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古典文学研究及爱好者
唐宋散文名篇佳作,尽收于此。张撝之、王水照两位大家精心编选,作者介绍十详注十简析,全方位解读。上海古籍出版社60年经典,焕然一新,增加50余幅古代绘画、书法、书影,与唐宋散文相得益彰。
《唐宋散文选注》由唐代和宋代上下两册组成,选录唐宋两代著名作家52人的代表作品,共计112篇,均为历代传颂的经典,如《滕王阁序》《师说》《阿房宫赋》《醉翁亭记》《赤壁赋》等。每位作者均有简介,每篇作品均有详注和简析,是阅读唐宋代散文的上佳选本。《唐代散文选注》,张撝之选注,初版于1978年;《宋代散文选注》,王水照选注,此书初版于1963年,这两种“大家小书”均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经典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丛书。现将唐宋合为一套,以便阅读。
张撝之(1925—2004),上海人,1945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历任上海私立南洋模范中学、上海教师进修学院教师、上海教育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期从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古籍整理及研究、辞书编纂工作。一直担任《辞海》编委兼分科主编等。
王水照,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进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78年调入上海复旦大学任教,博士生导师。1992年获“有突出贡献的国*级专家”称号。1998年9月当选为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现任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筹)会长、全国苏轼学会副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文学遗产》编委等职。
目 录
前 言(张撝之) 3
魏 徵
谏太宗十思疏 11
玄 奘
大唐西域记 节选 15
王 勃
滕王阁序 19
刘知幾
叙事 节录 27
陈子昂
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 34
复仇议状 38
王 维
山中与裴迪秀才书 42
李 华
卜论 46
李 白
与韩荆州书 51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57
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 59
元 结
右溪记 62
独孤及
吴季子札论 64
韩 愈
师说 69
进学解 73
杂说四 79
原毁 81
送李愿归盘谷序 85
送董邵南序 89
子产不毁乡校颂 91
张中丞传后序 93
柳子厚墓志铭 100
祭十二郎文 107
刘禹锡
讯甿 114
机汲记 119
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 123
白居易
庐山草堂记 127
冷泉亭记 133
荔枝图序 136
柳宗元
送宁国范明府诗序 138
驳复仇议 142
送薛存义序 146
捕蛇者说 148
永州龙兴寺息壤记 151
三戒 153
蝜蝂传 158
罴说 160
种树郭橐驼传 162
童区寄传 165
段太尉逸事状 168
始得西山宴游记 174
钴鉧潭西小丘记 177
小石潭记 180
与李翰林建书 182
李 翱
杨烈妇传 186
舒元舆
贻诸弟砥石命 190
录桃源画记 195
杜 牧
阿房宫赋 199
李商隐
李贺小传 203
孙 樵
书褒城驿壁 207
书何易于 211
陆龟蒙
野庙碑 215
皮日休
读《司马法》 219
原谤 221
罗 隐
说天鸡 223
殷 侔
窦建德碑 225
前 言(王水照) 231
王禹偁
待漏院记 239
黄冈竹楼记 244
录海人书 247
范仲淹
岳阳楼记 250
欧阳修
朋党论 254
五代史伶官传论 258
醉翁亭记 261
梅圣俞诗集序 264
祭石曼卿文 268
秋声赋 270
苏舜钦
沧浪亭记 273
苏 洵
权书; 六国 276
权书; 心术 280
周敦颐
爱莲说 283
司马光
进资治通鉴表 285
训俭示康 289
曾 巩
寄欧阳舍人书 294
墨池记 299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劄子 301
答司马谏议书 307
游褒禅山记 310
读孟尝君传 314
伤仲永 316
沈 括
活字板 318
雁荡山成因 322
正午牡丹 325
苏 轼
答谢民师书 327
书蒲永升画后 332
日喻 334
石钟山记 337
记承天寺夜游 340
前赤壁赋 341
后赤壁赋 345
苏 辙
上枢密韩太尉书 348
晁补之
新城游北山记 351
李格非
书洛阳名园记后 354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 357
刘子翚
试梁道士笔 368
胡 铨
上高宗封事 370
岳 飞
五岳祠盟记 376
韩元吉
武夷精舍记 378
陆 游
师伯浑文集序 382
姚平仲小传 385
跋李庄简公家书 387
入蜀记 三则 389
王 质
游东林山水记 395
朱 熹
百丈山记 399
陆九渊
送宜黄何尉序 402
辛弃疾
