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新成果为指导,坚持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的开放视野,着眼于当代中国人们道德生活的实际需要,将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伦理道德生活、现象和问题,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伦理学研究,试图建构一个涵容理论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德性伦理学和实践伦理学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旨在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伦理思维和道德智慧,培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明相适应并能引*其发展的道德行为品质,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服务于国家和人类的伦理文明建设。
王泽应,1956年生,湖南祁东人,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湖南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优秀社会科学专家获得者,中央“马工程”《伦理学》首席专家。在《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
谦逊作为个体道德的一种重要品质,包含谦虚、谦和、谦让等含义,是指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局限与不足所产生的一种谦虚向学、谦恭礼让和谦卑待己的伦理品质。儒家很重视谦德,孔子强调“不伐”,即不自夸。《周易》六十四卦中即有“谦卦”,该卦卦辞说:“谦:亨,君子有终。”表明对谦德的积极肯定。《周易·系辞上》又说:“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这是强调君子谦逊、恭敬才能保其位。《周易·谦卦·彖传》说:“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认为“谦”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也是一条普遍的宇宙法则。所以,《周易》告诫人们要以谦虚为怀。俗语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反映了“谦”作为一种美德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谦逊、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所必须光大弘扬的基本道德品质。“虚心而不自满,尊重别人的平等人格,荣利不争,享乐居后,谓之谦让。”
人之所以需要谦虚,是因为“个人智能实极有限,纵有所成,亦甚细渺,学问无穷,进德无止,岂容骄慢,岂可自满”?个人的德行、才能实在有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缺点、弱点和不足,因此每一个人都有向他人学习的必要,彼此取长补短,才能共同进步。谦让凸显了向别人学习而又不与人争利的优秀品质,因此是一种最可宝贵的德行或达德。
宽容。宽容是一种待人处事的美德,更是人生应有的胸怀和境界。做到宽容需要襟怀的容量,也就是度量、气量、宽宏大量。“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接纳,是一种时代崇尚的品德,是吸纳他人长处、充实自我、创造自我价值的良好思维品质。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宽容自己又善于宽容别人的人,是在造福于自己,也在造福于社会。自己给自己多一分宽容,自己就会多很多的快乐;自己与他人之间多一分宽容,社会就会少很多冲突、争斗。我们不仅自己要理解宽容自己,更要对别人理解宽容。对他人宽容了,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能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获得支持与帮助,促成事业的成功,提升生命价值与意义。
敬畏。敬畏是人们对天地间一切有价值之物或对象所持的一种敬重、敬仰和畏惧的心理,也是一种人们应当培育和培养的伦理美德。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学会敬畏,我们才会对人对事有所敬重和忌惧,才不会忘乎所以、得意忘形,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人类的敬畏思想经历了漫长的不自觉阶段,包括无意识的恐惧、有意识的自为敬畏以及所谓的“无畏”阶段。道德敬畏是植根于人类天性和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到康德对无尽星空和内心道德法则的敬畏;从宗教之敬畏上帝或天神到现代社会人们对普通生命敬畏的回归,道德敬畏几乎伴随人类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它对于个人的道德成长和整个社会道德价值秩序的维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道德敬畏是指人们对道德法则,对善的事物及其社会价值与根源的强烈崇敬和畏惧的道德情感体验。在人类道德发展史上,道德敬畏大致经历了无知型的道德敬畏、形而上的道德敬畏和理性自觉的道德敬畏三种形态。道德敬畏的指向主要有四种,即敬畏自然、敬畏上帝、敬畏生命和敬畏规则。道德敬畏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是个体道德意识产生的重要的情感因素,是道德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激励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
感恩。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能享受这一感动的情绪体验,也是一种懂得欣赏世界和他人的优秀品质,表现着人们对诸种道德关系的深刻认识和热情把握,是一种对万事万物的友善态度和积极心理。怀感恩之心的人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当你能够静下心来,用心去体会周边的世界,你就会很容易地发现,需要人们来感恩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如果没有阳光,就没有明亮温暖的日子;没有春夏秋冬的轮回,就体会不到生命的生生不息;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和爱情,世界就会充满孤寂的灵魂。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生活、感恩命运、感恩逆境与敌人。感恩让生命的每段历程充满温馨。懂得感恩,就会珍惜每粒收获;懂得感恩,就会笑对亲人朋友。只有感恩一切关心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失败,感恩挫折,感恩美好而奇妙的大自然,才能让感恩之心焕发出神奇的光辉,成为一种精神礼赞和旷古绝唱。
