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 大分裂时代 杨照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

28.80
运费: ¥ 5.00
库存: 298 件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 大分裂时代 杨照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 商品图0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 大分裂时代 杨照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 商品图1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 大分裂时代 杨照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 商品图2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 大分裂时代 杨照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 商品缩略图0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 大分裂时代 杨照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 商品缩略图1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 大分裂时代 杨照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 商品缩略图2

商品详情

围绕“分裂时代的文化”重新认识“五胡乱华”、六朝骈文,以及隋唐的根源。

中国这个独特的生命体是如何诞生、成长、进取、挑战、变革的

汇集近百年历史学、考古学的丰硕成果,运用搁置在学术象牙塔的新知识、新方法

提供中国通史的全新读法,讲透中国历史的逻辑。



书名: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

定价:48.00元

作者:杨照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9-03

页码:40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99615




中国这个独特的生命体是如何诞生、成长、进取、挑战、变革的,汇集近百年历史学、考古学的丰硕成果,运用搁置在学术象牙塔的新知识、新方法,提供中国通史的全新读法,讲透中国历史的逻辑。

特色之一:把中国看作一个生命体

中国是一个生命体,有它的起源和定型,也有它的生长和成熟,还要经历和逆转。假设我们忘掉了关于中国历史的一切,假设我们是一个在火星上观察中国的局外人,我们好奇中国为什么是这样的中国,中国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历史——这就是这套书打算讲解的核心内容。

特色之二:挖掘中国历史的逻辑

这套中国历史,关注历史演进的脉络,关心历史运作的背后逻辑,而不是讲述某个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是烦琐地考证一个新的历史知识,更不是突出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和宫廷内斗的血雨腥风。中国到底是怎么从满天星斗一般的诸多新石器部落,演化成大一统的帝国,而游牧与农耕的帝国在历史上又是如何彼此冲击,塑造出今天的中国,这是这套书关注的。

特色之三:文学读蒋勋,历史看杨照

这套中国历史,杨照先生已经在台北完整讲过两次,分别用了5年时间,影响了两代学子和上班族;作者又用了5年时间整理成文字,到处都是干货满满的新知识、新见解。这套讲解,不那么学术,却到处都是精深的学术成果;这套讲解,不追求戏说,却充满了畅快而愉悦的轻松氛围。

特色之四:中国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

这套中国历史,关注王朝更替、杀伐决断、远交近攻这些“大历史”,也关心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关心古人的生活作息和衣食住行,关心不同之人的所思所想,关心不同时代人们表达自我的方式,这些“小历史”让我们看见,中国的深刻底蕴,中国历史的内涵,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

特色之五:新材料、新观点、新写法,全新的中国通史

这套书是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是今天的历史学家用今天的新视角写给今天中国人的中国历史。我们现在读的中国历史,太多都是50年前的老书,而100年以来全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成果却被人们束之高阁,我们一点都不知道。这套书提供的就是新材料、新成果、新写法,讲透中国历史的运作逻辑。

1、使用新材料,让我们比司马迁更懂先秦,比司马光更懂唐宋。

因为我们看到了连那个时代的人都没看到过的新材料,就像甲骨文、敦煌文献、居延汉简,还有马王堆的帛书。

2、广泛吸收新成果,我们发现原来学术的东西还可以这么好玩!

从一百年前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开启的新史学革命,到今天中国大陆和台湾、日本、欧美汉学界的新成果。

3、采用新写法,思维清奇、平易近人,从零开始,重新认识。

从头讲述,从零开始,重新认识,思想的厚重感、讲述的故事感,兼容并蓄;不偏不倚,不薄不厚,不深不浅,历史的现场感、破案的畅快感,应有尽有。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一套全新的中国通史。不是为读者介绍干巴巴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而是发掘中国历史背后的逻辑,提供一套崭新的读懂中国历史的认知方法。系列共4辑13册,全景呈现“中国”这个独特而顽强的生命体的演进。

第6册《大分裂时代》紧紧围绕“分类时代的文化”,帮助大家重新认识所谓的“魏晋南北朝”这一段分裂时期,你会看到:

中国历史传甚广的“五胡乱华”这个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

《人物志》和《世说新语》这两部奇书精彩呈现了六朝品评人物的风气;

南北朝文学在诗歌创新和声韵结构上都有突出的成就,为唐诗铺好了路;

北魏是联结秦汉与隋唐这两大帝国的关键,理解隋唐,先理解北魏的制度创举;

梁武帝努力争取寺院势力,以便与门第庄园抗衡,却未能如愿……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2018—2019年推出——

辑:起源与定型:从共主到君主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2:文明的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从列国到帝国

新石器时代星罗棋布的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形成了夏、商、周三个强大的氏族部落,他们同时并存,互相竞争,相继做中原的共主。夏建立了国家政权的起源形态,商用文字和青铜器展现治理的实力,周用成熟的制度将这一切定型,并借着春秋战国诸国的彼此竞争和拓展,以及秦的整合,中国延伸到更广的地方,帝制从此定型。

