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书名:云斑天牛的危害与生物防治技术
定价:68.0
ISBN:9787030565518
作者:李建庆 等
版次:1
出版时间:2018-02
在线试读:
第1章 云斑天牛的发生与防治现状
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Hope)]是我国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分布于湖南、湖北、山西、陕西、山东等省,对杨树、核桃树、白蜡树等多种树木造成了严重危害。
杨树是我国大力发展的用材林和纸浆林的重要树种。目前,我国杨树人工林面积约为7×106 hm2,其中杨树用材林面积为3.09×106 hm2,占全国杨树人工林面积的40%左右(寇文正,2006)。近年来,黑杨派南方型杨树在我国南方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地区的湖区滩地大量种植,由于其适应南方滩涂环境,生长快、质地好,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李媛和邓和平,2006)。随着杨树种植面积的扩大,云斑天牛的危害程度逐年上升,已成为危害杨树的*重要害虫,严重制约了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阳湖地区的杨树工业用材林的发展。核桃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栽培历史悠久,是广大山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核桃保健功能的认识加深,核桃的市场需求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云斑天牛对核桃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并对核桃产业的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白蜡树形体端正、枝叶繁茂,具有较强的耐盐碱性,已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城市园林绿化的*选树种,并大量种植。随着白蜡树种植面积的扩大,云斑天牛的危害也日益严重,已成为白蜡树的主要害虫。该虫主要以幼虫危害,在树干内部形成蛀道、树干表层形成蛀孔,造成树体的韧皮部枯死、表皮干裂,树木千疮百孔,从蛀道中排出大量虫粪堆积在树干基部,严重影响绿化观赏用树的园林景观效果。
由于云斑天牛主要以幼虫在寄主树干内部蛀食危害,目前以化学防治为主的防治措施难以达到可持续控制的效果,因此,调查清楚云斑天牛对杨树、白蜡树和核桃树的危害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利用天敌花绒寄甲控制云斑天牛的生物防治技术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其一,通过该技术有效控制云斑天牛危害,可提高木材的质量和生长速度,特别是对以用材为主要目的的速生杨树尤为重要,可提高杨树的材级和生长量,进而增加种植杨树农民的经济收入。其二,持续控制云斑天牛对核桃树的危害,可有效地保护太行山等传统核桃种植区处于丰产期的核桃树,使其丰产、稳产,提高山区核桃树种植农民的经济收入。其三,持续控制云斑天牛对白蜡树的危害,可有效地改善白蜡树作为园林绿化树种的生态景观效果,改善城市环境。其四,建立利用寄生性天敌花绒寄甲控制云斑天牛的生物防治技术,可有效减轻使用化学农药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减少化学农药造成的蛀孔用药后难以愈合、树液流失、农药残留等情况。另外,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符合国家总体产业发展趋势和环境政策,以及国家林业局提出的森林病虫害防治要由以化学防治为主转为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策略。
1.1 云斑天牛的发生与危害
1.1.1 分类地位
云斑天牛也称云斑白条天牛,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沟胫天牛亚科(Lamiinae)白条天牛族(Batocerini)白条天牛属(Batocera)(蒋书楠,1989),在部分核桃树受害区也被称为核桃大天牛、铁炮虫、老木匠等(焦荣斌,2003;陈宝强,2005)。
