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微信认证
科学出版社秉承多年来形成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始终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为科学家和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616.20
运费: ¥ 0.00-18.00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商品图0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商品图1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商品图2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商品缩略图0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商品缩略图1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商品缩略图2

商品详情

书名: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定价:780.0
ISBN:9787030727589
版次:1
出版时间:2022-08

内容提要:
本报告由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多部门近100家单位700余位专家编写,主要由“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影响、风险与适应”“减缓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四个部分组成。本报告全面、系统地评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相关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研究成果,准确、客观地反映了我国2015年以来气候变化领域研究的昀新进展。本报告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工作部署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合作与气候治理体系构建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
第1章气候变化科学评估的背景、范围、方法和进展3
1.1科学评估的背景3
1.1.1评估形势与目的3
1.1.2国际评估历程4
1.1.3国际上主要国家的科学评估5
1.1.4中国的科学评估历程6
1.2科学评估气候变化的指标体系6
1.2.1气候科学的基本概念与表征气候系统变化的指标体系6
1.2.2各种指标的应用和综合比较7
1.3气候变化观测手段、资料和方法的进展8
1.3.1观测手段8
1.3.2资料进展9
1.3.3集合模式和排放情景10
1.4中国气候格局及其独特性10
1.4.1东部季风气候区10
1.4.2西北半干旱-干旱气候区12
1.4.3青藏高寒气候区13
1.5本部分评估范围和特点13
1.5.1本部分的评估范围14
1.5.2本部分评估的特点14
1.5.3科学认识的新进展15
参考文献17
第2章观测到的气候变化19
2.1全球气候系统变化昀新事实20
2.1.1全球辐射平衡20
2.1.2大气圈变化21
2.1.3海洋热含量和海平面变化23
2.1.4冰冻圈变化24
2.1.5生态系统变化26
2.1.6陆地水圈变化28
2.2中国气候变化特征29
2.2.1近地面气温变化29
2.2.2降水、风速及其他要素变化32
2.2.3高空气候变化特征35
2.2.4城市化效应39
2.3中国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特征41
2.3.1极端冷暖事件41
2.3.2暴雨、短历时强降水42
2.3.3干旱43
2.3.4台风、龙卷风44
2.3.5霾46
2.4长期历史气候变化背景48
2.4.1全新世以来中国气候主要特征48
2.4.2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49
2.4.320世纪暖期的历史透视51
2.5结论、问题及展望51
2.5.1结论51
2.5.2问题52
2.5.3展望52
参考文献53
第3章气候变化的检测归因66
3.1气候系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66
3.1.1自然因子67
3.1.2人为因子68
3.2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的概念和方法70
3.2.1检测归因的概念70
3.2.2主要研究方法70
3.3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检测归因75
3.3.1气温75
3.3.2降水76
3.4极端气候变化的检测归因78
3.4.1极端温度78
3.4.2极端降水79
3.5重大极端事件的归因80
3.5.1高温热浪和寒潮81
3.5.2强降水和干旱82
参考文献84
第4章中国气候变化的年代际预测和未来预估90
4.1气候模式发展及其模拟能力评估91
4.1.1地球气候系统模式发展91
4.1.2模拟试验设计94
4.1.3气候模式对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评估95
4.1.4区域气候降尺度98
4.2近期气候变化预测方法和技巧评估101
4.2.1耦合模式初始化方法介绍101
4.2.2年代际预测技巧评估102
4.3中国气候变化的预估104
4.3.1多模式集成预估方法104
4.3.2中国平均气候变化的预估105
4.3.3中国极端气候变化的预估106
4.3.4中国气候对全球增温1.5℃和2℃的响应108
4.4预估的不确定性112
4.4.1预估不确定性的来源112
4.4.2预估不确定性的认识114
4.4.3降低不确定性的方法115
参考文献116
第5章温室气体与气溶胶排放及其气候和环境效应126
5.1全球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变化及中国贡献127
5.1.1温室气体排放及浓度的变化127
5.1.2中国陆地碳储量与碳收支129
5.1.3气溶胶及气溶胶前体物排放的变化135
5.1.4中国气溶胶浓度和光学厚度及其变化136
5.2温室气体与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及气候效应137
