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微信认证
科学出版社秉承多年来形成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始终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为科学家和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免疫学原理(第四版)

71.10
运费: ¥ 0.00-18.00
免疫学原理(第四版) 商品图0
免疫学原理(第四版) 商品图1
免疫学原理(第四版) 商品图2
免疫学原理(第四版) 商品图3
免疫学原理(第四版) 商品缩略图0 免疫学原理(第四版) 商品缩略图1 免疫学原理(第四版) 商品缩略图2 免疫学原理(第四版) 商品缩略图3

商品详情

书名:免疫学原理(第四版)
定价:90.0
ISBN:9787030531315
作者:周光炎
版次:1
出版时间:2017-09

内容提要:
  本书为教育部研究生办公室推荐的研究生教学用书,也是一本水平相当的参考书即免疫学高级教程。全书共分三部分(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免疫病理)20章,包括免疫学概述、免疫细胞(适应性免疫、固有免疫细胞)、免疫原与免疫球蛋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固有免疫、黏膜免疫与皮肤免疫、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T细胞激活、B细胞激活、免疫应答的效应机制、免疫调节、超敏反应、抗感染免疫、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免疫缺陷病等。内容仍保持基础与进展并重,在介绍基本概念的同时,注重新知识的引入,使该书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又不失其科学性和前沿性。

目录:
目录
第四版序言
如何使用本书
引言 免疫学概述
第*章 免疫学概述 3
第*节 传染病的防治实践与免疫学的兴起 3
一、中国古代关于预防接种的实践 3
二、免疫学——生命科学的前沿 4
第二节 免疫系统与免疫学 5
一、免疫系统 5
二、免疫系统的进化 8
三、免疫学 9
第三节 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 10
一、免疫原、抗原和抗原表位 10
二、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对免疫原的识别 10
三、免疫受体及其主要类型 12
第四节 免疫系统的反应能力 14
一、受体分子启动的信号转导和基因的转录激活 14
二、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16
三、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共同构建三种应答类型 18
第五节 免疫系统的调节 能力 19
一、感知网络和感知元件 20
二、针对感知信息的反馈调控途径 23
三、对自身抗原的感知与自身免疫病 24
第六节 免疫系统的记忆能力 24
一、T细胞介导的免疫记忆 24
二、记忆性B细胞介导的抗体应答 25
三、NK细胞介导的记忆样行为 26
四、固有免疫中的训练性记忆 26
第*部分 免疫系统
第二章 适应性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31
第*节 淋巴细胞发育概述 31
一、T、B细胞谱系的定向分化 32
二、抗原受体基因的重排和表达 33
三、克隆选择和克隆清除造就T、B细胞受体库发生偏移 33
第二节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多样性的产生 34
一、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和多样性的产生 34
二、抗原参与下的体细胞高频突变 38
三、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库的发育 39
第三节 T细胞发育 40
一、T细胞的分化成熟和胸腺选择 40
二、T细胞抗原受体和T细胞抗原受体基因 43
第四节 B细胞发育 45
一、B细胞的分化成熟 45
二、B细胞抗原受体 46
第五节 淋巴细胞亚群 47
一、效应性T细胞亚群 47
二、B细胞功能性亚群 48
三、调节 性细胞和记忆性细胞 49
第三章 固有免疫细胞 51
第*节 单核/巨噬细胞 51
一、单核/巨噬细胞的来源与分化成熟 51
二、单核/巨噬细胞的异质性 51
三、单核/巨噬细胞的识别模式 53
四、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 54
第二节 树突状细胞 55
一、DC的起源、分布与分类 56
二、DC的分化发育 57
三、DC的表面标记 58
四、DC的免疫学功能 58
五、DC的临床应用 60
第三节 NK细胞 60
一、NK细胞的表面标志 60
二、NK细胞的发育 61
三、NK细胞的亚群 61
四、NK细胞的识别机制 63
五、NK细胞的功能 66
第四节 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68
一、粒细胞 68
二、肥大细胞 69
第五节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 70
一、NKT细胞 70
二、γδT细胞 71
三、固有淋巴样细胞 72
四、B1细胞 73
五、边缘区B细胞 74
