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基本信息
|
编辑推荐
本书承载的是一位西方人1825-1844年间在广州珍贵的个人记忆,他用独特的视角介绍了一口通商前后广州社会状况的变化,其中大部分内容涉及广州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兴衰、十三行行商情况等。作者对中国人的诗意勤奋有礼节颇为褒赏,他的作品可以视为了解和研究晚晴中国对外贸易历史的宝贵资料,以及鸦片战争前后世态风情录。读罢书中的细节,你也许会对鸦片战争都有了新的认识。
作者简介
威廉•亨特,美国人,鸦片战争前夕广州为数不多的几位精通中文的外国侨民之一。1837年成为美商旗昌洋行合伙人。在中国生活长达40年之久,亲历中西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风土人情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晚年旅居法国,1891年在尼斯去世。
景欣悦,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曾在《求是学刊》、《文学与文化》、《红杉林•美洲华人文艺》(美国)、《澳门研究》(澳门)、《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1.旧中国的“斯芬克斯”之谜
2.外国水手的“解放日”
3.花地宴饮
4.商馆的广场
5.审讯印度水手
6.考克斯大夫出诊
7.试住商馆
8.中国客人吃“番鬼”餐
9.甜品店、香珠店、制墨匠的招牌纸
10.印度行号的来信
11.浩官的笑话
12.玉石
13.小铭官的从军生涯
14.青铜瓶与青铜鼎
15.罗马天主教信徒被捕记
16.官员来访
17.乌龙茶
18.长寿寺
19.西班牙传教士的墓
20.木匠广场
21.托马斯·比尔
22.潘启官的乡间住宅
23.增埗的叛乱——无名氏《伙计史诗》二篇
24.补瓷器的人
25.公债
26.审案在中国
27.公办学校
28.中国的宗教
29.中国的“民主”
30.“番鬼”与中国风俗
31.“中央王国”的起源
32.钦差大臣耆英
33.巡游广告
34.悬赏启事
35.牛的控诉
36.源说龙舟节
37.中国原住民
38.古老中国的缔造
39.澳门的老侨民
40.广州的大旱灾
41.斩首与凌迟
42.关胜对“面包和鱼”的看法
43.精品午时茶
44.从悉尼到达广州的逃犯
45.海幢寺
46.炼金店的招牌纸
47.《朝报》简摘
48.古伯察神甫
49.“南京汉子”
50.“航海家号”惨案
51.格里布尔船长被捕实录
52.1841 年战争附记
53.广州城的创建
54.九层宝塔
55.绉纱店的招牌纸
56.广州的清真寺
57.“特劳顿号”海上被劫事件
58.房屋的建造
59.商馆的大火灾
60.孔子轶事
61.中国印刷术的起源
62.商行与保商
63.“十三行”商馆平面图
64.中国的新年
65.中国文字的起源
66.吉姆斯·砍宁与巴科斯
67.1825—1826 年在新加坡和马六甲
68.钱纳利
69.广州划船俱乐部
译者后记
序言
译者后记
《天朝拾遗录》(Bits of Old China)的作者亨特(William C. Hunter)于1825 年首次抵达中国广州,并于1829 年加入旗昌洋行,是鸦片战争前该地区为数不多的几位精通中文的外国侨民之一。在长达四十余年的旅居生涯中,亨特不仅对彼时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风土人情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同时也见证了中西方关系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深刻变革。
本书是亨特对中美《望厦条约》(1844 年)签订前二十年间的中国社会所进行的观察与描述,内容极为丰富,笔端触及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书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外国侨民旅华生活的真实情境,例如外国水手的“解放日”、花地宴饮等章节的记录,也可对当时中国社会民生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例如中国人吃“番鬼”餐、潘启官的乡间住宅等章节的描写。
作者一方面以亲历者的身份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刻画与评述,例如天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等,一方面则细致入微记录着生活中的点滴琐事,甚至对当时中国社会中流通的招牌纸、报刊、宗教宣传单等原文复制,为还原当时社会的日常风貌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原始资料。
此外,作者还用简洁而幽默的笔墨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宗教、办学、节日、文字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评述。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并非简单的记录,而是在中西方文明的冲突和对比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极具启发性、前瞻性。
该书初版于1885 年,1911 年再版,是一本研究早期中西关系、中国贸易史的重要历史著作。其丰富的内容和真实可感的历史在场性不仅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也让历史的真实面貌在中西方论述的“双向交通”中得到了更为丰富而全面的呈现。然而,与一般学术著作有所不同,本书缺乏完整而统一的逻辑建构,章节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当然,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本书得以容纳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为有趣的话题。相信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不会感到枯燥,相反能够尽情享受那属于“旧时光”的记忆与欢愉。
