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中信出版 | 《清醒》+《生命的立场》+《自在人生》斯文·布林克曼 著 反励志哲学三部曲

95.60
运费: ¥ 0.00-15.00
中信出版 | 《清醒》+《生命的立场》+《自在人生》斯文·布林克曼 著 反励志哲学三部曲 商品图0
中信出版 | 《清醒》+《生命的立场》+《自在人生》斯文·布林克曼 著 反励志哲学三部曲 商品图1
中信出版 | 《清醒》+《生命的立场》+《自在人生》斯文·布林克曼 著 反励志哲学三部曲 商品图2
中信出版 | 《清醒》+《生命的立场》+《自在人生》斯文·布林克曼 著 反励志哲学三部曲 商品图3
中信出版 | 《清醒》+《生命的立场》+《自在人生》斯文·布林克曼 著 反励志哲学三部曲 商品缩略图0 中信出版 | 《清醒》+《生命的立场》+《自在人生》斯文·布林克曼 著 反励志哲学三部曲 商品缩略图1 中信出版 | 《清醒》+《生命的立场》+《自在人生》斯文·布林克曼 著 反励志哲学三部曲 商品缩略图2 中信出版 | 《清醒》+《生命的立场》+《自在人生》斯文·布林克曼 著 反励志哲学三部曲 商品缩略图3

商品详情


书名: 《清醒》+《生命的立场》+《自在人生》

定价: 147.0

作者: 斯文·布林克曼,斯文德·布林克曼,斯文·布林克曼

ISBN: 9787521745955





《清醒:摆脱工具主义,活出真实自我》
1.老喻、徐英瑾作序荐,严飞、托德·梅荐。在丹麦销量超过20万册的超级畅销书(丹麦人口:582.5万)。丹麦心理学家斯文·布林克曼代表作。
2.内卷时代的人生哲学。如何摆脱社会的惯性?来自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人生智慧;
3.摆脱越努力越焦虑的人生怪圈。7个方法帮助每个在焦虑中找不到自己的人活出自己,构建属于自己的“反励志哲学”
4.停止从自身寻找原因,停止反省自己;摒弃所谓的积极心理学,要学会关注生命中消极的方面,要懂得人力犹有尽时,人并不能胜天;要学会对不符合基本立场的事情说“不”;人生遇到难事,不要幻想培训能帮你解决问题……

《生命的立场:如何活出人生的意义》
1.“孤独大脑”老喻作序荐。丹麦销量超过20万册的超级畅销书(丹麦人口:582.5万)《清醒》续篇;丹麦畅销书作家、心理学家斯文·布林克曼作品;
2.每个人都该有一套存在主义理念,才能在面对人生抉择时当机立断。
3.生命答案之书,《生命的立场》重新将哲学定义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哲学真正成为指导人生的底层逻辑;为“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找出答案。
4.抵抗焦虑、痛苦、迷茫的生命哲学。10个存在主义立场对抗日益严重的功利化浪潮。10点旧思想,一个新世界。

《自在人生》
1.“孤独大脑”老喻作序荐,来自北欧丹麦的逆向求解的幸福主义。
2.内卷时代下的“反励志哲学”,如何活出自在人生,摆脱加速文化的束缚?
3.很多时候,人生的问题不在于人们不能永远保持幸福快乐,而在于人们认为自己须永远保持幸福快乐,并为此呕心沥血、夙兴夜寐。在越来越追求“多快好省”的社会环境当中,若要活出自在人生,就须摆脱加速文化的束缚,打破社会发展的惯性,跳下“享乐跑步机”,向生命“逆向求解”。



《清醒:摆脱工具主义,活出真实自我》
总是在追求进步?那不过是一种社会的惯性;
应时时反省自己?那不过强化对自己的不满;
凡事要积极思考?那不过是一种不讲理的暴政;
事事爱率性而为?那不过是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热衷工具与方法?那不过是种无聊的心理安慰……

在加速文化的碾压下,现代人不能坚定自己的立场,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处。我们就像转轮里面的仓鼠,拼命努力挣脱现实的牢笼,却永远只能在原地打转;我们总是告诉自己,当我实现目标之后,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可是只要我们还身处加速文化这个“转轮”当中,就永远不可能摆脱越努力越焦虑的人生怪圈,清醒地活。
针对这种人生困境,本书作者用古希腊斯多葛哲学对症下药,提出7种对抗工具主义的原则,帮助我们挣脱环境束缚,活出清醒的自己。