第四章 免疫原与免疫球蛋白 75
第*节 免疫原 75
一、免疫原的概念 75
二、免疫原的分类 75
第二节 免疫原的基本特性 78
一、免疫原性 79
二、反应原性 79
三、抗原表位 79
第三节 影响免疫原特性的因素 80
一、决定免疫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80
二、决定免疫原反应原性的因素 82
第四节 其他重要的免疫细胞激活剂 82
一、超抗原 82
二、佐剂 83
三、丝裂原 83
第五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及装配 84
一、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84
二、免疫球蛋白的装配及分泌 86
第六节 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及功能 87
一、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87
二、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87
三、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及特性 88
四、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89
第七节 免疫球蛋白的人工制备 90
一、多克隆抗体 90
二、单克隆抗体 90
三、基因工程抗体 90
四、嵌合抗体和改型抗体 91
五、抗体片段及其衍生形式 91
第五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94
第*节 小鼠H-2系统 94
一、H-2Ⅰ类基因 94
二、H-2Ⅱ类基因和Ⅲ类基因 95
三、小鼠的H-2同类系和重组系 95
第二节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95
一、经典的HLA复合体结构 95
二、HLA基因的多态性 98
第三节 HLA分子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100
一、HLA分子的组织分布 100
二、HLA分子结构 101
三、HLA分子的功能 103
第四节 HLA基因表达的调控 105
一、HLA基因的结构 105
二、HLA基因转录激活及其调控 106
三、HLA基因表达中的非DNA结合蛋白 107
第五节 HLA和临床医学 107
一、HLA分型与器官移植 107
二、HLA与疾病关联 108
第六章 细胞因子 111
第*节 细胞因子的特性与分类 111
一、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111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 112
第二节 细胞因子功能 115
一、主要由固有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115
二、主要与适应性免疫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 116
第三节 细胞因子受体 119
一、细胞因子受体的结构 119
二、细胞因子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21
第四节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122
一、趋化因子的结构、分类和功能 122
二、趋化因子受体 126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129
第*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的结构 129
一、整合性膜蛋白的分型 129
二、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的基本结构 129
第二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及其功能 131
一、主要的CD分子 131
二、CD分子的免疫功能 136
第三节 细胞黏附分子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137
一、黏附分子的种类和结构 137
二、黏附分子表达的调节 141
三、黏附分子的功能 142
四、可溶型黏附分子 145
第二部分 免疫应答第八章 固有免疫 149
第*节 诱导固有免疫应答的免疫原 149
一、病原体和PAMP 149
二、细胞损伤产物和DAMP 150
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防御屏障 151
第三节 现存抗*因子及其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 152
一、抗*肽和抗*蛋白 152
二、补体 154
三、血清游离模式识别受体 157
第四节 识别模式分子的吞噬性受体及其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 158
一、吞噬细胞 158
二、吞噬性模式识别受体 159
三、胞吞和吞噬 160
四、吞噬相关的分子结构及吞噬细胞对病原体杀伤的氧依赖途径 161
五、自噬和异噬 162
第五节 识别模式分子的信号受体及其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 164