云斑天牛作为重要的林木果树害虫,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有记载(蒋书楠等,1985),过去常用学名为 Batocera lineolata Chevrolat,1852,至50年代认为它与 Batocera horsfieldi(Hope),1839为同物异名而改用后者(王文凯,2000)。目前国内的绝大多数农林昆虫学专著多以 Batocera horsfieldi(Hope)作为云斑天牛的学名。王文凯认为目前在我国分布的有2种,即云斑白条天牛(Batocera lineolata Chevrolat)和多斑白条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Hope)],在我国广泛分布的是 Batocera lineolata Chevrolat。但在已有文献中,采用这一学名的并不多,唐桦等(2004)在《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光肩星天牛与黄斑星天牛分类地位研究”一文中提到“云斑白条天牛 Batocera lineolata Chevrolat1头,采于陕西柞水县韭菜沟”。根据萧刚柔主编的《中国森林昆虫》描述,以及目前已发表的绝大多数研究论文来看,基本采用了中文名“云斑天牛”及相应学名 Batocera horsfieldi(Hope)。
1.1.2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34~61mm,宽9~15mm,黑褐色至黑色,密被灰白色和灰褐色绒毛。雄虫触角超过体长约1/3,雌虫触角略长于体长,各节下方生有稀疏细刺;第1~3节黑色具光泽并有刻点和瘤突,其余黑褐色;第3节长约为第1节的2倍;有时第9、10节内端角突出并具小齿。前胸背板中央有1对白色或浅黄色肾形斑;侧刺突大而尖锐。小盾片近半圆形,除基部小部分被暗灰色绒毛所覆盖外,其余皆被白色绒毛。每个鞘翅上有由白色或浅黄色绒毛组成的云片状斑纹,斑纹大小变化比较大,一般列成2~3纵行,以外面1行数量居多,并延伸至翅端部。鞘翅基部有大小不等的颗粒状瘤突,肩刺大而尖端略斜向后上方,末端向内斜切,外端角钝圆或略尖,缝角短刺状。身体两侧由复眼后方起至*后1个腹节有由白色绒毛组成的阔纵带1条(肖刚柔,1992)。
(2)卵。长6~10mm,宽3~4mm,长椭圆形,略弯曲,一端略细。初产时乳白色,以后逐渐变成黄白色。
(3)幼虫。大型,圆筒状,肥粗多皱。老熟时体长可达70~90mm,前胸宽可达16mm。体色淡黄白色。头部除上颚、中缝及额的一部分为黑色外,其余皆为浅棕色。上唇和下唇着生许多棕色毛。触角短小。前胸背板略长方形,前缘后方密生短刚毛1排或1横条;其余后方光滑,并有不规则、大小不等的褐色颗粒;前方近中线处具2个黄白色小点,小点上各生刚毛1根。头扁,侧缘中部稍凹入,中部以后稍窄,后段弧形;额前缘黑褐色,粗糙,前区多长短刚毛,中额线褐色,额线隐约可见;唇基梯形,黄褐色;上唇横长方形,宽约为长的2倍,前区两侧具粗浅刻点,密生刚毛;上颚黑褐色,背面圆隆,有几条横沟,切口几乎平直,中间稍狭,端钝;下颚负颚须节外缘直,下颚须第1节长约等于第2、3节之和,第3节短小,长约为第2节的1/3,与该节之宽近等,下颚叶不超过下颚须第2节末端,端部具短刚毛。触角3节,基部连接膜很大,触角第1节深缩入连接膜内,第2节长稍大于基部,顶部锥形主感器短小,稍短于第3节触角节,末端具细毛2支;侧单眼1对,圆形凸出,色素斑不明显;外咽区分界不明显;颊黑褐色,后颊褐色具短毛;口后片前缘黑色,口后缝后段较直。前胸背板前缘后方密生短刚毛,排成一横条,其后方较光滑,后区骨化板前端有1横条深黄褐色波形横斑,侧沟前端外侧有1个长倒三角形深黄褐色斑,骨化板的后区密布棕褐色颗粒,两侧区的颗粒大而稀,呈圆形的凿点状,中区和后端的颗粒向后渐次细小,近后缘处*细密;无后背板褶;前胸腹板中前腹片明显,横列4个深黄褐色大斑,两旁的呈长方形,中间2个略偏后,呈三角形,表面密布棕褐色颗粒,向后渐次密但很显著;小腹片褶前半部密布颗粒;中胸气门突入前胸;足退化,仅存黑点状小突起。腹部背泡突具2横沟、4横列念珠状瘤突,每列20个左右,两侧各具1弧形斜沟,有排列不规则的较小瘤突;腹面步泡突具1横沟、2列念珠状瘤突;各节上侧片突出,侧瘤突斜卵形,两端各1个骨化坑且明显,具细长刚毛2支,细小刚毛若干支;腹气门椭圆形,围气门片黄褐色,后缘上方具小型缘室10个以上,*少仅2个或3个(黄同陵,1986;李忠诚,1987;蒋书楠,1989)。
(4)蛹。体长40~70mm,淡黄白色。头部及胸部背面生有稀疏的棕色刚毛。腹部第1~6节背面中央两侧密生棕色刚毛;末端锥状,锥尖斜向后上方。雄蛹第8腹节腹板后缘平直,第9腹节腹板前缘圆形瘤状突起;雌蛹第8腹节腹板后缘呈“∧”形,第9腹节腹板后缘中部有生殖孔,生殖孔下方两侧各有1颗圆形瘤状突起(严敖金等,1997)。
