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福建建阳僻处东南边隅、闽北丛山深处,却是宋元明三代全国刻书中心之一,亦为小说编刊中心,建阳刊刻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书主要研究这些问题:建阳刊刻了哪些小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怎样的地域特征,跟地域文化之间有何关系;从纵向的时间轴考察,地域文化如何跟时代文化相结合,从而促成建阳刊刻小说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变化;从横向截面的微观角度,建阳刊刻小说发展中是否有一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对小说发展起过关键作用,是否有一些作品在小说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建阳刊刻小说以建阳书坊和福建刻书为背景,与闽学及福建教育文化关系密切,本书着力讨论建阳及周边地区的教育文化对小说编刊的影响,还原建阳书坊小说刊刻和宋元明三代小说发展的场域,力图构建动态、立体的文学史过程。
涂秀虹,1969年12月生,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著有《元明小说戏曲关系研究》《叙事艺术研究论稿》《明代建阳书坊之小说刊刻》等,整理有《精忠录》《(嘉靖)汀州府志》《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担任;八闽文库专题《福建通俗文学汇编》主编,在《文学遗产》《文献》《文史哲》《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序 齐裕焜
导论:福建建阳刻书兴盛的历史地理因缘
上编
第一章 宋代建阳刊刻小说及其地域文化背景
第一节 宋代小说观念与建阳刊刻小说
第二节 刻书和文教:小说刊刻的背景和资源
第三节 从《醉翁谈录》看小说编刊的地域文化背景
第二章 元代建阳刊刻小说及其地域文化背景
第一节 元代建阳刊刻小说概况
第二节 元代建刻小说所处刻书背景
第三节 元代建刻小说与福建教育文化
第四节 福建说话艺术传统及建刻话本的小说史意义
第三章 明代建阳刊刻小说及其地域文化特征
第一节 明代建阳刊刻小说概况
第二节 明代建刻小说的刻书与文教背景
第三节 明代建刻小说地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下编
第四章 建阳刊刻讲史小说与史部图书编刊传统
第一节 建阳刊刻讲史小说
第二节 编刊讲史小说的书坊与文人及闽地史学氛围
第三节 史部刊刻与讲史小说按鉴演义
第五章 建阳书坊编刊神魔小说的宗教文化背景
第一节 建阳刊刻神魔小说
第二节 民间信仰:神魔小说编撰的地域文化背景
第三节 宗教民俗与神怪类图书编刊传统
第四节 民间信仰视域中的神魔小说编刊
第六章 建阳书坊与公案小说之兴衰
第一节 建阳刊刻公案小说及其文体特征
第二节 明代公案小说编刊的知识语境与叙事传统
第三节 公案小说编撰所呈现个体经验和地域色彩
第四节 余象斗及余氏书坊之于公案小说类型发展的意义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
齐裕焜
本书是涂秀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建阳刊刻小说与地域文化关系研究的结项成果。课题结项获评;优秀,结项之后秀虹又做了修改,如今马上要出版了,我通读了书稿,很乐意就此谈谈我对秀虹这一课题的了解。
中国小说刊印研究是近二三十年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重要领域。而建阳为宋元明三代全国刻书中心,建阳刊刻小说在全国占比很大,对古代小说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所以建阳刊刻小说又是中国小说刊印研究的重中之重,对其版本和文本、评点和插图,以及书坊主、书坊文人、刻工等诸问题,国内外众多学者已发表不少论文论著。学界的研究较多关注名著,对于建阳刊刻小说的整体面貌,尚缺乏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在充分了解学界研究的基础上,秀虹确定课题目标为:理清建阳刊刻小说文献,系统研究建阳刊刻小说的历史面貌和地域特征,探讨建阳刊刻小说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此深入和拓展中国小说史研究。
从研究视野上看,秀虹注重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关注和研究建阳刊刻小说。她花了好长时间摸清建阳刊刻小说版本,对建阳刊刻小说版本进行系统整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目前可以明确著录的建阳刊刻小说108部,现存版本190余种,与前人相比大约增加了50多种版本。正是在较为全面把握小说刊刻文献的基础上,她申请了;建阳刊刻小说与地域文化关系研究这一课题,主要考虑这些问题:建阳刊刻小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具有什么特征,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特征,跟地域文化之间有何关系;建阳刻书所处的闽北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具有怎样的地域特征,地域文化如何跟时代文化相结合,从而促成建阳刊刻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变化;建阳刊刻小说在小说史上处于什么地位,为古代小说发展提供了什么,有何价值和意义;从微观角度,建阳刊刻小说发展中是否有一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对小说发展起过关键作用,是否有一些作品在小说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等等。
......