5.2.1温室气体与气溶胶的辐射强迫137
5.2.2CO2的气候效应以及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气候的响应与反馈141
5.2.3气溶胶对温度、降水、环流变化等的影响与机理142
5.2.4太阳辐射管理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147
5.3中国大气环境的变化148
5.3.1中国PM2.5和臭氧污染历史变化和现状148
5.3.2天气气候条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51
5.3.3未来中国空气质量的可能变化153
5.3.4应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协同控制155
参考文献157
第6章土地覆盖变化及其气候效应171
6.1中国土地覆盖变化趋势和空间格局172
6.1.1全球土地覆盖变化格局172
6.1.2中国土地覆盖的变化规律和区域分异175
6.1.3中国土地覆盖未来变化趋势178
6.2土地覆盖变化对陆气温室气体交换的影响181
6.2.1土地覆盖变化对陆气碳交换的影响182
6.2.2土地覆盖变化对陆气氮收支的影响184
6.2.3极端气候、生态系统扰动与碳收支变化187
6.3土地覆盖变化对陆面过程及区域气候的影响189
6.3.1土地覆盖变化对重要陆面过程的影响189
6.3.2土地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192
6.3.3大尺度下垫面变化对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193
6.3.4城市扩张对热岛效应及区域气候的影响193
6.3.5植被物候和覆盖变化潜在气候效应195
6.4大型生态水利工程的区域气候效应196
6.4.1防护林工程的区域气候效应196
6.4.2荒漠化治理的气候效应198
6.4.3灌溉和耕作制度调整的气候效应199
6.4.4南水北调工程的气候效应199
参考文献200
第7章海洋与中国气候变化210
7.1全球和中国海洋热力与动力环境211
7.1.1海温和海洋热含量211
7.1.2海水盐度215
7.1.3海洋环流215
7.2太平洋-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216
7.2.1太平洋-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216
7.2.2强台风和海洋热浪220
7.3全球和中国海平面224
7.3.1全球海平面变化事实及归因224
7.3.2中国海平面变化事实及归因226
7.3.3中国海平面未来变化228
7.4全球和中国海洋的碳、氧循环230
7.4.1海洋碳源汇230
7.4.2海洋酸化233
7.4.3溶解氧234
参考文献236
第8章陆地水循环与中国气候变化257
8.1全球与中国区域陆地水循环变化及未来趋势257
8.1.1降水变化特征258
8.1.2蒸散发变化特征261
8.1.3径流变化特征267
8.1.4土壤湿度变化特征271
8.1.5水汽变化特征274
8.1.6中国陆地水循环变化特征278
8.2冰冻圈和中国陆地冰雪的变化282
8.2.1中国冰冻圈的变化特征282
8.2.2冰冻圈的变化在水循环中的作用285
8.3中国湖泊的变化特征286
8.4大气环流变化对区域水循环异常的影响289
8.4.1大气环流变化与水汽输送289
8.4.2中国水汽收支与水循环异常关系290
8.4.3中国十大流域降水再循环292
参考文献292
第9章亚洲季风系统变化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303
9.1亚洲季风的多尺度变化303
9.1.1亚洲季风的爆发、进退及季节内振荡303
9.1.2亚洲季风近百年时空变化305
9.1.3与全球季风的对比307
9.2亚洲季风的变化机制308
9.2.1气候系统内部驱动机制308
9.2.2太阳活动和火山的影响312
9.2.3温室气体及人为气溶胶的影响313
9.3亚洲季风变化对中国东部气候的影响315
9.3.1对降水和极端降水的影响315
9.3.2对气温及极端气温的影响316
9.4亚洲季风的预测与预估316
9.4.1亚洲季风的预测316
9.4.2亚洲季风未来变化预估318
参考文献320
第10章干旱半干旱气候变化336
10.1干旱气候的定义336
10.2干旱半干旱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338
10.2.1温度变化338
10.2.2降水变化342
10.2.3干旱指数的变化345
10.2.4干旱半干旱区的扩张347
10.3年代际干旱半干旱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349
10.3.1中高纬环流的影响349
10.3.2青藏高原的影响351
10.3.3海温对干旱半干旱年代际气候变化的影响353
10.4人类活动对干旱半干旱区气候的影响355
10.4.1温室气体的影响355
10.4.2气溶胶的影响357
10.4.3土地利用的影响358
10.5未来干旱半干旱气候变化预估359
10.5.1温度变化359
10.5.2降水变化361
10.5.3潜在蒸散发变化363
10.5.4干旱面积变化364
参考文献368
第11章南、北极和青藏高原与中国气候变化378
11.1北极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对中国气候的影响378
11.1.1北极海冰减退日益严重378
11.1.2北冰洋淡水积聚与上层环流变化379
11.1.3北冰洋上层海洋热收支的改变382
11.1.4北极气候变化与北极放大382
11.1.5北极放大对中纬度天气气候的影响机制385
11.1.6北极快速变化对我国及东亚气候的影响388
11.2南极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392
11.2.1南极气候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392
11.2.2南极海洋环流变化及其气候效应393
11.2.3南极海冰时空变化及其气候效应394
11.2.4南大洋碳汇对全球增暖的稳定作用397
11.2.5南极冰盖变化对区域气候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398
11.3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的响应与反馈399
11.3.1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事实及未来趋势399
