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
—
李怀印 著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2月
ISBN:9787559844125
开本:32开
装帧:精装
定价:89元
突破传统研究范式,重构中国近现代史
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现代中国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国崩溃和分裂的命运,建立一个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国家?其疆域构成、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具有何种历史合理性与独特性?今后的中国国家能否继续维持“既大且强”的格局?本书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以上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为此先知书店诚荐本书三大价值:
◎走出传统史观,从1600年开始重构中国现代史
在政治学基本概念中,现代国家由领土、人口、政府、主权4个要素组成。然而,在《现代中国的形成》作者看来,还必须考虑疆域、族群构成和主权形成问题。如,满清入主中国后,就为了避免“边疆分离”留下了宝贵的经验遗产。这也是为什么他并未将1840甚至辛亥革命视为现代中国的起点,而是将其拉长到奠定现代中国疆域和族群构成基础的大清朝起点,1600年。
◎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从三大要素回溯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如果说同类书籍大多从革命的现代化叙事、碎片化边缘课题角度探究问题真相,那么,这部作品不仅“飞的更高”,而且“想的更细”。它不仅拥有全球视野,透过地缘政治、财政军事、政治认同三大要素回溯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解构了现代中国为何需要“摸着石头自己过河”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正如《二十世纪中国》评价:“在诸多历史学家中间,李怀印的近著代表了一种分析架构上的突破。”作者在丰富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国家如何动员财力支撑战争、巩固政权。通过中国与早期近代欧洲的比较,此书彰显了民国早期自下而上的国家形成过程。就目前学术界业已提出的跟现代中国国家的历史起源和可持续性相关的各种议题和认识,本书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客观的解读。
◎出版引进一波三折,近年少有的一经推出就售罄的社科好书
毫不夸张地说,这不仅是本内容深刻,立意现实的好书,更是一本历经波折的书。有书友反馈,这本书原标题后缀本来是《1600-1950》,出版后改成了1600-1949;还有,本书本来该叫《重构近代中国续篇》,但因某种原因改成了《现代中国的形成》;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这些波折也越代表了这本书的品质。为此,我们诚荐这套《现代中国的形成》,这本书首版很快就发完,很多渠道刚上架就售罄只能预售,先知书店特别争取到少量现货,欢迎即时下单购买!
◎ 对共产党而言,东北的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不能控制东北,他们只好把作为国民党政治经济中心的华东地区作为争夺目标,但这样做胜算不大,因为这里驻扎有国民政府装备最精良的部队,依靠美国的慷慨支持,他们可以轻易地包围并击溃装备落后的共产党力量。事实的确如此,国民党仅将约三分之一的部队集中在江苏和山东,便在1947下半年轻松地摧毁了共产党在江苏中部和北部的根据地,并将共产党军队逼退到山东南部,又在1947年5月进一步将其逼至山东中部。如果共产党军队以华北为优先进攻目标,他们将面临国民党从东北和华东的夹击。因此,最好的选择是先控制东北,利用该地区被苏方占领的优势,“封死”刚刚进入该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并彻底消灭他们。只有在完全控制东北后,共产党的部队才能依赖东北充裕的军事和后勤供应,集中兵力在华东地区歼灭国民党主力部队(叶剑英1982)。
◎本书从全球史视野,立足于对中国历史的深层次理解,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中国现代主权国家形成的独特性:中国是唯一一个建立在昔日王朝(帝国)基础之上并且成功转型的现代国家,而其转型时间之长(从1640年代到1940年代),过程之复杂艰巨,同样世所仅见。而理解此点,是理解当代中国之关键。本书对于地缘政治、族群关系、传统治理等诸多问题之研究,对东亚传统秩序、现代主权国家理论之剖析,对欧洲中心论及革命和现代化叙事方式之反思,皆新见迭出,为近年少见之佳作。
——仲伟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探讨“现代中国的形成”,不只是历史学家的责任,也为一般读者所关注。李怀印教授的这部新著,不同于以往的所谓宏大历史叙事以及“碎片化”的细微考述,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解析结构。这种全新的解析结构虽然遵循宏观历史的研究路径,但呈现四大特色:一是紧紧围绕现代国家形成的要素——疆域(领土、边疆)、人口(族群)、政府(国家治理能li)、主权展开论述;二是重点选取地缘战略、财政构造和政治认同等关键变项进行精细而恰当的探讨,并追究诸类项之间的关系和交互影响;三是打破社会形态界限,将近三百年的中国国家——社会转型作为一个继承、变革、贯通的完整过程;四是将近世中国的国家——社会转型置于世界全史的视域下加以认识和照察。作者所论,非同类著作所可比肩。
——陈锋,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李怀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博士,美国徳克萨斯大学奧斯汀分校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2015—2021)。主要论著有《重构近代中国》《乡村中国纪事》《华北村治》,主编两套大型丛书:“中国社会主义和改革道路的再思考”丛书、“当代中国史研究”丛书。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
第一章 导论/1
问题所在/1
地缘、财政、认同:一个分析架构/13
若干关键论题/20
第二章 早期近代疆域国家的形成:清朝前期和中期的中国/42
边疆的整合/44
治理边疆/55
治理内地各省/62
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性/76
第三章 边疆整合的限度:清朝财政构造中的低度均衡机制/88
清代的战争与财政/90
清朝财政的低水平均衡/102
清朝在世界历史上的独特性/112
第四章 地方化集中主义:晚清国家的韧性与脆性/127
财权区域化/130
有条件忠诚之滥觞/145
地方化集中主义/157
第五章 从内陆到沿海:晚清地缘战略的重新定向/160
传统地缘秩序之终结/161
塞防与海防/164
地方化集中主义的成与败/169
第六章 迈向现代民族国家:清末新政时期的国家重建/187
财政构造中的高度非均衡机制/189
地方化集中主义的陷阱/197
缔造新的民族/206
第七章 集中化地方主义:民国前期财政军事政权之勃兴/220
军阀竞争中的赢家与输家/223
为何国民党势力胜出?/242
走向国家统一/252
比较分析:从区域到全国的建国路径/259
第八章 半集中主义的宿命:国民党国家的成长与顿挫/265
制造新的正统/269
党国之政治认同/279
国民党国家的半集中主义/292
第九章 国家建造的全面集中主义路径:一系列历史性突破之交汇/299
共产党革命的地缘政治/304
打造政治认同/310
东北地区与国共内战/320
共产党根据地的财政构造/327
一个比较分析/338
第十章 比较视野下的现代国家转型/350
疆域的扩张与整合/351
王朝的衰落与调适/358
迈向民主抑或高度集权/364
第十一章 历史地认识现代中国/368
“民族国家”的迷思/369
现代中国之成为“问题”/372
中国为何如此之“大”? /376
中国为何如此之“强”?/379
国家转型的连续性/384
参考文献/389
- 先知书店
- 读好书的人,先知道未来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