【免费在线读】四部知识体系中的小说刊刻
很显然,宋代建阳刊刻小说主要是传统目录学所谓小说,为今人所重而不为传统目录学所载之小说,如《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醉翁谈录》等,则少见刊本,不仅建阳刻书中少,就是全国刻书中也少有此类小说。虽然不能完全以现存刊本来判断当时通俗小说的刊刻情况,但是,从传播留存概率来说,必然是这类通俗小说的刊刻远远少于传统目录学所谓小说。为什么呢?一方面是俗文学的地位还比较低,因此,与说话艺术相关的话本或俗化传奇的案头文本传播尚未为知识阶层所重视;另一方面则是传统目录学之小说观念以知识性为重,传统目录学之小说因知识性价值而被刊刻和传播。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至宋代,已经过魏晋志怪和唐传奇的发展阶段,文人对文学文体小说的认识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受到传统学术体系的影响,宋人对小说文体的价值判断更重其知识性价值。
以建阳所刊小说类编《类说》和小说集《括异志》、《夷坚志》来说,文人创作和编撰的出发点和立意不能说没有文学文体意识。《类说》和《括异志》、《夷坚志》,在古今小说观念中基本被归于小说类,同时,三者都是文人仕途失意之时的消遣之作,体现了传统的文学以抒情的普遍观念。《类说》编撰者曾慥,福建温陵(今泉州)人,北宋名臣曾公亮五世孙,其妻父因投靠金人和张邦昌被窜谪而死,曾慥受牵连而被免官,遂隐居银峰,闭门著述,编成《类说》等著作。《括异志》作者张师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其;擢甲科,得太常博士。后游宦四十年,不得志,于是推变怪之理,参见闻之异,得二百五十篇。而洪迈著《夷坚志》,始于其出使金国回来,被弹劾;使金辱命论罢,出知吉州,后改赣州,在任上建学馆,造浮桥,造福百姓,但是心灰意冷而寄情;夷坚。《括异志》与《夷坚志》之志怪,与六朝干宝所谓;足以明神道之不诬完全不同,作者已是有意为小说,游戏笔墨,寄情乌有之乡,聊遣胸间抑郁之气。《类说》虽为类书,但曾慥同样是不得志而游戏笔墨,寄情于小说类编。
《类说》、《括异志》、《夷坚志》这类小说之编刊,寄情文学的另一面,则是古人对于小说文体娱乐功能的认识:小说之为小道,作意好奇,搜奇辑佚以为乐事。清谈闲适,雅好搜奇,是汉代以来文人之风尚,《类说》、《括异志》、《夷坚志》编撰、刊行正源于此,体现的是文人雅好,士大夫以此自娱自炫。
《类说》之编刊,其传统渊源有二:一为唐宋类书的编刊,《类说》的独特之处在于所编撰内容以小说为主;二为《太平广记》的编刊,《类说》与之相似的是取材以小说为主,但体例与之不同,所采用之书籍也多有不同。编撰者曾慥自序开篇就说;小道可观,圣人之训也,对文体的认识很明确。跟《太平广记》相比,《类说》引用书目文体更为单纯,就是小说。
《括异志》;推变怪之理,参见闻之异,记载的都是朝野人物诡异之事,为志怪小说。
......
- 新华一城书集 (微信公众号认证)
- 上海新华书店官方微信书店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