1.1.3 分布和寄主植物
云斑天牛在国内主要分布于山东(济南)、河南、河北(灵寿、平山、井陉、赞皇、邯郸)、陕西、贵州、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宝应)、浙江、广东、广西、台湾、山西(左权)、重庆(涪陵、丰都、垫江)和福建(寿宁、福安、建瓯、建阳、南平、松溪、尤溪、沙县等闽东和闽北地区)(严敖金等,1997;黄锋,1998;焦荣斌,2003;王绍林等,2004;陈宝强,2005;胡斌,2005),国外主要分布于越南、印度、日本和朝鲜。
云斑天牛已记载的寄主植物有滇杨、欧美杨、青杨、响叶杨、大官杨、小叶杨、枫杨、核桃、山核桃、白蜡、桑、榆、柳、桦、漆、梓、桉、榕、女贞、悬铃木、无花果、乌桕、麻栎、栓皮栎、板栗、苹果、梨、枇杷、油橄榄、木麻黄、杉木、山毛榉、苦檀、木荷、水青冈、银杏、臭椿、云南松、泡桐、油桐、沧桐、火炬树、锥栗(蒋书楠等,1985;黄同陵,1986;肖刚柔,1992;黄锋,1998;王大洲,2000)。
1.1.4 世代及生活史
云斑天牛在我国2年发生一代,跨3个年度,以幼虫和成虫在蛀道内和蛹室中越冬。当年四五月成虫咬羽化孔钻出树干,补充营养,六七月交配产卵。小幼虫先在韧皮部取食,随后钻入树干危害,当年以幼虫在树干中越冬,第二年的四五月开始活动危害,一直到八九月开始化蛹。蛹期约1个月,在蛹室中羽化为成虫,继续留在树干中以成虫越冬。第三年四五月,结束越冬的成虫从蛹室向外在树干上咬一圆形羽化孔钻出,完成一个世代。由于南方和北方温度的差异,各虫态的发育时间相差大约1个月,如在南方成虫4月中旬开始出孔,而北方则在5月中旬开始出孔。由于2年一代,跨3个年度,因此一年四季除越冬期外均有幼虫在危害。
在湖北的江汉平原、湖南的洞庭湖平原、四川德阳、江西九江和重庆酉阳等地危害杨树时,2年发生一代,跨3个年度,以幼虫(5~8龄)和成虫在蛀道及蛹室内越冬。5月上旬开始在树干基部咬刻槽产卵,5月下旬为产卵盛期,7月上中旬卵孵化结束,历时2~2.5个月,卵期6~8d。5月中旬初孵幼虫出现,2d后蛀入木质部,6月上中旬为孵化盛期,幼虫在树干木质部蛀食发育5~8龄,于当年11月至第二年3月底越冬;第二年4月初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危害,于8月中旬老熟化蛹。整个幼虫期历时15个月左右。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化蛹盛期,蛹期约1个月。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成虫羽化,并以成虫越冬,成虫在蛹室内静伏约5.5个月,于第三年4月中旬至6月上旬出孔,出孔盛期为5月上旬,进入林间补充营养、交配繁殖新一代个体(戴罗,1986;彭自主等,1989;严敖金等,1997;徐素芬,1998;江忠寿,1999;陈京元等,2001;胡斌,2005;唐成,2005;夏剑萍等,2005)。
在山东东营、青岛胶南等地危害白蜡树时,2~3年完成一代,以幼虫或成虫在蛀道内越冬。成虫于第二年5月中旬至6月咬一圆孔陆续飞出树干,进行补充营养、交尾、产卵。成虫在林间可生存40d左右。6月为产卵盛期,卵期9~15d,初孵幼虫取食20~30d后蛀入木质部,第*年以幼虫在蛀道内越冬,次年春继续危害,幼虫跨年度两次危害,生命期(包括越冬期)12~14个月,第二年8月老熟幼虫在蛀道末端作蛹室化蛹,蛹期约1个月。部分蛹当年8~10月就可羽化,成虫第二年在蛀道内越冬,可生活8~10个月,第三年5 月中旬后陆续出孔繁殖下一代(林巧娥等,1998;儁志娥等,2004)。
在山东济南危害核桃树时,2年发生一代,以幼虫或成虫在树干蛀道内或蛹室内越冬。4月下旬越冬成虫开始出蛰,6月上中旬为出蛰盛期,8月上旬为出蛰末期,出蛰时间长,不集中。6月中旬开始产卵,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产卵盛期,8月中旬为产卵末期。6月下旬初孵幼虫开始蛀入,7月上旬至下旬为初孵幼虫蛀入盛期,8月下旬为蛀入末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进入越冬期。次年春3月下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危害至8月下旬或9月上旬幼虫老熟后在蛀道末端作蛹室化蛹,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虫羽化,在蛹室内越冬(王绍林等,2004)。
