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品牌: 映画廊
款式:
工艺: 艺术微喷
组合形式: 海报+纸筒
图片形式: 平面
尺寸: 60*90cm
1956年,一个忠厚老实的农家青年走进军营,成为东北某边防部队的战士,令他万分没想到的是,发到他手中的不是一杆枪,而是一架照相机。
18岁的郑维汉成为一名随军摄影记者。
从1956年至1976年,郑维汉用20年的时间为我们留下了一段珍贵的“时代影像”。
当我们谈论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照片时,总会伴随着一种怀旧的情感,并无意间美化和升华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我们曾经那么“纯真”过,我们曾经那么“朴实无华”,我们曾经那么“革命”和“浪漫”!
而这一切“纯真”和“革命”的影像都来自于我们差不多30年如一日的“真诚”的革命浪漫主义的“摆拍”。它们和“真实”其实没有什么关系。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恰恰是欧洲和美国的“报道摄影”(中国也管之叫“纪实摄影”)最为发达和辉煌的时期,与之对应的中国却是“政治摄影”(艺术摆拍)成为几乎唯一的主流,那时候,在中国摄影界甚至可能根本没有“报道”或者“纪实”这样的词汇出现过。
翻看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摄影理论文章,我们会不断看到“摄影为人民服务,摄影为工农兵服务,摄影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在这种一切为“政治”服务的标准下,“摆拍”就必然成为一种唯一可行的摄影方式了。
似乎可以研究一下的是,如今在全世界都很火爆的“中国当代摄影”(观念摄影)几乎全是所谓“摆拍”的作品,好像跟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摄影真是一脉相承,只是那时候“老摄影家”的摆拍完全代表是国家或者党的政治的意识(没有自我),而现在的“当代艺术家”的摆拍则完全代表的是“个人的意识和观念”。
作为老一代的摄影家,郑维汉和许多那个时代的“革命摄影人”一样,他也是满怀真诚的“摆拍”的。他也有个人的观念——只是这种“观念”孵化于当时的 “文化革命思想”。那时的郑维汉满怀真诚的迷失着自我,但正因为这种迷失,使他留下了这些现在看来“非常当代”的影像。
今天,这些“非常珍贵也非常当代”的摄影作品终于再一次展示在公众面前。
郑维汉
辽宁铁岭市人,生于1937年,1956年参加中国人民**,先后担当边防某部、军区政治部摄影记者,后任吉林人民出版社摄影编辑、副编审。
做为“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摄影史上有影响的摄影家之一,被收录在《中国摄影家辞典》一书。
鉴于其在摄影创作上取得的优异成绩,中国摄影家协会在首届摄影艺术节大会上向其颁发了《摄影工作30年突出贡献》的荣誉奖章和奖状,在中国摄影家协会60周年庆典大会上被授予摄影50年贡献奖。
自从事摄影50余年来先后发表数万幅摄影专题报道及作品,大部份发表在《人民日报》、 《**报》 、《人民画报》、《**画报》、《中国青年报》、《东北民兵》、《新闻出版报》等报刊杂志上。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及史料价值,其中部份作品并被选送到美国、日本、加拿大、前苏联、罗马尼亚等地展出、获奖并被收藏。曾先后举办《对台湾宣传》、《西藏风光》个人摄影展。
先后主编出版了《摄影艺术作品欣赏》(朱羽君著)、《国外摄影技法》(狄源沧、王发塘编)、《摄影入门》、《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华主席和吉林人民心连心》及吉林省第一本摄影集《吉林省摄影艺术作品选》等大型摄影丛书,参与并主持了《世界通览》、《共和国史话》、《毛泽东画典》、《20世纪中国大博览》等在全国影响较大的国家重点图书的图片编辑和摄影工作,其中多部获国家优秀图书奖。
- 映画廊
- “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画册看得少……”爱好摄影的人们,想在北京寻觅一处充电学习的好去处,像素书店必是你的选择之一。 位于798艺术区七星中街的像素书店是映艺术中心/映画廊的附属空间。
- 扫描二维码,访问我们的微信店铺