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中信出版 | 利益共同体:行为经济学家对市场的辩护

76.70
运费: ¥ 0.00-15.00
中信出版 | 利益共同体:行为经济学家对市场的辩护 商品图0
中信出版 | 利益共同体:行为经济学家对市场的辩护 商品图1
中信出版 | 利益共同体:行为经济学家对市场的辩护 商品图2
中信出版 | 利益共同体:行为经济学家对市场的辩护 商品缩略图0 中信出版 | 利益共同体:行为经济学家对市场的辩护 商品缩略图1 中信出版 | 利益共同体:行为经济学家对市场的辩护 商品缩略图2

商品详情


书名: 利益共同体:行为经济学家对市场的辩护

定价: 118.00

作者: 罗伯特·萨格登(Robert Sugden)

出版社: 中信出版

页码: 456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ISBN: 9787521767063


1.随着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学界对于个体行为的认知有了新的发现,这动摇了传统经济学的一些基础假设。然而,这些发现也引发了关于如何好地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讨论。萨格登的研究为这一讨论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尊重个人选择的同时,设计有效的公共政策。此外,萨格登的研究还促进了经济学、哲学和心理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这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来理解和改善社会经济制度。
2.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它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就人类未来发展提出的“中国方略”。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因此,利益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
3.在学术层面,萨格登以其在实验经济学、经济哲学和政治哲学领域的多年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处理规范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经济学倾向于将人们的选择偏差视为决策错误,并据此提倡政府干预,萨格登认为应当尊重个体选择的自主性,并且不假定存在隐藏于表面选择之下的理性偏好。他提出了一种基于扩展的机会集而非偏好满意度的分析框架,这种框架保留了自由主义的核心特征,即个体应有权规划自己的道路,并且与愿意交易的他人自由交易。这一方法不仅为理解市场中的个体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解决规范经济学问题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方法。
4.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看,萨格登的研究挑战了行为经济学中常见的家长主义倾向,并为自由市场秩序提供了辩护。他主张,即便个体行为不符合理性选择理论的假设,市场仍是一个可以促进共同利益的地方。通过强调“利益共同体”的概念,萨格登提醒我们,经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互利的合作,而不仅仅是个体追求私利的结果。这一观点有助于推动政策制定者重新思考如何平衡市场自由与政府干预的关系,从而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公平的社会。
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总是假设行为人是自利且理性的,他们会大化自己的利益。基于此的经济分析也总是要尽可能满足行为人的偏好,但是每个人的偏好并非固定不变,而且有时导致偏好改变的是与其自身利益无关的因素,比如身处的环境,周边人的选择等。在此背景下,萨格登在《利益共同体》中提出了重构规范经济学的新思路,他认为,家长主义和一次性的“助推”可能并不能达到经济学家预期的效果,潜在偏好和错误在心理学上是没有根据的概念,经济学需要更激进地放弃理性假设。
相反,作为分析的基础,作者认为我们应该远离个人偏好,将市场视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将市场参与者视为互惠契约的潜在缔约方,他们一开始的动机或许就是合作而非自利的,从这个角度重构的规范经济学,更有助于我们解释当下的很多经济现象。
随着经济学和社会各学科的融合,传统经济学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经济学家也发现,很多现象仅靠经济学一家的知识很难解释,而学科的交叉融合至关重要,萨格登的这本新书就是融合心理学、哲学等各社会科学的新研究,探究了经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序言
第 1 章 自由主义传统和行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
第 2 章 本然观点
第 3 章 契约主义观点
第 4 章 内在理性主体
第 5 章 机 会
第 6 章 看不见的手
第 7 章 规 制
第 8 章 心理稳定性
第 9 章 内在动机、 善意和互惠
第 10 章 合作意图
第 11 章 互惠互利原则
注释
参考文献
罗伯特·萨格登(Robert Sugden),著,诺维奇东安格利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杰出的行为和实验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方法论和经济学哲学方面的研究也很有名。他著有《权利、合作与福利的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反思规则》,并在经济学和哲学的主要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近,他的工作重点是重新构建规范经济学。
当人们被“助推”以努力避免其不想犯的决策错误时,自由能得到保护吗?请阅读典自由主义行为经济学家罗伯特·萨格登的著作,在《利益共同体》一书中,萨格登借助对市场发现的机会的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弗农·史密斯, 美国查普曼大学George L. Argyros金融和经济学讲席教授,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罗伯特·萨格登是当今世界上杰出、深刻的思想家之一。作为一名哲学家和一名经济学家,他的分析触及了自由主义传统的核心——他对自由、国家的作用以及家长主义的局限性提出了大胆的观点。我认为这本书是他好的作品,也是过去半个世纪中为数不多的对自由问题的重要探索之一。
——卡斯·桑斯坦,美国哈佛大学Robert Walmsley大学教授