11.3.2季风和西风相互作用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影响400
11.3.3动力和热力强迫及与全球和中国气候的联系401
11.3.4青藏高原水资源与水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401
11.3.5青藏高原荒漠化对气候的响应402
11.3.6热带海洋对青藏高原大气环流的影响403
11.4南、北极和青藏高原气候系统的变化与相互影响403
11.4.1南、北极和青藏高原大气环流联动及气候变化的协同性403
11.4.2夏季北极和青藏高原协同变化及其对极端事件的影响405
11.4.3南、北极和青藏高原冰冻圈的不稳定性过程405
11.4.4海洋热盐环流源区变化和深层水体循环机制408
11.4.5南、北极和青藏高原协同变化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可能影响410
参考文献412
第12章气候敏感度、温升阈值及减缓、适应视角426
12.1古气候印记426
12.1.1亚洲季风427
12.1.2青藏高原冰川428
12.1.3厄尔尼诺428
12.1.4西风环流/北大西洋涛动429
12.1.5北极海冰429
12.2温升目标与气候敏感度431
12.2.1辐射强迫、气候反馈和气候敏感度的概念431
12.2.2基于古气候记录和模拟的气候敏感度433
12.2.3基于现代气候观测和模拟的气候敏感度433
12.2.4影响气候敏感度的关键过程434
12.2.5气候敏感度与温升的关系436
12.3累积碳排放与温升目标下的排放空间438
12.3.1累积碳排放与大气CO2浓度的关系438
12.3.2累积碳排放与温度变化的关系439
12.3.3不同温升目标下的排放空间440
12.4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区域差异及对适应的启示441
12.4.1全球增暖背景下中国气候的主要区划界线变化441
12.4.2主要经济带(区)的气候变化443
12.4.3主要生态脆弱区的气候变化446
参考文献449
第二部分气候变化影响、风险与适应
第13章评估的目标、范围、对象与进展459
13.1气候变化影响、风险与适应性评估的目的和意义459
13.1.1目的459
13.1.2意义460
13.2影响、风险和适应的含义462
13.2.1气候变化影响462
13.2.2气候变化风险463
13.2.3气候变化适应464
13.3IPCC和国家评估报告关于影响、风险和适应性的主要结论465
13.3.1IPCC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465
13.3.2《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467
13.4评估的范围和手段469
13.4.1社会经济情景469
13.4.2气候情景471
13.4.3评估框架体系471
13.4.4评估工具和方法473
13.5《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以来的主要进展475
13.5.1重点领域和区域影响、风险和适应的进展475
13.5.2区域影响与综合风险477
13.5.3方法论的进展480
参考文献481
第14章对农业领域的影响、风险与适应487
14.1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487
14.1.1农业气候资源487
14.1.2耕地与土壤488
14.1.3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489
14.2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能力的影响490
14.2.1种植格局490
14.2.2种植业492
14.2.3养殖业493
14.3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495
14.3.1粮食供给与需求495
14.3.2粮食品质与营养497
14.3.3食物消费结构与粮食安全498
14.4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及风险管理499
14.4.1敏感性及暴露度499
14.4.2农业脆弱性500
14.4.3农业风险管理501
14.5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措施及实践502
14.5.1措施与途径502
14.5.2区域实践504
14.5.3策略与展望504
参考文献505
第15章气候变化对水资源领域的影响、风险与适应516
15.1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516
15.1.1径流与水资源量516
15.1.2冰雪融水资源519
15.1.3旱、涝等极端事件523
15.2气候变化对区域水安全的影响526
15.2.1水资源供给526
15.2.2水资源需求530
15.2.3水资源承载能力534
15.3水资源系统的气候变化风险537
15.3.1水环境537
15.3.2水资源系统脆弱性539
15.3.3风险543
15.4水资源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与技术545
15.4.1适应技术545
15.4.2适应策略547
参考文献549
第16章对海洋和海岸带的影响、风险与适应557
16.1海洋和海岸带变化的驱动因子558
16.1.1气候驱动因子558
16.1.2人为驱动因子563
16.2气候变化对海洋和海岸带的影响565
16.2.1对海洋生物与生态系统的影响565
16.2.2对海岸带环境的影响572
16.2.3对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的影响573
16.2.4对沿海地区防洪排涝的影响576
16.3海洋和海岸带的关键风险577
16.3.1极端事件与灾害趋势577
16.3.2脆弱性577
16.3.3关键风险579
16.4海洋和海岸带适应气候变化策略与技术580
16.4.1适应策略580
16.4.2适应技术581
16.5存在问题与优先领域582
16.5.1存在问题582
16.5.2优先领域582
参考文献582
第17章对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的影响、风险与适应597
17.1观测到的影响事实597
17.1.1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地理分布的影响597
17.1.2气候变化对植被物候的影响597
17.1.3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598
