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电影店铺主页二维码
后浪电影 微信认证
后浪电影官方直营店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如何写影评(插图修订第8版)

18.00
运费: ¥ 0.00-10.00
如何写影评(插图修订第8版) 商品图0
如何写影评(插图修订第8版) 商品图1
如何写影评(插图修订第8版) 商品缩略图0 如何写影评(插图修订第8版) 商品缩略图1

商品详情

  •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平装: 192页

  • 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16

  • ISBN: 9787510090523

  • 条形码: 9787510090523

  • 商品尺寸: 22.8 x 16.4 x 1.2 cm

  • 商品重量: 322 g

  • 品牌: 后浪出版公司

  • 定价: 29.8元

编辑推荐

推荐一:对于希望写影评的人来说,《如何写影评》是一本有章可循的初阶指南;对于电影研究的道中人来说,《如何写影评》是一部路数纯正的深造秘籍。
推荐二:《如何写影评》(插图修订第八版)新增了如下亮点:
最新电影实例和图解 早期电影的沧海遗珠
增订的延伸阅读清单 最新修订的章末练习
关注动画与3D技术 修订互联网研究资源
扩充讨论电影的叙事 关注声音和剧本改编

名人推荐

本书的写作所体现出的专业素质不容忽视。这种素质就是一个专业影评人应该具有的全面、丰富、准确的电影知识以及相应水平的史论修养。谁敢说这不是对国产影评最醒目的启示呢?
——李迅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怎样让自己的文字被别人认同,让看这些文字的读者相信你的观点和论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否写好影评与一个人的艺术感觉、电影知识积累和文字表达能力三个方面有关。
——陆绍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蒂莫西•J•科里根(Timothy J. Corrigan),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英文系教授、电影学研究主任。在电影教育领域贡献卓越,曾在东京、罗马、阿姆斯特丹、巴黎和伦敦等地教授电影课程。
另著有《新德国电影:流离失所的影响》《维尔纳•赫尔措格的电影:在幻象与历史之间》《电影与文学:介绍与阅读》《电影理论中的批评视野》等。
译者简介————————————————————
陆绍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会长。
宋美凤,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专业硕士。
刘曦,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戏剧影视学专业硕士。
审订者简介————————————————————
李迅,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理论与美学、欧美电影、类型电影,著作有《当代欧美名片评析》(合著)、《欧洲电影分析》(合编),译著有《电影史:理论与实践》。

目录

序一影评该怎样 
序二让影评写作有章可循 
前言 
第一章关于电影的写作 
1.1为什么要评写电影 
1.2你的读者和你写影评的目的 
电影报告 
电影评论 
理论文章 
评论文章 
1.3意见与评价 
练习 
第二章想·看·写 
2.1主题与意义 
2.2无声的对话:与电影交谈 
2.3记笔记 
2.4视觉记忆与反思 
练习 
第三章电影术语和文章主题 
3.1主题 
3.2电影和其他艺术形式 
叙事 
角色 
视点 
比较评论 
3.3场面调度和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 
场面调度的元素 
3.4构图与影像 
镜头 
画面剪辑 
3.5声音 
3.6动画、3D和新媒体 
3.7范文 
练习 
第四章评写电影的六种方法 
4.1电影史 
4.2民族电影 
4.3类型 
4.4作者论 
4.5形式主义的种类 
4.6意识形态 
4.7范文 
练习 
第五章写作风格与结构 
5.1合适的词 
具体的语言 
内涵和外延 
语调 
重复与陈词滥调 
5.2有力的句子 
简洁 
变化的句型结构 
5.3有条理的段落 
5.4首段 
5.5结尾段落 
5.6修改和校对 
5.7写出一篇优秀文章的要点 
练习 
第六章电影研究 
6.1如何开始研究 
6.2研究材料 
第一手资料 
第二手资料:书籍、索引、期刊和网络 
6.3利用网络进行电影研究 
一般网址 
专业性和学术性网站 
6.4为第二手材料记笔记 
6.5着手写论文 
6.6范文 
练习 
第七章文稿的形式 
7.1文稿版本 
7.2最后的修改 
7.3引用 
7.4说明参考资料 
常识 
7.5资料来源 
文章出处的脚注 
参考书目 
提供附加评论的注释 
7.6一般习惯用语 
姓名 
片名 
外来语及引号 
性别用语 
拼写 
7.7结语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重要词汇 
附录老师批阅论文时经常要使用的符号 
译后记 
出版后记