在河北中南部、山西晋中和四川的丹巴、康定、泸定等地危害核桃树时,成虫6月上旬开始羽化出孔,持续到8月中旬。成虫经30~40d 的补充营养后,6~7月开始交尾产卵。幼虫在木质部危害至10月开始越冬,次年春核桃树发芽后继续危害。9月羽化为成虫停留在蛹室内越冬,第三年5月下旬钻出树干(焦荣斌,2003;刘素云,2003;刘旭等,2003;陈宝强,2005)。
在湖南隆回,以及福建闽东和闽北的寿宁、福安、建瓯、建阳、南平、松溪、尤溪、沙县等地危害板栗树时,2年发生一代,以幼虫或成虫在蛀道和蛹室中越冬。越冬成虫第二年4月出孔,6月开始产卵,7月初幼虫孵出,当年即以幼虫越冬。越冬幼虫第二年8月上旬老熟化蛹,9月上中旬成虫羽化,10月下旬成虫在蛹室中越冬。5月成虫大量出孔,3~5d后进行交尾。成虫寿命约9个月,而在林间活动时间仅40d左右。产卵盛期在6月中下旬。卵经14~23d孵化。幼虫在树皮下蛀食22~30d后钻入木质部并在其钻蛀的隧道中越冬。第二年8月幼虫老熟后化蛹,蛹期约1个月。成虫羽化后在蛀道中越冬,次年再飞出危害(黄锋,1998;段志坤,2003)。
在浙江嘉兴、重庆涪陵危害桑树时,2年发生一代,跨3年完成,以成虫或幼虫在近地面树干坑道内越冬。6月中旬开始发现少数成虫,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多,*迟可在9月中旬看见成虫。7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卵经15~20d孵化,7月下旬至8 月上旬为孵化盛期。当10月气温下降后即开始蛀入木质部越冬。越冬幼虫在第二年春暖后开始活动,在八九月化蛹,蛹期约25d。羽化的成虫静伏在树干内越冬,待来年六七月钻出树干(吴开明等,1995;蔡玉根等,2001)。
1.1.5 生态习性
1.1.5.1 危害杨树时的生态习性
1.生物学习性
云斑天牛的卵分批成熟后分批产出,每批成熟的卵为8~10粒。成虫交尾一次产一次卵,雌虫一生要产5~6次卵。在产卵期间,成虫白天集中于虫源地附近的蔷薇、桤木、梨树、柘木上取食嫩枝叶以补充营养,晚间飞回杨树林交尾或刻槽产卵;交尾时间一般在晚上7时至凌晨1时。每次产卵周期为8~10d。卵多产于离地50~100cm树干刻槽的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位于刻槽中心上方0.8~2.0cm处(陈继成,1987;石宗佑等,1989;徐素芬,1998;江忠寿等,1999;唐成等,2005)。
产卵后成虫以口器在卵上涂抹一层分泌物,在刻槽下卵粒周围韧皮部和边材上形成20mm2范围的桃红色晕斑,以此保护卵不受病菌感染。这是雌虫产卵时分泌物造成的,能使刻槽周围树皮及边材溃烂,利于初孵幼虫取食,寻找蛀入点,并减轻速生杨树愈伤组织对卵的挤压。因此,卵和初孵幼虫感病死亡率很低。在雌虫产卵末期,刻槽内无足够分泌液,卵周围无明显桃红色晕斑,卵多被愈伤组织挤死。生长旺盛的树木,愈伤组织形成快,是造成卵未孵化即被挤出或挤死的主要原因(严敖金等,1997;江忠寿等,1999)。
卵历期6~12d,平均10d,在林间孵化率为30%~60%,在室内可达90%。林间卵孵化率及初孵幼虫的死亡率与刻槽的密度有一定关系,刻槽密度大时孵化率较低,初孵幼虫死亡率高,刻槽密度太高时形成刻槽环,还容易遭受树干四周的甲虫对刻槽及卵的破坏(孙巧云等,1991;严敖金等,1997)。孙巧云等(1991)测定幼虫头壳宽度与龄期的关系,确定幼虫期为8龄,各龄幼虫头宽的数值为1龄1.4~1.8mm,2龄1.9~2.4mm,3龄2.6~3.7mm,4龄3.8~4.7mm,5龄4.8~5.7mm,6龄5.8~6.7mm,7龄6.8~8.1mm,8龄8.2~8.9mm。
初孵幼虫先取食刻槽韧皮部的木质纤维,后逐步扩大取食范围,取食约20mm2面积(约2d)后蛀入木质部,低龄幼虫排出鲜白色木屑,幼虫蛀道从树干下部向上延伸,达髓心后上行,且上、下、左、右弯曲,平时以虫粪、木屑堵塞孔口,粪渣较粗,呈烟丝状,一条完整的蛀道一般长25~50cm(严敖金等,1997;江忠寿等,1999)。2龄幼虫蛀入后,先横向蛀数厘米深的蛀道,然后向上蛀食,形成典型的虫道,并从仅有的1个排粪孔排出虫粪、木屑。幼虫在蛀道内的活动呈明显的日节律变化,15~17时为幼虫排粪高峰期,即此时幼虫多在排粪孔附近活动。幼虫将堵塞洞口的原有虫粪、木屑推出,使蛀道内空气与外界交换并逐渐以新木屑堵塞洞口以御天敌。幼虫在洞口附近的活动时间与气温有关,高温季节在洞口逗留时间较长。高龄幼虫性情凶猛,夏日黄昏以铁丝伸入将其激怒后,常以口器紧咬铁丝,可被钓出蛀道(嵇保中等,1996)。近老熟时幼虫以木丝紧密堵塞虫道,并在其中筑肾形蛹室化蛹。
2.成虫出孔和产卵习性
越冬成虫出孔前在蛹室靠树皮方向咬凿圆形羽化孔,咬凿声清晰可辨,一般需咬凿10d左右完成。在孔口树皮咬通前,孔口周围树皮略隆起,有褐色树液流出。成虫喜在晴朗高温天气出孔,昼夜均可出孔,以19~23时居多。
产卵前,雌虫在树干上缓缓爬行,不断用触角和下唇须触探树皮,选择到合