17.1.4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598
17.1.5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599
17.1.6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灾害与脆弱性影响599
17.1.7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600
17.2气候变化影响预估与风险601
17.2.1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601
17.2.2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功能区603
17.2.3生物多样性604
17.3气候变化适应策略与技术606
17.3.1现有策略与技术对适应气候变化有效性606
17.3.2未来适应政策与技术选择609
17.3.3未来适应选择的限制与交叉610
17.3.4适应策略实施途径与分区611
17.4限制和知识不足613
17.4.1难点与不足613
17.4.2关键与优先研究建议613
参考文献613
第18章气候变化对能源的影响、风险与适应621
18.1气候变化对能源供给、消费、基础设施及运输的影响621
18.1.1能源供给621
18.1.2能源消费624
18.1.3能源基础设施与能源运输625
18.2能源系统风险625
18.2.1能源系统脆弱性625
18.2.2未来风险627
18.3能源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与技术629
18.3.1适应措施629
18.3.2适应策略631
18.3.3适应政策633
参考文献636
第19章对环境质量、人体健康和旅游活动的影响、风险与适应641
19.1气候变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与风险641
19.1.1大气环境641
19.1.2地表水环境645
19.1.3地下水环境648
19.1.4环境管理适应气候变化策略651
19.2气候变化对宜居性的影响与风险652
19.2.1对宜居性的影响652
19.2.2对宜居程度的风险655
19.2.3对宜居性影响的预估656
19.2.4人居环境适应气候变化策略657
19.3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风险659
19.3.1对传染性疾病的影响与风险660
19.3.2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影响与风险662
19.3.3对人体伤害和心理/精神疾病的影响和风险663
19.3.4人体健康适应策略与技术666
19.4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与风险667
19.4.1气候变化对旅游资源的影响667
19.4.2气候变化对游客行为的影响670
19.4.3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旅游的影响672
19.4.4中国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技术673
参考文献674
第20章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的影响、风险与适应684
20.1概述684
20.1.1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的重大工程684
20.1.2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的影响与风险685
20.1.3重大工程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对策685
20.2气候变化对重大水利工程的影响、风险与适应685
20.2.1气候变化对三峡工程的影响、风险与适应685
20.2.2气候变化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风险与适应687
20.3气候变化对青藏铁路工程的影响、风险与适应688
20.3.1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对青藏铁路重大工程安全的影响688
20.3.2适应性和减轻气候变化影响对策689
20.4气候变化对重大生态工程的影响、风险与适应689
20.4.1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689
20.4.2天然林保护工程690
20.4.3“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690
20.4.4退耕还林(还草)工程691
20.4.5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691
20.4.6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691
20.5气候变化对重大海洋工程的影响、风险与适应692
20.5.1重大海洋工程基本情况692
20.5.2观测到的气候变化的影响692
20.5.3适应对策694
参考文献696
第21章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与贫困地区的影响与风险701
21.1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与适应702
21.1.1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水循环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702
21.1.2气候变化导致青藏高原灾害风险持续增强703
21.2喀斯特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与适应703
21.2.1喀斯特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703
21.2.2喀斯特地区气候变化的风险与适应705
21.3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与适应706
21.3.1气候变化特征706
21.3.2已观测到气候变化的影响706
21.3.3未来气候变化风险预估708
21.4黄土高原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与适应708