美芹十论; 审势 406
陈 亮
中兴遗传序 412
谢枋得
却聘书 418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 421
林景熙
蜃说 428
邓 牧
吏道 431
雪窦游志 434
谢 翱
登西台恸哭记 438
唐宋散文选注
唐代散文选注
张撝之 选注
前 言
我国的散文,在先秦、两汉时代已经有了很高的成就。到了六朝,写文章非常讲究声律对偶,丰富了艺术形式,提高了写作技巧。当时确有一些比较好的作品,如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孔稚珪的《北山移文》、丘迟的《与陈伯之书》等,但是发展到后来,过分追求对偶的工整和词藻的华丽,堆砌典故,晦涩难懂,造成了一种偏重形式的文风,并一直延续到唐朝。
初唐时期,还是这种文风盛行的时候。魏徵在编史书时批判了骈俪浮艳的文风,但他自己写的章奏仍旧是骈体,不过少用典故,比较通畅。佛教徒的译著如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也较多地运用与骈文相近的整齐的四字句。“初唐四杰”深受齐、梁作者的影响,他们写文章也是用骈体文。王勃的《滕王阁序》可以作为代表。稍后的陈子昂在诗歌方面提出要有“兴寄”和“风骨”的革新主张,也要求文风、文体的改变。他的论事书疏之文,用古文散体来写作,明朗朴素,已经有所转变。之后,萧颖士、李华、独孤及、元结等人起来反对那种从六朝以来的文风,并且指出了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元结就是主张写文章要“劝世救俗”的,他的散文朴实而不雕琢。但是他们反对得还不够彻底,时机也没有成熟,所以当时没有造成浩大的声势。
“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正是社会危机深刻发展的时候: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一些代表中下层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积极要求革新政治,调整地主阶级的内部关系,以维护封建秩序和唐王朝的统一。政治上的要求革新,进一步引起了文学上的革新。文学上反对浮艳文风的呼声,如果从陈子昂时算起,已经一百多年,在长时期的发展中,已经找到改变文体和文风的途径,因而掀起了一个革新文体和文风的“古文运动”。运动的主旨,是提倡写文章首先应该有充实的思想内容,主张恢复和发扬先秦、两汉散文的朴质流畅的传统,并且大力从事于“古文”的宣传和写作,以形成一种社会风尚。“古文”是和“骈文”相对的概念,它的特征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不同于骈文的讲究声律对偶和词藻典故。先秦、两汉在时间上比六朝为古,所以文学史上称为“古文运动”。运动的主将是韩愈和柳宗元,参加者有刘禹锡、白居易、李翱等人。“古文运动”虽然用复古的名义来号召,但并不是单纯地摹仿古人,实际上是继承了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结合当时的时代需要而作了新的发展。在语言形式上,把文章从骈四俪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一种精炼流畅、刚健朴茂的风格,使散文更适宜于叙事、说理和抒情,这是有进步意义的。特别是韩愈和柳宗元,在散文的创作实践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后代散文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
韩愈的思想比较复杂。他与统治者的政见并不完全一致,反对藩镇割据,主张中央集权,坚决排佛,反对弊政,在仕途上也受到挫折,因而他写的某些文章揭露了一些社会矛盾,有的还批判了当时一些不合理现象。他的论说文如《师说》《原毁》,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结构严谨,说理透辟,谴责了当时一般士大夫的不良风气。《杂说四》则是构思精巧、含义深刻的寓言。《送董邵南序》等抒情散文又有盘旋曲折的特色。记叙文如《张中丞传后序》,写人、记事、状物,都有鲜明而完整的形象,夹叙夹议,融成一体。《进学解》是赋体的变化,句法整齐,但不同于骈文。韩愈散文的语言是新颖而生动的。他不仅善于吸收古人语言中有用的东西,而且善于从当时的口语中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成分,熔铸新的词语,有的已成为现代汉语中的成语。
柳宗元的散文对当时现实的认识和批判,对人民的同情,比较深刻而强烈,在政治上是革新派。他的论说文写得逻辑严密,条理井然,内容丰富而闪耀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辉。他的传记文如《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又有所剪裁和集中,思想内容也有进步意义。《捕蛇者说》生动地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的压迫和剥削。寓言和山水记则是柳宗元散文中两类最有特色的作品。《三戒》《罴说》《蝜蝂传》等作品,把先秦诸子散文中仅作设譬之用的寓言片断,发展为完整而独立的短篇,更有深刻的含义,写得又通俗易懂,结论部分言简意赅,发人深思。山水记如《永州八记》(本书中选了前三篇),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深刻观察体验,又用刻划入微的笔法写出大自然的美:高洁,幽深,鲜明。这些山水记固然流露出士大夫遭遇不幸的孤独感,但写一草一木、一泉一石,声色动静,都仿佛是作者的知己,有亲切感。柳宗元散文多用短句,字凝句炼,秀劲挺拔,是其语言上的特色。柳宗元的散文中,还有一些是主张调和儒、佛两家的思想的。