定价:68.0
ISBN:9787030565518
作者:李建庆 等
版次:1
出版时间:2018-02
在线试读:
第1章 云斑天牛的发生与防治现状
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Hope)]是我国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分布于湖南、湖北、山西、陕西、山东等省,对杨树、核桃树、白蜡树等多种树木造成了严重危害。
杨树是我国大力发展的用材林和纸浆林的重要树种。目前,我国杨树人工林面积约为7×106 hm2,其中杨树用材林面积为3.09×106 hm2,占全国杨树人工林面积的40%左右(寇文正,2006)。近年来,黑杨派南方型杨树在我国南方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地区的湖区滩地大量种植,由于其适应南方滩涂环境,生长快、质地好,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李媛和邓和平,2006)。随着杨树种植面积的扩大,云斑天牛的危害程度逐年上升,已成为危害杨树的*重要害虫,严重制约了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阳湖地区的杨树工业用材林的发展。核桃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栽培历史悠久,是广大山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核桃保健功能的认识加深,核桃的市场需求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云斑天牛对核桃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并对核桃产业的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白蜡树形体端正、枝叶繁茂,具有较强的耐盐碱性,已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城市园林绿化的*选树种,并大量种植。随着白蜡树种植面积的扩大,云斑天牛的危害也日益严重,已成为白蜡树的主要害虫。该虫主要以幼虫危害,在树干内部形成蛀道、树干表层形成蛀孔,造成树体的韧皮部枯死、表皮干裂,树木千疮百孔,从蛀道中排出大量虫粪堆积在树干基部,严重影响绿化观赏用树的园林景观效果。
由于云斑天牛主要以幼虫在寄主树干内部蛀食危害,目前以化学防治为主的防治措施难以达到可持续控制的效果,因此,调查清楚云斑天牛对杨树、白蜡树和核桃树的危害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利用天敌花绒寄甲控制云斑天牛的生物防治技术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其一,通过该技术有效控制云斑天牛危害,可提高木材的质量和生长速度,特别是对以用材为主要目的的速生杨树尤为重要,可提高杨树的材级和生长量,进而增加种植杨树农民的经济收入。其二,持续控制云斑天牛对核桃树的危害,可有效地保护太行山等传统核桃种植区处于丰产期的核桃树,使其丰产、稳产,提高山区核桃树种植农民的经济收入。其三,持续控制云斑天牛对白蜡树的危害,可有效地改善白蜡树作为园林绿化树种的生态景观效果,改善城市环境。其四,建立利用寄生性天敌花绒寄甲控制云斑天牛的生物防治技术,可有效减轻使用化学农药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减少化学农药造成的蛀孔用药后难以愈合、树液流失、农药残留等情况。另外,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符合国家总体产业发展趋势和环境政策,以及国家林业局提出的森林病虫害防治要由以化学防治为主转为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策略。
1.1 云斑天牛的发生与危害
1.1.1 分类地位
云斑天牛也称云斑白条天牛,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沟胫天牛亚科(Lamiinae)白条天牛族(Batocerini)白条天牛属(Batocera)(蒋书楠,1989),在部分核桃树受害区也被称为核桃大天牛、铁炮虫、老木匠等(焦荣斌,2003;陈宝强,2005)。