辑:生长与进取:帝国治理下的和平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帝国的昂扬精神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危机与考验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大分裂时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7:新帝国的试验

匈奴与两汉、与隋唐,还有中间作为过渡的鲜卑帝国,各自实践了不同的帝国形态,中国开始了帝国模式的新尝试。匈奴是北方游牧帝国的原初形态;则是其生长形态。西汉是爆发式的,由内而外将中国的范围地扩展开来;东汉是内敛型的,皇帝和通过分享权力维持帝国守成的局面。而隋唐是型的,将北方游牧和南方农耕成功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典型的大一统中国。

第三辑:成熟与:从大陆到海洋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8:新时代的开端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9:分裂与互动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0:世界性帝国

生长中的中国向外进取,成熟期的中国向下扎根。辽、金、西夏、宋各自继承了前代的遗产,在彼此的博弈中向内寻求原发动力,中国的官僚体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在此达到成熟状态,中国的形态不仅成为后世的样板和楷模,更通过蒙古这个世界性大帝国向全世界发散。

第四辑:危机与变革:帝制的黄昏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1: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2:帝国的千年变局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3:希望与绝望交杂的时代

世界的格局已经变化,亚欧大陆为的古代文明被世界和工业革命的浪潮侵袭。在中国,游牧与农耕的变成中国与世界的,海岸线取代长城成了中国历史的主轴。渐渐被卷入世界体系的中国,经历痛苦和挣扎,也迎来希望和。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第一讲 中国中古史鸟瞰

01 用朝代讲述中国历史,有什么问题 002

02 西方历史分期方法给我们的借鉴 005

03 为什么中国历史需要一个中古时期 008

04 中古中国的关键特征 011

05 小型村落取代城郭 014

06 村庄与庄园并行 018

07 从屯田到均田的土地制度 021

08 中古时期的土地制度与人身关系 024

09 对皇帝的限制是中古社会的独特之处 028

10 中古时期的游牧民族政权 030

11 中古中国是一个社会 034

讲 《人物志》与《世说新语》里的中古中国

01 曹魏时代的《人物志》是怎样一本书 042

02 什么是“才性” 044

03 如何品评人物 046

04 《人物志》的人物品评原理一直流传 050

05 如何对人进行分类 053

06 “偏材”和“英雄”都是什么样的人 056

07 与“偏材”对应的“理”型人 059

08 《人物志》的目的在于“识人” 062

09 从人物品评看魏晋时代的人生追求 065

10 《世说新语》是一部品鉴人物的奇书 070

11 《世说新语》的修辞方法很独特 073

第三讲 佛教东来与中国思想大变迁

01 佛教进入中国 078

02 佛教面对谶纬、黄老和清流 082

03 佛教初入中国时,依附于黄老之学 086

04 佛教的轮回观念对中国的冲击 089

05 “省欲去奢”的教导 092

06 佛教禅定的特殊方法 095

07 佛教与中国思想的冲突 099

08 佛教进入中国的几个阶段 103

09 从汉末佛教到中古佛教的转变 106

10 对佛教的中国释与佛教盛行中国 109

……

杨照,历史学家,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兼修考古学和人类学,入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研究所,为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师从张光直先生和杜维明先生,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人类学。曾任职于“研究院”史语所,兼任多所大学讲师,后以历史学术普及和历史写作为。杨照现任台湾诚品讲堂与敏隆讲堂讲师,常年开设一系列关于中国历史和中国经典的课程,他的历史创作延续吕思勉、钱穆的治学和教学路径,将艰深而丰富的学术成果以生动通俗的方式传达给大众读者。



杨照先生是我敬佩的历史学者,其知识之渊博,对新的考古、研究发现之,在一般历史学家之上。

——许纪霖(历史学者)

中国历史有不同的写法。杨照先生这套中国历史不在历史叙事,而在于寻找中国史文化上的根源。这就说明了,世界上的古老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延续了三千多年的根源。这种写法在阅读中会给我们更多更新的思考,受益无穷。

——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学)

杨照穿越学术圈内外,故行文生动而颇具深意。

——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第七讲  重新认识六朝骈文

01 读懂六朝文章,先从唐宋古文运动说起

中国文学史上,有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以韩愈为首,还有同在唐朝的柳宗元,加上北宋的欧阳修和“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以及曾巩、王安石。这八个人的作品有什么特殊的独到之处呢?重要的特征是,他们写的都是“古文”。

“唐宋八大家”以韩愈为首,就是因为他大张旗鼓发动了“古文运动”,顾名思义,那是主张不按照当时流行的方式写文章,明确地反对“今文”,提倡取法古人文章的精神和风格。韩愈强烈反对的“今文”,主要就是“骈文”,又叫“四六文”。

我们今天要欣赏“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要理解“古文运动”,不能不弄清楚他们为什么那么反对骈文。于是,更进一步,我们也不能不认真地探问一下:骈文究竟是什么?在历史上骈文是如何形成,又如何演变的?经过古文运动的攻击之后,骈文没落、消失了吗?

