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浙江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认证
浙江大学出版社直营店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你可以使用微信联系我们,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工程与工具:良渚石记

35.40
运费: 免运费
库存: 647 件
工程与工具:良渚石记 商品图0
工程与工具:良渚石记 商品图1
工程与工具:良渚石记 商品图2
工程与工具:良渚石记 商品图3
工程与工具:良渚石记 商品图4
工程与工具:良渚石记 商品图5
工程与工具:良渚石记 商品缩略图0 工程与工具:良渚石记 商品缩略图1 工程与工具:良渚石记 商品缩略图2 工程与工具:良渚石记 商品缩略图3 工程与工具:良渚石记 商品缩略图4 工程与工具:良渚石记 商品缩略图5

商品详情

书名:工程与工具:良渚石记

作者:姬翔,王宁远,董传万,罗以达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印张:5

字数:96

开本:800mm*1230mm  1/32

ISBN978-7-308-19163-0

定价:58

出版时间:20197

装帧形式:平装双封,全彩印刷

中图分类:Ⅰ.①工…Ⅱ.①姬…Ⅲ.①良渚文化—古城遗址(考古)—介绍Ⅳ.①K878.3

上架建议:考古

 

封面文案

我是一块石头,亿万年来,经历了无数的沧海桑田。最让我怀念的,是五千年前的那批人,他们弱小,却充满了智慧。

 

内容简介

良渚古城城墙良渚古城城墙以石块铺底,再覆土夯筑,铺垫石总面积约29万平方米。经过研究,这些石头均采自周边几公里范围内的自然山体,将这些石块运到城内铺垫城墙基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表明良渚古城的建设是个庞大的工程。本书主要以图片的形式,讲述良渚古城城墙的发现、研究历程,以及良渚遗址群石器等相关研究的一些成果和进展。

 

作者简介

姬翔,助理馆员,2016年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毕业,现就职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从事地质考古研究工作。

王宁远, 199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考古领队。曾主持海盐仙坛庙、嘉兴姚家山、安吉芝里等大型遗址的发掘。近年以良渚遗址为工作重点,负责良渚外围水利系统的发掘与研究。出版过《遥远的村居:良渚文化的聚落和居住形态》《从村居到王城》等相关专著。 

董传万,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多项,在国内外高级别刊物上发表过多篇科学论文,获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奖多项。与人合作、编著有《贵金属珠宝首饰评估》《山水探秘—浙江大地精品游》等著作。

罗以达,1976年毕业于南京地质学校地质专业,在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从事地质工作40年,2015年退休。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个重要的地调、矿调、城调等项目,获部优秀图幅二等奖和部科技成果二等奖,2013年破格晋级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目录


第一章 何以称城

一  周边地理环境

二  良渚古城的发现

三  古城布局与结构

 

第二章 铺垫石的故事

一  铺垫石的模样

二  铺垫石的岩石类型与组合

三  垫石产地

 

第三章 工程量研究与模拟实验

一  古人是怎么运输石块的

二  当时建造城墙需要多久

 

第四章 石器里的花样

一  石头打造的社会

二  因材施工

三  良渚人的智慧

 

第五章 石器石料何处寻

一  C 形区地质概况

二  资源与石源

三  良渚人的生活圈

 

第六章 未完 待续

一  是时候扩大工作圈了

二  它山之石

三  寻找良渚玉魂

 

后  记 

 

样章:

 

三  古城布局与结构

良渚古城城墙被发现后,又经过10 多年不间断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良渚古城的结构和布局逐渐清晰起来。

古城自外而内,为三重结构,依次为外郭城、内城以及中央核心区。城内分布了宫殿区、王陵贵族墓葬区、仓储区、古河道、手工业作坊等。

 