感恩与外部条件无关,它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切实领悟,是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一个怀有感恩之心的人决不会任意糟蹋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等,这样的句子同样传承着中华民族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对家庭、对公司、对朋友、对社会都真正负起“责任”。“不要抱怨玫瑰有刺,要为荆棘中有玫瑰而感恩。”
感恩之心洋溢着爱人之心的温暖,散发着仁慈之心的光辉,是仇恨之心的天敌。只要人人多一份感恩之心,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充满温情,也更加和谐。
此外,尊重、关怀、奉献、创造等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道德品质。我们所处的世界
是一个充满了创造的世界,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呼唤创造的时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美好的生活要求我们勇敢、主动地去开拓、去创造,只有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才能托起我们民族振兴的未来和祖国繁荣富强的希望。
后记
本书是在我2012年出版的“国家精品课程系列教材”《伦理学》基础上删改扩充而成的。八年来,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原教材予以多次修改和补充,一个总的原则是希望增加学术界近年来探讨的最新的理论成果,更好地凸显伦理学的精神容量和朝向未来的精神品质。在我撰写《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先秦卷、宋元卷和《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简史》的过程当中,我深刻地认识到,道德生活及其价值追求应当成为伦理学教材的红线和主旨。探寻当代道德生活面临的种种问题,可以使伦理学的理论研究更加具有自己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而且当代道德生活在范围、性质和层面上具有时空的多重叠加和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与时代和社会的问题交织,迫使人们不得不去加以认识而且必须去加以认识,进而寻找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和价值基元。生活在如此日新月异、问题和矛盾如此众多的时代,自然有着对什么样的道德生活才真正值得过的价值渴望,有着对做一个好人的诸多沉思和立志做一个好人的伦理精神的深刻呼唤,而好社会恰恰是由诸多好人所组成的。我们的伦理学教材也应当从变动不居的社会状况中求取其“变而不失其常”的人生智慧。船山所言的“历乎无穷之险阻而皆不丧其所依”“泊然于生死存亡而不失其度”,应当成为我们迎接当代道德生活诸多挑战和考验的精神信念。宋儒程颢有诗,“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自豪雄”,今天读来依然有它内在的精神力量。伦理学既要把握道德生活发展的规律,也要正确定制道德生活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自觉地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唯其如此,才能既彰显真理的力量亦彰显价值的力量。我在多年的伦理学教学与研究过程中也深刻地感受到,一些亘古如斯的伦理学命题和范畴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从古代传承到现代,那是因为它们
触及
道德生活的真谛,捕捉到了道德生活的恒常因素,并以洞穿本真的魅力表现出来,自然引起一代又一代伦理学人仰高钻坚般的精神价值探求。虽然我们可以添加当今时代和个人生活的智慧,但是它们的基本精神和价值义理应当是不变的。诸如至善、不朽和终极关怀,甚至像良心、幸福、荣誉、义务、善恶等,始终是道德认识、道德生活追求的基本德目和范畴。伦理学依靠着这些独具特色而又“变而不失其常”的范畴或概念体系取得了在人类心灵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依据这种感受,我紧扣道德生活及其价值追求这一主线,围绕着“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人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道德”和“怎样追求富有品质的道德生活”展开运思,对原有教材不断进行汰选,基本保留五章的内容,增写了“规范伦理学的基本理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道德生活与道德律”、“社会道德生活”和“伦理精神的陶融与追求”,五章,在全书十章的比例中占到了一半份额。在保留下来的五章中,我也尽可能地做出修改,新添了诸多新材料,充实了有关内容,诸如对道德含义的解说,对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某些调整,对个体道德诸要素的新的论说等。因此,该教材既保留了原教材某些比较确当的论述和观点,同时又增加了许多新的章节和内容,可以算是这些年来自己从事伦理学教学与研究的心得体会之汇集。
在教材写作过程中,我参考了国内外众多伦理学教材及研究性著述,大多在引用和参考文献中一一标出。对于某些观点被采纳而未能标出的论著,
也许是个人粗心所导致的疏漏,
也许是由于查找方面
太过繁难,还望论著者海涵。衷心感谢国内外众多的伦理学研究者,正是你们长期以来对伦理学教材体系建设卓有成效的贡献给了我许多伦理学的精神启迪和学术滋养。
“道德哲学在开放之时代尤要。”无论是对精神家园的建构与守望,抑或是成就和实现自我的价值奠基与引领,还是锻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国魂与民魂,伦理学无疑是哲学及其他人文学科中最具有精神引领性和价值导向性,进而深刻地影响人自身的发展和进步的学科。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与人性、人的本质、人道、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人格和人的品质有着至为密切联系的伦理之学,一定会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获得不断推陈出新的丰厚滋养,会在人们对诸多
伦理
道德问题和伦理道德现象的不断反思、求索、体悟中获得不断前行的发展动能。人在借助和依凭道德生活的过程中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既有助于人之生活的好伦理、好道德,也一定能够借助对好伦理、好道德的探寻和建构更好地成就人和发展人自己,创造出一个富含伦理智慧的人性化的道德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
王泽应
2020年9月8日于长沙岳麓山下景德楼
- 人民大学出版社微店 (微信公众号认证)
- 人大出版社自营微店,正版人大出版社书籍直发,品质保证!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 随时随地的购物、客服咨询、查询订单和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