一、膜结合的模式识别信号受体:Toll样受体 164
二、胞质内模式识别信号受体(1):NOD样受体 166
三、胞质内模式识别信号受体(2):RIG样受体 169
四、胞质内模式识别信号受体(3):胞质DNA感知蛋白 170
第六节 炎症反应 170
一、炎症介质 170
二、炎症反应 171
第七节 训练性免疫与固有免疫记忆 173
第九章 黏膜免疫与皮肤免疫 175
第*节 黏膜免疫系统与免疫应答 175
一、黏膜免疫系统的结构特点 175
二、黏膜免疫系统的应答特点 175
第二节 黏膜免疫中的固有免疫应答 177
一、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的固有免疫细胞 177
二、肠道黏膜相关的固有免疫应答 178
三、IEL杀伤入侵病毒和修复损伤组织的功能 180
第三节 黏膜免疫中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181
一、黏膜免疫系统器官化的淋巴组织 181
二、参与适应性黏膜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 182
三、黏膜免疫中的抗体应答 184
四、黏膜免疫中T细胞介导的应答 185
第四节 黏膜免疫中的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 187
一、黏膜DC与免疫耐受 187
二、正常肠道的大量共生菌不引发有害的免疫反应 187
三、黏膜耐受的诱导 188
第五节 黏膜免疫与疾病 189
一、病原体感染与宿主免疫反应之间的消长决定了感染的结局 189
二、针对共生菌的免疫应答与肠道疾病 189
三、肠道中与免疫应答相关的一些临床疾病 189
第六节 皮肤免疫 190
一、皮肤免疫系统的组成 190
二、皮肤免疫系统的固有免疫应答 190
三、皮肤免疫系统的T细胞应答 192
四、皮肤共生菌对皮肤免疫的调控 192
五、炎症性皮肤疾病 192
第十章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194
第*节 抗原提呈细胞 194
一、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194
二、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196
第二节 参与抗原提呈的分子及T-APC相互作用 196
一、T-APC相互作用中的免疫分子 196
二、T-APC相互作用中的免疫突触 200
第三节 蛋白质抗原加工提呈的两条主要途径 202
一、蛋白质抗原加工提呈的MHCⅡ类分子途径 202
二、蛋白质抗原加工提呈的MHCⅠ类分子途径 204
三、抗原加工提呈的非典型途径 206
第四节 MHC、抗原肽和TCR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08
一、抗原肽与MHC分子相互作用及其分子基础 208
二、TCR-pMHC相互作用及其意义 210
第五节 非经典MHC Ⅰ类分子的抗原提呈 211
一、CD1分子的结构和抗原提呈功能 211
二、T细胞对CD1-脂类抗原的识别 212
第十一章 T细胞激活 215
第*节 T细胞抗原识别信号的转导 215
一、T细胞信号转导的原理和一些主要成分 215
二、信号的跨膜传递和转导通路的启动 216
三、抗原激活信号胞内转导的主要途径 218
四、T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剂 219
第二节 T细胞激活的其他信号 221
一、CD28共刺激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221
二、转录因子的活化和基因的表达 222
三、细胞因子IL-2受体启动的信号转导在T细胞激活中的作用 224
第三节 T细胞功能性亚群的分化 225
一、CD4 T细胞亚群 225
二、CD4 T细胞亚群的可塑性 227
三、CD8细胞毒性T细胞 227
第四节 记忆性T细胞 228
一、记忆性T细胞的产生是一个由抗原启动的程序化过程 228
二、记忆性T细胞的异质性及其亚群 229
三、记忆性T细胞长期维持的机制 230
第五节 超抗原对T细胞的激活 232
一、超抗原作用的特点及其对T细胞的激活 232
二、超抗原诱发的免疫病理学效应 233
第十二章 B细胞激活 234
第*节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234
一、初始B细胞及其激活途径 234
二、B细胞对抗原的捕获与识别 234
三、B细胞的抗原识别结构 235
四、B细胞抗原识别信号的转导 236
第二节 T-B细胞相互作用与B细胞的激活 238
一、协助性T细胞的参与 239
二、T-B细胞的相互作用 239
第三节 B细胞的增殖分化与生发中心的形成 241
一、滤泡外B细胞灶 241
二、生发中心中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241
第四节 生发中心反应 243
一、体细胞高频突变与抗体的亲和力成熟 243
二、抗体的类别转换 246
三、浆细胞和记忆性B细胞的分化 248
第五节 T细胞非依赖抗原对B细胞的活化 250
一、TI抗原的分类与主要特性 251
二、B细胞对TI抗原的应答 251
第十三章 免疫应答的效应机制 253
第*节 抗体的效应功能 253
一、IgG和IgM介导的效应 253
二、分泌型IgA的局部抗感染作用 253
三、IgE介导的效应机制 254
第二节 T细胞介导的效应功能 254
一、CTL对靶细胞的杀伤 254
二、迟发型超敏反应中Th1介导的效应机制 257
三、Th17细胞介导的炎症效应机制 257
第三节 Fas相关的死亡信号转导与凋亡 258