云斑天牛作为重要的林木果树害虫,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有记载(蒋书楠等,1985),过去常用学名为 Batocera lineolata Chevrolat,1852,至50年代认为它与 Batocera horsfieldi(Hope),1839为同物异名而改用后者(王文凯,2000)。目前国内的绝大多数农林昆虫学专著多以 Batocera horsfieldi(Hope)作为云斑天牛的学名。王文凯认为目前在我国分布的有2种,即云斑白条天牛(Batocera lineolata Chevrolat)和多斑白条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Hope)],在我国广泛分布的是 Batocera lineolata Chevrolat。但在已有文献中,采用这一学名的并不多,唐桦等(2004)在《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光肩星天牛与黄斑星天牛分类地位研究”一文中提到“云斑白条天牛 Batocera lineolata Chevrolat1头,采于陕西柞水县韭菜沟”。根据萧刚柔主编的《中国森林昆虫》描述,以及目前已发表的绝大多数研究论文来看,基本采用了中文名“云斑天牛”及相应学名 Batocera horsfieldi(Hope)。
1.1.2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34~61mm,宽9~15mm,黑褐色至黑色,密被灰白色和灰褐色绒毛。雄虫触角超过体长约1/3,雌虫触角略长于体长,各节下方生有稀疏细刺;第1~3节黑色具光泽并有刻点和瘤突,其余黑褐色;第3节长约为第1节的2倍;有时第9、10节内端角突出并具小齿。前胸背板中央有1对白色或浅黄色肾形斑;侧刺突大而尖锐。小盾片近半圆形,除基部小部分被暗灰色绒毛所覆盖外,其余皆被白色绒毛。每个鞘翅上有由白色或浅黄色绒毛组成的云片状斑纹,斑纹大小变化比较大,一般列成2~3纵行,以外面1行数量居多,并延伸至翅端部。鞘翅基部有大小不等的颗粒状瘤突,肩刺大而尖端略斜向后上方,末端向内斜切,外端角钝圆或略尖,缝角短刺状。身体两侧由复眼后方起至*后1个腹节有由白色绒毛组成的阔纵带1条(肖刚柔,1992)。
(2)卵。长6~10mm,宽3~4mm,长椭圆形,略弯曲,一端略细。初产时乳白色,以后逐渐变成黄白色。
(3)幼虫。大型,圆筒状,肥粗多皱。老熟时体长可达70~90mm,前胸宽可达16mm。体色淡黄白色。头部除上颚、中缝及额的一部分为黑色外,其余皆为浅棕色。上唇和下唇着生许多棕色毛。触角短小。前胸背板略长方形,前缘后方密生短刚毛1排或1横条;其余后方光滑,并有不规则、大小不等的褐色颗粒;前方近中线处具2个黄白色小点,小点上各生刚毛1根。头扁,侧缘中部稍凹入,中部以后稍窄,后段弧形;额前缘黑褐色,粗糙,前区多长短刚毛,中额线褐色,额线隐约可见;唇基梯形,黄褐色;上唇横长方形,宽约为长的2倍,前区两侧具粗浅刻点,密生刚毛;上颚黑褐色,背面圆隆,有几条横沟,切口几乎平直,中间稍狭,端钝;下颚负颚须节外缘直,下颚须第1节长约等于第2、3节之和,第3节短小,长约为第2节的1/3,与该节之宽近等,下颚叶不超过下颚须第2节末端,端部具短刚毛。触角3节,基部连接膜很大,触角第1节深缩入连接膜内,第2节长稍大于基部,顶部锥形主感器短小,稍短于第3节触角节,末端具细毛2支;侧单眼1对,圆形凸出,色素斑不明显;外咽区分界不明显;颊黑褐色,后颊褐色具短毛;口后片前缘黑色,口后缝后段较直。前胸背板前缘后方密生短刚毛,排成一横条,其后方较光滑,后区骨化板前端有1横条深黄褐色波形横斑,侧沟前端外侧有1个长倒三角形深黄褐色斑,骨化板的后区密布棕褐色颗粒,两侧区的颗粒大而稀,呈圆形的凿点状,中区和后端的颗粒向后渐次细小,近后缘处*细密;无后背板褶;前胸腹板中前腹片明显,横列4个深黄褐色大斑,两旁的呈长方形,中间2个略偏后,呈三角形,表面密布棕褐色颗粒,向后渐次密但很显著;小腹片褶前半部密布颗粒;中胸气门突入前胸;足退化,仅存黑点状小突起。腹部背泡突具2横沟、4横列念珠状瘤突,每列20个左右,两侧各具1弧形斜沟,有排列不规则的较小瘤突;腹面步泡突具1横沟、2列念珠状瘤突;各节上侧片突出,侧瘤突斜卵形,两端各1个骨化坑且明显,具细长刚毛2支,细小刚毛若干支;腹气门椭圆形,围气门片黄褐色,后缘上方具小型缘室10个以上,*少仅2个或3个(黄同陵,1986;李忠诚,1987;蒋书楠,1989)。
(4)蛹。体长40~70mm,淡黄白色。头部及胸部背面生有稀疏的棕色刚毛。腹部第1~6节背面中央两侧密生棕色刚毛;末端锥状,锥尖斜向后上方。雄蛹第8腹节腹板后缘平直,第9腹节腹板前缘圆形瘤状突起;雌蛹第8腹节腹板后缘呈“∧”形,第9腹节腹板后缘中部有生殖孔,生殖孔下方两侧各有1颗圆形瘤状突起(严敖金等,1997)。
1.1.3 分布和寄主植物