序言

序一 影评该怎样

这本书其实应该叫“如何写专业影评”。
说起来,专业影评才是目前中国电影评论中所稀缺的。
如果没有这一前提,说中国缺少电影评论就相当的失准。
中国有很多电影评论,在各种报刊上;也有很多电影批评,在各种书籍里。不能说它们不是电影评论或不是电影批评,因为它们的确针对的是具体的影片或更宽泛的电影。你不能因为崇尚专业影评就轻易地抹杀这些影评的存在以及它们的写作价值。它们有的夹叙夹议,文采飞扬,不时抽象出人生的哲理,折射艺术的信念,读来端的令人阵阵欣喜和感佩。还有乘影评之车而来者,遇湖山秀美,便下车赏玩,流连忘返,竟不知车之所踪。此辈真能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也是有趣得紧。另有一路,定势思维如荆无命的快刀,虽然杀招单调,却也每每以雄辩的理论分析击中敌人死穴,着实令人感叹影评快感的多样性。
应该尊敬这些影评的智力操作和情感投入,尊敬其中体现的观影快感、思维快感和写作快感。也就是说,对它们应该有个宽容的态度,至少国内各种媒体以及相当大范围的读者对这些影评还有着迫切的消费需求。它们虽然随处可见,却远远不够,无论总量,还是种类。它们应该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影评写作的广泛而且必要的组成部分。
拉拉杂杂,无非是想说不要把专业影评贵族化,更不要唯一化。
划完圈了,就来说说专业影评。
专业影评主要解决的是电影分析和艺术评价问题。
电影分析不只是单纯的视听分析,它还包括对类型及其历史的参照,对电影语言发展的参照。正是依据这种参照,分析者才有可能对一部影片作出恰当的美学评价。
而视听分析方法、影片类型和电影语言发展的知识,是需要学习的。
据说,全国已有上千所高校开设电影课程,其中几百所更是有了或电影或影视或传媒的院系。随着这几年的扩招热潮,电影专业研究生的数量也在迅猛增长。另一方面,目前的技术条件和商业条件,使全社会的电影爱好者能够很容易地接触大量的电影作品。然而,我们的专业影评依然稀缺,好的影评文章更如凤毛麟角。
从很多学生作业和评论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视听感受没什么问题:描述的部分总是遣词准确,文笔流畅。但是,一进入分析,很多作者便显弱质。主要表现为:找不到合适的分析角度;论据捉襟见肘难以服人;观点失当,或者根本就没有观点。这三点不强,如何能作出恰当的评价?好的影评文章就更谈不上了。
想增强体质,提高能力,不妨读一读这本《如何写影评》。
对有兴趣于影评写作的初学者来说,《如何写影评》是一本难得的初阶指南。
对已有影评写作经历甚至电影研究经历的道中人来说,《如何写影评》则是一本路数纯正、启示良多的深造秘籍。
本书对入门读者只设定了一个条件,即:爱看电影。
想写影评么?“你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向导”。没有天赋?没关系,记忆力乃至电影观察力都是可以训练的,记笔记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缺乏经验?不要紧,“研究能力是可以习得的”。怎样开头?“在影片中发现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咋办?而我又不好意思询问别人。那就“养成自问的习惯”。怎样才能发现问题呢?“在讨论任何形式的电影叙事时,首先要对古典叙事形式保持敏感”。也就是说,要把“美国电影作为终极范式”,在比较与对照中去发现特定影片与之不同的创作旨趣及手法。“一旦学会辨认古典叙事,你就会更加了解叙事的多样性”。
这种平易近人、讲求实效的例子书中还有很多。比如,作者在广征博引电影史经典片例的同时,又能与时俱进,尽量举例当代名片,有意增强对青年读者的吸引力;大量结合学生作业的影评个案讲评,大大强化了本书的教材特点;而对影评文字写作(包括语法结构和修辞技巧)的讲授,更加拓展了本书的实用性。
对那些有影评写作经验的读者来说,本书平实质朴、循循善诱的文风,远非惊世骇俗的观点,都是没什么稀奇的小儿科。然而,本书的写作所体现的一种专业素质却不容忽视。这种素质就是一个专业影评人应该具有的全面、丰富、准确的电影知识以及相应水平的史论修养。谁敢说这不是对国产影评最醒目的启示呢?