一、Fas分子启动的死亡信号转导 258
二、胱天蛋白酶的效应机制 261
三、Bcl-2及其家族分子与细胞凋亡 261
四、细胞焦亡与坏死性凋亡 262
第四节 NK细胞、细胞因子和巨噬细胞的效应功能 264
一、NK细胞的效应机制 264
二、细胞因子和巨噬细胞的效应作用 265
第十四章 免疫调节 268
第*节 基因的转录激活与免疫调节 268
一、微小RNA的负向反馈作用 268
二、表观遗传学参数参与的基因转录调节 268
第二节 免疫分子的转录后修饰与免疫调节 269
一、蛋白质磷酸化对信号转导的调节 270
二、蛋白质泛素化对受体活性和信号分子的调节 272
第三节 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与免疫调节 274
一、调节 性淋巴细胞 274
二、淋巴细胞克隆间的免疫调节 278
三、淋巴细胞克隆容积消长的自我调节 281
第四节 整体和群体水平的调节 282
一、补体效应的调节 282
二、免疫内分泌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调节 284
三、MHC多态性与*适免疫应答格局的群体调节 284
第三部分 免疫病理
第十五章 超敏反应 289
第*节 Ⅰ型超敏反应 289
一、机制 289
二、变应原 290
三、Th2细胞的活化 291
四、B细胞活化及IgE转换 291
五、IgE与高亲和力IgE受体 291
第二节 超敏反应中肥大细胞的作用 292
一、肥大细胞发育 292
二、肥大细胞活化的信号途径 293
三、肥大细胞产生的两类炎性(过敏)介质 293
第三节 调节 性T细胞和Th17细胞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 295
一、两类调节 性T细胞 295
二、调节 性T细胞与过敏性疾病 295
三、Th17细胞的分化和调节 295
四、Th17细胞与过敏性疾病 296
第四节 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296
一、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特征 296
二、全身性过敏反应 297
三、哮喘 298
四、速发型超敏反应与遗传 299
第五节 Ⅱ型和Ⅲ型超敏反应 299
一、Ⅱ型超敏反应 299
二、Ⅲ型超敏反应 300
第六节 Ⅳ型超敏反应 301
一、T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 301
二、机制 302
三、Ⅳ型超敏反应疾病举例 303
第十六章 抗感染免疫 304
第*节 概述 304
一、病原体的分类 304
二、抗感染免疫的类型 304
三、抗感染免疫的结局 305
第二节 抗感染固有免疫 305
一、抗感染固有免疫的主要组成 305
二、抗感染固有免疫的分子识别 306
三、抗感染固有免疫的意义 308
第三节 抗感染适应性免疫 308
一、适应性抗感染免疫的诱生 308
二、抗感染体液免疫及其效应机制 308
三、抗感染细胞免疫应答及其效应机制 309
四、抗感染黏膜免疫应答及其机制 309
五、抗感染免疫的记忆反应 310
第四节 胞内病原体的抗感染免疫 310
一、抗胞内病毒感染免疫 310
二、抗胞内细菌感染免疫 313
第五节 胞外病原体的抗感染免疫 316
一、抗胞外细菌感染免疫 316
二、抗真菌感染免疫 317
三、抗寄生虫感染免疫 317
第六节 病原体逃逸抗感染免疫的机制 318
一、病原体因素 318
二、宿主因素 321
三、病原体逃逸抗感染免疫的后果 321
第十七章 免疫耐受和自身免疫 323
第*节 免疫耐受 323
一、天然免疫耐受与获得性免疫耐受 323
二、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323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概念与分类 325
一、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325
二、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326
第三节 自身抗体、自身反应性T细胞与自身免疫病 326
一、自身抗体与自身免疫病 326
二、自身反应性T细胞与自身免疫病 327
第四节 自身免疫病的相关因素 328
一、免疫学因素 328
二、内分泌因素和环境因素 331
三、遗传因素 332
第五节 自身免疫应答导致病理损伤的机制及常见自身免疫病 333
一、自身免疫应答造成病理损伤的机制 333
二、常见自身免疫病举例 334
第六节 自身免疫病的治* 337
一、糖皮质激素 337
二、免疫抑制剂 337
三、免疫净化 337
四、免疫生物制剂 337
第十八章 肿瘤免疫 339
第*节 肿瘤抗原 339
一、肿瘤特异性抗原 339
二、肿瘤相关抗原 341
第二节 抗肿瘤免疫的效应机制 342
一、体液免疫效应机制 342
二、细胞免疫效应机制 343
第三节 肿瘤的免疫监视及免疫逃逸 345
一、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 345
二、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345
第四节 肿瘤的免疫治* 351
一、肿瘤的主动免疫治* 351
二、肿瘤的被动免疫治* 353
三、肿瘤的基因治* 356
第十九章 移植免疫 359
第*节 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的机制 359
一、引发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 359