《生命的立场:如何活出人生的意义》
要想活出人生的意义,须摒弃工具化的思维,去做有内在价值的事情。
本书与读者探讨的,是10个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主义思想,并将这些思想汇成一套生活哲学,指导我们抵抗日益严重的工具化和功利性思维,战胜经济发展带给我们的各种思想和行为扭曲,帮助我们站稳生命的立场,活出人生的意义。

《自在人生》
社会内卷的很大原因,是加速文化裹挟了太多因素,导致资源严重不足,从而让每个人都不得不想尽办法站在金字塔端,以求获取更多资源。但人们似乎已经忘记,经济发展的目的,并非提供资源,而是解放人类。

当人们不得不遵照社会惯性而行事,不得不为社会普遍认可的所谓价值而殚精竭虑,就已经掉入加速文化的牢笼,失去了生命本来的意义。

本书从社会文化、存在意义、道德伦理、心理学甚至美学等层面,对这种社会现象进行了抽丝剥茧式的条分缕析和深入批判,帮助我们打破固有思维框架,从加速文化这趟高速列车上跳下来,向生命“逆向求解”,活出自在人生。



《清醒:摆脱工具主义,活出真实自我》
荐序 一锅北欧风味儿的“反励志”/ 喻颖正
导读 清醒地面对快节奏的滚滚红尘/徐英瑾

前言 快节奏的生活

一章
停止省视内心
直觉
找到自我,还是学会接纳自己?
悖论机
我们该怎么做?

第二章
注重生命中消极的方面
积极主义的暴政
积极心理学
积极的、感激的、会欣赏的领导者
归罪受害者
吹毛求疵
接受生活的给予
我们该怎么做?

第三章
学会说“不”
何为“是”的帽子?人们为什么需要它?
在风险社会中怀疑的正义性
我们该怎么做?

第四章
抑制自己的情感
情感文化
情感文化的后果
我们该怎么做?

第五章
解雇你的培训师
生活培训法
培训的危险之处
培训和友谊
我们该怎么做?

第六章
读一本小说
——不是励志书,也不是传记
当今流行的文学体裁
将小说作为一种自我技术
不抱有幻想的文学
我们该怎么做?

第七章
回顾过去
过去对个人的重要性
我们该怎么做?

结语
后的一些想法

附录
斯多葛主义
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
古罗马的斯多葛学派

致谢
注释

《生命的立场:如何活出人生的意义》
荐序 一锅北欧风味儿的“反励志”/ 喻颖正

前言 有意义的生命

一章 善
幸福和美德
现代主观主义

第二章 尊严
价值还是尊严?
今天的尊严

第三章 承诺
承诺的意义
承诺和负罪感
工具化的承诺?

第四章 自我
关系是被建构的
道德的自我

第五章 真
不确定的世界中的真
真理的尊严

第六章 责任
要求出自哪里
手的伦理

第七章 爱
善的至高无上
自我之外的他者
自我的爱

第八章 宽恕
爱与不可宽恕
宽恕与非对称的伦理

第九章 自由
一个悲剧的存在主义者
两种自由概念
论自由的工具化

第十章 死亡
哲学研究与死亡
塔中的哲学家
人都会死,那又怎样?

结语
致谢

《自在人生》
荐序 一锅北欧风味儿的“反励志”/ 喻颖正

前言 我想拥有一切

一章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精英主义陷阱
清心寡欲,知足常乐
简约生活?不完全是
舍弃什么

第二章 向善
你关心的事(物)
关于人类潜能的神话
你并不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第三章 节制的价值
百合花与飞鸟
政治与伦理中的适度原则
一切适度

第四章 棉花糖与跑步机
机会主义者
欢迎站上跑步机
防御性悲观主义 vs 积极思维模式
在注意力涣散的世界里施行选择的暴政

第五章 舍弃的快乐
简约至美
意志的约束
通过具备仪式感的实践创造美学文化生态

附注

斯文·布林克曼,【丹麦】斯文·布林克曼(Svend Brinkmann)