四季轮回,那些伴着青灯深夜翻译、校稿的日子似乎已经渐行渐远。能够在南开美丽的校园中安静而专注地翻译此书,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乔以钢先生,先生的鼓励和关注是我翻译此书不竭的动力,也是我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最大的支持。严格意义上说,本书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和主要内容并非我的专业所长,其庞杂、繁复的叙述主体和文体风格也对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撰写之中,我时常要在信函、诗歌、戏剧、广告等风格迥异的语言表述中不停转换,也常常要对一些年代、地名、方言、特产名称等反复的考据与核实,于是译稿也是一拖再拖。尽管翻译过程实属不易,然而朋友们的关心与协助,却让我在孤寂的翻译工作中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与关爱,在此感谢我的挚友李上、平瑶、岳启等人。当然,最要感谢的是一直默默支持我的父母,感谢你们一如既往的理解与爱。鉴于译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后记
《天朝拾遗录:西方人的晚清社会观察》(Bits of Old China)的作者亨特(William C.Hunter)于1825年首次抵达中国广州,并于1829年加入旗昌洋行,是鸦片战争前该地区为数不多的几位精通中文的外国侨民之一。在长达四十余年的旅居生涯中,亨特不仅对彼时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风土人情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同时也见证了中西方关系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深刻变革。
本书是亨特对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签订前二十年间的中国社会所进行的观察与描述,内容极为丰富,笔端触及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书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外国侨民旅华生活的真实情境,例如外国水手的“解放日”、花地宴饮等章节的记录,也可对当时中国社会民生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例如中国人吃“番鬼”餐、潘启官的乡间住宅等章节的描写。作者一方面以亲历者的身份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刻画与评述,例如天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等,一方面则细致入微记录着生活中的点滴琐事,甚至对当时中国社会中流通的招牌纸、报刊、宗教宣传单等原文复制,为还原当时社会的日常风貌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原始资料。此外,作者还用简洁而幽默的笔墨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宗教、办学、节日、文字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评述。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并非简单的记录,而是在中西方文明的)中突和对比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极具启发性、前瞻性。
该书初版于1885年,1911年再版,是一本研究早期中西关系、中国贸易史的重要历史著作。其丰富的内容和真实可感的历史在场性不仅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也让历史的真实面貌在中西方论述的“双向交通”中得到了更为丰富而全面的呈现。然而,与一般学术著作有所不同,本书缺乏完整而统一的逻辑建构,章节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当然,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本书得以容纳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为有趣的话题。相信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不会感到枯燥,相反能够尽情享受那属于“旧时光”的记忆与欢愉。
四季轮回,那些伴着青灯深夜翻译、校稿的日子似乎已经渐行渐远。能够在南开美丽的校园中安静而专注地翻译此书,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乔以钢先生,先生的鼓励和关注是我翻译此书不竭的动力,也是我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最大的支持。严格意义上说,本书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和主要内容并非我的专业所长,其庞杂、繁复的叙述主体和文体风格也对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撰写之中,我时常要在信函、诗歌、戏剧、广告等风格迥异的语言表述间不停转换,也常常要对一些年代、地名、方言、特产名称等进行反复考据与核实,于是译稿也是一拖再拖。尽管翻译过程实属不易,然而朋友们的关心与协助,却让我在孤寂的翻译工作中备感温暖,在此感谢我的挚友李上、岳启、邱苑婷等人。当然,最要感谢的是一直默默支持我的父母,感谢你们一如既往的理解与爱。最后,将里尔克的诗句送给依然在求学之路攀爬的自己:“他们要开花,开花是灿烂的,可是我们要成熟,这就叫甘居幽暗而努力不懈。”鉴于译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 电子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 电子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有赞官方供货商,为客户提供一流的知识产品及服务。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