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自序
壹 草书盛世的销匿
李贽的意义
草书盛世书家群
草书的销匿
贰 隶书复兴与阮元碑学
叁 考据学与碑学
“思想”到“知识”的二次转向
“以金考经”到“以金研书”
文网催逼
肆 碑学技法阐释
运指、运腕辨
以毫平铺,全身力到
“中实之妙”
伍 《广艺舟双楫》另一种解读——从“背景”到“文本”
今文学的立场
“知识”从属“主义”
秉性的特立独行
陆 应用的书写形式——馆阁体与书札
柒 艺术天才赵之谦
捌 碑学重镇何绍基
人品书品相融的价值观
“横平竖直”的“书律”持守
避易就难的实践精神
唯汉碑取向的碑学之路
玖 碑学审美价值重估
“证之以实”非“运之以虚”
“错采镂金”与“出水芙蓉”
书写性被简化
从“逸品”定位看碑学审美取向
碑学审美的困境
拾 意犹未尽
对清代碑学的论述,是自乾嘉以来一直引起书法内部变革的最关注的话题。此前,可以说还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对书法既有的传统产生过如碑学与帖学如此二元的对立。以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为代表的晚清碑学的权力话语几乎遮蔽了帖学的存在,直至现在,关于碑学的众多论说也大都沿着这一权力话语的趋向在言说——以文本为根据的言说。我们还能不能离开这一语境有言说的可能呢?
对“文本”的阐释,虽然也能发掘出很多有价值的内容与意义,但以“文本”为依凭或仅仅停留在“文本”是不够的。我的思路是逆向的,即从“背景”到“文本”。这个“背景”是什么?即清代知识性学术与普遍性社会文化环境。文本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同时受到制约。黑格尔所谓“艺术是对其所在的历史与文化背景的表达”,正说明了这点。
张锡良,1943年生,作品参加全国第五、六、七届书法篆刻展览,并在第五届中获“全国奖”;参加全国第四、五、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并在第四、五届中获奖。当选为中国书协第四届代表大会代表,被中国书协评为首届“德艺双馨”会员。担任中国书法第二届“兰亭奖”评委及全国第九、十、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评委。
2012年1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
2013年4月在法国巴黎举办个展。
2015年9月在荣宝斋(北京)举办个展。
2017年5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个展。
出版《书法形式论批评》《艺术趣味的缺位——从清代学术看碑学》
- 书法生活馆 (微信公众号认证)
- 书法报官方商城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