丹麦奥尔堡大学心理学教授,非典型哲学家,罗森凯尔奖获得者。他的研究主要关注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哲学、伦理和方法论议题。

凭借《清醒》成为知名文化批评家。
斯文德·布林克曼,【丹麦】斯文·布林克曼(Svend Brinkmann)
丹麦奥尔堡大学心理学教授,非典型哲学家,罗森凯尔奖获得者。他的研究主要关注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哲学、伦理和方法论议题。
凭借《清醒》成为知名文化批评家。
斯文·布林克曼,【丹麦】斯文·布林克曼(Svend Brinkmann)

丹麦奥尔堡大学心理学教授,非典型哲学家,罗森凯尔奖获得者。他的研究主要关注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哲学、伦理和方法论议题。

凭借《清醒》成为知名文化批评家。



《清醒:摆脱工具主义,活出真实自我》


《生命的立场:如何活出人生的意义》


《自在人生》




《清醒:摆脱工具主义,活出真实自我》
斯多葛主义伦理教导的核心,并不是直接告诉大家该怎么做一件事,而是告诉大家应该怎么看待你所做的某件事,并通过态度的改变来治疗世人的焦虑。这种态度的自由切换能力,将让你达到符合斯多葛主义标准的“清醒”状态。
——徐英瑾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加速时代的今天,有人都忙忙碌碌,每天都好像打了鸡血一般,积极追求所谓的社会成功。《清醒》这本书却告诉我们,不应该盲目积极和乐观,应该勇敢去面对生活中消极的一面,因为只有重视生活中的问题和痛苦,才能让我们更好地为未来可能的逆境做好准备。
——严飞,清华社会学系副教授,《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作者

没错,这是一系列值得荐的“反励志”的励志书,一种反传统的成功学,一个与数字化时代“流动的现代性”逆向求解的幸福主义。
——喻颖正(公众号“孤独大脑”作者、未来春藤创始人)

现代社会给人类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你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承担更多的角色责任,显得更加幸福快乐,不断提高生产效益,发掘并实现自我价值。针对这股病态地追求发展与成功的狂潮,斯文·布林克曼发起了猛烈抨击。比起那些永无休止、让人疲于奔命却又徒劳无益的励志自助,斯文更推崇斯多葛学派。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实质的帮助。
——奥利弗·伯克曼,《卫报》专栏作家


《生命的立场:如何活出人生的意义》
没错,这是一系列值得荐的“反励志”的励志书,一种反传统的成功学,一个与数字化时代“流动的现代性”逆向求解的幸福主义。
——喻颖正(公众号“孤独大脑”作者、未来春藤创始人)

《生命的立场》结合当下实际,往旧派哲学观点里注入了新生力量,让它焕发生机,并重新具备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芭芭拉·海德 (鲍登学院)

《自在人生》
没错,这是一系列值得荐的“反励志”的励志书,一种反传统的成功学,一个与数字化时代“流动的现代性”逆向求解的幸福主义。
——喻颖正(公众号“孤独大脑”作者、未来春藤创始人)



《清醒:摆脱工具主义,活出真实自我》
积极主义的暴政

屡获殊荣的美国心理学教授芭芭拉·赫尔德长期以来一直在批评她口中的“积极的暴政”。1 她认为,积极主义不但在美国尤为普遍,而且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全球口袋心理学——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思考,应该具备资源导向型思维,应该把难题视为有意思的挑战。这种现象如今已经发展到有人认为重病之人应该“从疾病中吸取教训”,进而成为一个在其他方面更为强健的人。2 大量励志书籍和痛苦生活的回忆录都出自身体和精神上有疾病的人之手,他们都会谈及自己是多么庆幸能经历一场危机,因为他们从中学到了太多的东西。我认为真实的情况是,在一个人身患重疾或发现自己陷入某种其他形式的生存危机之时,如果还被要求往光明的一面去思考,这会让他不堪重负。几乎没有一个作者会坦然承认自己的疾病自始至终都很可怕,他宁愿自己永远不要有这样的经历。励志类书籍的典型书名很可能会是“我如何经受住了煎熬——我从中学到了什么”,但我们几乎不大可能找到一本名为“我还是很煎熬——这是一场永无休止的噩梦”的书。我们现在不光要忍受压力和疾病,并终死亡,还要被其他人认为,应该觉得这一切会带来美妙的启发和回报。