21.4.1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708
21.4.2黄土高原气候变化的未来风险709
21.4.3适应战略710
21.5贫困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与适应711
21.5.1气候变化与贫困712
21.5.2适应与脱贫715
参考文献716
第22章气候变化适应行动与综合适应技术723
22.1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与成效723
22.1.1体制机制建设724
22.1.2适应能力建设725
22.1.3适应行动成效727
22.2适应科学基础与技术体系构建731
22.2.1适应气候变化研究进展731
22.2.2适应策略735
22.2.3适应技术体系737
22.3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战略738
22.3.1适应与减缓并重738
22.3.2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与可持续发展740
22.3.3碳中和与适应气候变化741
22.4存在问题与展望742
22.4.1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742
22.4.2中国未来适应气候变化展望743
参考文献744
第三部分减缓气候变化
第23章国际气候治理新机制及中国的挑战和机遇749
23.1全球气候治理的发展历程749
23.1.1公约内多边进程749
23.1.2公约外多边机制进展753
23.2《巴黎协定》确立的国际气候治理新机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755
23.2.1《巴黎协定》的主要内容755
23.2.2《巴黎协定》的后续任务756
23.2.3《巴黎协定》确立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特点和风险759
23.3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与应对行动760
23.3.1《巴黎协定》“自下而上”的治理路径与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关系760
23.3.2主要国际组织的应对行动761
23.3.3次国家间合作网络的应对行动762
23.3.4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影响763
23.4中国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新时代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展望764
23.4.1全球气候治理新机制、新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764
23.4.2新时代下中国参与、贡献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展望768
参考文献771
第24章主要国家2020年前减排及国家自主贡献减排目标评价776
24.1主要国家2020年减排目标776
24.1.1发达国家在“坎昆协议”下做出的量化减排许诺777
24.1.2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量化减排指标778
24.1.3主要发展中国家在“坎昆协议”下做出的国家适当减缓行动780
24.1.4主要国家2020年量化减排目标实施进展782
24.2主要国家采取的减缓政策和行动784
24.2.1主要发达国家立法与制定综合性战略和规划784
24.2.2能源生产和传输部门减缓政策和行动787
24.2.3建筑部门减缓政策和行动790
24.2.4交通部门减缓政策和行动791
24.2.5工业部门减缓政策和行动792
24.2.6其他部门减缓政策和行动792
24.3《巴黎协定》下国家自主贡献目标793
24.3.1国别国家自主贡献794
24.3.2全球国家自主贡献与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目标的差距795
24.3.3主要国家强化的国家自主贡献795
24.3.4美国退出和重返《巴黎协定》的影响796
参考文献798
第25章中国2020年前碳减排政策、行动与成效802
25.1碳减排政策802
25.1.1减排目标政策803
25.1.2能源效率政策804
25.1.3可再生能源政策805
25.1.4碳排放权交易政策806
25.1.5林业碳汇政策806
25.2碳减排行动807
25.2.1国家行动807
25.2.2地方和城市碳减排行动808
25.2.3行业行动810
25.2.4企业行动810
25.2.5社会行动811
25.3碳减排成效811
25.3.1减排目标政策成效显著812
25.3.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814
25.3.3能源结构清洁化815
25.3.4节能低碳技术不断创新816
参考文献817
第26章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对碳减排的影响824
26.1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特征824
26.1.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824
26.1.2社会转型与人口政策调整828
26.1.3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协调发展831
26.2新常态社会经济转型对碳减排的影响833
26.2.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碳减排的影响833
26.2.2社会转型与人口政策对碳减排的影响835
26.2.3居民生活消费升级及转型对碳减排的影响836
26.2.4国内/国际投资转变对碳减排的影响837
26.3新冠疫情对碳排放的影响838
26.3.1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838
26.3.2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838
26.3.3新冠疫情对碳排放的影响839
26.3.4后疫情时代的复苏839
参考文献839
第27章能源供应侧关键技术评估843
27.1清洁煤技术843