罗伯特·萨格登所著的《利益共同体》一书是对行为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大胆回应,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选择中显示出来的偏好并不能作为规范经济学的分析基础。萨格登并没有假定理性偏好,这种偏好隐藏于我们能够观察到的有缺陷的偏好之下,相反,萨格登提出了一种从根本上转变规范经济学的方法,即通过分析政策为互动的个体提供的自由来对其进行评估。正如我们所知,萨格登的观点是对规范经济学的严峻挑战,他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引人入胜、有待探索的崭新路径。
——丹尼·豪斯曼,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哲学系Herbert A. Simon和Hilldale教授

在这本书中,萨格登以其二十多年来在实验经济学、经济哲学和政治哲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用“利益”(advantage)这一术语来捍卫自由市场秩序,并用扩展的机会集合来加以解读,而不是采用偏好满意度或者其他客观福利指标。在当今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交叉研究工作中,萨格登是一位既富有创造力,同时又非常有趣的学者。他进行的这项雄心勃勃的研究将为学术界做出重大贡献。
——杰弗里·布伦南,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政治学、道德和政治哲学教授

罗伯特·萨格登多年来的工作为经济学和哲学开辟了多条新的研究路径。这本具原创性的专著终于将他对理性决策、家长主义、自由、市场等观点整合在一起。萨格登采用的契约主义方法为自由意志家长主义提供了一种急需的替代方案,其分析表明,行为经济学的新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让典的自由主义观点焕发青春。《利益共同体》将成为有对经济科学的道德和政治含义感兴趣的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案头的备读物。
——弗朗西斯科·瓜拉,意大利米兰大学哲学和经济学教授


在这本威著作中,罗伯特·萨格登从契约的角度对市场进行了老练的辩护,同时针对如下观点提出了严峻挑战,即行为经济学为政府的家长主义行为提供了合理解释。为了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市场和政府须发挥好各自的作用,针对这一议题感兴趣的人都应该阅读此书。
——朱利安·勒·格兰德,英国伦敦经济学院Richard Titmuss社会政策教授

作为行为经济学的业内人士,罗伯特·萨格登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有力而广博的论点,即反对用行为经济学来为政府的家长主义行为辩护。借鉴詹姆斯·布坎南提出的“契约主义”观点,萨格登综合哲学、历史、当代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观点,再次复兴了如下理念:人们应该被赋予自由规划自己的道路,并与具有交易意愿的其他人进行自由交易的权利。即使读者既不接受萨格登的观点,也不同意其结论——我自己便是这类群体中的一员——但只要我们想了解有关行为经济学的伦理和政策含义方面的激烈而充满活力的争论,这本书也是不可少的读物。
——乔治·罗温斯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 Herbert A. Simon大学经济学和心理学教授

萨格登在执行一项任务:放下其头顶上的规范经济学师、福利计划者的光环。让你远离所谓的“心理错误”,同时使你的选择符合某些假定的合理性,这并不在任何计划者的职责范围之内。萨格登是行为经济学领域中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真正先驱。本书将经济学、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编织在一起,观点鲜明、引人入胜、论证严密。从自由主义的角度来看,本书对行为福利经济学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是有社会科学家的读书目。
——马尔科·马里奥蒂,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经济学教授
要解释我撰写本书的目的,我们须回到2000年。