二、T细胞识别同种抗原的机制 360
三、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 362
第二节 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364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364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367
三、排斥反应的特殊情况 367
第三节 移植排斥反应防治原理 367
一、供者的选择 368
二、移植物和受者的预处理 368
三、抑制受者的免疫应答 368
四、移植后的免疫监测 369
第四节 诱导同种移植耐受的基本策略 369
一、基于建立嵌合体诱导移植耐受 369
二、基于主动免疫诱导同种移植耐受 370
三、基于阻断同种反应性T细胞应答诱导移植耐受 370
四、基于调控免疫细胞分化及功能状态诱导移植耐受 371
五、过继输注免疫细胞诱导移植耐受 372
六、基于抑制炎症反应诱导移植耐受 372
第五节 移植相关的免疫学问题 373
一、异种移植的实验研究 373
二、母胎耐受 374
第二十章 免疫缺陷病 376
上篇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第*节 概述 376
第二节 联合免疫缺陷病 378
一、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378
二、X-连锁高IgM血症 380
第三节 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 380
一、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381
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381
三、非X-连锁高IgM血症 382
第四节 已明确的免疫缺陷综合征 382
一、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 382
二、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 383
三、高IgE综合征 384
四、X连锁隐性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伴免疫缺陷 385
第五节 固有免疫缺陷 386
一、慢性肉芽肿病 386
二、孟德尔式易感分枝杆菌疾病 388
第六节 自身免疫性淋巴组织增生综合征 389
第七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治* 389
下篇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第*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390
一、艾滋病的流行 390
二、HIV的结构和分型 390
三、HIV-1基因组 391
第二节 HIV-1的感染和致病 392
一、HIV对细胞的感染 392
二、HIV致病机制 392
第三节 宿主抗HIV免疫应答 393
一、固有免疫 393
二、适应性免疫 394
第四节 HIV感染与艾滋病 395
一、HIV感染临床症状 395
二、艾滋病的治* 396
三、HIV疫苗开发 396
索引 398

在线试读:
免疫学原理
  引言
  免疫学概述
  论述免疫学在人类与传染病斗争中产生,并以诺奖获得者及其业绩展示免疫学发展简况。在此基础上,列举各章节不再提及的免疫系统组成和免疫学学科涉及的主要内容和覆盖范畴,然后介绍免疫系统的四项功能:免疫识别、免疫反应、免疫调节和免疫记忆,着重概念的论述和认知的更新。
  第*章 免疫学概述
  按传统定义,免疫(immunity)指免除传染病,免疫学(immunology)则是研究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免疫学的兴起、发展和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密切相关。
  第*节 传染病的防治实践与免疫学的兴起
  历史上,人类长期受各种传染病的困扰,其中的烈性传染病,如黄热病、鼠疫、霍乱、天花及流感等,以大面积的迅速传播和很高的病死率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例如,16~18世纪,每年因罹患天花而死亡的人数欧洲为50万,亚洲为80万。18世纪欧洲的一场天花大流行,造成了6000万人罹难。
  千百年来,可怕的瘟疫迫使人类与之做不倦的斗争。天花的防治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图1-1)。200多年前,英国医生Edward Jenner从牛痘中制备活疫苗用于防治天花获得成功,1798年其以论文形式公之于世。此后全球推行牛痘接种,逐步控制了天花的流行。接种效果可以从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得到体现。当时欧洲正值天花流行,法国军队未种牛痘,23400人死于天花;但普鲁士军队进行了预防接种,仅死亡278人。实施预防免疫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经过人类百余年的努力,*后一例天花患者于1976年在索马里被治愈,其后几年不再有新病例报告,世界卫生组织(WHO)遂于1980年正式宣布全世界消灭天花。
  图1-1 天花的流行及其控制