我们先从后一个问题开始回答。距离韩愈的时代超过一千年,比我们的时代只早了一百年,有另一场重要的文学革命,那就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事件──“白话文运动”。参与白话文运动的主要旗手之一是胡适,而这场运动有一篇重要的宣言,就是1918年胡适写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载于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号)。在这篇文章中,胡适纲举目张地提出了“八不主义”,列举出新文学应该避免、应该反对的八种写法。

“八不主义”的第五项,赫然是“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这说明直到20世纪初,“骈”都还在文学革命的反对之列,很显然这样的文学写法,在古文运动之后又延续了一千多年,根本就没有被古文运动打倒。

其实,胡适“八不主义”的第三项“不用典”,也与骈文有很密切的关系。骈文又称“四六文”,就是因为文中的句子单位,几乎毫无例外都是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如果有两个四字句子或两个六字句子接连出现,就用对偶,前句如果是两个字的动词,后句在同样的位置就也是两个字的动词。

对偶的写法,尤其是只能运用四六字短句,必然大大限制文章的表达。于是要写稍微复杂一点的叙述或经验,通常就要动用典故。典故也就是一种缩写的形式,把一件事用三两个字来代替,而有经验有能力的读者,读了这三两个字就能自行还原事件性质,于是文章能传递的信息就变得丰富了。

有意思的是,在白话文运动中与胡适并肩作战的陈独秀,也写了一篇重要的宣言《文学革命论》,陈独秀在这篇文章中将自己的主张总结为三句话:“推倒雕琢的阿谀的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的这三句话,不仅不像胡适的文章那么直白,而且三句话都是用对偶的方式写的。

动词“推倒”与动词“建设”对偶;形容词“雕琢的阿谀的”先是与“平易的抒情的”对偶,同时又与“陈腐的铺张的”和“迂晦的艰涩的”对偶;名词“文学”先是与“国民文学”对偶,同时又与“古典文学”和“山林文学”对偶。骈俪的文字风格影响多大,流传多久,由此可见!

02 死而不僵的骈文

从胡适、陈独秀的年代到今天,又过了差不多一百年,这一百年里中国文学大的改变,便是文言文的没落、消失。现在的年轻学子受教育过程中没读过几篇文言文,几乎没有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平常连文言文也几乎要看不到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很肯定地说:文言文尚且如此,骈文更应该是彻底死透了吧?

还不能说得那么快,那么肯定。至少在台湾地区,还有一个人们不得已偶尔需要进出的地方会遇到骈文,那就是殡仪馆。殡仪馆直到今天还有挽联,挽联一定是骈俪对偶的文字。殡仪馆里现成的挽联,甚至已经不是用毛笔写的了,而是直接用标准楷体字印出来,有些更“进步”的地方,还用“电子挽联”,挽联不印在白纸上,而是显示在液晶屏幕上。

殡仪馆里传统的告别式,到现在还有“宣读祭文”这一仪式。和挽联一样,祭文也是现成的,千篇一律的,而且祭文一般也都是用骈体写成的。这么看起来,韩愈主张使用的“古文”,以及涵括“古文”在内的文言文,今天差不多都退场了,偏偏从唐朝开始被严厉批评、被嫌弃的骈文,竟然死而不僵,继续占领着现代生活的小小角落,反而成了文言文的后据点。

为什么会这样?简单的解释是,骈文有用。骈文常出现在应用文里。胡适拟“八不主义”时,脑中应该浮现出生活中遭遇的许多骈文。洪宪帝制成立,袁世凯即位的宣告是用骈体写的;北洋军阀彼此通电互责乃至宣战,都要有檄文,都是用四六文体写成的。在胡适等人的眼里,这真是讨人厌的东西;中国的文字如果要能对一般大众有意义,能够尽到社会启蒙的责任,当然首先就要取消装模作样的骈文。

我手上有一本台湾张仁青编选的《历代骈文选》,是早在1963年出版的老书。打开目录页看一下,篇是刘琨的《劝进表》;接着选了三篇颜延之的作品,分别是《祭屈原文》《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和《陶征士诔》。就让我们用这几篇文章大致了解一下骈文。

首先,这四篇都是应用文。篇是劝晋元帝司马睿即位的文章;篇是祭文,在汨罗江边献祭给屈原的;第四篇则是为了给陶渊明一个正式的谥号,说明为何要以“靖节先生”来尊称刚去世的陶渊明。

乍看之下不像应用文的是第三篇,按照标题好像为诗所写的序文,实际上不是。三月三日是“上巳节”,人们习惯上要聚会饮觞,也就是喝酒,同时要为国家祈福。这篇文章就是要应用在这个场合,歌颂国家兴盛,赞美国家强大的。

中信出版社店铺主页二维码
中信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坚持“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出版理念,以高端优质的内容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展现形式,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阅读与视听内容,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 大分裂时代 杨照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

手机启动微信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扫一扫购买

收藏到微信 or 发给朋友

1.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2. 点击右上角图标

点击右上角分享图标

3.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