2000年,“行为经济学”这一名称刚刚出现,彼时我已经是这个领域中的内行了。格雷厄姆·卢姆斯(Graham Loomes)和我在这个领域(我们更愿意称之为“实验经济学”)一起工作了将近二十年,越来越多志趣相投的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也加入了这个研究领域。我们自己的非正式研究小组的成员还包括克里斯·斯塔梅尔(Chris Starmer)、朱迪丝·梅塔(Judith Mehta)、罗宾·库比特(Robin Cubitt)和阿利斯泰尔·芒罗(Alistair Munro),大家已经对关于个人理性选择的公认假设展开了多次实验。我们发现了一系列所谓的“异常”现象,即人们的决策行为规律与标准的经济理论不一致。为此,我们构建并验证了基于心理学的新理论,这些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上述“异常”现象。我们还花大量时间分析了“异常”现象导致某些研究出现的问题,这些研究旨在获取个人对非市场销售物品(例如环境质量和公共医疗保健)的价值评估信息。我认为那时我们已经相当确信——至少我本人确信——标准理论的失败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如果决策者有足够的激励和经验,则错误就得以消失(某些主流经济学家至今仍持这种观点),但标准理论的失败并非源自这类错误。相反,这些“异常”现象证明了作为正常人类决策基础的心理过程与理性选择模型的吻合度并不是很高。我们发现,一个典型的行为主体在给定选项之间做出选择时,通常会受到那些从理性选择的角度看似乎无关紧要的因素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可以预测的,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也是可以理解的。我看不出有理由假设——事实上,没有任何可靠的方式来理解如下观点:具有理性选择理论中假设的那些属性的“真实”偏好,存在于真实心智过程(actual mental processing)的心理中。

在我看来,行为经济学面临的突出的挑战就是找到一种进行规范分析的方法。例如,市场应该受到多大程度的监管,公共品是否应该由政府提供,如果由政府提供,应该提供何种质量的何种公共品。直到2000年,行为经济学才开始针对上述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按照惯例,规范经济学假设个人对有备选选项都具有明确且理性的偏好,且以满足这些偏好作为其标准。这一标准通常被认为体现了如下原则:经济学家提出的建议不应该是家长主义式的,而是应该由每个人自行判断对他或她来说重要的事情。但是,如果个人缺乏明确定义的偏好,那么该如何使用该标准呢?正如我观察到的,行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是发展出一种规范经济学的形式,这种形式不依赖于有关偏好的不切实际的假设,同时又尊重个人对自身生活的选择权。

我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受到了早期在经济学其他领域的工作经历的影响。早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就开始致力于讨论如何在社会选择理论的正式框架内呈现个人自由价值这一问题。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证明了如下定理:尊重个人自由的“受保护领域”(protected spheres)不可能与接受非常弱的偏好满足原则——如果每个人都喜欢一种状态而不是另一种状态,则一种状态优于第二种状态——相结合。更令人担忧的是,事实证明,如果森提出的呈现自由的方法是正确的,则无法保证对个人自由的尊重!这些结果围绕着如下可能性展开,即人们具有“多管闲事”的偏好,也就是说不仅关心自己的事,还关心他人的私事。对上述结果常见的反应之一是准确定义“多管闲事”这一偏好,然后找到某种“净化”偏好的方法,以消除这种在规范意义上不可接受的偏好属性。在我发表的一篇给经济学界同行留下深刻印象的论文中,我提出定义偏好的上述方法是一种错误的尝试,这种方法从一个独裁的社会计划者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并赋予该社会计划者决定如何利用有关个人偏好信息的权力,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个人自由的理念。如果不考虑偏好,并根据每个人的选择机会来定义他的“受保护领域”,那么整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每个人如何利用自己的选择机会取决于其自身,与自由的定义无关。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不仅将自己视为一名从心理学中汲取思想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实验经济学家,而且还将自己视为一名哲学经济学家(philosophical economist),在大卫·休谟(David Hume)、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的自由主义传统下开展研究工作。我认为上述两方面的工作从来没有处于紧张状态。相反,我开始认识到,休谟对人类理性的怀疑和他对人类真实心理的洞察力,预言了行为经济学的重要观点。在2000年左右,当我开始尝试寻找一种与行为经济学研究成果兼容的规范经济学形式时,我遵循了回应森的定理时采用的同样的宽泛策略,即用机会标准(criterion of opportunity)代替了传统福利经济学的偏好满足标准。对机会的定义独立于人们的偏好,我希望借此能够解决由理性选择理论的假设缺陷而导致的问题。通过将个人机会赋予规范价值,而不考虑如何利用这些机会,我认为这是在维护自由经济学的非家长主义传统。这项研究计划的一项成果便是2004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的论文《机会标准》。这篇论文展示了如何用机会这一概念来重新表述福利经济学的某些典理论成果。

