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打开一颗心:一位心外科医生手术台前的生死故事
(新版)
著者:[英] 斯蒂芬·韦斯塔比
书号:9787559810779
出版社: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黄平丽
特约编辑:宗余 EG
出版时间:2018.11(2022.4重印)
定价:56.00元
装帧:平装
开本:32
尺寸:145mm * 210mm * 18.5mm
正文纸张:80g书纸(胶版纸)
印张:10.75
字数:246千字
页数:344
◎作品看点
★ 巡回全球的惊险手术故事
入行五十余年的领军级心外科医生,从英国到南非,再到沙特和澳洲,切开心脏,撩起肺部,剖开气管,植入电器……只为救活一个个生命。神乎其技,超乎想象。人类的心脏竟可以这样!
★ 饱含性格的纪实文学
既是作者一生的传记,也是医生和患者的人生百态,更是世界各地风土景色的万花筒。作者果敢骄傲乐观热情的性格,病患或从容或苦楚的人生经历、焦灼而又顽强的精神,全都跃然纸上。
★ 反思医疗,反思人生
当医务制度和救人冲突时,医生该何去何从?手术风险巨大,患者和医生该如何决定?艺业精湛的医生也有做不成的手术?医疗的成效、界限究竟在何处?英国医生的经历、态度和思考,也必定引发中国医生和读者的不断反思。
◎作者简介
斯蒂芬·韦斯塔比(1948— ),心脏手术专家及人工心脏专家,生物工程博士,从医已逾半世纪,手术生涯约四十年。曾任牛津约翰·拉德克利夫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多年。现为Celixir公司心脏医学总顾问、皇家布朗普顿医院基金会心外科主任医师、斯旺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教授。参与过近12000台手术,其中多有惊险、开创性术式。发表专业论文300余篇,编撰专业书籍十余种,屡获国内外奖项,如英国医学会主席奖、美国心脏学会心脏医学先锋奖、得州心脏研究所Ray C.Fish科学成就奖等。
◎译者简介
高天羽,笔名“红猪”,长期任《环球科学》杂志与果壳网翻译,出版译作数十种,如《遥远地球之歌》《世界为何存在》《恶的科学》《神经的逻辑》《脑子不会好好睡》《刀锋人生》等。
张思宇(审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外科医师。
◎内容简介
“我经手过12000颗心脏。”作者在心外科从业数十年,手术成绩卓著。本书汇集了作者经历的一些经典案例(多数发生在1970年代至2000年代之间),也剖白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工薪家庭的穷小子,被幼年时的医学纪录片鼓舞,也被亲人的离世刺痛,终于将自己历练成一名杰出的心外科医生。他为面试的成功而激动地徜徉在伦敦河岸街头,为先天心脏病或气道重度灼伤的小儿开胸,为病人和家属的焦灼与渴望而奋战,为对抗次日手术的焦虑而深入沙特沙漠欣赏夜空,为尽力修补而果断切削垂危的心脏,为救命而与医务主任对抗、“擅自”为病人安装人工“电池”心,在命悬一线的攻坚手术面前还能讲出冷笑话……一位艺业精湛、傲气十足又敬畏生命的外科医生形象跃然纸上。那些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就存在的顶尖外科技术也令人叹为观止。
在展现手术神技之余,作者也借病症、患者和自己的业务游历,揭示了人世百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物文化,展现了一名外科医生眼中所见的悲伤与爱,以及对医疗制度、伦理和医学教育的思考,令读者收获很多感触和启发,是一部兼具叙事魅力、医学知识和奇迹的佳作。
◎ 名人推荐
医生职业是利他主义的。韦斯塔比,这位与我同时代学医的医生,面对着难以想象的风险与挑战,在努力把一个个现代医学几乎无能为力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除了失败,还有法律和伦理设置的禁区。我十分感慨的是,韦斯塔比讲到,在当今英国(不仅是我感受到的中国)的医疗环境下,已很难甚至不可能培养出这种you秀医生了。这正是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改革需要深思的问题。——胡大一,知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
作者是一位厚颜无耻、铁石心肠的执刀者,也是一位悲天悯人、热血澎湃的救赎者;本书则既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系列人间悲剧,也是一部让人忍俊不禁的外科医生养成史。学院派医学的严肃与典型的英式幽默交相辉映,总是让我猝不及防间时而泪眼婆娑时而又捧腹不止。我刚刚读过一遍,已经忍不住要读第二遍了。——李清晨,小儿心胸外科医生、科普作家、《手术两百年》联合编剧