27.1.1煤电节能减排政策及发展趋势843
27.1.2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845
27.1.3煤化工技术政策及发展形势845
27.2天然气技术846
27.2.1天然气资源及开发利用形势846
27.2.2天然气技术发展847
27.2.3天然气发展前景849
27.3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849
27.3.1水力发电850
27.3.2风力发电850
27.3.3太阳能发电852
27.3.4生物质发电855
27.3.5海洋能技术855
27.4可再生能源供热技术856
27.4.1太阳能供热856
27.4.2生物质供热856
27.4.3地热能供热857
27.5氢能技术858
27.5.1我国氢能技术发展现状858
27.5.2氢能技术发展展望858
27.6核电技术858
27.6.1我国核电发展现状858
27.6.2我国核电主要堆型及技术能力859
27.6.3我国核电发展目标和未来前景859
27.7电力系统减排技术860
27.7.1储能技术860
27.7.2煤电灵活应用技术860
27.8电力系统低碳发展情景861
参考文献862
第28章能源需求侧关键技术评估864
28.1工业部门864
28.1.1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现状864
28.1.2工业部门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情景866
28.1.3工业部门关键减排技术评估868
28.2交通运输部门871
28.2.1交通运输部门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现状871
28.2.2交通运输部门能源需求和CO2排放情景872
28.2.3交通运输部门关键减排技术评估874
28.3建筑部门879
28.3.1建筑部门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现状879
28.3.2建筑部门能源需求和CO2排放情景881
28.3.3建筑部门关键减排技术评估882
参考文献887
第29章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减排评估891
29.1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减排891
29.1.1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现状891
29.1.2工业生产过程CO2减排技术评价892
29.1.3工业生产过程N2O减排技术评价893
29.1.4工业生产过程HFCs减排技术评价895
29.2农业活动减排增汇技术900
29.2.1农业活动温室气体排放现状900
29.2.2种植业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评价901
29.2.3畜禽养殖业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评价903
29.2.4农田土壤和草地固碳技术评价904
29.3林业和草原减排增汇技术905
29.3.1我国林业和草原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措施905
29.3.2我国林业和草原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906
29.3.3我国林业和草原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途径、潜力和障碍907
29.3.4林业和草原减排的障碍与政策908
29.4城市废弃物处理减排技术909
29.4.1城市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现状909
29.4.2城市废弃物处理减排技术评价910
参考文献915
第30章CCUS技术发展评估及展望918
30.1CCUS技术进展与政策评估918
30.1.1CCUS技术介绍918
30.1.2国内外示范工程920
30.1.3我国CCUS相关政策923
30.2CCUS减排潜力925
30.2.1我国CCUS的理论封存容量925
30.2.2CO2利用技术减排潜力925
30.2.3CO2地质利用与封存减排潜力926
30.2.4CCUS在各部门应用潜力926
30.3CCUS成本与效益929
30.3.1CCUS技术能耗与成本929
30.3.2CCUS技术的成本竞争力931
30.3.3CCUS技术的社会效益933
30.4CCUS技术发展展望934
30.4.1构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CCUS技术体系934
30.4.2明晰面向碳中和目标的CCUS发展路径934
30.4.3完善CCUS发展支撑环境934
30.4.4开展大规模CCUS示范与集群示范934
参考文献934
第31章地球工程939
31.1地球工程的基本概念940
31.2地球工程相关的国际背景940
31.2.1地球工程研究的兴起和发展940
31.2.2IPCC有关地球工程的科学评估942
31.2.3地球工程的治理943
31.3太阳辐射管理的综合影响评估944
31.3.1气候效应944
31.3.2环境影响与风险946
31.3.3社会经济影响947
31.3.4伦理问题和国际治理948
31.4地球工程的发展前景展望949
31.4.1地球工程在应对气候变化总体框架中的定位949
31.4.2加强地球工程大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950
31.4.3构建国际沟通平台和治理体系951
31.4.4中国的地位和应对策略952
参考文献953
第32章中国实现2030年自主贡献目标的综合评价959
32.1中国自主贡献目标959
32.1.1中国实现CO2排放达峰的峰值幅度与年份960
32.1.2确保CO2排放2030年前达峰961
32.1.32060年碳中和目标愿景963
32.2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点领域963
32.3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技术路线图966
参考文献968
第33章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路径971
33.1本世纪中叶长期低碳发展转型路径971
33.2本世纪中叶长期低碳发展转型的影响976
33.3低碳发展战略的政策体系与保障机制980
33.3.1推动协同治理与多方共赢980