(一)外郭

在良渚古城城墙被发现后,为了弄清楚古城周边遗址分布情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古城外围进行了考古勘探和部分试掘工作。在勘探中发现了很多良渚遗址,且这些遗址大多是人工堆筑或利用自然土丘结合人工堆筑而成的台地。没有遗址的区域,在良渚时期则大多数都是水域或者沼泽湿地。之后,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图,发现了一些长条形台地(如扁担山、卞家山等)与一些自然山体,它们断续构成了良渚古城的外郭城。良渚时期,其建筑大多是土木结构,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除了城墙在底部垫有石块外,大多都是堆土或者利用草裹泥工艺堆筑而成的。历经五千年的风雨,间或伴随着当地人的取土建房,关于其建筑的结构问题,大多已无法知晓。其外郭,在良渚时期很有可能是连续且宏大的。

外郭城上,进行过发掘的美人地、扁担山、里山、卞家山等遗址,都是在沼泽地上直接堆筑而成的,且底部并没有铺垫石块。它们主要呈长条状,彼此围绕着古城相互连接。这些遗址里有的发现了一些良渚墓葬(如文家山、卞家山等),有的则发现了很多良渚人的生活废弃物堆积,据推断可能是良渚人生活活动的场所。

外郭城内一圈是良渚古城的城墙。良渚古城城墙的东北角和西南角分别是雉山、凤山两座自然山体。良渚人利用这两座山体,修筑了城墙。此外,城内还有皇坟山、江家山、黄泥山等几座自然土丘,这些土丘后来也被良渚人利用起来,有的进行取土,有的则经过人工修整堆筑成为其生活面。

 

(二)城墙

良渚古城城墙以凤山和雉山为依托,全长6 公里。城墙宽度在20~150 米,城墙内外侧都有很多凹凸不齐的地方,类似于后来城墙结构中的马面。在良渚文化晚期,由于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内的居址已不足以维系所有人的生活,因而很多人也开始搬到城墙上居住。并且,在居住过程中,良渚人不断地向城墙边倾倒生活垃圾,然后又在其上堆土扩展生活面积。久而久之,有些地方的城墙也就变得越来越宽了。

经过考古工作,共发现了8 座水城门和1 座陆路城门。每面城墙各有2 座水门,只有南城墙多了1 道陆城门。前面说过,良渚古城城内,除了人工堆筑的台地为生活、墓葬遗址之外,其他相对较低的地块,都是水域或沼泽地。因而当时的良渚古城也可以说是1 座水城。城内外河道经水门相接,构成内外水网与水路交通体系。西城墙的2座水门较窄,可能是由于面临东苕溪来水方向,这样有利于防洪。仅在南城墙的中部发现1 座陆路城门,可以说,良渚人当时的出行方式很可能主要为水路交通。

 

(三)宫殿区

城墙内,有一个大型的人工堆筑土台——莫角山,东西长约630米,南北宽约450 米。其堆土分两部分,下部为青淤泥,表层2~4米为纯净黄土。其西侧为自然山体,仅人工堆筑2 米左右,东部人工堆筑部分深达10~12 米,其表层黄土厚度为3~4 米。莫角山台地,在堆筑时,底部主要用了取自沼泽地的青淤泥作为堆筑基础,然后再用取自山上的黄土进一步加高。莫角山上,还有三个人工堆筑的台基遗址,分别是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乌龟山,它们构成了良渚古城内的宫殿区。

大莫角山位于莫角山东北部,是3 个台地中最大的一个,总面积约1.5 万平方米,人工堆筑的厚度16.5 米左右。大莫角山上,发现了7 个300~900 平方米的高台式建筑基址,可能为当时的宫殿。小莫角山位于大莫角山西侧80 米,面积约3500 平方米,人工堆筑厚度6 米左右。小莫角山上发现确认了4 个良渚文化的房址,分属于不同阶段。乌龟山在小莫角山南侧约80 米,面积约8500 平方米,人工堆筑厚度7 米左右。乌龟山台地顶面,破坏严重,未发现房基等建筑遗迹,其整体形态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在莫角山上这3 个台地之间,还分布有一块面积近7 万平方米的沙土广场。沙土广场主要是以一层沙、一层泥交错夯筑而成的。沙土主要是河沙,掺杂泥土和石头颗粒。沙土广场直接在原先堆筑的青淤泥之上修建而成,在南部和东部还发现了9 座与沙土广场同时建设的房屋基址,面积在200~500 平方米,排列十分整齐。