晚唐时期,朝廷内部出现了极其复杂的矛盾,各立派系,互相倾轧。他们为了争夺各自的权力和利益,都加强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从而形成了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不断地爆发农民起义,并得到其他阶层的支持。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上,讽刺小品就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发展起来了。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的文章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现实,鞭挞了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荒淫奢侈,为唐朝的散文放射出最后的光彩和锋芒。
唐文如同唐诗一样丰富多彩。这本小册子试图介绍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唐文给读者阅读、欣赏,选了从初唐到晚唐的文章共56篇,以韩愈、柳宗元为中心。这些自然不能包括唐文的全部精华,但所选的大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也发掘了一些过去被人忽略的作品,意图能大致反映唐文的面貌。有些选文,文字方面在各种本子里略有出入,这里择善而从,同时也参考了有关的注释,都不一一罗列注明了。选注者限于水平,谬误之处,希望得到批评、指教。
宋代散文选注
王水照选注
前 言
宋朝散文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三百多年间出现了人数众多的散文作家,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宋朝人就占了六位(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从《宋文鉴》(宋吕祖谦辑)、《南宋文范》(清庄仲方辑)等总集来看,作品的数量十分惊人,是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
宋朝初年,文坛上承袭了晚唐、五代浮艳柔弱的文风,一味追求词藻的典丽和声律的谐美,内容浅薄空泛,这在当时就引起了一些知识分子的不满和反对。到宋仁宗赵祯(1023—1063在位)时,欧阳修开始主持文坛,和他的革新政治的主张相适应、相联系,发起和领导了古文革新运动。这是唐朝韩愈和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欧阳修团结并且培养了大批的古文作者(苏洵父子、曾巩、王安石等),理论和写作齐头并进,又校补韩愈的文集作为典范,运用自己的政治影响,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奠定了一代文风。
散文的特点是题材广泛,笔法自由,因此对两宋三百年间的文章,要在思想内容上作一个科学的概括,是很困难的。本书选文56篇,就已经有政论、史论、奏议、书序、传记、杂说、记、赋、随笔、书简、日记、题跋等各种样式,其中或论国家大事、历史教训,或叙山川风貌、社会习俗,或是个人的抒情述志,内容很广。但我们可以看出,宋朝的散文和当时现实政治的联系是特别密切的,它是直接参与政治、影响政治的有力手段。北宋的不少名作如《朋党论》《本朝百年无事劄子》《答司马谏议书》乃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都与北宋先后两次著名的变法运动有关;南宋的优秀散文大都根植于苦难而动荡的时代土壤,表现了抗击金、元贵族统治者的侵扰和恢复中原的民族意志,反映了当时人民普遍高涨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两宋散文的一个可贵的思想特色。
宋朝散文风格的特点,大体说来是:平易自然,流畅婉转。比之唐文,宋代散文更宜于说理、叙事和抒情,更能适应政治斗争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实际需要,因而成为后世散文家学习的一种法式。从布局谋篇上来说,大抵唐文重于纵横开合,波澜起伏,在转接之间又不可测识;宋文贵在曲折舒缓,不露锋芒,洋洋洒洒而少突兀奇峰。在语言上,唐朝古文家大都致力于锤炼的工夫,选择或熔铸色泽强烈的尖新词语;而宋朝的散文语言以明白如话见长,还善于发挥虚字的作用。我们读唐、宋文时往往会得到这种不同的印象。
宋朝散文继承了唐朝散文的优良传统而加以发展,加强了议论性和抒情性,丰富了表现技巧和手法,在散文样式上也作了新的开拓和改革。但他们的议论和抒情,有时会显得空泛和矫揉造作,平易婉转的风格又往往流于冗长、粗率,这在评价它的整体成就时也是需要注意的。
有些选文的个别文字,在各种版本里略有出入,这里择善而从,限于体例,不再一一注明。书中一定还有疏漏和错误的地方,衷心地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 新华一城书集 (微信公众号认证)
- 上海新华书店官方微信书店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