33.3.2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980
33.3.3强化目标责任和法治保障980
33.3.4建立市场信号和市场机制981
33.3.5实现开放互利与合作共赢981
参考文献981
第四部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
第34章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概述987
34.1CAR3(“十二五”)以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形势987
34.1.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外部形势988
34.1.2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内部形势989
34.2CAR3(“十二五”)以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运作体系和机制变化991
34.2.1应对气候变化组织机构建设进展991
34.2.2气候变化政策制定模式和执行机制992
34.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的总体特点和效果总体评估993
34.3.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的主要特点993
34.3.2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总体效果评估996
34.4CAR3以来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发展和展望998
34.4.1经济政策的变化趋势998
34.4.2其他政策工具变化趋势1001
34.4.3气候决策机制案例:欧盟气候政策决策过程1001
34.4.4气候政策研究热点1002
34.4.5小结和展望1004
34.5本部分路线图1005
参考文献1006
第35章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规划和标准1011
35.1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体系的进展与评估1012
35.1.1《应对气候变化法》的推进情况1012
35.1.2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法律和法规1012
35.1.3应对气候变化的地方立法和规章1017
35.1.4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体系评估1019
35.2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体系的进展与评估1020
35.2.1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1020
35.2.2国家层面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和方案1020
35.2.3省级层面的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和方案1021
35.2.4部门的应对气候变化相关规划和方案1022
35.2.5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体系的评估1024
35.3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化工作的进展与评估1025
35.3.1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化发展相关政策1025
35.3.2国内标准化工作1026
35.3.3地方标准的制定情况1027
35.3.4积极参与ISO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国际标准化工作1029
35.3.5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评估1030
参考文献1031
第36章国家碳市场建设1032
36.1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1033
36.1.1构建政策法规体系,亟待加强法律效力1033
36.1.2建立MRV制度,亟待强化细节管理1034
36.1.3因地制宜制定配额分配方法,仍需不断调整1034
36.1.4市场初具规模,亟待加强市场监管、提升交易活跃度1036
36.1.5强化履约管理,协同减排成效初现1037
36.1.6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持续开展能力建设1038
36.1.7积极探索不同模式,推动碳普惠交易1038
36.1.8认真总结共性差异,提供宝贵经验1038
36.2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体系建设1039
36.2.1完善管理体系,提升质量和效率1039
36.2.2构建规范化技术支撑体系,提供多领域方法学1039
36.2.3备案多种类多领域CCER,开发系列金融衍生品1040
36.2.4交易相对活跃,仍需控制交易风险1040
36.2.5履约抵消效果初显,碳中和贡献有限1041
36.3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1041
36.3.1出台全国碳市场建设方案,构建“1+N”型政策法规体系1041
36.3.2不断完善MRV制度,开展重点排放单位排放核查与报告1042
36.3.3明确覆盖范围,“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确定配额总量1043
36.3.4提出行业基准线法,开展企业配额试算工作1043
36.3.5确定支撑系统建设运维单位,有序推进系统建设1043
36.3.6多方组织筹措,持续开展能力建设1044
36.3.7关注政策协同性,不断推进互补性设计1044
参考文献1045
第37章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政策1048
37.1促进节能与能效改进的经济激励政策1048
37.1.1价格杠杆1049
37.1.2节能补贴1049
37.1.3合同能源管理1050
37.1.4用能权(或节能量)交易1051
37.2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经济政策1052