李迅
2009年6月

序二 让影评写作有章可循

写影评,看上去容易,只要有一定的文字基础,有感触,就可以写,谁都可以写。倘若你想让别人看到你的文章,在网络时代,也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但大多数情况下,那些自说自话的声音很快会被文字的海洋湮没。怎样让自己的文字被别人认同,让看这些文字的读者相信你的观点和论述,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否写好影评,和一个人的艺术感觉、电影知识积累和文字表达能力三个方面有关。如果你不具备一定的看片量和电影史知识,你就无法确定,你看到的影片好到什么程度,它在同类影片中处于什么位置。电影史知识可以帮助你作出大致准确的判断,否则你可能会轻易夸大它的重要性,或者低估它。
首先,掌握电影的视听语言知识,就能了解这门艺术的独特性。虽然有一种关于电影的传统观念,认为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我们不否认电影从其他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但前提是不否定电影这门艺术有它特有的属性。
其次,要了解电影的特性,它和别的艺术有什么区别,电影是用画面和声音来讲述故事,表达艺术家对世界、人性的看法,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否则你就有可能把影评写成文学评论。
第三,就是要有一定的文字写作能力。有一个作家说,文字总是美的,尤其是写出来。任何时候,一篇美文总是让人期待。头脑中有思想,眼里有电影,笔下有才情,就能写出好的影评。
影评写作是有章可循的,但可惜国内几乎没有相关的书籍,有的只是某本电影书中的一个章节,大多从主题、思想性、角度等方面泛泛而谈。对影评的写作技巧不作深入、细致的分析,这样的概说几乎没有学理性。因此,对大多数初学者来说,那些说教是粗线条的,对实际的写作没有多大帮助。但《如何写影评》满足了我对此类书籍的想象,它具体描述了影评写作的路径,可以给需要这方面帮助的读者,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支持。
作者首先提出了影评写作的三个步骤,即想、看、写,并归纳出各自的重点。在写影评之前,写作者具体要思考的问题包括:影片的片名和情节有什么联系?为什么电影以此种方式开场?为什么以这样的画面结束?这部影片和同类题材的电影有什么异同?摄影机运动是否有某种显著的形式?远景镜头、叠化或是跳接有什么讲究?影片中哪一组镜头是华彩段落?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写作的角度和思路,这就迈出了影评写作的第一步。
接着作者论述了在分析这些问题时要遇到的基本知识,如果没有这些常识作铺垫,写作就会没有针对性,甚至会让人觉得与电影无关。这部分内容涉及景别、角度、视觉记忆与反思、叙事、角色、视点、比较研究、场面调度与现实主义、构图与影像、画面的空间透视、剪辑、声音等,有了这些知识积累,即便是以前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也基本消除了电影技巧知识上的障碍,可以顺畅地在电影王国里遨游了。
接下来是关于影评写作风格的,这部分涉及语言表述和文风,作者讨论了合适的用词、内涵与外延、语调、简洁、变化的句型结构、首段、结尾段落等写作的关节点,作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能让你的影评文章变得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字灵动。
虽然熟读这本书并不能保证你能够写成一篇美文,但至少它能够帮助你写成一篇像样的影评文章。

陆绍阳
2009年6月

前 言

我认为,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展示了思考电影和评写电影二者的密切相关性。同样重要的是,本书也利用及深化了一个事实:学生评写的如果是他们喜欢的电影,他们会做得更好;此外,很少有其他事物能够与电影本身所受到的欢迎程度相提并论。一方面,本书帮助学生将观影的乐趣转化为阐述观影所带来的满足感。借助大量学生和专家的例子,本书从做笔记、初稿到润色过的文章,再到研究课题,展示了作为写作过程的一部分,一部影片的分析是如何变得更加敏锐而充满生气的。同时,本书假设我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写得更加精彩。今天,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电影就是那个有趣的事物,《如何写影评》将大家对电影的喜爱及了解——包括学生非常熟悉的电影及那些他们可能只是听说过或看到过介绍的电影——作为鼓励和培养写作技巧的一种方式。
本书有三个目标:帮助电影系的老师节省时间,他们在向学生展示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和工业的复杂性时,往往发现学生的写作问题很棘手;通过阐明很多老师误以为学生已经知道的技巧来减轻学生写作中的焦虑;促进老师和学生间的有效交流。