  A. 天花患儿;B. 埃及法老 Ramses V木乃伊,面部留有天花瘢痕,表明人类罹患天花至少有3000年历史;C. 全球性牛痘接种后,*后一名天花患者AM Maalin在索马里被治愈(1976年)
  这是运用免疫干预手段控制烈性传染病获得成功的典范,是现代医学的辉煌成就之一。应用疫苗防治天花,亦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免疫”。免疫学由此而诞生。
  一、中国古代关于预防接种的实践
  其实,早在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中国人采用“鼻苗法”预防天花已有确凿的记载。当时的种痘师以天花痊愈者皮肤的痘痂制备干粉,将干粉用银管吹入健康人鼻腔(旱苗法)(图1-2),或将干粉用水调和后塞入鼻孔(浆苗法),造成预防性轻度感染,达到免疫的效果。以下是清朝张海鹏《海藏癍论萃英》一书收入关于采用浆苗法做人痘接种(variolation)的描述:“下苗时选入钵,用杵研细。加水再研,入和苗丹少许,以微有红色为度,不可太多。再研极和。干湿所得,大约苗新宜润,苗久宜干;天寒用温水,天热用凉水。随取木棉絮一丸如豆大,泡透仍挹干,先展钵底苗浆,再收杵上苗浆……然后令孩子向明,左手拈起苗丸,塞入鼻孔,男左女右……”
  所用的“苗”来自天花患者的痘痂,带有减毒的天花病毒;与之混合的苗丹可能为朱砂。将这种沾有苗丹的“带毒棉球”通过鼻腔黏膜直接对健康人实施预防接种,大概是人类烈性传染病防治史上尝试人工免疫的*早记录。据考证,清帝顺治(福临)因罹患天花于24岁早逝,为使自身发生的悲剧在后代不致重演,病重辞世前遴选皇三子康熙(玄烨)继位,原因之一是康熙两岁时曾感染天花而无恙。
  可见,无论是顺治还是康熙,都深知人痘接种的重要性。以下是康熙继位后在1689年临朝时有关实施种痘的一段《庭训格言》:“国初,人多畏种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四十九旗……,俱命种痘,凡所种者皆得善愈。尝记,初种痘时,年老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
  这种由国家元首号令全国(四十九旗)种痘之举,使得“千万人为之生”,在人类抗病史上大概不多见。其影响之大,很快使人痘接种不仅遍及中国,并传人周边国家,直至欧美。据称,1777年华盛顿就曾下令美国全军将士实施人痘接种。
  图1-2 中国古代的人痘接种和欧洲早期实施的牛痘接种
  A.中国古代种痘师采用旱苗法为一儿童做人痘接种;B.欧洲医师早期直接从牛身上取得痘苗,实施现场牛痘接种
  然而,采用带有天花病毒的痘痂直接进行免疫,效果和安全性并不稳定,“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只八存”(张琰《种痘新书》1741年)。尽管我国明清时期有经验的医人采用优质人痘进行接种的成功率可高达97%,然而大规模应用难免会在一些个体中出现严重反应。正因为这一点,天花的预防*终被更为安全的牛痘接种所取代,但这已是19世纪的事了。现认为,我国的人痘接种法推动了其后Jenner研制牛痘苗和Louice Pasteur研制炭疽减毒疫苗。据考证,Jenner在提出牛痘接种之前就是一位人痘接种师,他本人因种过人痘而获天花免疫力,深知人痘接种的意义和利弊。
  应该说,疫苗所包含的病原微生物类型的改变(如从人痘痘苗发展成为牛痘痘苗),或是对微生物做减毒处理,可提高接种效果和减低毒性,是极为重要的措施,但其本质属于“工艺上”的改进,因为原理不变,都是基于引入致病的病原微生物或相关的成分,使机体被致敏而获得特异性抗病能力。显然,重要的是预防接种的思想及其后付诸的实践,而*早提出“以毒防毒”思想的可能是中国人,并首先在中国成功地大规模地实施预防接种。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Francois Voltare(1694~1778)在他著名《哲学通信》一书中曾论及人痘接种(此时牛痘尚未出现):“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有此习惯(指种痘),这是被认为全世界*聪明、*讲礼貌的一个民族作出的伟大先例和榜样。……倘若我们在法国曾施行种痘,也许会挽救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Voltare去世后12年,Jenner提出牛痘接种。有人认为免疫学起源于此,看来是不确切的。如果把有计划地大规模预防接种和进行免疫干预(并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作为免疫学产生的一个经验性阶段或标志,则应当首推16世纪中国人施行的人痘接种(variolation)。
  二、免疫学——生命科学的前沿
  人痘和牛痘的发明及其在天花防治中的成功应用,推动了Pasteur研制炭疽减毒疫苗和狂犬病疫苗、Paul Ehrlich研制白喉疫苗、Emil von Behring研制白喉抗毒素、Calmette和Guerin研制卡介苗等,在人类与疾病斗争中开启了新的篇章。其中,作为基础研究,必然涉及病原微生物的搜寻,也激发了对疫苗抗病机制的研究,催生了免疫学。
  下面将要提到,由于学科矛盾运动的特殊性,20世纪中期,免疫学开始从微生物学中独立出来,并迅速发展。现今,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渗透,免疫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和现代医学的支撑学科之一。表1-1和插页1(第2页)列举了因从事免疫学及相关学科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统计了一下,自20世纪70年代起,整个生命科学的获奖项目中,免疫学占11项共19人。其比例之高,给人以深刻印象。这表明在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中,免疫学居于前沿。