云斑天牛在国内主要分布于山东(济南)、河南、河北(灵寿、平山、井陉、赞皇、邯郸)、陕西、贵州、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宝应)、浙江、广东、广西、台湾、山西(左权)、重庆(涪陵、丰都、垫江)和福建(寿宁、福安、建瓯、建阳、南平、松溪、尤溪、沙县等闽东和闽北地区)(严敖金等,1997;黄锋,1998;焦荣斌,2003;王绍林等,2004;陈宝强,2005;胡斌,2005),国外主要分布于越南、印度、日本和朝鲜。
云斑天牛已记载的寄主植物有滇杨、欧美杨、青杨、响叶杨、大官杨、小叶杨、枫杨、核桃、山核桃、白蜡、桑、榆、柳、桦、漆、梓、桉、榕、女贞、悬铃木、无花果、乌桕、麻栎、栓皮栎、板栗、苹果、梨、枇杷、油橄榄、木麻黄、杉木、山毛榉、苦檀、木荷、水青冈、银杏、臭椿、云南松、泡桐、油桐、沧桐、火炬树、锥栗(蒋书楠等,1985;黄同陵,1986;肖刚柔,1992;黄锋,1998;王大洲,2000)。
1.1.4 世代及生活史
云斑天牛在我国2年发生一代,跨3个年度,以幼虫和成虫在蛀道内和蛹室中越冬。当年四五月成虫咬羽化孔钻出树干,补充营养,六七月交配产卵。小幼虫先在韧皮部取食,随后钻入树干危害,当年以幼虫在树干中越冬,第二年的四五月开始活动危害,一直到八九月开始化蛹。蛹期约1个月,在蛹室中羽化为成虫,继续留在树干中以成虫越冬。第三年四五月,结束越冬的成虫从蛹室向外在树干上咬一圆形羽化孔钻出,完成一个世代。由于南方和北方温度的差异,各虫态的发育时间相差大约1个月,如在南方成虫4月中旬开始出孔,而北方则在5月中旬开始出孔。由于2年一代,跨3个年度,因此一年四季除越冬期外均有幼虫在危害。
在湖北的江汉平原、湖南的洞庭湖平原、四川德阳、江西九江和重庆酉阳等地危害杨树时,2年发生一代,跨3个年度,以幼虫(5~8龄)和成虫在蛀道及蛹室内越冬。5月上旬开始在树干基部咬刻槽产卵,5月下旬为产卵盛期,7月上中旬卵孵化结束,历时2~2.5个月,卵期6~8d。5月中旬初孵幼虫出现,2d后蛀入木质部,6月上中旬为孵化盛期,幼虫在树干木质部蛀食发育5~8龄,于当年11月至第二年3月底越冬;第二年4月初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危害,于8月中旬老熟化蛹。整个幼虫期历时15个月左右。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化蛹盛期,蛹期约1个月。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成虫羽化,并以成虫越冬,成虫在蛹室内静伏约5.5个月,于第三年4月中旬至6月上旬出孔,出孔盛期为5月上旬,进入林间补充营养、交配繁殖新一代个体(戴罗,1986;彭自主等,1989;严敖金等,1997;徐素芬,1998;江忠寿,1999;陈京元等,2001;胡斌,2005;唐成,2005;夏剑萍等,2005)。
在山东东营、青岛胶南等地危害白蜡树时,2~3年完成一代,以幼虫或成虫在蛀道内越冬。成虫于第二年5月中旬至6月咬一圆孔陆续飞出树干,进行补充营养、交尾、产卵。成虫在林间可生存40d左右。6月为产卵盛期,卵期9~15d,初孵幼虫取食20~30d后蛀入木质部,第*年以幼虫在蛀道内越冬,次年春继续危害,幼虫跨年度两次危害,生命期(包括越冬期)12~14个月,第二年8月老熟幼虫在蛀道末端作蛹室化蛹,蛹期约1个月。部分蛹当年8~10月就可羽化,成虫第二年在蛀道内越冬,可生活8~10个月,第三年5 月中旬后陆续出孔繁殖下一代(林巧娥等,1998;儁志娥等,2004)。
在山东济南危害核桃树时,2年发生一代,以幼虫或成虫在树干蛀道内或蛹室内越冬。4月下旬越冬成虫开始出蛰,6月上中旬为出蛰盛期,8月上旬为出蛰末期,出蛰时间长,不集中。6月中旬开始产卵,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产卵盛期,8月中旬为产卵末期。6月下旬初孵幼虫开始蛀入,7月上旬至下旬为初孵幼虫蛀入盛期,8月下旬为蛀入末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进入越冬期。次年春3月下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危害至8月下旬或9月上旬幼虫老熟后在蛀道末端作蛹室化蛹,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虫羽化,在蛹室内越冬(王绍林等,2004)。
在河北中南部、山西晋中和四川的丹巴、康定、泸定等地危害核桃树时,成虫6月上旬开始羽化出孔,持续到8月中旬。成虫经30~40d 的补充营养后,6~7月开始交尾产卵。幼虫在木质部危害至10月开始越冬,次年春核桃树发芽后继续危害。9月羽化为成虫停留在蛹室内越冬,第三年5月下旬钻出树干(焦荣斌,2003;刘素云,2003;刘旭等,2003;陈宝强,2005)。