心脏外科可不是平凡学科,它是人工循环、呼吸及麻醉、输血等技术高度发达之后的二阶分科。“打开心脏”是心脏外科大夫的入门手艺,标准动作,也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职业操作。牛津心外科医生韦斯塔比的职业生活中就充满了惊险奇遇:主动脉瓣严重畸形的马术爱好者因妊娠而凸显危机,没有脉搏、没有血压的机械心脏人、电子心脏人,两颗心脏并联工作的手术方案,人工肺技术……虽说心脏外科救助场景不是影视剧,但却时时上演着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戏。心脏外科大夫的脑洞比影视编剧大得多,患者在苦难的过山车上跌宕的程度也比好莱坞大片刺激得多。——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对作为同样进行人工心脏辅助和心脏移植临床和研究的我来说,韦斯塔比医生提及的相关技术皆已非常熟悉,但很可惜在目前中国仍然没有引进更先进、更长时间使用的人工心脏设备,可以想象面对众多晚期心衰患者,心脏外科医生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当然安贞医院是国内zui早和zui多应用相关技术的医疗机构之一,作为其心外科团队成员,就像韦斯塔比书中描述的那样,我已经在临床中目睹和完成了一些既往难以实现的奇迹,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同时令人欣慰的是,在众多专家呼吁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先进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的国际公司已经有计划在中国开展这类昂贵的救命设备的临床使用,预计几年后中国的心衰患者就有条件使用这些先进的设备,从而能够像书中那样,从濒临死亡中恢复日常的生活。——张海波,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
韦斯塔比虽然大叫着“去他的规程”,还给医务主任起外号“斯塔西”,但在争取活命的战役中,你会希望这家伙来到你身边。——《卫报》年度书单
本书是某一类自传的范本:医学回忆录。这一次级文体正在蓬勃发展。每个故事都扣人心弦、生动鲜活,其中的残酷乃至血淋淋,也正是心外科的写照。——《金融时报》
◎目录
推荐序
前 言 1
第一章 乙醚厅 7
第二章 卑微的开始 19
第三章 布罗克勋爵的靴子 31
第四章 贫民窟男孩 43
第五章 无名女子 57
第六章 两颗心的男人 85
第七章 起死回生的朱莉 111
第八章 再生的心 131
第九章 多米诺心脏 155
第十章 电池维系的生命 177
第十一章 安娜的故事 199
第十二章 电子人克拉克 221
第十三章 肾上腺素飙升 231
第十四章 致爱丽丝 251
第十五章 双重危险 265
第十六章 你的生命在他们手中 283
后 记 299
致 谢 305
术语解释 313
译名对照表 321
◎ 精彩书摘
老太太躺在手术台上。洗手护士已经用碘酒给她消了毒,用几张湖绿色的亚麻手术巾盖住了她的裸体,现在正不耐烦地在大理石地板上踢踏她的手术鞋。任劳任怨的麻醉医生英格利希大夫( Dr. English)和主灌注师正在麻醉机旁下象棋。我看出大家都已经等候了一段时间,于是戴上口罩,迅速刷手上台。想到自己的技术终于能够发挥,我实在有些跃跃欲试。
我仔细确定了两处解剖标志—脖颈底部的胸骨上窝和胸骨zui下方的剑突。从上到下笔直一划,就能将两者精心地连成一线—这就是此次的手术切口。老太太因为心力衰竭,显得瘦弱憔悴。她的皮肤和骨骼之间已经没有多少脂肪,不用电刀也能切开。另外那名外科助理医师这时还没到场,我不等他了,直接开始手术。我想叫护士们对我刮目相看。
我拿起摇摆锯(胸骨锯)试了试,“嗡嗡”几下,听声音够锋利的。于是我大着胆子用它锯开脖颈下方的骨头。灾难发生了:切口中央先是溅出一点带血丝的骨髓,接着就忽然涌出大量暗红色的血液。坏了!我瞬间惊出一身汗。护士长看出情况不对,迅速绕到第yi助手的位置。我抓起吸引器准备吸血,但她已经开始下令了:“压住出血点!”
英格利希大夫从棋盘上缓缓抬起头来,对眼前的忙乱好像无动于衷。“给我拿一单位血。”他平静地吩咐麻醉护士,“再给门诊部的帕内特先生打个电话。”
我知道问题出在哪了:是骨锯撕开了右心室。但怎么会呢?按说胸骨后面有一片组织间隙,心脏周围的心包里还有一些液体,骨锯应该碰不到心脏才对。护士长看透了我的想法—之后的六个月里,她还要看透许多次。“你知道吧,这是再次手术。”她这表面是在陈述,其实却在询问。
“不,我当然不知道!”我暴躁地答道,“上次的倒霉切口在哪儿啊!”
“上次做的是闭式二尖瓣扩张术,切口在胸部侧面,在乳房下面就能看见。帕内特先生没有告诉你吗?”