第八版中的更新及增加材料
我认为新版本的挑战在于:增补的内容不至于使本书显得笨重。为了保持本书的与时俱进,第八版主要作了以下七方面的修改:
■对动画与3D技术的最新讨论。
毋庸置疑,在过去的十年里,电影行业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动画电影的生产量与重要性与日俱增,最近的3D技术也是如此。尽管对这两者所产生的影响作出完全公平合理的评判已超出本书的范围,但此最新版依旧增加了对这两者的讨论,并且特别指出在书写它们的同时,如何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它们。
■重新修订的互联网研究资源。
对于电影评论者来说,互联网越来越成为阅读、观察和研究的重要资源;因此,这些不断变化和扩大的资源需要持续的更新。第八版编辑和增加了一些网站地址,学生们可以在那里找到很好的电影杂志、研究链接,并且本书第一次提供了下载或播放电影片段和完整电影的网址。
■对电影叙事、声音和剧本改编的扩充讨论。
对电影叙事、声音和剧本改编必要的集中讨论,是学生和评论家们认为可以从额外的探讨中受益的三个领域。不用说,这些新增加的内容,并没有提供对这三种活动错综复杂之情况的完整而全面的说明。但是我认为,这一精细调整,使学生们对于电影的批判性思考部分的多个方面更加明确。
■为进一步研究而增加的推荐书籍版块。
因为这一指南的目的不仅在于向学生介绍电影研究,并且最好激发他们继续去开发这一兴趣,现在本书包含了一张“延伸阅读”的清单(见第179页)。这个简短、精心挑选的清单包含了那些对电影分析、电影历史和电影理论作出讨论的出色文本。
■每一章最后为学生们准备了新修订的练习。
无论是否经常被利用,每一章末尾简短的练习在学生和讲师中间仍颇受欢迎。新版本又修订了一些内容,使它们保持新鲜和有效。
■对近期电影实例和图解的更新。
这本书每一个新版本调整的关键都包括将近期的电影汇集起来进行探讨和图解。尽管我坚持认为通过为学生提供老电影或外国电影来激发他们对可能不知道(但是应该知道!)的电影的好奇与兴趣至关重要,让他们熟悉近期的当代电影也同样重要。理想的情况下,这个做法将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对重点的讨论上来,从而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写作。
■无声电影与早期电影。
第八版继续关注传统上被排除在历史主流之外的重要电影和电影制作者。在这里特别注意扩大无声电影和早期电影的覆盖面。然而本书明显不是对电影历史的综合介绍,它旨在提醒学生他们拥有大量的材料、人物和话题可以利用,去写出关于电影的好文章。

本书的价值
那些教授电影的人很少有时间去探讨怎样写关于电影的文章。我们大多数人都忙于展示电影和与之相关的书籍,并且通常被动地假定学生们知道怎样将他们的所看所想转换成一种能够被理解的书写形式。这种假定可能很普遍,并且情有可原,但从未像今天一样不可信赖。导师们一定越来越苦恼和叹息于那些热情洋溢的学生,他们看起来对电影了解甚多,并且谈到电影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却写出了令人困惑和失望的文章。
避免这种问题的一种方法就是凭借那些能够得出简短答案的测试。尽管这种方法有效且必需,特别在教授电影史的大型讲座中,但它回避了一些对于书写评论文章有用的需求,这种需求可以令学生的思考质量真正地与众不同。评论文章迫使学生运用特别的技巧:创造和专注于原创的想法;组织、维持和支撑那些想法,直到它们被充分地开发出来;通过修正描述的语言去调整认知;将合适的语法和句法作为论证论点展示过程的一部分;通过智能研究利用其他人的意见。
评写电影,简单地说,是回馈它们的诸多复杂方式中的一种。我认为,去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独创能力和思维的严谨性,一位导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文章书写的练习。通过提取特别应用于电影评论的写作课堂的精华,以填补写作指南和电影研究教材间的空白,本书希望成为一个指引者。
尽管在大多数电影课堂上分析性写作是强调的重点,本书与其他大量的教材一起可以应用于许多方面,可以被那些相信评写电影是学习电影的一部分的教授运用。这是本简约而灵活的书,可以作为辅助参考或中心课本,适用于各式各样的写作课程或电影课程。在任何情况下,它的目标都是促发卓越的思考和优秀的电影评写。