37.2.1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投资政策1052
37.2.2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进步政策1056
37.2.3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政策1059
37.2.4可再生能源发展协同效应评估1061
37.3气候融资和绿色金融政策1061
37.3.1绿色债券1061
37.3.2绿色信贷1063
37.3.3气候保险1065
37.4其他相关政策1066
37.4.1资源税对资源效率和气候变化的影响1066
37.4.2环境保护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分析1067
37.4.3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1068
37.5适应气候变化的经济政策1069
37.5.1适应领域的经济政策1069
37.5.2国内适应气候变化的经济措施1070
37.5.3国内适应气候变化的经济政策评估1073
参考文献1075
第38章应对气候变化的行政手段和行动1083
38.1节能降碳目标责任制1084
38.1.1政策概述1084
38.1.2政策有效性1087
38.1.3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090
38.2淘汰落后产能1092
38.2.1政策概述1092
38.2.2政策有效性1093
38.2.3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096
38.3适应领域相关行政措施1096
38.3.1政策概述1096
38.3.2政策有效性1098
38.3.3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099
参考文献1101
第39章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研发政策和行动1104
39.1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政策与行动评估1104
39.1.1政策体系的完备性1104
39.1.2体制机制健全性1106
39.1.3科技任务部署的合理性1107
39.1.4相关部门及地方开展的科技行动1109
39.2科技任务的行动和效果1110
39.2.1科技产出及水平1110
39.2.2重大进展和成效1110
39.2.3能力建设1113
39.3趋势和形势1113
39.3.1应对气候变化科技面临的新形势1113
39.3.2应对气候变化科技面临的新需求1114
参考文献1116
第40章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气候协同效应1118
40.1贸易政策的气候协同效应评估1119
40.1.1政策概述1119
40.1.2政策评估1120
40.1.3挑战和展望1121
40.2环境政策的协同效应评估1121
40.2.1政策概述1122
40.2.2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效果评估1123
40.2.3挑战和展望1124
40.3社会发展政策的适应效应评估1124
40.3.1政策概述1124
40.3.2减贫政策1125
40.4社会保障政策1127
40.5教育发展政策1128
参考文献1129
第41章应对气候变化的地方行动、能力建设和公众参与1132
41.1应对气候变化的地方行动1132
41.1.1地方的减缓行动1132
41.1.2地方的适应行动1137
41.2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1142
41.2.1温室气体统计核算报告体系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1142
41.2.2主要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1147
41.3应对气候变化的公众参与1148
41.3.1政府的推动1148
41.3.2企业的气候变化意识与行动1150
41.3.3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与行动1152
参考文献1155
第42章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1159
42.1中国与全球气候治理1160
42.1.1中国认真履行在国际条约下的义务1160
42.1.2中国积极谈判推动《巴黎协定》达成1161
42.1.3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外全球气候治理进程1162
42.2中国推动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1163
42.2.1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总体部署1163
42.2.2减缓气候变化南南合作1164
42.2.3适应气候变化南南合作1164
42.2.4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南南合作1165
42.3“一带一路”倡议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所做贡献1165
42.3.1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1165
42.3.2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1166
42.3.3“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务实合作1166
参考文献1170
第43章未来气候政策需求1174
参考文献1177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科学出版社秉承多年来形成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始终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为科学家和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sciencepress-cspm
科学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