到这个当口,我已经决定闭嘴了。现在要紧的是行动,不是推卸责任。
再次手术时,心脏和它周围的组织会因为炎性粘连而接合在一起,心脏和它周围的心包之间也就没有了间隙。比如这个病例,老太太的右心室是贴在胸骨的内表面上的,一切都糊在了一起。更糟的是,她的二尖瓣因为风湿而变得很窄,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右心室扩张。这台手术的目的是换掉病变的二尖瓣,而我却一开始就搞砸了。真有我的!
按压没有控制住出血。血液依然从胸骨后面大量涌出,而这时胸骨还没有完全锯开呢。病人的血压开始下降,她是位矮小的女士,没有多少血可流。英格利希大夫开始给她输血,但并没有解决问题。这就好比往排水管里补水,刚刚输进去就流走了。我是外科医生,止血是我的责任,而想要止血,我就必须看到出血点才行。
我的汗水滴进了病人的伤口,也沿着我的双腿流进布罗克勋爵的靴子。老太太的血没过手术巾,滴到靴子的白色橡胶上。一名巡回护士已经刷手上台,协助我们。这时的我已经不再胆大,我再次举起骨锯,叫护士长把手拿开。我瞄准脖子下方,对着胸骨还连在一起的zui厚的部分,在一片血泊中锯了下去。接着,我们再次按住出血的部位,英格利希大夫也不停输血,血压终于回升了一些。
当血压下降时,出血的速度也随之变慢。我抓住这个机会,把心脏与胸骨内表面充分分离,然后塞进一只金属的胸骨牵开器,把胸腔撑开来。这下我终于看清楚了:撕裂的右心室正在从伤口喷出里面的血液。当一切都像这样粘成一团时,骨骼切开的边缘就会在心肌上划出大口子,有时还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算我走运,她的心脏还没有完全撕裂—不过也差不多了。
这时我自己的心脏也在咚咚直跳。我看出了问题所在:右心室的游离壁上有一条参差不齐的伤口,长 5 厘米,幸好离主要的冠状动脉还有一段距离。当我打开牵开器,护士长本能地用拳头压在了伤口上,血终于止住了。英格利希大夫又通过输液管补充了一单位血,老太太的血压回升到 80 毫米汞柱。待命的洗手护士分开了连接心肺机的几根长塑料管,好让我们随时使用。不过现在心脏暴露得不多,还没到用的时候。我zui紧迫的任务还是缝合出血的伤口。作为外科住院医师,我缝合过皮肤、血管和肠胃,就是没缝过心脏。
护士长告诉我应该用什么缝合线,还说zui好来回多缝几道,不要一道一道地缝,因为这样速度较快,缝合效果也比较好。“结不要打得太紧。”她补充说,“要不然线会切进肌肉里。她身子弱,下手要轻。现在开始缝合,或许还能赶在帕内特到这儿把你的脑袋拧下来之前缝好。”
病人的心脏每跳动一次,都有血液从右心室涌出,要精确缝合实在不容易。眼下我的手套外面已经在淌血,里面也被汗浸湿了。在这种状态下缝合几乎是不可能的。
英格利希大夫见状大声说道:“用纤颤器!让心脏停跳两分钟!”
纤颤器是一种电气设备,它能引起我们在正常情况下jue对不想见到的现象:心室纤维性颤动—心脏不再泵血,而是一味颤抖,无法在正常体温下向脑部输送血液。心室纤颤超过四分钟,脑就会开始受损。
英格利希大夫向我保证道:“只要在两分钟后再为她除颤就行了。如果到时候还没缝好,我们就等两分钟,然后再让她室颤一次。”
我感觉自己仿佛成了一具提线木偶,正由几名老练的艺人操纵着。我觉得他的建议挺有道理,于是将纤颤器的电极放到我能看见的那块心肌上面,英格利希大夫接着打开了开关。心脏随即停跳,开始颤抖起来。我随即以zui快的速度缝合。就在这时,帕内特先生出现在了手术室门口。他在心脏监护仪上看见室颤,立刻想到了zui坏的情况。但是我没分心,继续埋头缝合。到英格利希大夫宣布两分钟已到的时候,我已经快要把伤口两边的肌肉拼接起来了。我继续工作到了第三分钟,终于伤口闭合,再打个结就完成了。
我把除颤器的电极板放到尽可能靠近病人心脏的位置,说了声“开始除颤”。没有动静—原来电极板还没有接到机器上,一个小失误。滴答声中,时间一秒秒过去。终于,我的耳边传来了期待的“呲啦”一声。心脏静止了一小会儿,接着再次纤颤起来。
帕内特大步走了进来,他身上还穿着讲究的休闲装和户外鞋,手术帽和口罩之类的一概没有。他看了看手术巾下那块颤抖的心肌,然后提出了一条显而易见的建议:“加大电压!”又是“呲啦”一声,室颤消失了,心脏有力地跳动起来。
- 智选好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