后记

英国著名女电影导演、编剧萨利•波特(Sally Potter)曾说:“有一种乐趣来自分析、探索和思考。”
与看电影一样,写影评也可以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尤其在影评作为电影文化之一部分越来越活跃多元的当下。
对电影深入的思考,将使观影的愉悦感更加精微而美妙。虽然如此,对电影学院的学生和其他有写作要求的读者来说,写作可能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少人为此头疼。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电影写作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让评写电影的过程为观影享受锦上添花呢?作为美国最为畅销的电影学习与影评写作指南,本书将会给广大读者一个较为满意的答复。
这是一本平实优秀的影评写作手边书。
作为资深的电影研究专家和电影教育者,科里根教授不仅自己对电影写作驾轻就熟,而且对学生与初学者写作时的困惑、焦虑有着深刻的体察。他逐一发掘那些平常为老师们所忽略的写作陷阱,以轻松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为读者一一开解焦虑。
这还是一本与时俱进的电影地图。
阅读此书,读者会发现,这不仅是在阅读一本单纯的写作指南,更是在进行一次电影之旅(虽然本书短小精悍),各种风格、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电影,即便只是点到为止,也可在读者脑海中形成一张独特的世界电影地图,图上标注了影评写作的要点:主题、形式、方法与格式,等等。无论是最新的科技或美学形态,或是那些常常被历史主流忽视的偏远地区抑或较早时期的重要影片和创作者,作者皆予以特别观照,这恰恰体现出其对写作材料与话题的敏锐与包容。读罢此书,即使是电影初学者,对电影和影评写作都不再陌生;即使你不用或不想写影评,也会因此提升观影的愉悦。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遇到过一些问题。比如第七章“文稿的形式”,原文给出的是英文文章的格式,比如省略号用三个点,段首空五个空格等。这些对国内的读者来说并不适用。经过反复思量,我们决定保留原书关于英文文章格式的论述,以期为需要写英文文章的读者提供帮助。
此次修订新版我们仍沿用了插图第6版的体例,并在其基础上重新审校,修正了一些文图内容或格式上的谬误与疏漏,更新了辑封的图片,以期更准确地还原原文,为大家提供一份更清晰整洁的阅读文本。
在专业术语、人名、片名的翻译上,我们查阅大量资料,参考权威的电影词典,力求做到准确、妥贴。尽管如此,本书怕是仍有不能令人满意之处,还希望读者能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我们,以便在重印时及时修改,我们将不胜感激。

“后浪电影学院”编辑部
拍电影网
后浪出版公司
2015 年 1月

文摘

自问十题

01. 我了解将要讨论的电影吗?
02. 我的笔记是否足够清晰、完整,使我可以从容地思考和描写电影中的主要画面、场景和其他元素?
03. 首段是否具体、准确地点出主旨,并预示了文章的主要观点?
04. 主题句是否反映了该论题的发展逻辑?
05. 在段落和句子间是否有自然的过渡?
06. 段落是否连贯地围绕单个论点展开?
07. 每个句子的意思清楚吗?句子的结构是否富于变化?
08. 概括或抽象的观察是否有具体的例子来支持?
09. 我是否已经认真校对和修改了文章的语法、拼写和打印错误?
10. 是否反复检查过脚注和引用的准确性与适宜性?

