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身为中国人,你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会往何处去吗?
历史学告诉我们,中国历经20个朝代、近五千年文明而来;
经济学家则坚信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决定着中国未来的走向;
如果没看过眼前这本书,你不会想到,中国从「青藏高原」而来,未来也将由这里决定。
- 藏东南云海 摄影 李珩 -
*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大碰撞造就了如今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并影响到中国的地貌、气候、水系、生命等,且这一影响还在延续。
正是它为江南“抽”来了明媚湿润的风光;也是它融化的冰川,孕育出一条条横跨三种地貌、滋养文明的川流。
这便是从地理学家眼中的,奇妙中国的过去与未来。
书里“有意思”的可不止这些:
明代时,一个杭州说话最容易带有哪里的口音?
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是?
不只有趣,里面的图片都太太太太太太太美了!
看完就如同全国各地深度游了一遍!
不能出门远游的这段期间,翻开这本“中国最美百科全书”,认真了解脚下这片土地和我们。
这本书由人民网×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二次青藏科考队×星球研究所联合出品,从文字到编排足足打磨了3年,堪称一部典藏级国民地理书。
一经推出便得到人民网、人民日报、科学研究者、地理爱好者、以及学生家长的赞美。
◎ 全书共有16篇内容,皆是阅读百万以上的爆文。
以「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的方式,划分类目。自西向东,由荒野文明逐渐如烟火人家。极富张力的文字,让人无比向往。
◎ 191位摄影师、365张经典作品,历经1000小时绘制的53张专业地图,让你了解中国,看清它的美。
- 藏东南冰川 摄影 曹铁 -
- 大明宫微缩景观 摄影 李文博 -
- 五花海 摄影 张坤琨 -
◎ 在科普专业性上,这套书得到10位中科院科学家们的审阅认可,被誉为“中国最美百科全书”。
◇ 对于学生,它是最重要的开学第一课; ◇ 对于热爱旅行的背包客,它是阅尽中国的最美指南; ◇ 对于地理历史爱好者,它是一部美轮美奂的纸上纪录片; |
是你,了解中国不可错过的方式。
一本用心做的书,刚拿到手就能感觉到。
抚摸过封面上的高山丘陵、沙漠盆地、平原河流,就如亲身走过中国每一寸土地。
*本书的封面采用浮雕起鼓工艺
翻开它,目录也很别致,对应中国地势三级阶梯。
这本书大16开,裸脊锁线的装帧方式,让整本书本打开平整,阅读体验极佳,比在手机电脑上看要细致精美得多。
365张普通人难以捕捉的风光大片。
喀拉峻一处河谷坡地草原高低起伏,在阳光的照耀下,明暗交替,如俯卧的“裸体背部”,分外妖娆,被当地人直呼为“裸体岛”。
- 喀拉峻“人体草原” 摄影 都文明 -
浙江嵊泗马迹山矿石码头上各色矿物堆叠,一片五彩斑斓,美不胜收。
- 嵊泗马迹山矿石码头 摄影 赵高翔 -
抽出其中的手工折页,摊开能有1.8米!
把成都两山夹一平原的基本地理格局,展现得一目了然。近处龙泉山万木并立、郁郁葱葱,远处7000米级的贡嘎、6000米级的幺妹以及横断山脉的一众山峰都清晰可见。
祖国大好河山一览无遗了!看完后真是想迫不及待的飞到那一座座美丽小城。
(请横屏观看下图)
- 从龙泉山向西拍摄成都 摄影 嘉楠 -
中国的名山大川,有价值之处不仅在于景色,更在于它所孕育的生命。
(请横屏观看下图)
- 札达土林 摄影师 唐侨 -
梵净山,人们最熟悉的奇特之处是它的地形,描述下。
- 梵净山新金顶 摄影 徐俊 -
但你知道吗,在地理学家眼里更神奇的是它梵净山跨越了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等4个温度带。
相当于水平距离上几千千米的变化。不同海拔的温度带可以满足不同植被的生长需要。
有6000多种不同栖息习惯的动植物都在这座孤峰上生存、繁衍、演化。
- 梵净山新金顶 摄影 徐俊 -
此图中最为醒目的为梵净山新金顶,远处为梵净山最高峰凤凰山。
极其稀少的“中国鸽子树”珙桐,居然在梵净山成片分布,树高可达20余米。
- 鹅掌楸 摄影 何雄周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独有的黔金丝猴,也在这安家。
- 黔金丝猴 摄影 丁宽亮 -
全球亚热带地区最大的连续分布的水青冈林;树龄超过600年的古茶树;
喜欢在地上、悬崖上活动的藏酋猴;生活在小溪、阴河和深水潭中的大鲵; 237种明星鸟类……这些生命都因梵净山独有的垂直自然带而美丽。
除了自然景象,在中国这张辽阔的画纸上,人文风光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 川剧吐火 摄影 朱建国 -
- 金华火腿 摄影 杨梅清 -
当年47岁的杜甫逃难到成都,四处借钱建新家,数月之后,著名的杜甫草堂便落成了。草堂前的小径两侧栽满花木。当朋友到访时,杜甫在诗中高兴地写道: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绝句》)
- 杜甫草堂 摄影 樊哲 -
杜甫的乐观雅兴与今天的成都,气质不谋而合。
与江南的明媚悠哉不同,成都是身处人间烟火的乐观,小茶馆、麻将、火锅串串……不着仔细,一切都在爽朗笑意。
- 成都茶馆 摄影 朱建国 -
星球研究所的创始人耿华军说,在《这里是中国》里,带大家用极致视角探索自然中国、人文中国、古今中国。用地理的视角和历史的维度,解构中国的里里外外、方方面面。
不只是能增长民族自信,也是我们通过土地,了解自己身为中国人的意义所在。
而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科考队队长姚檀栋则一语中的:中国需要好的地理科普。
- 青藏科考队在冰川上 -
《这里是中国》的问世让他看到了中国地理科普的希望。
一眼千年,一步万里,每一寸都是挚爱。把对中国每一寸土地的热爱握在手中,看在眼里,这就是我们的态度。
- 风马牛市集 (微信公众号认证)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