如果有人像我一样觉得这一切已经过头了,那么就应该继续读下去,学会怎样通过强调消极因素来推翻“积极的暴政”。这会让我们为坚守本心做更好的准备。我们需要夺回“感受不佳”的权利——不受任何限制。幸运的是,有些心理学家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了,其中就包括批判心理学家布鲁斯·莱文。他有一份清单,其中罗列了医护专业人士为人类添加苦难的方式,一条就是积极的心理学箴言,即受害者首先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你们只需向乐观的方面去想”这一类的言语会让陷入困境之人深感被冒犯。凑巧的是,莱文清单上的第十条为“将人类的苦难去政治化”。这指的是把降临到人们头上的各种不幸都归咎于其自身的不足(缺乏动力、悲观心态等),而非外界的环境因素。

积极心理学

如前所述,芭芭拉·赫尔德教授是积极心理学尖锐的批评者之一。自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实现了爆发式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可以被看作加速文化对积极主义的痴迷在科学上的映射。在马丁·塞利格曼成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 1988 年,这方面的研究才真正开始起步。塞利格曼声名鹊起,是因其提出,习得性无助是抑郁症的诱因之一。习得性无助是一种漠不关心的状态,或者至少缺乏改变痛苦经历的意愿,即使在有条件避免痛苦的情况下也无动于衷。塞利格曼通过对狗进行电击的实验发展了这一理论。在厌倦了折磨人类好的朋友之后,他决定专注于更能鼓舞人心的事业,转而投身于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拒绝关注人类的问题和痛苦,而这部分代表了此前心理学大部分研究成果(塞利格曼有时将传统的心理学称为“消极心理学”)。更确切地说,心理学反而变成了对生活之美和人性之善的一项科学研究。特别是,现在它需要解答的问题为,幸福是什么、如何获得幸福,以及如何找出人类性格的积极本质。4 作为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塞利格曼凭借自己的地位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他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以至于现在有了专门致力于这一课题的研究项目、科研中心和科学期刊。传统的心理学极少有概念能如此迅速地捕获普通大众的想象力。值得深思的是,作为优化生活和各方面发展的一个工具,积极心理学竟能如此轻而易举地融入加速文化。

当然,对提升幸福感、提供佳体验和提高绩效水平的因素进行研究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在咨询师和培训师(或那些参加过积极领导短期课程的狂热经理人)的手中,积极心理学沦为扼杀批评意见的一项生硬的工具。有些社会学家在分析积极思考和肯定式探询的时候,甚至用上了“法西斯式积极主义”5 这类表述。这一概念刻画了由只关注生活美好的一面而导致的那一类心灵控制。

更为传奇的是(不妨在这里加点儿料),我在学术界负面的经历绝对与积极心理学家有关。几年前,我分别在一本女性杂志和一份报纸上对积极心理学表达了不满。后果是相当戏剧性的。6 三位积极心理学家(我在这里就不点名了)指控我“学术不端”,并向我所在大学的高层投诉。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投诉的内容并不很严肃,主要是说我把积极心理学明确地表述为消极的,并且处心积虑地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与其实际应用混为一谈。所幸,我的大学直接拒绝了这个投诉,但这些心理学家此次的反应确实让人感到非常不安。他们没有直接写信给编辑并公开讨论,反而选择向我所在大学的管理层诋毁我的学术诚信。之所以提起这个事件,是因为,讽刺的是,这些积极心理学家竟然这么不愿意参与公开的学术讨论。显然,公开和互相欣赏也是有限度的(幸亏并不是积极心理学的有代表人物都是这样)。这个事件也证实了我对“积极的暴政”的批判——它定会无所不用其极地消灭消极的观点和反对意见(尤其是对积极心理学本身的批评)。