除此之外,在莫角山东部边缘,发现了5 座南北向分布的土台;在其北部边缘,也发现了8 座东西向分布的土台。大莫角山北部和南部,还有一些石头遗迹,纵横交错,结构较为复杂,宽度30~75 厘米不等,石块的粒径多在15 厘米左右。然而,关于这些石头遗迹的性质,目前还无法确定。在部分区段,石头遗迹范围中还存在沟槽的迹象,说明在砌筑石块之前,曾挖有沟槽,明显是经过设计规划的。

 

(四)墓葬区

莫角山台地西侧,有一垄南北向的高地,其北部是反山王陵,南部是姜家山遗址。反山王陵东西长约120 米,南北宽约80 米,是一座人工堆筑的长方形土墩,共发现了11 座良渚文化的大墓,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还有部分漆器、象牙制品等。

姜家山遗址位于反山王陵南部,是一处依托自然山体人工堆筑的大型土台,人工堆筑厚度2~5 米。在其东部地势较高区域中,发现了房基、灰坑等遗迹,为居住区;其西部,则发现了良渚文化贵族墓地,墓葬等级较反山王陵低一些,也出土了一些玉器。

 

(五)仓储区

在莫角山南部偏西,有一个小台地——池中寺遗址。该台地东、南、西三面环水,北侧与莫角山相连接。在此地发掘时,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米,经过换算,总量超过15 万公斤。考古发掘表明,粮仓东侧在良渚时期是一片池塘,废弃后逐渐形成陆地,近代被用作稻田。此处土质纯净,没有发现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寄生虫,也很少有良渚文化生活废弃物。推测在良渚时期,这片池塘的主要功能是存储饮用水。

 

(六)钟家港古河道

在莫角山东部、北部和南部,有一条良渚时期的古河道——钟家港。钟家港古河道,呈工字形,总长度约1000 米、宽度18~80 米,深度在3 米左右。在良渚文化晚期,这条古河道中在莫角山西侧的部分被逐渐填平,形成了一片从大莫角山遗址延伸到东城墙的大型台地。在发掘钟家港古河道南部时,还发现了当时河道边的木构护岸。木构护岸遗迹紧贴土台东部边缘,由竹编物、木桩构成,中部木桩上有一横木。木桩直径7~16 厘米,间距30~40 厘米。在河道中发现了陶器、石器、小玉料等,另外还发现了很多动植物遗存和骨制品、骨料等。

 

(七)作坊区

在对钟家港古河道进行发掘时,发现其东岸土台上有较多石器、骨器、燧石石片、玉料、玉钻芯、石器残件、坯料等。除此之外,还发现了大片的红烧土堆积。这些遗物、遗迹,说明这些土台在当时很有可能是石器、玉器的加工作坊。河道中的陶器、动植物遗存,可能是当时居住在岸边作坊区的工匠的生活废弃物。这些小玉料、石器残件,可能是当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被直接倾倒在河里了。

 

(八)其他台地

在莫角山宫殿区北侧和东侧,还有大片人工堆筑的台地。在莫角山西侧,还有一片皇坟山台地,尚未进行过发掘。经过勘探,发现其堆筑厚度8~10 米,最厚处达到16.5 米,总面积约5 万平方米,与莫角山通过一条南北向的通道连接。皇坟山台地在当时很有可能与莫角山一样,也是属于宫殿区。

环绕一周、垫石铺底的城墙,城墙内林立的宫殿高台,穿越古城的钟家港古河道,丰富的粮食储备,大片的玉石器加工场,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向后人诉说着:良渚古城,何以称城。

 


 


浙江大学出版社微店店铺主页二维码
浙江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浙江大学出版社直营店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

工程与工具:良渚石记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打开微信,扫一扫

或搜索微信号:zupress
浙江大学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