Chapter 1
关于电影的写作
1.1 为什么要评写电影
多年前,法国作家克里斯蒂安•麦茨(Christian Metz)谈到自己的电影写作经验时,提出了一个至今仍困扰着电影系学生的问题:我们都懂电影,但是我们该怎样阐释电影呢? 
一种理解电影的便捷方式是,注意电影在何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都有许多自己珍视且产生过共鸣的影片——和影片里的人一起欢笑、一起激动、一起被那些令人恐怖的图景缠绕。这些影片的情节和里面的明星习惯性地变成我们日常生活和谈话的一部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的《百万美元宝贝》(Million Dollar Baby,2004)刻画了一个身体瘫痪的渴望死亡的女拳击手形象,引发了人们关于安乐死和政治电影的持续讨论。同一年,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拍摄了一个基督受难的故事。这部名为《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2004)的影片使基督教和反犹主义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争论的焦点。《星球大战》(Star Wars,1977)家喻户晓,因为该片和一项具有争议性的军事计划有关联。在《刺杀肯尼迪》(JFK,1991,图1-1)一片上映前后的数月里,报纸和电视开始再次热议“肯尼迪遇刺”这一悬而未决的事件。从某种程度上说,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在1934年的讲话更像是在描述今天的景象:
如果法律强迫所有态度严肃认真的抒情诗人、作家、画家和雕刻家停止他们的创作,那么,一小部分公众将会知晓这件事,还有数量更小的一部分公众将会为此深感遗憾。但是,如果电影也被列入其中,灾难性的社会影响就有可能发生。(234)
总之,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我们的生活已经和电影水乳交融,以至于我们很少认真地思考电影本身,更不用说动笔写电影评论了。
也许我们会辩驳说,根本没有必要去解释一个我们认为其主要功能就是娱乐的东西,更不要说费心去评论什么了。无论是在电影院看电影,还是在家看DVD或电视里播放的午夜场,我们看电影总是为了寻求某种预期的快感,而很少会想到要写影评。在看过保罗•哈吉斯 (Paul Haggis)的《撞车》(Crash,2004)后,我们也许会随意地谈论我们喜欢或者讨厌的角色、音乐和场景,但很少会想要对电影的场景、情节和演员的表现作总体上的详尽分析。有一个无须言明却已公认的假设:任何形式的分析都有可能破坏我们观影的乐趣。
对其他形式的娱乐,我们也很少作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举例来说,我们在观赏一场舞蹈表演或者篮球比赛时,可能会随兴讨论起其中的精妙细微之处,这些评论增添而非减少了我们观看的乐趣。在这些时候,我们对这些经验的理解和尽兴,来自于我们的讨论对这些评论性思维的提炼与阐释。那些对篮球比赛和舞蹈表演没有兴趣或者没有能力分析评论的人,也许会享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但是对于那些能对其中的规则及其可能性进行智性分析的观赏者来说,他们可以享受到更加微妙的愉悦。
实际上,我们在这些例子中用分析意识进行回复的能力增添了我们的乐趣。不足为奇,我们对电影的乐趣也同样如此。见多识广的观众通常会去阅读关于前一晚所欣赏的电影的评论;我们中的许多人喜欢看那些甚至还没来得及观赏的电影的信息。分析性思维和阅读娱乐信息激活与丰富了这种乐趣,分析式影评提供了同样的允诺和奖赏。例如,当一个学生被要求去解释为什么喜欢《阿凡达》时,会发现自己对于电影的理解与欣赏比最开始意识到的时候更加复杂与精细(图1-2)。承认引人入胜的电影特效的重要影响过后,她不仅开始更多地思考是什么令电影如此精彩,也开始思考电影是怎样将重要的主旨与人性联系起来的。她这样开始自己的扩展答复:
尽管关于2009年的电影《阿凡达》的大多数讨论毫无疑问地集中在其革命性的3D技术上,我们也不应该忽视电影精巧地讲述一个关于人类之关联性与整体性的深刻、感人故事的能力。当杰克(萨姆•沃辛顿饰)逐渐意识到帝国主义的野心和公司与政治上司的残忍目标后,他经受了一段自我发现的旅程,这促使他最后决定支持星球上的原始居民——纳美人。这段旅程发生在草木茂盛的外星,被潘多拉星球上的外星居民包围,观众被运送到——几乎是身体上的——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个人因为慈悲与合作而非贪婪与暴力而生存、成长。人类吞并潘多拉的冷酷本性彰显在他们的采矿工地、枪支和炸弹上,而纳美人却依靠大自然,生活在树丛中,与其他本地物种亲密相连。引人注目的制作电影的高科技的核心,简单地说,传达了关于人类和超越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信息。