《生命的立场:如何活出人生的意义》
幸福和美德

关于什么才是我们要做的以本身为目的的行动,亚里士多德的答案主要指向了我们可以称为“道德行为”的东西。活出一个有意义、盛放的生命,即实现幸福,应当通过行善。善举以行动本身为目的,对于幸福的实现至关重要。让一个行动成为善举的(例如,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并非是行动者本身因之获取的荣誉、名誉、钱财(尽管这些很有可能会成为该行动的伴随产物),而是这个行动本身是善的。人的美德(包括实践理性、勇气、中庸等)都是我们能够完成善举的因素。因此,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美德”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一个人“品德高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单从评价道德的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概念显得尤其古典和保守,其内涵更加接近于我们心理学研究中性格品质和品性的概念。

除了从伦理的角度定义善举,亚里士多德还将“沉思”定义为一种以本身为目的的行动。人是理性动物,所以不难理解,有时我们会运用我们独有的能力来推断和定义我们的生命是否有意义。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解释,理性可以是实践的(这时的理性会转化为善举),也可以是理论的(这时的理性体现在对存在和宇宙的问题进行沉思)。沉思听上去很神秘,实则很简单。很多不是科学家的人都很喜欢科学类的电视节目(例如物理、生物等),我就经常和自己的孩子们一起看。大多数情况下,我和孩子们都不太会真的“用到”我们看电视学到的知识,但是能够通过节目了解物种起源和宇宙进化史的复杂性,以及物种的进化史,还有人类与宇宙的关系,这是十分有益和有意义的。我喜欢读的书里就包括《万物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作者是著名的纪实作家比尔·布莱森。我喜欢这本书不是因为它写得特别透彻或者深邃。很明显,书名就告诉读者了,这本书将整个大宇宙的历史写进了一小本通俗读物中。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读这本书可以让我领略宇宙的千姿百态,而我们人类恰巧又是这个奇妙万花筒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也许会说,知识的“无用性”正是其精华所在,因为获取知识本身就是行动的目的,而非旨在实现其他外在目的。观看科普节目或读布莱森的科普书籍,和后来斯多葛派哲学家的修行不谋而合,这些哲学家所追求的就是,承认人只是一个更大整体(宇宙)的一部分。这种证明除了证明本身之外,没有其他外在目的—就像道德行为一样,除了行为本身,没有其他外在目的。这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核心观点之一:所谓善者,唯以内在价值论之。从这个意义出发,善包括了无用,而正因为无用,反而有用。本书余下的九章会依次介绍其他一些无用的现象,并将这些“无用”定义为一个有意义的生命里不可少的立场。

要深刻理解亚里士多德古典的、听起来十分陌生的关于无用的观点,其中一种方法就是读一读我们之前提到的他那本关于伦理的书。《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还分析了友谊,以及友谊对于生命的意义。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三种类型的友谊:
1. 有用的友谊(以实用为目的);
2. 快乐的友谊;
3. 高尚的友谊(以善为基础)。
典型的以获利为目的的友谊就是我们在领英这样的商务社交网站上和其他联系人的关系,我们和他们建立关系的目的就是职场社交,而这个目的本身就是功利性的。这是一种纯粹的工具性的关系,因为只有当其中有利可图,或者只有互利互惠时,这种关系才有价值。这样的关系没有内在价值,只有功利性价值。快乐的友谊也是类似的道理,只是目的换成了个人对于愉悦和快乐体验的渴求。人会因为对象有趣和令人愉悦而与之友好,但是一旦失去了这一基础,这种关系也将不复存在。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以功利和愉悦为目的的关系并非正当的友谊,因为这种关系的本质是工具性的。相比之下,高尚的友谊建立的基础是一方希望另一方好,而不是考虑“这么做对我有什么好处”(例如功利或快乐)。换言之,高尚的或者说真正的友谊本身就是善的。亚里士多德肯定地告诉我们,要拥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在脸书上有 500 个好友,其中几乎没有人会成为我们真正的朋友。我们很有可能从“有一个朋友”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包括功利和快乐),但是并不能将这种关系定义为真正的友谊。我们还会从技工身上获得功利性价值,比如我们自己不会铺砖而找技工铺砖。再比如,我们通过看芭蕾舞演员表演而获得快乐。但是这并不能让技工或者芭蕾舞演员成为我们的朋友。