事实证明,我不是一一个试图调和规范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人。2003年,有两篇重要论文发表在《芝加哥大学法律评论》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律评论》上,提出了一种调和规范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方法,与我的方法大不相同。这两篇论文的作者中都有一位著名的法律学者,其中一位是卡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另一位是塞缪尔·伊撒科罗夫(Samuel Issacharoff)。其他作者都是美国行为经济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包括桑斯坦的合作者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和伊撒科罗夫的合作者科林·卡默勒(Colin Camerer)、乔治·罗温斯坦(George Loewenstein)、泰德·奥多纳霍(Ted O’Donaghue)和马修·拉宾(Matthew Rabin)。这两篇论文的标题意味深长,而且非常相似,分别是《自由意志家长主义不是矛盾修辞法》和《保守派的监管:行为经济学和非对称的家长主义案例》。其含义很明确:行为经济学研究成果为家长主义式的经济干预活动提供了理由,同时这些理由可以经受住传统的反家长主义观点的驳斥。这两篇论文都堪称行为福利经济学的“宣言”。

根据上述两篇“宣言”,行为经济学不仅表明人们的选择往往与理性选择理论不一致,而且这些不一致是由人们不愿意犯的错误造成的。幸运的是(据称),行为经济学还表明,在不需要对选择自由施加过度约束的情况下,人们可以被“助推”(nudged)以避免做出这些错误选择。这两篇论文都隐含地区分了两种偏好:个体在实际选择中显示出的偏好,以及在没有犯错的情况下个体行动的潜在偏好(latent preferences)。尽管对潜在偏好的定义和识别方式只有粗略的描述,但论文中隐含的假设是这些偏好与理性选择理论的公理是一致的。满足潜在偏好被视为一种规范标准。这两篇论文,以及塞勒和桑斯坦在其后续著作《助推》(Nudge)中对其思想的普及,具有大的影响。广义的行为福利经济学,由卡默勒等人以及桑斯坦和塞勒于2003年提出,已经成为行为经济学家在分析规范问题时使用的标准方法。这种方法已得到世界各地政策制定者的认可,并已成为媒体讨论的重要话题。

我不得不说的一点是,行为经济学家乐于将违反理性选择理论的行为解释为决策错误的证据,这让我感到不解。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开拓时代,上述做法正是主流经济学家对“异常”现象的典型解释,而行为经济学家则与之意见相左。正如部分行为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上述观点就好像在说,决策者因未能按照标准理论预测的方式行事而被认为有过错,而不是因未能做出正确预测将问题归咎于理论本身。相比之下,对于行为经济学家接纳家长主义,我没有那么惊讶,但仍然感到失望。让我越来越感到不安的是,在公共讨论(public discourse)中,行为福利经济学思想正在激发一种对经济自由原则的敌对情感,而这些原则在过去两个半世纪的时间中一直是经济学自由主义传统的核心。

在本书中我将证明如下方法的可行性:在承认人们的行为经常与理性选择理论公理不符的条件下,经济学家仍然可以对规范问题进行分析。2004年发表的《机会标准》一文是一系列论文(部分论文是与其他学者合作完成)中的一篇,在这篇文章中,我提出了一种协调规范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一致性方法,并分析了这种方法的不同之处。经济学学科自19世纪后期开始接受理性选择理论,而我提出的方法与主流经济学家采用的方法大相径庭。在某些方面,我比其他行为福利经济学的拥护者偏离主流道路更远。但我相信,那是因为我更加重视心理证据。虽然如此,但我提出的方法保留了被行为福利经济学抛弃的自由主义传统的核心特征。这一方法的指导思想体现在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将市场称为“利益共同体”(community of advantage)的这一说法中,即经济生活是或者应该是一种互利合作的理念。