  表1-1 20世纪70年代后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免疫学家
  牛痘疫苗在1804年进入中国,而近代免疫学在中国的发展则始于20世纪40年代,和几位前辈的努力密不可分,特别是谢少文教授(1903~1995)和余教授(1903~1988)(图1-3)。在他们和其他老一辈免疫学家的带领下,我国免疫学事业已呈现兴旺发达的局面,教学和研究单位遍布全国,人才辈出,不断以新的成就和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谢少文(1903~1995)
  分离鉴定多种病原体并制备疫苗;倡导和开展中医中*的免疫学研究
  余(1903~1988)
  研制霍乱、伤寒、噬菌体和麻疹活疫苗,开创我国风湿热变态反应研究
  图1-3 我国免疫学发展的两位奠基人
  第二节 免疫系统与免疫学
  近代免疫学已超*了单纯抗感染的范畴,表现之一是将免疫一词定义为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清除。免疫学学科矛盾运动的主要形式亦被抽象为“分辨自身和非己”(self-nonself discrimination)(详见后),免疫学成了一门机体识别和清除非己成分的科学。
  一、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在本书中,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将在后面做专章详述,此处仅做概念性简介,着重免疫器官(图1-4)。
  图1-4 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为胸腺和骨髓。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主要由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组成,后者包括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淋巴组织,以及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
  (一) 免疫器官
  1. 中枢免疫器官: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
  (1) 胸腺 位于心脏和大血管之上,为双叶状结构。各叶由小梁分隔成小叶,小叶皮质中未成熟胸腺细胞向髓质迁移,逐渐分化成熟为T细胞并形成梯度。人类和哺乳动物胸腺从青春期开始萎缩,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退化。萎缩始于皮质,皮质消失后可保留髓质。而且,胸腺内T细胞的产生和发育持续终生。胸腺小叶结构参见第二章图2-15B。
  (2) 骨髓 常规意义上,骨髓是造血干细胞向各种血液细胞分化的造血器官。在人类和哺乳动物中,骨髓又是中枢免疫器官,为部分淋巴祖细胞向B细胞分化提供条件。B细胞的发育始于骨髓中邻近骨板的骨内膜,然后迁移至骨海绵腔中央,达静脉窦状隙。不仅如此,骨髓还具有外周淋巴器官的功能。这是因为,经抗原刺激过的B细胞在外周淋巴组织启动二次应答后,记忆性B细胞和长寿浆细胞会进入骨髓,借助血液循环,启动全身性体液免疫应答。
  2.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淋巴细胞等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图1-5)主要行使三项功能:从感染部位捕获抗原;将抗原提交给淋巴细胞而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抗原清除后为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生存和免疫记忆的维持提供必要的信号。
  图1-5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A. 脾脏及其中的白髓放大图(下方);B. 淋巴结;C. 肠道相关淋巴组织
  (1) 脾脏 由充满血供的红髓及富含淋巴细胞的白髓组成。白髓可分成T细胞聚集的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即T细胞区和B细胞区。后者亦称初级淋巴滤泡,抗原激发后成为次级淋巴滤泡,特点为中部出现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GC)。脾脏是T、B细胞的定居地,是初次应答产生抗体的主要场所。脾细胞中B细胞约占60%,其中的边缘区B细胞属固有类淋巴细胞的一个亚群,主要产生IgM而参与对T细胞非依赖抗原的抗体应答。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科学出版社秉承多年来形成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始终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为科学家和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免疫学原理(第四版)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sciencepress-cspm
科学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