在湖南隆回,以及福建闽东和闽北的寿宁、福安、建瓯、建阳、南平、松溪、尤溪、沙县等地危害板栗树时,2年发生一代,以幼虫或成虫在蛀道和蛹室中越冬。越冬成虫第二年4月出孔,6月开始产卵,7月初幼虫孵出,当年即以幼虫越冬。越冬幼虫第二年8月上旬老熟化蛹,9月上中旬成虫羽化,10月下旬成虫在蛹室中越冬。5月成虫大量出孔,3~5d后进行交尾。成虫寿命约9个月,而在林间活动时间仅40d左右。产卵盛期在6月中下旬。卵经14~23d孵化。幼虫在树皮下蛀食22~30d后钻入木质部并在其钻蛀的隧道中越冬。第二年8月幼虫老熟后化蛹,蛹期约1个月。成虫羽化后在蛀道中越冬,次年再飞出危害(黄锋,1998;段志坤,2003)。
在浙江嘉兴、重庆涪陵危害桑树时,2年发生一代,跨3年完成,以成虫或幼虫在近地面树干坑道内越冬。6月中旬开始发现少数成虫,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多,*迟可在9月中旬看见成虫。7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卵经15~20d孵化,7月下旬至8 月上旬为孵化盛期。当10月气温下降后即开始蛀入木质部越冬。越冬幼虫在第二年春暖后开始活动,在八九月化蛹,蛹期约25d。羽化的成虫静伏在树干内越冬,待来年六七月钻出树干(吴开明等,1995;蔡玉根等,2001)。
1.1.5 生态习性
1.1.5.1 危害杨树时的生态习性
1.生物学习性
云斑天牛的卵分批成熟后分批产出,每批成熟的卵为8~10粒。成虫交尾一次产一次卵,雌虫一生要产5~6次卵。在产卵期间,成虫白天集中于虫源地附近的蔷薇、桤木、梨树、柘木上取食嫩枝叶以补充营养,晚间飞回杨树林交尾或刻槽产卵;交尾时间一般在晚上7时至凌晨1时。每次产卵周期为8~10d。卵多产于离地50~100cm树干刻槽的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位于刻槽中心上方0.8~2.0cm处(陈继成,1987;石宗佑等,1989;徐素芬,1998;江忠寿等,1999;唐成等,2005)。
产卵后成虫以口器在卵上涂抹一层分泌物,在刻槽下卵粒周围韧皮部和边材上形成20mm2范围的桃红色晕斑,以此保护卵不受病菌感染。这是雌虫产卵时分泌物造成的,能使刻槽周围树皮及边材溃烂,利于初孵幼虫取食,寻找蛀入点,并减轻速生杨树愈伤组织对卵的挤压。因此,卵和初孵幼虫感病死亡率很低。在雌虫产卵末期,刻槽内无足够分泌液,卵周围无明显桃红色晕斑,卵多被愈伤组织挤死。生长旺盛的树木,愈伤组织形成快,是造成卵未孵化即被挤出或挤死的主要原因(严敖金等,1997;江忠寿等,1999)。
卵历期6~12d,平均10d,在林间孵化率为30%~60%,在室内可达90%。林间卵孵化率及初孵幼虫的死亡率与刻槽的密度有一定关系,刻槽密度大时孵化率较低,初孵幼虫死亡率高,刻槽密度太高时形成刻槽环,还容易遭受树干四周的甲虫对刻槽及卵的破坏(孙巧云等,1991;严敖金等,1997)。孙巧云等(1991)测定幼虫头壳宽度与龄期的关系,确定幼虫期为8龄,各龄幼虫头宽的数值为1龄1.4~1.8mm,2龄1.9~2.4mm,3龄2.6~3.7mm,4龄3.8~4.7mm,5龄4.8~5.7mm,6龄5.8~6.7mm,7龄6.8~8.1mm,8龄8.2~8.9mm。
初孵幼虫先取食刻槽韧皮部的木质纤维,后逐步扩大取食范围,取食约20mm2面积(约2d)后蛀入木质部,低龄幼虫排出鲜白色木屑,幼虫蛀道从树干下部向上延伸,达髓心后上行,且上、下、左、右弯曲,平时以虫粪、木屑堵塞孔口,粪渣较粗,呈烟丝状,一条完整的蛀道一般长25~50cm(严敖金等,1997;江忠寿等,1999)。2龄幼虫蛀入后,先横向蛀数厘米深的蛀道,然后向上蛀食,形成典型的虫道,并从仅有的1个排粪孔排出虫粪、木屑。幼虫在蛀道内的活动呈明显的日节律变化,15~17时为幼虫排粪高峰期,即此时幼虫多在排粪孔附近活动。幼虫将堵塞洞口的原有虫粪、木屑推出,使蛀道内空气与外界交换并逐渐以新木屑堵塞洞口以御天敌。幼虫在洞口附近的活动时间与气温有关,高温季节在洞口逗留时间较长。高龄幼虫性情凶猛,夏日黄昏以铁丝伸入将其激怒后,常以口器紧咬铁丝,可被钓出蛀道(嵇保中等,1996)。近老熟时幼虫以木丝紧密堵塞虫道,并在其中筑肾形蛹室化蛹。
2.成虫出孔和产卵习性
越冬成虫出孔前在蛹室靠树皮方向咬凿圆形羽化孔,咬凿声清晰可辨,一般需咬凿10d左右完成。在孔口树皮咬通前,孔口周围树皮略隆起,有褐色树液流出。成虫喜在晴朗高温天气出孔,昼夜均可出孔,以19~23时居多。
产卵前,雌虫在树干上缓缓爬行,不断用触角和下唇须触探树皮,选择到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