工具性的价值(功利或快乐),用哲学术语来说,是偶然性的。也就是说,这样的价值,碰到运气好的时候会“有可能”成为友谊(或者很多其他事物)所产生的衍生价值,但是不能用它来定义真正的友谊。而当友谊有内在价值时,这样的友谊才是真正的友谊。这样的友谊,再用另一个哲学术语说,是然性的。比如,小学生如果每天练习 45 分钟就能学会更好地阅读,这是偶然性的, 但是说到物质都在运动,这就是然性的。人类也许是一能够实现真正友谊的物种,这种友谊不以己方获取好处为目的,而单纯只为对方好。许多其他物种都有着复杂的基于统治和养育后代的社会关系,一些读者也许会质疑人追求非工具性友谊的可能性。比如,虚无主义者会说友谊本身是无意义的,但是人依旧可以从中得到好处。然而,亚里士多德坚持认为非工具性的友谊不只是可能的,还是人类的一个决定性特征。没有这样的友谊,人类不过是高级猿人罢了。

《自在人生》
清心寡欲,知足常乐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会探讨清心寡欲和知足常乐的价值。但对于习惯从成本效益分析和优化角度思考的现代人来说,这几乎是一种亵渎。你可能会想:生活不应该是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在尽可能多元的环境中获取大利益吗?不一定。不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政治生态中,有时适当的“让步”和“吃亏”并不是什么坏事。政治哲学家罗伯特·古丁在他发人深省的著作《安定》(On Settling)中提到:在国家或团体之间发生冲突(包括战争)后,获胜的一方常会获得赔偿。但历史和政治研究表明,如果获胜方能够接受少于自己原本应得的赔偿金额,那么持久和平的可能性就越大。明显的例子就是一次世界大战后,获胜的协约国一方几乎不留余地地对战败的德国提出了巨额赔款要求 16——尽管这种对德国报复式的打击产生的历史影响尚未有定论(反事实 a 历史写作是出了名的困难),但是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由打击制裁引发的德国内外交困的窘境,为希特勒和纳粹的上台铺平了道路,从而间接地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带来了巨大的人为灾难和人间悲剧。“一战”结束后不久,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警告人们:巨额赔款将导致“迦太基式和平”——该词源于罗马人在第二次布匿战争 a 后对迦太基人赶尽杀绝的暴行。如果我们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也试想如果协约国在 1918 年获胜后没有表现得那么冷酷和贪婪,那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

凡事留人情,日后好相见。古代哲学家将这种宽宏大量的处事方法称作“梅奥内夏”(Meionexiab)。大多数政治思想家都认为,战后的规范目标不是盲目报复,而是公正地结束战争(jus post bellumc),这时“梅奥内夏”就显得很关键了。17 这一美德要求人具有成熟豁达的心智,以及懂得适可而止的分寸感。如果你想得到的东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你就很难舍弃它。政治学家本杰明·巴伯 a 在《蚕食》(Consumed)一书中痛斥了消费社会的种种弊端。在他看来,当今时代心智成熟的优点变得可遇不可求 18,这是因为消费社会使人类变得越发幼稚。还记得本书前言中提及的广告语吗?它呼吁我们要去拥有一切,而且现在就要拥有!巴伯向我们展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初期它只是围绕产品和商品的生产着力提高效率和可靠性,但到了后期——也就是现代的消费资本主义,它开始发掘需求和欲望。诚然,人们总是存在需求,但在过去经济发展一直致力于满足需求,而现在重点变成了创造需求。很多公司的广告预算已经超过了他们投入产品生产的成本——整部社会机器已经上好发条,不停地对我们进行洗脑:你现在拥有的不是新的,也不是智能的,所以它一点儿也不好。我们的欲望像个无底洞,贪婪地渴求更多的东西:新的、我没有的,我都要。我们大部分人都有过这种体验:我向往一部新车,甚至对它垂涎到痴迷的地步,但是当真正买下它时,便觉得好像也不过如此。于是,新车变成了新的“生活常态”,我发现我又想要一部别款的新车了。这种尴尬而幼稚的行为在当下突然变得合情合理,而曾经的陋习居然变成了美德——因为消费社会希望我们像孩子一样“什么都想要”。我觉得在此处使用“孩子气”一词对孩子而言并不公平,因为有证据表明,孩子们实际上是慷慨的,他们对公平和公正有着强烈的感知能力和意识。

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中信出版 | 《清醒》+《生命的立场》+《自在人生》斯文·布林克曼 著 反励志哲学三部曲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