重复一遍,我曾相信这一系列论文中的各种论点构成了对规范经济学的一种一致的思考方式。但是,当我们试图把非正式思考时看起来相互一致的观点写下来时,这些观点并不是那么一致,无论是用简单的语言,还是用正式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本书的写作目的之一就是让我自己确信这些观点确实构成了一个一致的整体,或者有要以一种新的方式呈现这些观点,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本书融汇了如下四种主要观点。第2章和第3章介绍了一种观点,涉及一个经济学家很少明确提出的问题:规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谁?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深受詹姆斯·布坎南思想的影响,全书也是如此。布坎南是早支持我批评森的自由分析的经济学家之一。布坎南的思想让我了解到如何使这种批评与“契约主义”(contractarian)观念下的规范经济学相吻合,即公民被视为可以达成互利协议的潜在主体,而且是相关分析的对象。我并不认为规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须是公民,但我解释了为什么契约主义视角具有研究价值,为什么我选择从这个视角展开研究。

第4章介绍了第二种观点,即批判行为福利经济学中隐含假定的有关潜在偏好的概念。本章的大部分内容改编自我与杰拉多·因凡特(Gerardo Infante)和吉尔海姆·勒库特(Guilhem Lecouteux)共同撰写的论文。本章的核心观点是,没有充分的理由假设:在没有决策错误的情况下,个人的选择行为能够揭示“真实”偏好,这些偏好满足理性选择理论的标准公理。

第5—8章沿着第三种观点展开,提出了一种不基于偏好概念的规范经济学形式。第5章介绍了一种符合公民期望的规范标准,经济学家根据这规范标准提出公共政策建议。我提出的原则是,从每个公民的角度看,机会多总比机会少更为可取。我认为每个公民都可以赞同这一原则,而无须以自己具备理性一致的偏好为前提。第6章基于我与本·麦奎林(Ben McQuillin)合作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基于机会的标准。粗略地讲,该标准指的是有个体都应该尽可能地获得任何自愿交易的机会。这一章的分析表明,在不考虑偏好的情况下定义的竞争市场均衡状态可以满足上述标准。第7章探讨了哪些形式的市场监管可以扩展互惠交易的机会,其中引用了我与朱迪丝·梅塔共同撰写的一篇论文中的有关内容。第8章从契约主义的角度思考分配问题。我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增加机会的属性与障碍赛规则中的那种公平并不相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不可能是公平的。但是,如果市场规则要被每个人接受,那么每个人都须对能够分享由市场创造的收益有持续的预期。

第9—11章阐述的后一种观点与市场关系的道德价值有关。第9章包括我与路易吉诺·布鲁尼(Luigino Bruni)合作撰写的一篇论文中的一部分内容,这一章批判性地分析了市场关系是基于自利动机和工具性动机这一普遍观点。根据这一观点,市场关系并不具有道德含义,同时市场的范围也受到道德的限制,即如果允许市场超出这些限制,那么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美德可能受到损害。在大多数情况下,行为经济学家不会涉足美德伦理学(virtue ethics)问题,但自利偏好与社会导向型偏好之间的对比、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之间的对比,已经成为行为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议题。10章基于我在“团队推理”(team reasoning)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与安德里亚·伊索尼(Andrea Isoni)正在开展的研究工作。这一章分析了个体如何以既不自利也不利他为导向,而是以互利为导向采取行动。我认为互利意图可以成为许多自愿互动场合下的合作基础,例如在一般的民间社会中,特别是在市场中。作为一位契约主义者,在后一章中我向我的同胞们提出了建议,并引导他们认识到生活在一个崇尚互利道德的社会中的益处。
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中信出版 | 利益共同体:行为经济学家对市场的辩护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