如果说电影反映了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我们也应该以多种方式来享受它,包括享受思考、阐释和书写观影经验的乐趣。我们去电影院有很多原因:思考或者不思考,盯着银幕或者写影评。我们可以把去电影院当成吃棉花糖一样的消费行为,也可以将它变成一种精神上的消费。正如那位《撞车》的影迷所发现的,对我们的观影感受作理性的分析并没有损害我们所享受到的乐趣。评写电影会让我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享受观影的愉悦。如果说,看电影、理解电影是我们观影的乐趣之一,评写和解释应当是另一种令人激动的享受。
需要注意的是,评写电影和我们大多数人常做的并没有太大差别。当我们在电影院里沉默了两个小时准备离去时,通常会谈论一下电影。尽管在谈论和评写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评写电影就是一种与读者更加凝练而审慎的交流。我们的评论可以针对演员的表演,也可以表达因某些场景而引发的兴奋,还可以泛泛地讨论所发生的故事及其原因,或是为什么影片没有明确回答这些问题,等等。
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谈话开始于我们寻找合适的词,或者以一种令人满意的方式对故事情节进行描述:“比起卓别林(Chaplin)来,我更喜欢基顿(Keaton),因为基顿更加有趣——嗯,我是说,他讲话更加有趣,他的故事更加复杂一些。”“我讨厌——不,我发现很多都是可以预料的——比如说,影片——《盗梦空间》(Inception ,2010)的结尾。”当谈论电影时,即使是非常漫不经心地,我们也会寻找那些能够与我们的所见、所反应相对应的词语。相比这一最初的冲动,评写电影是更加谨慎和精心地探讨我们所见的一个步骤。有了这种自然冲动,我们甚至可以享受谈论和评写一部我们并不喜欢的电影。一位称赞《阿凡达》的评论者的朋友,因此写出了比这个学生之前引用的更为消极的文章:
尽管《阿凡达》的3D技术将电影工业当前的边界推向了新的高度,但所有耀眼闪亮的外星人只不过重复了一个已经被讲述过数百次的故事情节。这个故事——一个入侵的士兵获得重生,并且被他之前的敌人接纳——是有趣的,但是《阿凡达》对于正直公义和人类理解力之粗率的表达,不符合其史诗片的抱负。成为整部电影的焦点的是其技术,而不是其故事,并且没有给情节的足够发展留下多少空间。让人哈欠连连的冗长的潘多拉星球的镜头和大量的自然奇观比故事本身更有趣,留下我们等待着下一个3D物体突然跳出来以让观众惊叹,结果电影与视觉刺激没什么两样。《阿凡达》似乎使人确信其对3D技术的绝妙运用会使观众迷恋其到一定程度,以至于没有人会去在意那些笨拙的表演和粗率的叙述。公司因利益驱动而提供资助的美国式侵略这一刻板故事模式,在当代电影中是枯燥无味的老生常谈,《阿凡达》中的老套角色,比如经典的邪恶海陆军官和懦弱的公司代表,使其变得更加无趣无味。一个不幸笨拙而有失灵活的尝试用在一个简约而诚挚的概念上,《阿凡达》充其量不过是一部装扮在永远也不合身的新衣里的一般水准的电影。
像这两个朋友不同的发现那样,我们对同一部电影的理解可以如此大相径庭,因而试图说明彼此的理解可以变为一场生机勃勃的对话。
也许,电影与其他艺术种类和娱乐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电影经常能引发一种强烈的情感或智性上的回应。
通常来说,只有当我们有机会认真思考和想要准确表达出我们的观影感受的时候,我们对一部电影有某种特定感受的原因才变得清晰起来。与今天复杂的政治状况相比,《约翰•多伊》(Meet John Doe,1941)充满了荒诞可笑的怀旧之情。一些《我爱你莫里斯》(I Love You Phillip Morris,2009)的观众可能会发现,自己被深刻而充满激情的同性爱情的真挚描写吸引,但又被金•凯瑞(Jim Carrey)典型的夸张滑稽动作吓退。大多数看过费里尼(Fellini)的《八部半》(81/2,1963)的人都会认识到影片开场的重要性:一个人从他的车里飞出来,飘到堵塞着的车辆上方;但是他们会觉得很难解释这个场景对接下来的情节有什么意义。分析我们对影片的主题、人物、画面的感受,不仅是理解电影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对所处的世界和文化的态度。从以下三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杰弗瑞•诺威-史密斯(Geoffrey Nowell-Smith)如何将他因安东尼奥尼(Antonioni)影片中某个场景而产生的最初震撼转化为对特定场景的剖析,确切地说,转化为一种对安东尼奥尼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复杂面的欣赏:
《奇遇》(L’avventura,1960)中有一场很简短的戏,表面上看并不重要,但是在我看来,却集中体现了安东尼奥尼电影作品中最具说服力和最新颖的部分。当桑德罗和克劳迪娅来到西西里的一个小村庄时,村庄里非常安静。他们走了一会儿,然后大声叫了起来,但是没有回应。终于,他们明白了,那是一个被人遗弃的村庄,荒无人烟,也许,从来就没有人居住过。除了他们俩,整个村庄见不到任何人,他们相互依靠,彼此却那么的孤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他们离开了村庄。有那么一刻,电影似乎停滞了:整个世界仿佛暂停了两秒钟,也许更久些。然后,突然地,电影来了一个大跳跃,切换到桑德罗和克劳迪娅在荒野中做爱的场景——那是电影史上最让人心醉神迷的一个场景,出现得那么突然,先前没有任何提示。究竟发生了什么?
并不是桑德罗和克劳迪娅突然陷入爱河,不是在那一刻他们才发现其实彼此一直深爱,也不是另一种极端,即他们因对孤独和寂寞的恐惧而变得狂乱。当然更不是一个男人在一个女人孤独无助的时候趁机引诱了她。每一种解释都有其一定的正确性,但是最终的事实却是复杂而难以分析的。在那一刻究竟发生了什么,观众永远无法知悉,甚至剧中的人物自己是否清楚都值得怀疑。克劳迪娅知道桑德罗是有意于她的,和他来到这个村庄,她也或多或少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意,但是最终的决定权并不属于他们俩中的任何一个。发生了,就那样发生了,没有办法阻止。直接的原因来自这个村庄的荒凉景象在他们心里引起的空虚感和渴望。正如安东尼奥尼所说的那样,她的感觉(和他一样)既不是出于浪漫,也不是完全出于理性,她的选择也不是完全被动的或者自主的。她是选择了,但是,选择本身的重要性逃离了她,从某种程度来说,她其实根本别无选择。
在这种压抑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里,剧中的主人公能找到任何出口吗?他们如何能冲出自然、他人以及他们自己的意识所纠结而成的各种束缚呢?准确地说,没有出口,也不应该有。人是注定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也就是说注定了要生存。但是,也并不是没有希望。在电影里有那么一些充满了快乐的时刻,在适当的时候发生,来自与周围世界和他人的和平相处,而不是逃离他们。当《奇遇》里的克劳迪娅在游艇和小岛上的时候,她的精神世界是与周围的人相隔离的,她完全沉浸在一种对周围环境的纯粹愉悦里。直到安娜失踪,她周围的环境似乎也开始与她对抗,这加剧而非减轻了她的痛苦。在《蚀》(L’eclisse,1962) 里,维多利亚最快乐的时刻发生在维罗纳那个神奇的场景中。在那个时刻,她的满足感来自机场简单的景致和声音:太阳、草地上吹过的风、飞机发出的嗡嗡声及一个自动点唱机。在那个时刻,其他人都是累赘,但是他们仍然有必要存在。一种想要逃离自身和他人的冲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满足感,这些感觉只能产生于我们自我意识的实际需要,以及与他人偶然地或者持久地建立关系的实际需要。而这些关系也是满足感的来源。没有一种常用的或者抽象的公式能够捕捉安东尼奥尼阐释的人类喜剧的生动本质。(355,363)
在这个例子里,一个场景成为文章的起点。作者探究并质疑这个场景:究竟发生了什么?所发生的又意味着什么?作为一个作者,他明显享受到了分析这个场景所带来的满足感,好像在揭开一个谜一样。在分析的过程中,最初的好奇心促使他去广泛地观看安东尼奥尼的其他电影作品,而且最终从最初就吸引他且使他困惑的不安状态中寻找到慰藉。对这个作者来说,追随好奇心所带来的乐趣使他获得了更大的愉悦,这种愉悦产生于对现代社会里的生活及幸福的更深理解。


后浪电影店铺主页二维码
后浪电影 微信公众号认证
后浪电影官方直营店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如何写影评(插图修订第8版)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pmovie_service
拍电影网助手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