风格,被誉为“锦绣之冠”。宋锦织造技艺成于南宋,盛于明清。2009年包括宋锦、缂丝等在内的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内容提要

小龙的父亲龙教授是丝织研究专家。他参加宋锦研讨会后,给小龙带回了一件礼物—宋锦围巾。由此,父子俩展开了有关宋锦及其历史文化的对话。之后,小龙和大卫一起专程去苏州丝绸博物馆参观,学习宋锦织造技艺的基础知识。

结束语

小龙和大卫参观了苏州丝绸博物馆,收获颇丰。他们不仅学习了宋锦织造工序,还深入了解了宋锦的历史文化。宋锦在继承蜀锦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在设计上,宋锦兼具艺术审美与实用价值,在传统三大名锦中独树一帜。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 汉英对照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形成于秦汉时期,以模数制为法式,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主要连接方法。2000多年来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在中国传承延绵,还远播日本和朝鲜等国家,产生重要影响。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内容提要

小龙和大卫都对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有浓厚兴趣。他们不仅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还跟随中国古建筑专家林教授进行了实地考察。他们参观了北京故宫、应县木塔、大同悬空寺这三处中国经典木结构建筑,了解了木结构及其构件的形制、制作、功用和意义,对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结束语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即木作,是中国建筑传统“八大作”的重要构成,体现了中国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生活理念,是中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其工艺的各个环节渗透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传统哲学思想。

 

昆曲 : 汉英对照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戏曲之一,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原名“昆(山)腔”,又称“昆剧”,发源于江苏昆山,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行腔婉丽,曲词典雅,表演细腻,歌舞合一,唱做并重。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内容提要

小龙和大卫到昆剧院了解昆曲表演艺术。他们观看了一出折子戏《游园·惊梦》,听昆剧院李老师讲解了昆曲的历史,学习了昆曲表演中的家门、角色和基本功“四功五法”,了解了昆曲的记谱方式和唱腔等基础知识。两人又跟着李老师参观了舞台,熟悉了昆曲的服装道具。

结束语

通过观看昆曲折子戏,听昆曲老师耐心讲解,小龙和大卫对昆曲的历史渊源、唱腔和表演特色以及音乐特点有了基本认识。他们还了解了昆曲服装道具使用的规范和程式。昆曲独特的艺术和美学品位让他们进一步体会了中国戏曲的魅力,也让他们意识到正是昆曲严格的规范和程式,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其他戏曲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 汉英对照

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代重要发明之一,是世界现代印刷术最古老的源头。雕版印刷融合了造纸、制墨、雕刻、摹拓等多种中国传统技术和工艺,将文字和图像反向雕刻在木板上,制成印版,然后在印版上刷墨、铺纸,再将图文转印到纸张上。2009年,雕版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内容提要

为全面认识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技艺,小龙和大卫专门去请教雕版印刷史专家张教授,初步了解了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历程。随后,他们前往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实地考察了雕版印刷的主要工艺流程和所用材料。最后,在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小龙和大卫还亲自体验了木刻年画的刷印过程。

结束语

雕版印刷术是中华文明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起于隋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其产生的基础是中国大一统的国家制度和汉字的特殊性。文官科举制度的建立、民间对历书等实用书籍的需求,以及宗教传播等因素,促进了雕版印刷的兴盛。雕版印刷技艺在亚欧地区广泛传播,影响深远,对现代印刷业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剪纸 : 汉英对照

剪纸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美术形式,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剪纸起源于约3000年前夏商周时代的“剪胜”技艺,最初剪刻的材料是金银箔片、布帛、丝绸、皮革等,汉代之后才过渡到纸张,称为“剪纸”。剪纸因民间祭祖祈神活动而产生,后成为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民间艺术。剪纸创作的成本低廉,形式多样,操作简单,用途广泛。2009年,中国剪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内容提要

小龙从小喜欢剪纸,经常利用假期到剪纸工坊参加各种活动。暑假期间,小龙又报名去剪纸工坊学习体验,并成为一名志愿者,为前来参观的小学生讲解和示范剪纸技法。回到学校,小龙和大卫讨论中国剪纸纹样与作品中的丰富文化内涵。在剪纸集市上,小龙和大卫了解了中国剪纸的装饰用途和不同地区的剪纸艺术特色。

结束语

中国剪纸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它的主题包罗万象,以小见大,体现了中国人丰富的精神追求;它的寓意吉祥美好,代表了中国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它的技法独具匠心,彰显出中国人的心灵手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剪纸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也在不断创新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古琴艺术 : 汉英对照

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传统古琴取材于桐木与蚕丝,指法多变,音色独特,意境幽远。抚琴被古代文人雅士视为寄情咏怀、修身养性的方式。隋唐时期,古琴艺术及其文化思想传入东亚各国,影响深远。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内容提要

小龙和大卫相约拜访一位老琴师。他们向老琴师请教古琴的历史文化知识,还应邀参观了老琴师的琴馆。在琴馆,小龙和大卫了解了古琴的形制和音律,认识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古琴乐谱和乐曲,也在琴音茶香中体会了古琴丰富的文化内涵。

结束语

小龙和大卫拜访老琴师,不仅接触到古琴演奏的技法,还在老琴师的引导下学习了千年的古琴文化和其中蕴含的人文思想。古琴的历史,见证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对天人合一美学境界的坚守。如今,古琴保留着文人音乐的底蕴,正焕发新的生命力。古琴是古老的,它的艺术特质从未改变,音和、声静而意远;古琴又是年轻的,它的传承发展多元而有活力。

 

端午节 : 汉英对照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源自上古先民观测天象、形成历法的过程。每逢端午节,人们都会祭祀祈福,希望躲避战乱和疾病,调和阴阳,获得平安与健康。端午文化影响广泛,日本和韩国也有过端午的传统,但其习俗有所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内容提要

端午假期,中国大学生小龙和留学生大卫结伴去湖南汨罗、湖北秭归和黄石游玩,并回到江苏苏州寻找端午的足迹,亲自去体验典型的端午文化。这三省四地是中国端午申遗的代表性地区。在这四个地方,他们不仅体验了饮食、沐浴和娱乐等多方面的端午民俗活动,还参观了博物馆,了解了典型的北方端午民俗,对中国端午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结束语

通过端午假期的游览和体验,小龙和大卫对中国端午节有了全新认识。端午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它记录着中国人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民间习俗,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各地的端午习俗虽因地域不同而略有差异,但都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端午期间人们用来祛病防疫的各种传统习俗蕴含着中国古人的生活智慧,值得代代相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南京大学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认证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中国非遗知识悦读系列•寻语识遗 汉英对照 共10册 四色彩印 知识图谱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njupress
南京大学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